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
 
 

《细讲弟子规》第16集课程复讲

郑世勇学长

  
        尊敬的各位老师,学长们,大家好,下面是学生本周的复讲报告,请各位老师学长多多批评指正。

        一、孔夫子说的求学问的三大法宝
        孔夫子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当我们好学的时候就离智慧不远了,当我们都是力行圣贤教诲,我们就能越来越感受到圣贤人的存心,也能够慢慢感受到众人的需要。 而当我们能认识到自己的过失,能够改掉自己的过失,坏习惯,克服自己的习气,那才是真正的勇者。

        蔡老师的父亲岁数已经很大了,但因为要为公司拿下资格证,就需要参加考试,蔡老师的父亲每晚都在看书学习,考试结束后,一起考试的年轻人都没有通过,只有蔡老师的父亲通过了,而蔡老师的父亲没有通过言教,而是通过身教让家人都十分佩服,正因为父亲的好学,蔡老师也不甘示弱,觉得也要努力学习不能够输给父亲,这就是上行下效。

        二、懂礼,懂让的重要性
        在“出则悌”的部分,“出”代表的意思是在外与人相交往,而“悌”则代表兄友弟恭,尊敬长辈的礼貌态度。 孔夫子在《孝经》也说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理顺,莫善于悌”。教导人民亲爱他人没有比教孝更好的了,教导人民有理有度没有比教悌更好的了。 当一个人在家能够友爱兄长,当他到外面去,也会把这种态度带出去。 

        而礼对一个人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不懂礼,那么他就会自私自利,就会跟人发生冲突,孔夫子也在《论语》中说道“不学礼,无以立”。蔡老师有一次在爬长城的时候,因为人很多,道路很窄,如果要通过关口,需要排队按方向通过,但因为有人不守规矩,就走到对面的方向去了,造成很多人都堵在了关口。中心的老师就主动站出来指挥交通,最后将拥挤的关口疏通。在遇到某些情况时,需要我们站出来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出来,否则等事情恶化,可能我们想做都做不来了。 所以如果不懂礼让,人生就会“塞车”,会发生很多冲突。

        蔡老师在天目山讲课时,正开车上山,迎面来了两台车,蔡老师的车就主动停靠在旁边等待前面的车先通过,当两车交汇的时候,车里的人都非常开心,笑容非常灿烂。 但等待了一段时间,发现第二辆车还没有来,后来发现原来那辆车也在等蔡老师的车,当他们把车开过去的时候,两个车里的人都非常欢喜。 所以当我们以礼貌待人的时候,别人就会感觉如沐春风,何乐而不为呢?

        蔡老师在小的时候也养成一个习惯,每当长辈来到家里,无论蔡老师在做什么,都会停下手中的事情,主动到长辈面前问好,当晚辈很有礼貌的时候,长辈是非常欢喜的,而且当我们在做有德行的事情,我们的内心也会觉得非常开心,充实。 所以蔡老师也体会到,一个人能不能遇贵人,其实从小就能看出来,如果一个孩子很懂礼貌,就会特别受长辈的关怀和照顾,这也会成为他一生的助力,如果他不懂礼貌,不仅没有助力,反而会给自己添加很多阻力。

        三、兄弟是同气连枝,要珍惜兄弟之情
        法昭禅师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兄弟之情的诗词“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予儿孙作样看”。兄弟确实是同气连枝,因为是同一个父母所生,所谓血浓于水。 而兄弟也可能是我们人生中陪伴我们最长的亲人。 杨淑芬老师就曾经希望为了让父亲欢喜而做一些事,杨老师觉得唯有子孙贤孝,子孙都发展的很好,父亲才会特别开心。 所以杨老师就教晚辈读圣贤书,写书法,杨老师有十八个甥侄辈,都非常有出息,有很多做了老师,也有几个医生。虽然杨老师没有孩子,但是每当母亲节,父亲节,家里就特别热闹,这些晚辈就会相聚在一起。 所以杨老师的这份关怀之情不仅是对自己的同辈,也延伸到了晚辈。 所以想让一个家族兴旺,做长辈的就需要去真心的去付出和关怀。

        “些些言语莫伤情”,我们人与人的交流很频繁,而很多冲突的产生都是因为言语,所以《弟子规》也讲到“言语忍,忿自泯”,所以我们的言语也要柔和,要和谐。“一回相见一回老”,当我们上了三四十岁,每次见到兄弟就会发现白头发又多了很多。 当我们能够做到兄友弟恭,珍惜兄弟的这份情谊,我们的下一代也会起而效法。

        在古代也有很多关于兄弟情谊的故事,也非常感人。 晋朝有一位孩子叫庾衮,当时村子里有瘟疫,父母就带着家人离开避难了,但是庾衮不忍留下病重的哥哥,就决定照顾哥哥。 因为庾衮的这份对兄弟的关爱,他哥哥的病奇迹般的好了。 而哥哥的病能好,就是因为庾衮的这份关爱之心,对于病毒,我们中国人都不叫“消毒”,而是叫“解毒”,不是跟病毒对抗,势不两立。 当我们有一颗爱心,慈悲心,毒就会被化解掉。当父母回来以后,看到兄弟两个都非常好,父母也特别高兴。 庾衮虽然很小,但是也读过圣贤书,在他的价值观里,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道义。 正所谓“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圣贤人都是把道义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
        
        四、要如何保住家族的兴旺不使其衰败
        在清朝时期,曾国藩在汉人中是做官做的最大的,做到了四省总督,即便他已经在这么高的位置,他都不请佣人,家里的事情都需要后辈自己去做。这样做的意义非常深远,因为惜劳才知道感恩,当一个人不惜劳,他就会变得很懒惰,很有依赖心。 所以我们看到曾国藩的后代非常兴旺,绵延了几百年不衰。 

        聂云台先生在上海居住的时候就观察到很多很有钱的富商,后代两三代就会衰败下来,他就去探究究竟是什么原因。 曾经有一位周姓的商人,他是开钱庄的,非常有钱,因为有一次他的主管擅自捐了500两救济别人,就被周姓老板骂了个狗血淋头,这位老板就说,他保住财富的方法,就是只要进口袋的钱就不让他流出去。 我们俗话讲“有水斯有财”,水是流动的,如果不流动,就会变成死水,会变臭。 而钱如果不流动,就会产生副作用,正所谓“积财伤道”。当周姓老板去世的时候,他把自己的财产分给了他的后代,就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这些后代把这些财产通通败掉,甚至有一些人都已经沦落到上街讨饭。 在这些后代中,有几个还比较有修养,但是财还是保不住。 所以《易经》所言真实不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 所以当我们看到有些人,他为人还不错,为什么会祸不单行? 很可能是祖宗的余殃还没报尽,我们要鼓励他坚持行善,当余殃报尽,一定会善报现前。

        俗话也讲“一家饱暖千家怨”,你自己很有钱,邻居都饿的吃不上饭,你还不主动去帮助别人,别人肯定会心怀怨恨,假如有一天,你家失火,他们肯定会说老天有眼啊! 但如果你平时都是主动去帮助别人,当你家里失火,他们肯定都争先恐后来帮助你。

        五、人心可以感动动物,植物以及天地
        在宋朝,有一位读书人叫陈昉,他们家十三世子孙同住在一起,每次吃饭都是七百口人一起吃饭,因为他们加这种”悌“的氛围,把他们家的狗也感动了。到了吃饭的时间, 如果有一个狗还没到,其他狗就不吃,要等到所有狗全到了才开始吃,所以有一句话也是形容这个盛况的叫做”一犬不至,群犬不食“。 当邻居看到这种情景,不仅会感动,也会想到,我们不能连狗都不如啊,还在家里吵吵闹闹。

        现代人都很难相信感应,因为我们都没有了解到圣贤人的存心,我们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为什么他们就有感应,我就没有。 在明朝有一位读书人叫包实夫,他在赶路途中被老虎抓到,因为古代读书人知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面对生死不恐慌。 他当时就很诚恳的给老虎跪下,恳求老虎先不要吃他,因为他还有父母要奉养,等他侍奉完父母再给老虎吃,因为包实夫的这份孝心,也感动了凶猛的老虎,老虎就走了,后来这个地方就命名为“拜虎岗”。

        所以圣贤人的存心连凶猛的老虎都能感动,更何况是忠诚的狗呢? 其实不仅是动物能够感动,植物能够感动,天地万物都能感动,正所谓“万物交感,以诚以忠”,在元朝有一位孝子叫做李忠,他的孝行已经闻名全国。当时村落里发生地震,震央经过的地方,房屋全部倒塌,而当震央到了李忠的房子时,自动分成了两条,绕过了房子,最后又合成了一条,房子丝毫无损。 这个都是历史上记载的事实,我们不得不信。 在《中庸》 中也提到“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现知之”,一个人的祸福,如果是善,那就一定是福,如果是不善,那就是祸。 所以我们也要对自己有信心,能够在遇到一些情况的时候,必能逢凶化吉。
        
        六、如何让家族和睦相处
        在明朝有一位大臣,叫做郑濂,他们家七代同堂,家里有几千人住在一起,相处十分和睦,其实其中都包含着大学问。我们就要想,和睦相处是结果,原因是“平等对待”,当我们对待别人“平等”,那么心就会平。 如果有两个人,我们对其中一个特别好,他就会对你特别好吗? 不会的。 当你对他很溺爱,他就会越来越自私,这是害了他。而另外一个就会被冷落,他都会感觉很消极,心里很不平衡,所以你是两边都害了。 蔡老师虽然是独子,但是父亲对待他们姐弟三个都很平等,发奖金都是发一样的。 因为郑濂能够将家族维护的如此和睦,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钦佩他,并给他发了一个“天下第一家”的匾额,还赠送了两颗大水梨,要看看他怎么处理。

        以上就是学生本周的复讲报告,请各位老师学长多多批评指正,感恩老师的辛勤教诲以及所有人的无私帮助和付出。

                                                                                                                                        学生郑世勇 敬上
                                                                                                                                        2016年5月14日

 
 
感恩学长的分享!
注: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

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
   《礼记·学记》曰“相观而善”,善学者是“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样才能受益。
   

返回  

 
 

弟子规线装书

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