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
 
 

《细讲弟子规》第26集课程复讲

夏慧容学长

  
    1.如何让孩子远离不良场所,避免接触不良的事物? 
    孩子会交到不好的朋友,会到不好的环境,根源还在孩子不懂得是非善恶的判断。假如要从根本来解决,必然要从小把孩子德行的根扎好,自然而然孩子就不会去接触不好的朋友,不会去接触混乱的环境。
教育要“禁于未发之谓豫”,一定要在孩子还没养成、还没有染上的时候就要制止。所以,当家长教育的敏感度愈高,就能掌握预防的技巧。有一位老师的孩子才一、二岁,每次经过一些声色场所,一些打电动玩具的地方,他就跟他的儿子说:“这种地方会污染人,会让人学坏,所以这种地方绝对不能进去。”因为从小就教,所以长大了,这样的地方孩子走过去连看不不看,这叫先主为主。
    2.人的潜力就像冰山,要用哪两把钥匙才能开发? 
    人的潜力就像冰山,要用两把钥匙才能开发:第一把是“孝顺”,第二把是“礼貌”。礼貌其实本质就是恭敬之心。古代舜王因为孝顺,所以智慧很高。不只智慧很高,还因为他的智慧跟德行赢得全国人民的爱戴跟推崇效法。所以潜力可以发挥得非常好。第二个是礼貌、恭敬,如蔡老师因为很有礼貌,所以认识智慧跟经验都很好的卢叔叔,而得以让自己的能力可以开发出来。
    而“教人行善勿太高”,刚开始力行“礼貌、孝顺”时,不要责备其不真诚,只要肯去做,慢慢的就会由外内化到真实。礼貌、孝顺持续做,一开始有目的,后来愈看愈多很可怜的人,慢慢那颗本善的心自然就引发出来了。假如只站在旁边说他都是有求行善,那我们只是在看别人,自已停在原地都没动。所以当别人已经是行善了,不管他有求、无求,都应该随喜称赞,随喜功德。那行善之人就会愈来愈受鼓舞,自然而然愈做愈真愈欢喜。
    这两把钥题没有年龄限制,八十岁也可以用,孔老夫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只要明白道理,真正去做,这一生绝不空过。蔡老师在上海刚把“入则孝”讲完,一位六十岁的长者带儿子来听。第一天听完很激动的说:他终于知道他修身修行十多年,为什么都觉得上不去?怎么学就觉得这一颗存心还是不够真诚、不够恭敬,以前一直找不到原因。听完“入则孝”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第一层楼没有盖好,直接就盖第三层,可能别人劝他:你先下来盖第一楼。我们可能说,我都已经在三楼了,怎么还叫我下来?其实我们在三楼的时候,是用两根竹竿撑上去的,确实是站到三楼,但没有根基,很不稳固,随时都……。这位长者明白到原来根基很重要,也明白他为什么摇摇晃晃,终于找到原因。人理得,心才会安,而往后所跨出的每一步才会扎扎实实。
    4.“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如何正确地应用在日常生活上? 
    “将入门,问孰存”。进别人的房间前,一定要敲一下门,不然很莽撞开门进去,就会非常无礼。所以,应该先敲三下门。假如里面的人正忙,就说“你先等一下”;假如没事就说“你可以进来”。所以“礼”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相处起来非常舒服,不会觉得唐突。这是要入门以前应该要做的动作。
    再把它延伸一下,“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应用:
    到别人家里去作客:将到人家家里去,可以先问问看他家里有哪些家人跟他一起住。当我们都清楚,比如他爸爸、妈妈还有姐姐。朋友跟朋友之间相处都会聊到自己的家庭状况。当我们进一步了解,他有一个姐姐在哪里上班,他的母亲前一阵子刚好感冒。刚好你都听到这个消息,或者他妈妈喜欢吃什么?这时,听在耳里要有心。时机成熟要去朋友家,这个时候就可以买一点他母亲喜欢吃的到他家里,“伯母,听说你喜欢吃橘子,还是喜欢吃什么”。这样,这个第一印象就会很好。
    交友:追女朋友不是追一个,而是追一家。所谓“门当户对”,这也透露出结婚绝对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两个家庭能够和谐。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大半都不会幸福。现在很多人结婚,喜贴上写着“我俩将于什么时候结婚”,从这个文字中可以看出,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太不恭敬。这么大的事,也不知道谁是爸爸?谁是妈妈?直接就写我俩。所以,我们年轻人要好好反思,往往只写我俩婚姻的成功率都怎么样?所以,恭敬很重要 。
    所以,到朋友家里,要能够爱屋及乌,关心他的家人,那会一团和气。交朋友要有个原则:因为当他的父母在他孩子的口中听到你的名字。他父母可能会想这个人是何许人也,怎么跟我儿子这么熟?父母会有这种想法,也会有担心。这个人跟我儿子这么好,假如是坏人怎么办?所以,应该主动去安朋友父母的心,这很重要。蔡老师在雄中念高中的时候,跟一个男同学很好。因为那个时候听说已经有同性恋的情况,所以他妈妈很担心他儿子会不会跟蔡老师好得太过分。蔡老师从这件事就体会到:确实,交朋友不只要跟他熟,还要跟他家里的人熟。
    5.易子而教有什么好处? 
    孩子每天都跟着父母,有些道理他听得很熟,反而会忽略掉。如果很好的朋友也对孩子提醒这些道理,孩子会想:原来不是我爸爸这么讲,叔叔也这么说。他这个态度就会扎下去。所以,要有一群很好的朋友来教育孩子,有这么一群良师益友,你教小孩就轻松多了。
    6.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蔡老师在深圳也跟很多老师常常一起上课、一起交流,他们的小孩也都一起来学习。有位李老师问这些孩子:“假如你们有一亿,你们想做什么?
    有个孩子就说我要做四件事:第一件我要盖一所学校,要专门推广中国圣贤教育的学校。诸位朋友,有听过哪一个小孩是这个志愿吗?所以不是孩子优秀,最主要的原因是好的环境。除了父母以外,他所接触的长辈、同学都是这样的态度、这样的人生观,自然就耳濡目染。
    第二个愿望是要盖一间医院,让这些苦难的人、生病的人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顾。
    第三个愿望是要做一个大爱电视台。因为蔡老师引导他们看了大爱电视台“牵手人生”,孩子们看到马文仲双脚都已经残废了,一生还致力于办教育、办学校。马文仲刚开始办这个节目时,假如有人跟他说“一个连行动都不方便的人,他居然要办教育、办学校”,他现在会怎样?如果是你会怎么跟他讲?所以,一个人有好的志向,之所以能够再把志向真正去落实、去努力,除了他个人要有志之外,他身旁一定要有好的亲友去支持他。马文促先生就是有一位很好的父亲,一直不断地鼓励他要去达成他的理想,后来也确实做到了。
    所以,马文仲先生也用一生印证《中庸》的话“诚者,物之终始”。一件事情的成败,自始至终都环绕在一个真诚的心。假如一个人心不诚,一生绝对做不了事。“不诚无物”,这句话是真理。所以现在当看到很多不真诚的人开大车子、住大房子,这不是真理不准。因为可能是祖辈留下来的一些福德。当他这一代不真诚之后,他这些福分一滴都会耗掉;然后这种奢侈的风气又直接传给了他的下一代,很快就会败丧下来。这也教育我们看事情要能看得出来龙去脉,要用智慧。唯有真诚的事才可以屹立不摇,所以“至诚如神”。马文仲先生后来因为他这一分对孩子的教育、爱,感得了他的太太坐了很远的火车来帮助他、来嫁给他,也赢得了愈来愈多的人支持他这个事业。所以一个人的真诚就能够唤醒众人的真心。
    这位小朋友因为看过“牵手人生”,所以就特别觉得要用“一个大爱电视台”做一个电视台,让好的节目能够教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为之长者不在小看孩子的判断力,因为他也听过释净空教授讲“现在要救这个社会,两种人最有力量,一种是国家领导人,另外一种是传播媒体。因为这样可以瞬间把圣贤的教诲传递到全世界。所以,小孩子从小就接受这些教诲,就能够把圣贤的教诲时时放在心上。
    第四个愿望,他说他要当蔡老师。这个孩子假如是你儿子,为之家长高不高兴?这位小朋友的母亲在外演讲,当时没有在家,当她听了儿子的愿望后,就给儿子打了一通电话。她说:“儿子,你这些愿望,妈妈很高兴。但是你这些愿望,不见得要有一亿的时候才能做。”这位母亲的教育敏感度很好,她不希望孩子只是发一个空愿,愿望一定要从当下的生活、当下的每一步开始踏起。所以她这么一问,孩子就开始思考。母亲接着跟孩子说:“蔡老师有没有一亿?所以,只要我们有很好的学问、很好的一分存心,纵使没有一亿,也可以做奉献社会的事情。”所以,这位母亲也把他的志向回归到当下、回归到现在要好好充实自己。
    所以,孩子会有这样的心态、这样的人生价值观,最主要就是有好的环境。所以,为人父母可以找一些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常常一起学习,或者一起去爬山,让彼此的情谊很深厚,也让下一代都有很好的互动,就会形成一个环境的教化,互相来教育好下一代。相信这样,为人父母也会觉得比较轻松,跟夫妻两人教育确实不同。
    7.“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如何应用到打电话礼仪上?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这句话就是跟别人交谈或通电话时,先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名字,而不是让人无法分辨来者究竟是谁?
    如打电话:“您好,我叫某某某”(这样对方马上就知道是谁打来的)。
    现在接电话有一种情况:“喂,请问你是哪一位?”“是我,你不知道吗?你把我忘了吗?(接电话的人可能正在处理事情,打电话的人在那里瞎折腾,心情也很紧张。想半天也想不出是谁,这样就很失礼)。
    所以,当打电话过去:“您好,我是某某某,您现在讲话方便吗?(处处替对方着想,就会让人家觉得很舒服。)
    所以,这些细节也要教小孩,如孩子在按电铃:上面的人讲话,哪一位?我啦!人家怎么知道“我”是谁?所以,“吾与我,不分明”,这些细微之处都要多加提醒。
    8.“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有什么重要性?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小孩是非善恶还不是很清晰,没教他这句话时,他可能觉得这个东西好玩,他顺手就拿来看一下。大人要适时把这个经文告诉他。有一对姐妹,有一天姐姐骂妹妹,妹妹很委屈就哭着去厨房找她妈妈。“妈,姐姐骂我”。这时家长应该怎么处理,可不能不分青红皂白骂姐姐一顿。凡事人讲理,要先把对错搞清楚,不能说大的就不对,大的就要让小的。这不全对,还是要先判断是非。结果这个母亲也不急不徐,一边炒菜一边问她:“那为什么姐姐要骂你?妹妹就说:因为我拿了姐姐的玩具没有告诉她,结果她就骂我。这位母亲接着说:“用人物”。因为这孩子读过《弟子规》,小女孩就就“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结果小女孩那个“偷”一讲完就开始哭:我不要当小偷。
    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共通的语言、共通的做人标准,就很好跟孩子沟通。妈妈引导妹妹这件事,就是孩子已经熟读了《弟子规》,所以一引出来,又有这样的情境,所以那句话孩子会记多久?二、三岁就会记一辈子,对他一生有莫大的益处。这是小孩要教他“用人物,须明求”。
    这句话大人也要做到,大陆有一家外商公司,一大堆来应试人中只剩下几个人进了复试。结果这位老板说:我临时有事,十分钟以后再回来。结果这位老板一出去,这些已经经过初试的年轻人就开始翻档案,“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这些应试者全部没有录取。结果这些年轻人说:从小又没有人教我们,所以他们也觉得很冤枉。因为他们没学过“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所以,为人长辈有责任给他们传递圣贤的教诲。
    在借用别人物品时,可不能“比方说把这一枝笔拿起来,这一枝借我好不好?说不定那枝笔是她男朋友送她的,只有她一个人用,那你又已经给人家拿在手上,对不对?那她只好:好!所以借东西可不能这样借,借东西是人家亲手拿给你,这样才礼貌。可不可以借我一枝笔?那他欢喜借你哪枝,让主人自己拿。所以在这些细节之处,我们也要保持为对方着想的心。
    感恩老师,感恩圣贤教诲,感恩所有为之付出的人!
 
 
感恩学长的分享!
注: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

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
   《礼记·学记》曰“相观而善”,善学者是“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样才能受益。
   

返回  

 
 

弟子规线装书

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