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摘分享
 
 

过而不改 是谓过矣

蔡礼旭老师主讲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俗话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还没契入圣贤境界不可能没有过失,而可贵的是有过失,能够马上爱惜自己,然后去把它改正,所以自爱决定是从改正过失开始。不改过那就谈不上自爱,不懂得自爱就更谈不上去爱人。所以父母为了成就孩子,要给孩子做好榜样,他改正自己,处处给孩子好的影响,那就是出于他对孩子的真爱。所以要爱人,欲爱人者要先自爱。这句经文讲到的,『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一个人有过而不去改正,这就叫真正严重的过失了。《弟子规》当中告诉我们,“过能改,归于无;倘揜饰,增一辜”。改过来这过失就没有了,甚至于改过以后还给别人很好的榜样,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假如有过了还掩饰就错上加错,增一辜,增加了更多的错误。而且一掩过,这面子看得太重,不肯承认,好面子就是贪名。这些贪著欲望都会遮住自己的明德、良知,这良心透不出来、真诚透不出来,都是被这个掩过饰非给障碍住。

  所以老天要开发一个人的智慧,所谓天助必须是这个人要自助,一个人能够不自欺、不饰非,能够忏悔、振奋,老天爷帮他才帮得上忙。所以改过对人身的进德修业,提升自己的道德是重点;对于改变命运也是重点,改过、行善了一个人才有福德。改过了、格物了一个人才有智慧,修福、修慧都要从改过下手。我们冷静反思,我们每天能不能见到自己的过?不能见过那就不知从何改起了。所以常常要能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一言一行,才能察觉偏颇在哪里。而孔子曾经讲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子感叹,这个已矣乎就是叹息真不容易,真难!我未见过能见到自己的过,而且还能自我反省的人就不多了。这是孔子那个时代,孔子就有这个感叹,孔老夫子那个时代的人德行、心性,远远在我们之上,都有这样的感叹。所以我们冷静体会这句,察自己的过失都不容易,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整个思想价值观,比较混乱,似是而非的说法很多。

  比方什么叫成功?可能很多人的看法都不一样,现在普遍的一个看法,有钱就叫成功。那有钱的人他觉得很骄傲、很傲慢,他能不能看到他的问题?他可能还觉得傲慢,让他觉得他人生很了不起,向人家炫耀的时候,让对方都觉得无地自容,他还觉得很得意。他自己都觉得得意了,他怎么可能会见到他的傲慢?包含现在都功利主义,好像只要是为了赚钱,任何亲朋好友都要给他方便。我们为了赚钱,根本几个月都不回去看父母还觉得是正常的。甚至于觉得自己拿的钱供养父母,比其他兄弟姐妹都多,家人聚会的时候,气势都比较高傲,我拿一千,我那些兄弟姐妹才拿三百。甚至于对父母,自己都没有察觉傲慢,觉得自己做得很孝,我拿的钱比人家多了,所以见过不容易。尤其是心上的贪瞋痴慢起作用的时候,都会给人很难堪的。

  有一个老板他在他们当地事业也是做得很大,学了之后才知道以前是错得离谱,没学以前,都觉得别人错了。包含有一次,好像花了一万块钱办了一桌酒席,请他兄弟一起来吃年夜饭,花一万块钱也不少,一万块人民币。结果兄弟都不来,他才察觉到他的傲慢、狂妄给兄弟多难堪,惊醒梦中人。结果后来他真的承认错了,悔自己的过,进一步去改他的过。他回到家里端了盆热水帮他母亲洗脚,她母亲吓得把脚赶紧缩起来,说了一句话:我不敢给董事长洗脚。你看他妈这个话当中,她看到她这个儿子不是看到儿子,看到什么?看到董事长。所以他回到家里,那个董事长的气势一点都没有减少,作威作福,连自己的母亲都感觉到有压力。我们刚刚的句子说见不贤而内自省,听到这里说我又没当董事长,应该我不会这样。

  其实这个傲慢是随时都容易起来的,只要一不谨慎。比方说我们在家里面,先学《弟子规》,先学传统文化,心里面马上觉得我爸爸、妈妈不懂,家里人不懂,我懂,这个时候就察觉不到自己傲慢在增长了。然后回到家里数落这个不对,数落那个不是,学到最后变成判官、变成警察。家里的人一看到我们,我们坐下来,他们就站起来:我先去喝杯水,你慢慢坐。很怕跟我们讲话,我们一开口就是要好为人师,所以这些都是没见自己过。而刚刚我们强调的,现在似是而非的道理太多,认非为是都有。比方说逃税这是错误的,可是很多人觉得他有本事,人家想不到,他还想得到。所以现在变成什么?耍小聪明觉得是本事,认非为是;反而老实依照伦理道德,被人家笑笨、觉得傻,认是为非。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风气真正能够屹立不摇,遵守道德,这样的人必有后福,必有大福,老天爷决定会照顾他。所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面对任何人生的境界,决定不违背道德、不违背良心。

  我们认识一个长者,他们兄弟姐妹都发展得非常好,而他的父亲特别老实,也是当官的。几十年前孩子都还小,家里也困苦,有一笔钱大家都贪污,而他父亲坚持决定不能拿公家的钱,其他人都拿了,就只有他没有拿。后来回来他跟他太太讲,讲到这个情况,他太太马上认同她的丈夫:这个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我们决定不取一分一毫,再辛苦我们理得心安。人生的这些境界考验,能够如如不动必有后福,后来他三个孩子都是不同行业的顶尖。而我们这个长者,他是后来才知道父亲这一段故事,他就突然体会,他们有今天好的发展,都是因为父亲当时候的清廉庇荫他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个时代我们不随波逐流,是非还是看得清楚,因为是非决定不会因时空而改变,都是符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才是真正是,违背了就是非,决定不是有模糊地带。

  所以要见过,首先是非要判断得很清楚,而纵使能判断是非,也知道自己这件事错了,但不一定能深刻反省,也承认错但反省不深刻。为什么?因循的态度太强,得过且过,没下定决心去反思、去改,所以因循也是大病。甚至于自暴自弃,明明知道不对:我也没办法,我能力有限我改不了。这就很难深刻反省!还有一种有口无心,口头上谢谢、谢谢,我知道、我知道。但是还是不够深刻去反省,进而就不可能去改。这反省有的还反省过头,反省到最后信心全失,提不起劲,那过犹不及。所以能自我反省这是可贵的,能知过、能认过,接著不是在那里懊恼、沮丧,更重要的,后不再做,改过。忏悔是后不再造,这个才是真正正确的心态,积极的来面对错误改正它。而要见过、要悔过、要改过,还是要回到心地上的功夫,所以病都病在这个心上。首先要格物,人不愿意放下这些欲望,每天就是被物欲牵著鼻子走,怎么改?每天看到这些诱惑就忍不住,就做不了主,首先要能格物;窒欲,欲望要懂得节制,慢慢才能把错误改正。

  再来,自己的习气不能做主,要随顺经典,不能随顺自己的习气烦恼。比方自己傲慢不能随顺,自己情绪化不能随顺,我们常常:我这个人个性就是这样。那也改不了,都给自己台阶下,给自己一大堆理由。所以欲望是障碍,习气是障碍,修行之人哪有什么性格?性格都是藉口。修行人仁慈博爱念念为人著想,还有一大堆性格的藉口,都是障碍改正过失。所以对自己的习气,要赶尽杀绝,要有这样的态度,对别人要厚道三分。再来还有一种,就是我们在社会的风俗、习俗当中陷进去,分不出对错是非,最后没有办法自拔。比方为人处世最重要的是道义,礼义是行为的准则、准绳。但现在的整个风气是唯利是图、功利主义,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有个想法:大家都这样。大家都这样后面就加一句,这样也很正常,无形当中这个认知就会障碍自己勇于改过,勇于随顺经典的教诲,这个勇气就提不起来。见义要勇为!今天我们都看著金钱,看不到父母的需要,看不到亲戚朋友的急难,我们心里还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全部都是被世俗的风气所染。

  我们曾经也跟很多朋友一起观看,白方礼老先生的电影。你看老人家这么困难,一生五千块钱积蓄全部拿来建学校,他不随顺功利,他觉得一生坦荡,一生最痛快的就是该做的事尽心尽力去做。所以这是不被世俗所染污,不随波逐流,才能知过、悔过进而去改过,这是谈到改过。而能知过,首先他对于是非邪正、善恶好坏,这些都要能判断清楚。这一点还得要透过多学习经典,《朱子治家格言》里面讲,“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是非善恶不是学历高就懂,学历高是学的那些专业知识比较丰富,真正的是非善恶在亘古不变的经典当中。我们最近看到,很多年轻人犯下的错误,伤害父母,甚至杀害的都有。我们听到这些情况也是非常震惊,也是很忧心,进一步,赶紧教孩子伦理道德。

  一个日本留学的人,留学五年,有一次妈妈给他寄钱,在日本留学那个生活费都很高,母亲是非常的不容易,省吃俭用,就这样一段时间就给他汇钱过去。那一次觉得汇得太少,回到国内一下飞机还在机场,一见到母亲第一句话愤怒的说,你上一次怎么给我寄少了?母亲才稍微解释一下那个情况,他马上拿刀就连续刺了他母亲好几刀,身边的人都不敢去管。他母亲后来倒下来,还是一个美国人把他母亲送到医院去。留学日本那在一般的认知里面,都是学业当中的佼佼者,可是却面对母亲还这么样的狠心,他心中有是非吗?有善恶吗?这难道不值得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以至于所有政府教育部门的省思吗?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学历很高,却做出这样惨绝人寰的事情,我们家庭还有希望吗?整个社会还有希望吗?所以最严重的问题,重视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忽略了道德,忽略了根本,本末倒置,怎么可能会教出好的孩子?《大学》里告诉我们,“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我们现在都只看到才能,看到学历,看到知识、成绩,却严重忽略了德行的教育。

  所以现在这些现象出来,它不是偶尔,它可能会愈来愈多,因为忽略的是好几十年的教育。赶紧亡羊补牢,赶紧全民一起学习老祖宗的经典,他才懂得判断。而且读一遍、读二遍还不够,要长期薰习,你遍数不够,遇到境界提不起来。不要说一般的人,我们一天不读,那个观照能力都不够,错了还不知道。所以持续不断的用功薰习,才能观照到过失,进一步去改;不然每天习气做主浑然不知,就很难提升。每天早晚一定都要有固定的读经功课,不能断,“工夫到,滞塞通”,你不能读一天休二天,铁定退步。所以以前读书人给我们提醒,“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那我们用科学来分析,我们现在多久不读书面目可憎?坦白讲我们现在每天读还面目可憎,为什么?习染太严重。甚至边读还怀疑,做人一定要做得这么辛苦,还自己在那里怀疑这个、拣择那个,拣到最后都不是跟圣贤人学,都跟自己学,随顺自己好恶在领受经典。

  人自知者才叫明白人,没错,每天读还面目可憎,为什么?因为每天只读半个小时不够。怎么办?宁为成功找方法,读一个小时、读二个小时。薰到什么程度?不读经的时候一遇到事情,经句可以冒起来,那就随时随地都在薰习,都在提醒自己。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人一不保持正念就胡思乱想。所以精进不懈,一有时间赶紧听经读经,一有事情来了真诚尽心尽力,一心恭敬谨慎去处理事情。处理的过程又时时对照经典的教诲,那这样用功就不间断,不间断了才能提升。所以经典当中有比喻,一个人修行就像钻木取火,你得钻到火出来。你钻一下:手好酸停一下,前面钻的都白钻。所以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才行,功夫不可以间断。大家不相信的话,比方我们用功了一、二个礼拜,只要跑去看一场打打杀杀的电影,马上两个礼拜的功夫全部都完了。当然你不一定要去试,我是比喻一下,我们以前都有这个经验,用功了一段时间,接触那些染污,一下子心的邪念、恶念就出来。

  决定要保护好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功夫还没到的时候要懂得进退,还抵挡不了这些染污,赶紧以退为进。真正有定力了那可以,还没有这个定力以前要懂得避免染污。我们看颜回的功夫算很好,可是孔子教导他下手处在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看、所听只要会影响清净心、恭敬心,决定要避免,这叫护念自己的修行。颜回都要这样用功夫,更何况是我们!所以《弟子规》告诉我们,“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要改过,首先要先能够避开这些染污,自己有了定力、有了智慧,真的人家有需要,你又不被污染,这才谈得上去帮助别人。不然我们好心,最后泥菩萨过江,自身都难保,就麻烦。我们长期的薰修有了,这样遇到一些境缘能够起观照发觉问题,进一步反省然后具体去改正、改过。所以改过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可几,理有顿悟,事要渐修,要一点一滴下功夫去对治习气。比方我们都知道贪瞋痴不好,瞋恨尤其伤害自己的身心,也让人很痛苦。

  但是我们懂了这个道理,我们把情绪放下了吗?瞋恨心放下了吗?理是顿悟了,事情还要一点一滴下功夫。好,要下功夫,我们有具体怎么来对治这坏脾气吗?假如我们知道坏脾气不好,然后都没有具体去改正,这也是恶恶而不能去。知道错了,还是不赶紧把这习气去掉,还是让它每天在染污自己。比方我们怎么具体去掉坏脾气,首先每天读经,“言语忍,忿自泯”;“将加人,先问己”,愈明理愈能够发觉过失。再来人一急躁就容易发脾气,平常一言一行要放缓,一急有时候就容易上火。或者具体来讲任何事情一发生,一有不愉快,先提醒自己我错在哪里?一反省那个火气就会下来。人火气下不来就是尽盯著别人不对,别人对不对首先我先不要去想,先想我有什么不对,养成遇事情先反省自己,也是对治瞋恨心。像《朱子治家格言》讲的,“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各自责天清地宁,这都是提醒我们任何事情冷静先反省,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只要会冲突其实是半斤八两,一反省火气也就降下来。

  除了自身的觉照,以真诚的心启请身边的人提醒自己,你假如看我的火气有点上来,踩一下我的脚,有点默契。一被提醒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也很重要。我们上次听刘芳总裁她就有提到,每次她在她先生旁边,她先生可能有点动气,她赶紧在桌子底下,把她的手伸过去按著她先生的手,她先生本来要爆发,太太一提醒赶紧降下来,忿思难,愤怒之后很难收拾。当然太太也是很有智慧,提醒先生要给他留面子。很多太太不懂这道理,没有体恤人情,先生有不对,马上当著众人面:你脾气这么大干什么?看起来也在劝他,但是反效果。我们现在很可能去劝别人,奇怪了怎么愈劝好像问题愈严重?这都是没有顾及到人情。所谓调剂人情,他心里能接受,才能发明事理,因为你调剂人情他心里好受,他感觉到你是为他好。所以我们劝人一定要让对方感觉,你是处处为他,他才容易接受。假如我们给对方的感觉,你就是看我不顺眼,你就是尽看我的不好,他也很难接受我们的劝。

  有个同仁,那一天我跟她在交流的时候,她就说她的先生有不对,她马上给他规劝,她说我先生都不能接受,最后我说算了就不劝。您看她这个话后面,就算了,不劝,这是她的结论。诸位学长,《四书》经典里面,有没有这句算了不劝?没有。经典里面说,“忠焉,能勿诲乎”,你对一个人忠心,怎么可以不提醒他、不教诲他?“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讲的,你要尽这一分力量才是忠心。包含《孝经》里面讲“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不管是夫妻、不管是父子、不管是君臣,五伦当中都有劝对方、护念对方的本分。怎么可以说算了不劝,那叫什么?那叫没耐性、没善巧。那个叫脾气当道,内心生气不理你了。所以我们看起来在跟古圣先贤学习,事实上一不注意,就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

  所以《孝经》里面讲得好,“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这些生活的态度都要跟圣贤人的精神相应。“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所讲的都是跟经典相应,习惯成自然,最后怎么讲都是经典的教诲,“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所以一定要养成随顺圣贤教诲,才能不造业;每天顺著习性讲话、做事的,又造罪业了。当然这有过程,进进退退也是正常,但是要百折不挠,愈挫愈勇。这个同仁她也看了胡小林老师在今年元旦,在新加坡讲的课程。她听到人家胡小林老师做到让父母很欢喜,他的母亲还说,最尊重的就是师长老人家,为什么?因为老人家教育了他的孩子,把他教成孝子。

  而我们这个同事看到这里,就很难过,你看人家胡董做得这么好,我怎么这么差劲。您看她又落在那里沮丧,然后自责,经典又没有教我们沮丧,又没有教我们自责,怎么我们落进去的都是自己的惯性里面?“过而不改”,这个得要有高度观照能力,才有办法。所以我们太多的时间跟精力,都是耗在这些习气上面,当下想到,“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很有意思的,明明胡老师在那个片子里面,这句话就是一再强调,我们这一句没印进去,还是落到自己的沮丧里面去。所以忏悔,叫后不再造,明理了,赶紧去效法就对了,不要掺杂一大堆自己的负面情绪。

  所以刚刚我们提到的,既知我们有瞋恨心,怎么样用方法去对治。这一点从脾气,我们举一反三,比方我们发觉自己没有恒心怎么办?比方从早晚课决定不间断,养成恒心。比方从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半个小时以上,养成习惯,就练自己的恒心,都要从具体的事项当中,真正把这恒心保持。像我们同仁一起读经典,这都是培养恒心,包含每天可以睡觉前或者傍晚,每天日行一善,看自己有没有每天行善。包含每天看到人家的优点,还不只自己要行善,还能时时“见人善,即思齐”,谁的优点、谁对我的好把它写下来。再来,日省一过养成习惯,我今天哪个念头不对了,哪一句话说错了,写下来印象很深,就不容易再犯。每天不这样沉淀下来,心浮气躁很容易随顺习气做错事,然后恶性循环。所以人一定要有冷静反省的一个功夫,而功夫都来自于持之以恒的恒心才提升得了,所谓滴水穿石重要。这是从恒心。

  甚至于我们不落实《弟子规》的每句经典,自己就很难改过,因为每句经典,都在养成好的习惯,去掉坏的习惯。比方“凡出言,信为先”,这很重要的习惯,这也是对人的恭敬,我们失信于人,给人家添麻烦。但我们有时候会随顺自己的方便,自己会马虎掉、会忘掉,这样的情况,一次、二次、三次出现,我们有没有想具体的方法克服?从这里就看到我们对学问恭不恭敬,我们对他人恭不恭敬?一而再再而三犯同样的错还不去改正,这个态度就很不妥当。一发觉自己一次、二次,都犯同样一个经句的过失,赶紧我应该随身拿个纸条,或者拿个小本子,人家一交代,赶紧写下来,这都是具体改过的方法,这叫负责任的态度。以至于每天傍晚也好、晚上也好,看一看今天本来要做的事,有没有全部做?没有,漏掉了赶紧处理。所以子路有一个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子路是“无宿诺”,这诺言一承诺了决定做到,决定没有今天答应,明天才做到,宿就是没有过夜,说到当天就去做到。所以我们也养成一个习惯叫今日事今日毕,不然一堆愈堆愈多,最后很可能处理不好,又失信于人。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910211.asp,欢迎转载,感恩!  
恭摘自55-057-00010
感恩老师!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