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
四千五百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的(第九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10/5/12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大家早。我们这几天讨论到的,是学习要主动对治自己的习气,这个才是真实的功夫,修学重实质不重形式。昨天我们谈到对治一些根本的习气,贪、瞋、痴、慢、疑,这是五毒烦恼。昨天谈的主要是针对“贪”这个部分,今天我们来接着一起探讨“瞋”。瞋,就是脾气大。脾气大的后果很不好,人在盛怒之下做的事情,往往是后悔莫及。比方说在历史当中,一怒杀人,一怒发动军队。那个后果都很难收拾。

  比方,唐太宗是很有德行的人,但是他也免不了错杀了忠臣。有一次,有一个臣子叫张运古,这是很好的一个臣子。但是有人进谗言,唐太宗一时很生气,就把他杀了。最后查出来是被诬告的,唐太宗非常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这个怒得要节制,不然我们人生多少的遗憾事都是因为发怒造成的。

  当然这个“怒”字也提醒我们,这个“心”已经变成“奴”隶了,被这个坏脾气控制住了。人都不愿意做奴隶,更不愿意做坏脾气的奴隶。所以有一个成语叫“三审定谳”,大家听过没有?没有?这个典故应该是跟唐太宗很有关系的。就是一个案子经过三次的审定之后,才确定。不然他第一审就把人给砍死了,那之后就没有办法再挽回了。所以现在一般像在台湾的法律,叫地方法院一审,高等法院二审,最高法院三审,就是这个意思了。因为唐太宗那个时候错杀了忠臣,他非常后悔,说,以后面对这些重大案件一定要非常谨慎,不可因一时的意气去处理事情。

  包含像很多重大的事件,都是因为忍得住怒气,才不至于把事情搞得更糟糕。像汉朝初年,刘邦用的大臣当中有韩信,韩信是个大将军,特别会打仗。结果韩信自己称王。当下刘邦火冒三丈,就快要大发雷霆了。正要发雷霆的时候,旁边张良赶紧踩他的脚。因为韩信武功高强,军事能力很高,假如那个时候刘邦就大发雷霆,可能那个冲突就开始了,刘邦是没有胜算的。所以张良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赶紧踩刘邦的脚。当然,刘邦也不简单,一被踩,怒气就下来了。我们被踩烂了,可能还是很困难的,还是一意孤行,就麻烦了。所以你看,那个怒没有忍住,就没有汉朝了,可能哦。那整个中国的历史全部都要改写,我们就不叫汉人了。

  所以成大事者,确实要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要有这种定力,才能成得了大事。尤其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变,不要发怒,不要惶恐,首先要先定得住心来应对。定得下心,最起码不会让事情恶化下去,所以掌握情绪的人才能掌握得了未来。

  汉朝好几个故事,包含吕后。吕后是刘邦的太太,结果匈奴写了一封信,侮辱吕后、轻慢吕后,吕后非常生气,马上叫樊哙召集十万大军要打匈奴。你看就因为被一个羞辱,十万人就要出动了,那不知道多少家庭要流离失所。幸好有一个大臣季布劝她要止住怒气,止下来了。止下来以后,还恭敬的对待匈奴的来使,本来是要把那个来使当场就要把他杀了,就忍下来了。结果事情过后,匈奴的单于自己觉得不好意思了,还来道歉。

  所以人能忍得下来,才能化解冲突,甚至于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我们从这些故事中感觉得到,伏得住怒气,才能避免严重的后果。所以,这个瞋,瞋恨、怒气,是“失正法之根本,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所府藏”。

  人这个瞋恨心起来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一下子就都报光了,都没有了,“失正法之根本”。而且你看人动怒的时候,不只成就不了自己,成就不了别人,很可能变成以身谤法。人家一看,“学传统文化的人,脾气都这么大,别学了。”不只自己失了正法,很可能还造成别人信心丧失。所以这个很重要。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假如常常发脾气,铁定学习不会有乐趣的。然后“善心之大贼”,人常常在情绪、忿怒当中,这个善心出不来。“种种恶口之所府藏”,一个人常常会骂人,动不动嘴巴特别厉害,就是因为他常常都有情绪在内心,生闷气、埋怨别人,内心动了瞋恨心了,机缘一出现,抓着机会就骂人,所以这个是“种种恶口之所府藏”,一直积一直积,最后就爆发出来。一个人常常骂人,也是他心地上常常都在酝酿这些怒气。一个人内心都是心平气和,不容易发脾气的。

  那我们思考一下,一个人为什么会发脾气,他的内心是什么心态不妥当了,才会发脾气?好,诸位学长,我们要解决问题得从根本、原因去找。大家觉得我们脾气上来了,主要的原因在哪里?

  “不顺自己的意。”那是不是贪?不顺自己意了,那这个是人无形当中控制的欲望很强,不顺自己的意就不高兴了。再来?“傲慢。”傲慢,然后他不顺自己意了,也生气了。还有没有?“要求别人做好。”那也是不顺自己意了,他不顺我要求了嘛,还是控制的念头了。“没有为人着想。”能为别人着想,就把“我”给忘了,气就出不来了。气怎么出来的?就是有这个“我”。“你怎么可以不听我的?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

  所以大家找出来生气的根本的“贼王”在哪里?擒贼要先擒王啊。所以大家记不记得前几天跟大家讲的几个故事?刘宽,刚好乘着牛车,是吧。然后突然有一个同乡的人跑过来,“这一头牛是我的。”刘宽:“好好好,你牵去吧,牵去吧。”他生不生气?他没生气。当下,一般我们生不生气?什么生气,揍他。“这我的,我坐了几年了,还你的。”你看,“我”出现了。“你怎么可以误认我的牛?”人就是,一来,不顺自己的意会生气;或者骂我了,我不高兴了;侮辱我,我不高兴了;你让我有损失了,我不高兴了,会起这些瞋恨心了。所以你看刘宽没有“我”,“你牵去吧。”

  结果没几天,那个人发现他的牛找到了,误认人家的牛了,赶紧恭恭敬敬的把牛送回去,然后很不好意思:“哎呀,大人,对不起对不起,我误认了。”假如刘宽那个时候让他牵去之后心里面还有不舒服,就是藏了情绪了,他牛牵回来会怎么样?就骂,骂一通,骂得很凶了。所以人心上绝对不要藏任何的情绪,不然迟早会爆发。刘宽当下又是体恤那个人:“哎呀,这个牛长得很像,太正常,太常见了,谢谢你还把我的牛送回来。”你看还给人家台阶下。

  我们刘总昨天强调,要给人台阶下。人家给你台阶了你就赶快下,不要人家给你脸你不要脸,还在那生闷气,没事都变有事,小事都变大事。能包容,能宽恕,能恒顺,大事就化小。

  所以这个是刘宽的风范。他为什么脾气这么好,他没有“我”,就是想自己而已,他都是想到别人的处境。包含他那个婢女,端着热羹来要给他喝,结果一不小心翻倒了,还打在他的朝服上面。结果一般我们来讲,想到“我”,“我”的衣服、“我”待会要上朝,火就来了,都是我、我、我,一个接一个。可是刘宽马上想到的是:“妳的手烫到了没有?”衣服脏了再洗就好了嘛,这么生气干什么。而且他还体恤到,这个婢女也是一片心意啊,端热汤过来。所以人情绪一起来,反而体恤不到人家的本来的那一份对我们的善心、付出,只着在他现在把事情搞砸的这个动作上,然后就发脾气了。这样会把人家那一份善都给抹杀掉了。

  所以“见人错事,不指责,要协助”。比方孩子看妳回来,他高兴,赶紧去端一杯水,结果端过来走路太快了,不小心,啪,打碎了。当场我们假如发脾气了,孩子那个要服务母亲、恭敬母亲的心就被否定掉了。所以当下是能感觉到孩子的心,然后先协助,先不要骂一通,把这个东西都赶紧收拾好,把这个茶杯碎碎都扫好,以免造成危险。然后对孩子讲:“刚刚你要给妈妈端茶,妈妈很感动,但是做事情啊,要谨慎一点。”妳很和颜悦色的跟孩子讲,他一定记忆非常深刻。

  人不能伏住脾气,最好的机会教育点就丧失掉了,都是情绪的一种发泄,那整个家庭、团体氛围就很不好了。能止住情绪了,当下心平气和应对,孩子就学到了从这一个事情当中,学到以后怎么样不再犯同样的情况。而且他还感觉到妈妈修养很好。骂一通以后,留在孩子、留在同仁心中的,就是妈妈、领导脾气很大而已了,其它的一句也没记住。所以当下跟孩子讲“宽转弯,勿触棱”,“事勿忙,忙多错”,“执虚器,如执盈”。在这个机会点上,这些句子,孩子就会非常深刻,就不容易忘了。好,这个是我们止住脾气,才能真正藉由这个机会给予当事人最好的引导。

  所以我们分析出来的,瞋恚,主要的还是这个“我”在作祟。不顺自己意了,或者人家这么对我我不能接受、这么骂我我不能接受、这么要求我我不能接受,就生气了,还是看自己看得很重。所以怎么样忍住瞋恚,最重要的是一个“忍”字,忍得住脾气。

  那这个忍的功夫有几种。第一是“力忍”,硬是把它压下来。当场脾气快上来了,实在受不了了,硬压也压不住了,怎么办?先离开现场。大家不要说,“好啊,历事炼心很重要”,结果那个境界已经扛不住了,还硬撑在那里,那就不好了。你真的忍不住了,先离开现场为好。当下你就深呼吸一下,然后“对不起我要上厕所”,赶紧去厕所,先发泄发泄没有关系,先把这个气排一排,稍微平和一下再回到现场,这个是硬是把它压下来。不过怕到时候压压压,火山爆发就麻烦了。

  再提升叫“忘忍”。人家恶意对我们,对我们不礼貌,不计较、包容,“算了算了,没事没事,不要计较了”,这是忘忍,不放在心上。有一句俗话叫“公侯顶上堪走马,宰相肚里能撑船”,那就是肚量很大。大家一提到肚量有没有想到哪一个景象?“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人能修养到这个境界,那就没有人能够让他生气了。诸位学长,希不希望过没有人能让我们生气的日子?什么时候开始过?(现在。)嗯,你们真是自求多福,不自讨苦吃,不自掘坟墓了。好,这个扩宽心量很重要,不要计较。

  再来,“反忍”。人生气有时候就是,刚刚我们陈学长讲的,傲慢。都觉得自己对,那个气焰愈来愈强,“都是他错,理都在我这边”,火就上来了。所以《朱子治家格言》告诉我们:“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人肯反思说,“这一件事情我还有哪些不对”,一反省,火气就开始下降了。其实俗话里面也提醒我们,“一个巴掌拍不响”,一定是两方都有不妥当的地方,才会发生冲突。所以成语里面又告诉我们,“半斤八两”。你们没听过吗?还有“一般见识”。能够发生冲突,就是水平差不多了,没有什么好去指责别人的了。

  所以你看,以前会教孩子的父母,孩子只要跟人家打架了,都不用问原因,先再打一顿,是不是?“你不要给我解释太多,你会跟人家打架,你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人能够反思自己,还是有不对的地方,心就慢慢平和下来了。我们时时要冷静,不要让情况更恶化,这个很重要。

  而且一个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学子,我们是孔老夫子的弟子,时时想到给人好榜样看。就像我们读的《孝经》,“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一举一动,人家看了可以效法,“进退可度”。所以我们今天假如常常发脾气,那人家都在看我们。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学多了,道理也懂得比较多,我们容易去看别人,却可能忽略了人家也在看我们。我们都希望家里的人赶快学,家里的人有没有在看我们学得怎么样?有。我们到单位去,希望大家学,可是大家都在看:这个人学得怎么样?

  我记得我父亲,我上次回去的时候还跟我提到,他说有一个人学传统文化,大家都觉得不错,结果有一次在公司里发脾气,发完以后,同事在谈话当中都说,“学那传统文化也不怎么样。”所以我爸爸赶紧来提醒我。真的,会把人家的信心都给断送掉。

  所以发怒,古代可能会杀了人家的命,现在这种情况少了。可是发怒,可能把人家的慧命都给断送掉了,把人家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给断送掉了,严重性不亚于杀了人家的命。因为这个慧命,他要再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可能都要很长以后才有机会了。所以我们面对他人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就像爱护一个婴儿一样,《大学》里讲的“如保赤子”。你抱着一个襁褓中的孩子,就怕他滑下去。就那一份心,自己去做榜样,去引导别人学习传统文化。有这样的观照,有这样的柔软,很多习气、脾气就容易伏下来了。

  好,所以这个“反忍”,我们在五伦关系当中,尤其夫妻关系,有冲突了,可能对方另一半,有七分错,我们有三分错。但是我们假如咬着他七分错,那他铁定咬我们三分错,然后就不可开交了。这个时候我们只有三分错,我们还承认自己三分错,马上对方的惭愧心就出来了。所以这个“反忍”很重要。甚至于是完全没有错还反省,那是至诚感人。

  所以我们养成一个好习惯,不管人家是不是误会我们了,人家态度、情绪一来,我们第一个反应:“啊,对不起。”包含走路,明明是人家撞我们,我们很习惯、很自然了,“啊,对不起。”养成习惯,自然就提起来。别人撞我们,我们还说对不起,好不好?好啊。为什么?我假如不站那,他也撞不到嘛,凡事还是跟我们有点关系嘛。我就不在那,他不就撞不到了嘛。真正把这些道理常常观照,“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没有怒气了。跟自己有关,先反省自己。

  我记得我在念初中的时候,我姐姐念高中。她有一天打电话给我爸爸:“爸,我眼睛不舒服。”我爸很疼孩子的,“好,明天带妳去看医生。”

  刚好我姐姐那个时候是在补习班。为什么在补习班呢?因为我姐姐大学联考没考好,然后我姐姐还说,“那我去读那个专科就好了。”结果我爸爸就给我姐讲,“妳还是去考大学吧。”因为我爸爸怕我姐姐以后没读大学,心理自卑,父母有时候都考虑得很远。结果去补习。

  那一天打了电话,我爸爸一放下电话,就很不安,想那就现在去吧。马上给单位请假,就赶到补习班,要去接我姐姐去看眼睛。结果我爸爸一去,才知道我姐姐那一天没去上课。哦,当场发现我姐姐(这一件事你不要跟我姐姐讲,我们今天是就事论事)。结果一发现,哇,怎么孩子没有在补习班读书。发现了情况了。我爸爸还心平气和问我姐:“女儿,妳是去哪儿了?”我姐姐一看很没面子,恼羞成怒。所以这个怒里面还有一个恼羞成怒,好面子也会生气。马上就跟我爸讲:“我本来就不想补习嘛,偏偏要我考大学!”我爸的一片心意还被她骂。哦,你看,当下“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我爸是设想她以后,她还骂我父亲。

  结果骂完了,我跟我二姐在那里战战兢兢,今天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过没多久,我爸把我们两个找去了。我心跳加速,咚、咚、咚。突然我爸就对我跟我二姐讲:“你们觉得,爸还有哪里做得不好,你们给爸提出来。”哇,那个当下,我跟我姐姐,二姐,两个人互相看一看,心领神会,对父亲无尽的崇敬啊,觉得父亲的修养太好了!

  因为我们从小都觉得,能被父母生到,是最大的福气了。我们家虽然不是很富有,但是父母对我们非常爱护,家里又很和谐。常常同学到我们家里来,“哎哟,当你爸的孩子真好。”我爸又很好客。所以我们在心理上都已经觉得我们是很幸福的人了。结果父亲当下还觉得,“经过这一件事情,是不是我还有哪一些做得不好”,又主动的让我们提出来。所以那一幕,一辈子都忘不了。父亲没有任何的错,都能够反观“我是不是还有错”,赢得孩子对他深深的佩服。

  所以这个是“反忍”。

  还有“观忍”、“喜忍”、“慈忍”。这个“观”,其实就是用宇宙人生的道理来观照自己。这个就是观照我之前做了对不起他的事,他才会这样对我。我们确实是做了一些让他很不舒服的事情,我们自己忽略掉了,他才发脾气。

  包含我们昨天跟大家讨论到,物质剎那变化,我们的这些情绪、心理反应,也是剎那变化,它不是真的。他发完脾气,待会就好了,你不要跟他计较。所以今天我们看电影,它一秒钟换了二十四张底片,我们分辨不分辨得出来它不一样?可能就被这个景象给骗住了,还真的有东西,其实没有啦,一秒钟换了二十四张底片。其实我们人是一秒钟换多少张底片?一千两百八十兆底片。统统是剎那之间就不见的东西,你何必当真呢?何必计较呢?

  所以人能常常这样去观照,就不会这么样计较、这么样当真了。所以,他说他恨你,假的,别当真,过两天他就好了;他说他爱你,也是假的,别当真,当真你麻烦就大了。有没有道理?他说他爱你,你就在那里陷在里面了,到最后他不如你所愿,你就痛苦万分了。所以人这些爱啊、情啊、生气啊,这些情绪其实都是变化莫测的,你别把它当太真了,懂得放下。当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自己要拿出真心来,别人是不是真心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们自己要是真心才好。

  而人真正要有真心去爱人,除非他把这些习气放下。贪、瞋、痴、慢、疑,这些习气不放下,真心、真诚的心是起不来的。所以我们要提醒自己,我们有没有真情、真义、真爱。“欲爱人者先自爱”,懂得自爱的人才能爱得了人。懂得把这些习气去掉叫自爱。去掉以后他的真心自然显现,就能去爱人了。

  好,所以这个是我们怎么忍住脾气,第四个方法,“观忍”,用道理去观照。

  再来,“喜忍”,欢喜接受考验。考卷来了,他要试试看我的功夫到哪里。或者是,“哇,他骂我了”,好事还是坏事?他考验我修养到哪里。人能想通了,人世间没有一件事是坏事,都是来成就自己的。很多我们以前对不住人家的地方,现在人家给我们发脾气,我们完全心平气和,这些结、怨,就解掉了。好,这是喜忍。

  再来是“慈忍”,慈悲的心去对待别人。今天他对我们发脾气了,我们很不忍心他被脾气、被欲望给控制住了,这个就是慈悲了。念念为对方着想,气就上不来了。我们刚刚讨论的,其实生气都是因为有这个我执,有这个“我”才会生气。念念为他着想了,看到一个人生气,怕他身体不好,赶紧让他消消气。所以《弟子规》里面讲到:“父母责,须顺承”。孝子看到父母生气起来了,赶紧恭恭敬敬的,希望父母的气不要再变大了,赶紧让他消消气。都是念念为对方着想的心。

  有一个媳妇,好像跟大家分享过,就是她婆婆骂她,有时候还误会她,然后她先生看到了,心理上还是满为她抱屈的。这一对夫妻很有意思,先生上去发言就说:“我这一辈子最幸运的就是娶到我太太。”结果那太太上去了,就说:“我这一辈子最幸运的就是嫁给我先生。”昨天我们刘总讲的时候,大家可不可以感受到这个气氛?互相欣赏、互相感恩。结果这个先生就讲了,有时候我母亲误会了我太太,她在被责骂的时候,我都觉得她很委屈。结果他太太就讲了,她不委屈,因为她觉得婆婆脾气上来了,假如她再回嘴,可能婆婆会更生气,会伤了她的身体,所以她赶紧愈恭顺,甚至于是先承认:“我错了。”先道歉,慢慢的,婆婆脾气就下来。

  而且,假如是误会了,被骂一顿,等事情澄清了,可能婆婆会更加的佩服、感念这个媳妇的德行了,是吧?但是误会了,我们又回嘴,到时候面子放不下,那很多事情可能就变成一个心结了。所以这个忍得住情绪还是很重要。这个是我们讲到的六个能忍住脾气的方法。

  刚刚跟大家讲的是“瞋”,接着我们讲的是“痴”。其实《大学》里面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明理的人就不愚痴了。所以能了解事物的本末,事物发展的轻重缓急、先后顺序,这个就是不愚痴了。记得上一次跟大家提到,什么才是根本。我们之前大家谈到很多“本”的概念,我们再复习一遍。

  人生什么是根本?

  孝是根本。

  再来?德是根本。我们每天读《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是本。这个是“德者本也”,德是本。

  还有没有?教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还有没有?心是根本,起心动念是根本。

  还有一个答案没出来,昨天刘总的课你们没注意听啊。女教是根本,是吧。昨天我好像记得一句话,“教好了一个男人就是教好了一个人,教好了一个女人就是教好了一个民族”,是吧?所以“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

  一谈到教育,女教是根本,童蒙养正是根本。“三岁看八十”,所以从小养成好的人格,这个是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环。

  还有没有?五伦是根本。父子有亲是根本。

  好,所以从教育来讲,就是善心是根本。我们时时都能从根本去思维,就不会在枝末打转。

  包含教育里面,环境教育是根本,一个好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你要找到一个很好的环境。所以孟母三迁,她就是搬到一个好的环境去熏陶。

  台湾有整理了一个“青年十二守则”,也是做人处事的根本。我们跟大家交流一下。

  “孝顺为齐家之本,忠勇为爱国之本”。大家有没有感觉到,我们现在民族文化要复兴,得要有忠勇的气概出来。忠是尽心尽力,勇是勇于承担,还有勇于改过。我们自己好了,才能给人好的影响。所以“知耻近乎勇”,很有味道,知耻就是改过。

  “仁爱为接物之本,信义为立业之本,和平为处世之本,礼节为治事之本”。我们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些都是做人处事最重要的根本所在。

  我们看,“礼节为治事之本”。今天孩子懂得怎么接待客人,这个都是在形成他做事的能力。所以《孝经》里面才告诉我们:“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他在家里负责工作,负责接待,形成了做人做事的能力,这个能力还可以用到怎么去治理一个地区的人民。尤其以前是大家族,几百口人在一起的,那就更磨炼他应对进退的能力了。

  另外,我背这六条是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去背的。另外六条:“服从为负责之本,整洁为强身之本,学问为济世之本,有恒为成功之本,助人为快乐之本,勤俭为服务之本”。

  我们看,其实这一段话、这些教诲都非常重要。比方说,我们现在希望去利益人,首先你要有学问,自己连是非善恶都搞不清楚,怎么去利人。然后,“助人为快乐之本”,人生的价值,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助人为快乐之本”。可是我们要去助人,要去服务人,又不勤劳,又不节俭,服务不好人。不节俭,你到哪一个团体单位去,都给人家乱花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又不勤劳,人家常常叫你做事,好像要求爷爷告奶奶,那怎么服务人?是吧,不给人家添麻烦就很好了。勤奋节俭的人才能真正服务好人、才能真正利益得了团体。所以大家看,那个花钱大手大脚的,那种人不能用。

  而且,要有恒心去做才能把事情做好,“有恒为成功之本”。

  而且在团体里面,首先要懂得服从,有大局观。你到一个团体里面,都要别人顺着你的意思去做,那就添乱了。而且一个人要做好的领导,首先他是一个好的下属。一个好的下属,首先一定懂得服从。大家都有不同的意见,那像多头马车一样,那到底往哪里走?所以下属,一开始应该要懂得配合,懂得服从。这个很重要。

  假如领导不对,那你可以劝谏。但是不可以在底下,在那里批评领导、批评团体,这个都是大忌。纵使决策不妥当,先服从。你该建议的建议完了,你也不要强求。等事情一印证,确实你讲的话对,那领导对你的信任跟你的见识,慢慢的就认同。我们赢得别人的信任,它也是有一个过程的,不能够强求马上就要听我们的。

  当然,比方说你提的意见确实对,结果如你预期,他们出状况了,这个时候你要不要说,“你看,你们当初就是不听我的,活该。”那这么讲也不行。那领导一定说,“你有什么了不起,你明天不用来了。”所以为什么说,要委屈求全,要屈志老成。很多团体里面的事情,不可能事事都如己意,要懂得忍住自己的脾气,有时候还要恒顺一下,服从一下。

  除非是这一件事情会把整个团体给毁掉,那就另当别论了。这个时候,就要另外《弟子规》说的:“号泣随,挞无怨”。太严重的时候,你这个时候不得不坚持了,那你就赶紧大哭,坐在地上:“我不管了,我……”一定要把他劝回来。

  这个唐太宗有用过。他父亲就决定军队要怎么走,他觉得这一步去,铁定全军覆没,可是看他爸爸又不听他的,他就在军营外“哇哇”就大哭起来,后来他爸爸看他这个样子就有点调整。那个是属于会全军覆没的时候,这种是迫不得已的时候才用,你们不要每天用,那就麻烦了。

  这个是十二个守则。我们看,一个人没有信义,他的事业是不可能做得长久的。这个都是本。

  再来,我们明理之后,这个“痴”能够对治。

  另外还有一个习气,是“慢”,傲慢。这个傲慢,不知不觉就来了,你不跟他say hello(打招呼),它也会来。你比方说《弟子规》说的,“勿谄富,勿骄贫”。奇怪了,有钱了,不知不觉就瞧不起没钱的人;有地位了,那就不知不觉就瞧不起人家没地位的;长得好看了,双眼皮了,就不知不觉就瞧不起单眼皮了。告诉大家我是内双,不要误会。有时候你觉得人家没有,说不定人家真有,是吧,你不要太嚣张。

  我突然想到一件事,让我特别感动。就是有一次,因为我长得跟我母亲比较像,所以我母亲,那时候我回外婆家,我母亲就给我外婆讲,礼旭比较像我们这边,你看,眼睛什么什么。就说我比较像我妈妈这边,外公外婆这边。我外婆讲了一句话让我很震撼,我外婆说:“哪有,人家鼻子很挺啊。”就是我的五官里面,只有鼻子像我爸,其它的都像我妈。但是我外婆那时候就是马上说,人家鼻子很挺,像他爸。哦,那一点都没有那种傲慢,马上都,觉得好像称赞自己诚惶诚恐,“没有没有,人家好,人家好。”所以我从我外婆身上体会到很多人生的态度。

  包含我在“四十集”当中也跟大家说到了,我外婆到我们家是十支手指头数得出来的。都是不好意思,怕给人家亲家添麻烦,特别厚道,都坐一下就走了,连吃饭都不愿意打扰。结果每一次我外婆来了,两个老人,跟我奶奶牵着,就开始寒暄谈话。然后我外婆就跟我奶奶讲:“啊呀,我这个女儿不好,嘴巴不甜,动作慢……”就从那个进门到坐这个过程当中,一直在说我妈妈哪里不好、哪里不好。我在旁边都觉得:怎么这么奇怪,自己在讲自己女儿不好。结果当她们两个老人坐下来了,我才知道个中的学问。当坐下来的时候,我奶奶就开始说,啊呀,这个媳妇哪里好、哪里好。所以不好要自己讲,把好留给别人讲。

  所以这个傲慢很容易起来。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一些情况,人容易傲慢?学历高容易傲慢,口才好容易傲慢,才能好容易傲慢,经验多容易傲慢,年纪大容易傲慢。是吧?(学员补充:钱多也会傲慢。)钱多,对对。你看,人外在条件好了,就容易傲慢了。这个不谨慎,时时都会被这个邪气给干扰。甚至有一个人被关进监狱里面去了,他已经关了五年了,突然有一天有一个新的犯人进来,跟他关同一间。他一看那个人快要进来了,赶紧站起来拍拍身体,趾高气扬,那个人一进来,“我告诉你,我已经关五年了哦。”你看,他还觉得他资历比较长,其实那是丢脸的事情,甚至都傲慢起来了。现在更扯的是,干坏事还傲慢,是吧?女朋友交好几个,伤天害理,他还觉得自己了不起。所以这个“慢”得要对治才好。

  而我们比较常犯的之一,就是经验有了,就拿着这个经验去衡量别人、去要求别人,这个是比较不容易察觉的。其实我们要了解,给别人建议,不是拿着自己的经验去衡量、去扣在别人的身上。我们要了解,我们所经历的经验跟他一不一样?不可能完全一样。因为那条件不同。外在物质条件,包含当事人的年龄、经验都不同。所以人在领受一个经验的时候,是要包含整个客观状况,把它领受起来。而给人建议的时候,必须置身于其中,就好像你就是当事人。这样给人家的建议才贴切。所以做事情要常常能够心境上觉得是旁观者,给人建议的时候自己要是当局者的这种态度。

  我记得有一次,刚好卢叔叔的两个孩子去办了一个夏令营。办完以后,我们坐在一起检讨,吸收经验。结果卢叔叔就请其中一位大姐姐:“您对小弟弟、小妹妹这一次办的活动,您给他们一些建议。”结果那个大姐姐她是台湾大学毕业的,又在大公司待过,现在还在大公司,那个时候。结果她就开始一直讲,哪里不好哪里不好哪里不好,讲了很久。然后这个小弟弟小妹妹刚忙完,结果连点肯定都没有,劈里啪啦就是一顿批评,然后他们的头整个都垂下去了,抬不起头来了。我在旁边也感觉那个气氛不大对劲。

  结果后来这个大姐姐讲完,卢叔叔就说到:“妳刚刚所有的要求、提的意见,都是妳大公司所具备的条件,所以妳这样给人建议是不客观的。妳不能因为妳那些条件、妳那些经验然后就扣在这些年轻人的身上。那他们有什么条件?他们那些条件比起妳差太多了。所以他们有现在这些条件,能做成这样,他已经不容易了,妳看到了没有?”

  所以有时候经验主义,那个傲慢就上来了,不能体恤别人的难处跟他的难得,这样子我们去给人建议可能就不是很妥当了。好,所以我们了解到,这个傲慢时时都会出现,就更谨慎不可放纵自己的慢心。

  而且,我们今天能把什么事情去完成,那要靠祖宗的福荫、靠圣贤的智慧、靠众人的付出。多少的义工、多少的同仁的投入,才能把事做成。我们可不能觉得:是我的功劳。那就麻烦了。人常常也会自以为有功,去争功,就不对了。

  所以颜回为什么,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孔子对他好学的评价不是说他每天二十四小时看书,叫好学。孔子是说他“不迁怒,不贰过”,那代表学问是在能放下这些习气才是真好学、真学问。“不迁怒”,瞋恚心能伏得住。今天觉得发怒了,马上觉得不对了,马上转过来,这是不迁怒。今天这个人做不对了,我们起了情绪了,绝不会再把这个情绪再带给其它的人。有时候我们在单位里面生气了,那个火药味还拿回家里去,这个都不妥当了。再来,“不贰过”,就是错不再犯,能记取这个教训。

  而颜回自己也说到,他是“无伐善,无施劳”,这个“无施劳”就是不邀功的态度,他知道成就一件事情是众缘和合,太多人的付出。而且他觉得那个是他的道义,他心上绝对没有功。甚至于是战战兢兢,“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比方一件事情让我们做,我们应该可以做到八分,可是我们却只有做到四分。我只有做到四分,那我对这一件事情有没有功?还是有过?可是自己却很有可能还沾沾自喜,我做了这四分功。大家听懂我的意思哦。这一件事情我假如没有这些习气的作用、没有判断错误、没有决策错误,它可以达到八分。这个叫做随缘尽心尽力。可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足够的判断力,甚至于贪瞋痴慢还常常起作用,还造成失和,人与人之间不舒服,事情反而只做成了四分。我们常常这么想,就觉得战战兢兢,不敢邀功,就不可能还觉得这四分是我的功劳了。

  好。而孔子对学生也是抓住很多机会教育点。有一次,孔子跟学生到了太庙,鲁国的太庙。刚好在参观的时候看到一个器皿,那个器皿叫“欹器”。孔子学识很渊博,他听到介绍的人说这个是“欹器”,他就说了,是不是那个装进的水适中,“中则正”,“虚则欹”,就是斜掉了,“满则覆”,装得太满了,它就倒掉了,翻掉了?那介绍的人说,对对对,就是这个东西,欹器。孔子就感叹:哪有自满而不倾覆的,而不失败的呢。自满一定会这样的,傲慢了。

  结果子路马上就问了,那夫子,有没有可以一直保持满,不倒掉的?孔子说,有。“挹而损之”,这个“挹”,其实就是伏住自己的傲慢,然后懂得谦退,懂得自我嘲讽,或者自我察觉不足。谦退,这样才能不满出来,不倾倒,不自以为是。

  子路又问,这些贤者他们问问题很有味道,他一定要问到下手处怎么做。既然要损,“损之有道乎?”怎么损,其实就是怎么谦退。孔子马上讲:“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闇。”

  地位高,但是常常能下人。道德、财富很满,但是却能够虚怀若谷。富贵能节俭,这样才能保持,不然就要倾覆了。贵而能卑下,不仗势欺人,不然祸就来了。“智而能愚”,有智慧,能收敛光芒,大智若愚。“勇而能怯”,这个勇当中有怯,才不会把事情给莽撞搞砸了。有大勇的人,他是谨慎的,不是鲁莽的,这个勇不是匹夫之勇。

  刚好有一次,孔子讲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就是对着颜回讲:假如有人用我们,我们一定把大道给它推行开来;没有人用我们,我们也自得其乐,不会埋怨、不会抱怨,不会怀才不遇。有这样的心态,颜回,我们两个有这样的心态。

  结果这个话讲完了,子路在旁边就说了,可能稍微有点吃醋,子路也很直率,马上跟孔子讲,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夫子,你假如当三军的统帅,你要找哪个学生陪着你一起去?夫子马上抓住机会点,“暴虎冯河,吾不与也”,我绝对不带那个赤手打老虎,然后赤手过很大的河流(因为那个都很危险,那是匹夫之勇),我不带这种人。

  但是大家要了解,孔子这么直接点他的问题,代表他非常信任子路,不会批评一句话,“哼,不跟你好了”,不是这种弟子。所以你看师父常常讲,说李炳南老师(对学生),真想跟李老学的,有打有骂。然后那个不是真心要学的,都对他很客气,“不错了,很好了”,因为怕骂了以后他就跟你结怨了,不能骂。所以子路跟孔子那个对话,其实是非常高度的信任。

  然后孔子接着又提醒他,我会带怎么样的人呢?“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是有睿智的。面临事情,他很谨慎去考虑周详,“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中庸》里面也一直强调,“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所以这个“勇而能怯”。

  “辩而能讷”,虽然很有辩才,但是,不好为人师,这个孔子都做到了。孔子在乡里面,话很少,人家还觉得说,孔子不大会讲话。可是孔子一到朝廷之上,辩才无碍,只要是为人民谋福祉,都可以把道理讲得非常透彻。可是为什么在家乡里面不是很多话?家乡里有很多是他的邻居,很多是他的长辈啊,哪有在长辈面前都滔滔不绝的道理呢?所以《弟子规》说,“对尊长,勿现能”。这个都是很有道理,而且那个是自然的,不是刻意做出来的。

  而且说实在的,真正能让所有的人佩服、所有的人接受的,并不是口才,而是真正把道理做出来。所以“穷天下之辩”,不是你讲得多好,你真正都做出来了,那个就是为人演说,你演就同时在说了。而这个“讷”的人就是默默的去做,赶紧把事情做好,他不急着要去炫耀。所以“辩而能讷”。

  再来,“博而能浅”。学问很广博,但是韬光养晦、厚积薄发,不自满。而且说实在的,真正广博之人,他的心理上真的会自己觉得自己太肤浅,为什么?愈学愈觉得自己的不足。这不是装出来的,真的是博而之后觉得自己浅薄。这个我们历代有学问的人给我们做榜样。李叔同先生,弘一大师,这么有学问、有能力的人,老人家晚年说他“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学问愈深,愈查自己的不足。印光大师,号“常惭愧僧”。祖师给我们的风范,时时提醒我们,绝不可傲慢,要常惭愧、常谦退。

  这个“明而能闇”,很明白、看得很清楚、很有智慧,但是也给别人留余地,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时候,他懂,不太苛刻对人。所以这个是孔子刚好藉由这个欹器,给弟子们讲到了怎么样懂得不傲慢、谦退的道理。

  这一节课,讲这个“慢”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