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文摘分享 - 正文
 
 

读书会分享(四十八)

作者:学院  

时间:2008-12-26  

本站原创  
 

    说明:本周学习内容为蔡礼旭老师主讲的「细讲《弟子规》」(蔡礼旭老师2005主讲,编号52-116)第八集,听完讲课后,请诸位老师将自己的心得、经验、感言等以文章方式分享(跟贴)于此贴子之下。此线上的读书会希望有助于个人修学、亲子互动,有利于培养自己和下一代正确的幸福人生观。

研讨内容重点如下

1.「父母呼,应勿缓」是在培养何种态度?对于家人、长辈言语态度为何格外重要?
2.「父母命,行勿懒」引申涵意为何?
3.「父母责,须顺承」其中的「顺」字该如何落实?
4.「父母教,须敬听」可以延申到哪些层面?
5.「冬则温,夏则凊」可以从「存心」和「形式」来解读,两者有何不同?
6.我们如何「养父母之身」?
7.如何「养父母之心」?
8.如何「养父母之志」?

分享文章   08.12.02 
------------------------------------------------------------

      这集蔡老师讲到孝顺父母从三个方面做起,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智。下面我就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的没做到的做个汇报,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首先是“养父母之身”,末学惭愧没有很好的条件养母亲,父亲在我十八岁时过世,哥哥结了婚,我跟妈妈两人来到北京开始打工的生活,前些年母亲为了我,没有找老伴,现在我也成家了,而且我的生活条件比较差,只能在北京租住一件不到10平米的小房子,在老家买了一个50多平米的二手楼房,让公公婆婆安度晚年,我的母亲跟本不愿意跟公婆一起住,我跟母亲在北京打工,也有十年多了,母亲一直给别人当保母,吃住方面的条件都比我的生活条件好,如果让母亲在我租的房里住,母亲很不方便,而且母亲是个很要强的人,母亲会着急上火,还觉的给我添麻烦,实际我真是希望跟母亲住在一起,虽然每亲快60岁了,但身体还很健康,可以帮我很多忙,而且母亲也很爱听我说话,在母亲不高兴的时候,我都能给她解心宽。但我从多方面考虑,我这种想法有点自私。这时候正好母亲回老家给姥爷过生日,有人帮母亲找了个条件很好的老伴,我真是又高兴又难过,高兴因为母亲有了新家,而且老伴的条件很好,母亲也很满意。难过的是,这回母亲回家,我们娘俩在见面的时候就少了,可能一年也就见个两、三次的面。正好今年夏天,我跟女儿回老家看望母亲,我亲眼见到了,母亲的新家,条件虽然比不上楼房,但用什么都很方便,有时候母亲不愿意动的时候,老伴什么都会做,母亲也说,现在的生活母亲很满意,跟老伴住一起,与跟儿女住一起是不一样的。我看到母亲比以前胖了,在那里我住了好几天,母亲跟我讲了她的幸福生活。我很高兴,也很放心。现在我虽然没有养母亲的身,但只要母亲幸福、健康、快乐就好。 
      “养父母之心”刚才说到,我现在没有条件养母亲的身,但我可以养母亲的心,我每周给母亲打一个电话,一说就是30分钟,我会让母亲注意饮食,注意冷暖,有时间多看看我姥爷,来回路上要小心,一个人在家能不能呆住,别掂记我们,我这边都很好,您有时间就多念佛。母亲有时候也像小孩一样,跟我说说家里的新鲜事,在说说亲朋好友的事,30几分种一会就过去,短暂的通话,我能听出母亲的心情,有时候低落,有时候兴奋,有时候高兴,有时候伤悲。不管母亲怎样的心情,我都会说些让母亲心宽的话,母亲也会说是呀,多想也没用,等等一类的话,母亲到最后都会说:“行了,我这边都很好,不用你掂记,你哥跟你在一起呢,我也放心多了,你帮我把你哥看好就行了,你就多为你哥你侄子多废点心吧,浪费电话费,别说了,了了吧。”我们每次打完电话,我都感觉到母亲就像在我身边一样的。在跟母亲谈话的言语中,我能听出母亲对我跟哥哥的挂念,盼着我们回去,又怕面对我们分别时候伤心的感觉。所以有时候我会想,要是我买彩票中大奖,我就买一套房子,让母亲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想住哪就住哪,那多好呀! 
      最后是“养父母之志”,就是我们为人儿女的,做事要光明正大,要为父母挣光,不能走到哪里,都让人指手画脚的,让父母蒙羞。让父母感觉到为有我们这样的儿女而骄傲。如果父母有什么大的善的志向,我们应该帮助完成。如果父母的思想见解有什么不善的,或着恶的想法,我们应该善巧方便来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思想观。
好,今天我就跟大家汇报到这里,有讲的不妥之处请大家包涵。

分享文章   08.12.05 
------------------------------------------------------------

      1.「父母呼,应勿缓」是在培养何种态度?对于家人、长辈言语态度为何格外重要? 
      最重要的是有一分恭敬的心对待父母,不管是一言还是一行。相同的,恭敬心不只要对父母,应该是对身旁周遭所有的人都不失恭敬。『父母呼』是一个呼唤,我们马上能够过来;相同的,在跟父母交谈当中,我们也应该「怡吾色,柔吾声」。有时候表面上看跟父母在对应,口气不会很大声,但是心里面会有不耐烦的感觉,这个时候我们要常常能够观照自己的心,有不耐烦的时候要赶快修正。所以道德、学问最根本的下手处,就是时时能观照好自己这颗存心。当念头不对了,马上修正,那你的言语、行为就不可能有太大的偏差。 
      除了在家对父母要恭敬,事实上「老婆呼」、「太太呼」也要怎么样?也要「应勿缓」。当夫妻之间言谈非常地相敬如宾,非常地尊重,已经在给孩子做最好的榜样。而夫妻关系要好,一定是从言语的态度开始做起。 
      末学的父母有时对我们吃素还是不能理解,就会责怪末学没有给孩子足够的营养,末学常常要给父母解释吃素的好处,但是有时候心里就有不耐烦的感觉,觉得道理已经得很清楚了,现实情况我们的孩子也很健康,为什么父母还是要担心呢?有时候就会和太太抱怨说:“我们吃素的孩子只有什么都是第一:身体健康第一,从不生病,身高、体重都第一,父母才不会担心。否则我们的孩子只要偶尔生一次病,他们就会认为这是吃素的原因,而吃荤的孩子生多少病,别人也不会认为是吃荤吃出来的。” 
      现在仔细观照这个存心,就是对父母的不恭敬。不吃荤就没有营养,这是社会普遍的观念,如果我们没有听蔡老师的课,我们自己也是这种观念,怎么有理由来要求父母一下子来改变几十年观念呢?是我们平时没有常常给父母解释这其中的道理,错都在自己,怎么可以抱怨父母呢?

      2.「父母命,行勿懒」引申涵意为何? 
      我们除了对父母交代的事不可以失信外;相同的,对妻子、儿女已经答应的事,我们也要言而有信;当我们言而有信,孩子对我们就会非常尊敬。

      3.「父母责,须顺承」其中的「顺」字该如何落实? 
      这个「顺」我们要理解一下。所有父亲的责罚、父亲的要求,我们是不是统统要顺着他做?很多人对中国文化有误解,他会觉得:我们儒家说孝顺孝顺,就是什么都要顺,那是愚孝。其实中国圣贤绝对不是这样教的。「顺」有两种情况,当父母所责备我们的事都是正确的,我们要赶快记住,好好地去落实,这时候要顺;当父母的责罚跟要求是不对的,这个时候不要当面顶撞,要懂得顺势而为。目前的状态你马上顶回去,只会让父子之间冲突更大,所以我们先退一步再做打算,等待好的时机再跟父母沟通,所以,《弟子规》后面讲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中国的孝顺,这个「顺」绝对不是所有父母的要求我们都去做,要先分辨对错,要用理智去孝顺。当父母有过失,我们没有去劝,那是陷父母于不义,就不是我们为人子应该有的态度。

      4.「父母教,须敬听」可以延申到哪些层面? 
      除了父母教须敬听,老师教也要须敬听。一个人能不能有很好的道德、学问,除了要有好老师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自己的学习态度,一定要有虔诚恭敬的心对老师,决不可以阳奉阴违。所以学问有多大的成就,可以从恭敬心中断出来,一分诚敬就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就会得到十分的利益。 
      蔡老师在课程中举了一个例子,就是柏拉图的例子,末学听了很受感动,由此也联想到另外一个例子,就是一个孩子学了弟子规后,有一次吃完饭,其它人都吃好走了,他就对着桌椅板凳深深一鞠躬,说:“我吃好了,大家请慢用”,这种就是老实人啊!对老师的要求非常虔诚恭敬地去落实! 
      反观自己,为什么学习弟子规这么长时间了,道德学问还是没有长进,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不老实,没有将老师交待的要求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去做。我们的恩师教导我们,一定要首先落实弟子规三个根,末学听了对其中的道理不是很明白,于是那种知识分子的习气就抬头了,就是不明白的事情不会死心塌地去做,所以说对老师不恭敬,不老实啊!可以说那时是很不情愿地开始学习弟子规,因为感觉老的习惯从小都已经养成了,要我一条一条去改,太累、太痛苦了,所以那时说是学习弟子规,其实还只是在应付,很迫不得已,因为老法师说你不落实就不能往生。所以是硬着头皮去学弟子规的,而且把它的修学放在很次要的位置,就是念佛听经时间有多余了,才去听弟子规。 
      后来参加了读书会,和其它老师们一起学习,受到其它老师落实弟子规的影响,而且又是定期报告心得,于是对学习弟子规态度才认真了一些。所以自己这个知识分子的坏习气,真是害人不浅!末学一定要向柏拉图好好学习,做一个老实听话的学生。

      5.「冬则温,夏则凊」可以从「存心」和「形式」来解读,两者有何不同? 
      存心是他的本质,冬温夏凊是他的行为、他的形式。本质绝对不会因为时代而改变,形式会变,因为整个人与人的生活方式,都会因时代而不同。举个例子,以前遇到君王要行什么礼?三跪九叩礼。它的本质是什么?恭敬心。因为国家领导者要日理万机,时时为人民着想,我们是恭敬领导者对于人民的贡献,所以我们跟他行礼。以前的礼是三跪九叩,现在假如遇到总理、遇到总统,在飞机场看到,马上跪下去三跪九叩,这样行不行?这国家领导人说:这是谁教出来的?怎么教成这样?就不符合现在的时代。但是本质会不会变?不会。所以很多人说,时代不同了,什么都要改!是形式改,而不是本质改变。 
      中国文化,我们假如把它比喻成一棵五千年的大树,所有的本质跟原则就像树干一样,这个树干是屹立四、五千年不坠,但是它每年都发新芽、都发新叶。而新芽跟新叶都是随着那一年的阳光、那一年的空气跟水源才会发芽出来,所以它这些枝叶一定适合于当时候的气侯。我们学习任何一个经文,我们也要抓住它的本质去学习,我们就会学得很能掌握纲领。

      6.我们如何「养父母之身」? 
      生活起居、食衣住行都应该去关怀。假如我们跟父母住在一起,或者住得很近,在食物方面,我们就可以回去的时候带些水果、带些蔬菜回去。常常回去,就能够在食物当中去观察到,可能米快没有了,油快没有了,我们都主动帮父母去买,父母一定会觉得非常窝心。另外,人老了就怕身体不好,所以我们也要常常跟父母沟通一些健康的观念,有健康的知识才会做出健康的抉择跟判断。 
      上个月有一天,太太跟我说:“天气转冷了,我看你母亲腿很怕冷,是否我们给她买一条棉裤?”我说:“对,我父亲也怕冷,干脆给他们每人都买一条吧,我估计他们也缺棉裤”。后来太太就特地去商场给我父母各买了一条棉裤回来。结果第二天我去给父母试穿,母亲说:“棉裤我们每人都有3、4条了,已经太多了,不需要了,再给我们买太浪费钱了”,然后就要求我把买来的棉裤退掉。末学听了非常懊丧。 
      末学反省自己,这件事情都是因为我平时没有清楚了解父母的真正需要在哪里,只是想当然地去想象父母的需要,结果让太太那么辛苦地大老远去商场买了棉裤,结果却不是父母所真正需要的,真是劳命又伤财。
后来我仔细想这件事,体悟到我们孝顺父母一定要注重实质,要把握好父母真实的需要。末学父母亲历来都非常节俭,他们最看不惯的就是对物品的浪费,衣物如果够了,再去买重复了,就是浪费,这样他们反而会感到非常痛惜。母亲平时经常批评我,说我们这一代人都太浪费了,不懂得珍惜物品。末学这一点没有善体亲心,没有随顺父母的勤俭、惜福的这一美德,如果我能像父母那样节俭,父母一定会很高兴,这才是父母真实的需要,而衣物如果真的够了,确实也没必要再去买重复了,所以尽孝还是要注重实质,要针对父母真正的需要。

      7.如何「养父母之心」? 
      让父母心里面能够常常很欢喜、很自在。这里有个前提,就是我们所作所为一定要让他安心、放心。假如我们的德行不好,纵使你每天都供养父母很好吃的饭菜,父母吃了之后会不会快乐?也不会;他可能边吃还边帮我们提心吊胆。中国的父母比较含蓄,他心里面的感受,有时候不会在言语当中流露,所以我们要善于去体会父母的心境、父母的需要。
这一点末学的体会是,我们孝养父母,让父母安心比供养父母衣物更重要,就是养父母之心。而让父母安心,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如果父母有忧心的事,我们要想办法帮助父母解除。 
      末学的大姐在多年前家庭出现矛盾,夫妻经常吵架,双方都扬言要离婚,父亲为此特别操心,对他们多次进行劝解,对大姐的错误思想言行也多次批评责骂,希望她和先生和好,可是他们越吵越厉害,最后双方实在忍受不了,只能离婚,父亲那时非常伤心。大姐从那以后就一直没有再找到合适的伴侣,如今大姐年龄越来越大,希望也越来越小。而父亲始终都在牵挂大姐,有好几次父亲无缘无故地对大姐发脾气,末学心里很清楚,那是父亲对大姐当初不珍惜婚姻的不满,也是父亲对她今后人生旅途的担心。母亲告诉我,有一次父亲骂完大姐后,一个人躲在一个角落里哭。末学听了,心里非常难受。父母将孩子辛苦养育成人,从没有要求儿女给予回报,他们要求的,只是希望儿女过的好,我们儿女一定要体会父母的这份用心,千万不能让父母这么老了还在为我们操心。 
      对于父亲的这桩心事,末学多年来一直没有帮父亲开解,让父亲宽心,末学感到自己非常无能,非常惭愧,因为末学对父亲关心太少,总认为这件事和我无关,我也帮不上忙,现在想起来非常愧疚,今后一定要想办法找到机会,好好宽慰父亲。

      8.如何「养父母之志」? 
      就是满父母的心愿。《孝经》里面有一句话,「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假如我们用自己的德行,对家庭、对社会有所贡献,最高兴、最满足的是谁?是父母,还有老师。这是养父母之志。因为每个人其实都有一分善心,希望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很多父母因为全心全意栽培孩子,在很多社会方面他想尽力有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当他的孩子能够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他会觉得很欣慰。

惭愧末学PC00051 敬上

分享文章   08.12.05 
------------------------------------------------------------

      善体亲心 养父母之心 
      回《幸福人生讲座第四十八集》,蔡老师在这集讲座中讲到我们为人子女在对父母行孝的时候不仅要养父母之身,同时也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父母对儿女时时刻刻都在牵挂,无论儿女走的多远,但是都没有因为儿女的远离而从中减少对儿女的牵挂和思念。有一首古诗《游子吟》内容是这样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把母亲对儿女的爱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中国又有俗话“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万里儿不愁”。这是说我们儿女对母亲的孝心只要做到一点点就能给父母带来欢欣和安慰。可是人往往都疏忽,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我们最亲的人,最近的人,我们越容易对他们越随便,越缺乏尊重越无礼,这是做人的颠倒。通过学习圣贤教育才知道了自己的过错,以前越是对自己越亲的人越缺乏尊重和恭敬之心,往往讲话很随便,在无意之中让自己的亲人伤心和难过。说到这里自己感觉很惭愧,更觉得自己对父母实在是不孝,现将自己的体会在这里和有缘人分享:

      一。父母处处为儿女着想,而儿女却觉得父母太不通情理。

      记得在去年春节,嫂子心脏病发作,所以家里的卫生是找人清扫的,而在我们这里在过年的时候都要扫房,钝肉钝鱼,然后把家里的衣物全部清洗干净。因为嫂子身体不好,再加上我当时放寒假,所以我有时间的时候就去家里帮父母做点家务。而父母那里的衣物我想换洗,可是母亲表现的非常生气,她说不用洗,衣物不脏。可是我当时说既然过年,家家都清洗干净,不洗客人拜年来会被人笑话的。我这样说,母亲装出更生气的样子就是不让我换。而且我还说换洗下来我拿回家洗,又不在家里洗不会影响他们家里的正常生活,不管我怎么说,但是母亲还是没让我换。最后为了不让母亲生气,只好随顺她。

      正月初一我和爱人还有女儿去给父母拜年,因为我的两个姐姐都回婆家过年,而我们自从婆婆去世后就在城里过年,公公愿意再哪里过年由他自己选择,到初二的时候爱人的兄弟姐妹一起回老家团聚。所以早晨我们吃过饺子就去父母那里,父母看到我们三口人很高兴,可是我看见母亲的衣服很不舒服,因为母亲的羽绒服上面很脏都是油垢。于是我就对母亲和颜悦色的说“妈妈今天好多人会来给您拜年,您又不是没衣服,你现在这件衣服脱下来,我拿回去洗,明天早晨我就给你送回来,可以吗”。我说完,妈妈这次不但没有生气,而且还高兴的说“你愿意拿回去洗那你就拿去吧”!而我说:“那你为什么年前不让我拿去洗呢”?妈妈说“大过年的,谁家没有事情,哪家都一大堆的事情要处理,衣服脏点无所谓,谁看我这老太婆啊”。听着妈妈的话我眼泪落下来了,这才知道自己年前误会了妈妈。当时我想把家里的床单都换下来母亲不让,母亲说我愿意洗等过正月十五再洗。羽绒服可以这次拿去洗。母亲说到这里,我才知道母亲在处处为儿女着想,因为过十五后走亲访友也基本结束了,母亲处处在为儿女想 。

      二。女儿粗心,不知道父母老来孤单寂寞。

      以前我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孝子。因为每周我都会抽出半天时间去父母那里为他们清理卫生,帮父母洗脚做些家务。所以在周日双修日的时候我回家是惯例。一般情况下,假如我周六没有回家,周日上午我父亲就会给我打电话,问我在忙什么,怎么没有回家,所以为了不让父母担心,我一般在周六的时候准回家,如果不回去的话,也会给父母先挂个电话,让他们知道我不能去的原因。虽然我们住在一个城市,但是如果不是在双修日我都没有回家。而学完《弟子规》自己比以前比是孝顺多了,但是还很不够。 
      因为我学弟子规后改变了很多,朋友也多了,在单位里,我们单位里的一位老师看完《弟子规》和《幸福人生讲座》后,她马上就开始身体力行,在家里对爱人和孩子都改变了以前的做法,并真正做到了对婆婆每天都做晨昏定省早晚问安圣贤学问只要在生活中落实就会得利益,她也明显觉得圣贤学问实在是太好了。她这样在生活中认真落实感染了我。而我父亲今年过年就是八十岁,母亲也七十七岁了,两位老人年龄都很大了,而我这个做女儿的没有做到早晚问安。而在十月一我们学校修改作息时间,我们在下午4:30就下班了,所以为了和这位老师学习,我就开始在每天下班的时候回家去看父母。因为不是在双修日,父母看我去很诧异。问我怎么没上班,而我回答我们修改作息时间了,所以在下班的时候回家看看。父母听了很开心,因为在他们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微笑,其实每次我回家,父母都很开心,父亲耳朵聋听不到我讲话,但是他会看着我一直的笑。而母亲在家的时候我们母女就话家常。我这样回家不到两天,在第三天的时候妈妈已经在大门口等我,我知道妈妈是在等我,我问妈妈去做什么?妈妈回答说到外面转转。其实母亲转的时候都是在太阳高照的时候,而这次明明是在等我。 
      三。和女儿谈母亲的爱心,女儿的孝顺超过我让我感动。

      晚上女儿回到家里,我把那几天的事情和女儿交流。我说如果她有时间的时候多去看看外婆,人老了很孤独很寂寞,因为我每次回家,在我走的时候母亲都送我出门,每次我不让送,但是母亲不听,最后只好随顺她,而我已经走的很远了,可是母亲还在门口望着我,我回过头来眼泪又落下来了。我当时再想母亲辛苦一辈子,可是到老来时候真的很寂寞,爸爸不能跟她交流。没有人和她说家常,她一天下来是多么的寂寞啊。女儿很孝顺,她听我说后就对我说,妈妈你以后每天都去陪我姥姥,这样也不耽误做咱家的家务,老人还有意思免得寂寞,看到孩子这么懂事我很欣慰。而女儿还时常的问我,妈妈你最近去看我姥姥了吗?女儿的督促使我不能懈怠。

      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是我们做为子女的又能读懂多少父母的心思,中国的父母都比较涵蓄。有时候宁可自己委屈,都不会让儿女担心。通过这段时间和父母相处,让我知道了,我们为人子女对自己的父母了解的实在是太少了,更不懂父母的心。当我们经常和父母接触,自然就会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那我们做子女的再不孝顺父母又怎么能心安,其实人人都想晚年幸福。可是上行下孝,我们自己如果对自己父母不孝,那我们的儿女又怎么会孝顺我们。用我们爱自己子女的心对自己的父母稍微付出一点点,我们的父母就会非常的开心和快乐。
pc00072 敬上

分享文章   08.12.05 
------------------------------------------------------------

      1.「父母呼,应勿缓」是在培养何种态度?对于家人、长辈言语态度为何格外重要? 
      我们对待父母最重要的是有一分恭敬的心。相同的,恭敬心不只要对父母,应该是对身旁周遭所有的人都不失恭敬。『父母呼』是一个呼唤,我们马上能够过来;相同的,在跟父母交谈当中,我们也应该「怡吾色,柔吾声」。有时候表面上看跟父母在对应,口气不会很大声,但是心里面会有不耐烦的感觉,这个时候我们要常常能够观照自己的心,有不耐烦的时候要赶快修正。所以道德、学问最根本的下手处,就是时时能观照好自己这颗存心。当念头不对了,马上修正,那你的言语、行为就不可能有太大的偏差。 
      蔡老师一个朋友在面临从一个私立的大学转到一个公立的大学的人生抉择时,恭恭敬敬的跟他父亲报告他这个抉择,希望父亲能够支持他这么做。我们现在年轻人在做人生的决定时,有没有去询问过父母的意见?有没有把自己的情况跟父母讲清楚,减少父母的担忧。假如父母常常心里面都不知道孩子在干什么,那不知道让他多操了多少心!所以,真正当一个人对父母很恭谦的时候,确确实实会感动身旁周遭的人。 
      除了在家对父母要恭敬,事实上「太太呼」也要「应勿缓」。当夫妻之间言谈非常的相敬如宾,非常的尊重,已经在给孩子做最好的榜样。人愈熟不能愈随便,应该愈熟要愈尊重,所以礼不可失;纵使再亲的人,礼貌要时时提得起来。夫妻之间通电话要有礼貌,当我们的态度一修正,家庭就会修正过来,所以不要小看一个言语的态度。一对夫妻过年通电话的例子说明,夫妻相处会直接影响家庭气氛,夫妻关系要好,一定是从言语的态度开始做起。 
      2.「父母命,行勿懒」引申涵意为何? 
      『父母命,行勿懒』,我们对父母交代的事不可以失信;相同的,对妻子、儿女已经答应的事,我们也要言而有信;当我们言而有信,孩子对我们就会非常尊敬。老师不能失信于学生,当你所说的话都真正做到了,学生对你会很尊重。 
      3.「父母责,须顺承」其中的「顺」字该如何落实? 
      『父母责,须顺承』,这个「顺」我们要理解一下。「顺」有两种情况,当父母所责备我们的事都是正确的,我们要赶      快记住,好好的去落实,这时候要顺;当父母的责罚跟要求是不对的,这个时候不要当面顶撞,要懂得顺势而为。目前的状态你马上顶回去,只会让父子之间冲突更大,所以我们先退一步再做打算,等待好的时机再跟父母沟通,「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中国的孝顺,这个「顺」绝对不是所有父母的要求我们都去做,要先分辨对错,要用理智去孝顺。当父母有过失,我们没有去劝,那是陷父母于不义,就不是我们为人子应该有的态度。 
      4.「父母教,须敬听」可以延申到哪些层面? 
      老师教也要须敬听。一个人能不能有很好的道德、学问,除了要有好老师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自己的学习态度,一定要有虔诚恭敬的心对老师,决不可以阳奉阴违。一分诚敬就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就会得到十分的利益。一开始跟老师学习,绝对不能批判,应该是先老老实实做,当你的境界提升了,你就慢慢理解到,老师所讲的话确确实实真实不虚。
长官教也要须敬听。一个人在学问上、在事业上能否有好的成就,都要先从他的恭敬、谦卑心中去求得。人要能屈才能伸。 
      5.「冬则温,夏则凊」可以从「存心」和「形式」来解读,两者有何不同? 
      我们从黄香这个例子,不只是学到冬温夏凊,更重要的是要体会到黄香的存心;存心是他的本质,冬温夏凊是他的行为、他的形式。本质绝对不会因为时代而改变,形式会变,因为整个人与人的生活方式,都会因时代而不同。
中国文化,我们假如把它比喻成一棵五千年的大树,所有的本质跟原则就像树干一样,这个树干是屹立四、五千年不坠,但是它每年都发新芽、都发新叶。而新芽跟新叶都是随着那一年的阳光、那一年的空气跟水源才会发芽出来,所以它这些枝叶一定适合于当时候的气侯。我们学习任何一个经文,我们也要抓住它的本质去学习,我们就会学得很能掌握纲领。 
      6.我们如何「养父母之身」? 
      「养父母之身」,所以生活起居、食衣住行都应该去关怀。假如我们跟父母住在一起,或者住得很近,在食物方面,我们就可以回去的时候带些水果、带些蔬菜回去。蔡老师母亲差不多两、三个礼拜就带孩子回家看望父母,让孩子多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接触,他就能够感受到天伦之乐。常常回去,就能够在食物当中去观察到,可能米快没有了,油快没有了,我们都主动帮父母去买,父母一定会觉得非常窝心。 
      人老了就怕身体不好,我们要常常跟父母沟通一些健康的观念,有健康的知识才会做出健康的抉择跟判断。吃坏一点才不会高血压,才不会得癌症;因为年老吃得愈清淡,身体的负担愈少。但要透过跟父母沟通,再慢慢告诉他,吃清淡好。他们的观念一时间转不过来,要循循善诱跟他们沟通。我们在建立父母,还有建立家人的正确观念,让他身体好,这个观念的建立也决不是一蹴可即。欲速则不达,我们不可以操之过急,不可以强加于人。 
      蔡老师帮助一位女士劝谏丈夫吃素的例子,说明一开始太操之过急,会有反效果。人很多时候目标都正确,但是路走到一半都忘记了,都在中途意气用事。要让一个人接受一个观念,不是一下子的功夫,要做得不露痕迹。比方说这个礼拜煮三样肉,下个礼拜把它变成两样,再下个月变一样,慢慢减少,让先生没有察觉。但是把肉拿完了,要把素食做得比肉还好吃。要常常一点一点去跟他沟通正确的观念,雷久南博士这本书写得很好,或者哪个专家写得很好,里面有什么观念,一句、两句慢慢给他灌输进去。 
      所以,我们在关怀父母、关怀家人,也都不能操之过急。要关怀别人的健康,首先自己的知识要足够,知识就是力量。不要等到家人身体出状况了才学,这个时候你就会觉得比较辛苦了。我们现在先好好学,好好把这些观念带到家庭当中。 
      7.如何「养父母之心」? 
      「养父母之心」,让父母心里面能够常常很欢喜、很自在。这里有个前提,就是我们所作所为一定要让他安心、放心。假如我们的德行不好,纵使你每天都供养父母很好吃的饭菜,父母吃了之后也不会快乐。中国的父母比较含蓄,他心里面的感受,有时候不会在言语当中流露,所以我们要善于去体会父母的心境,父母的需要。
要能从父母的言谈当中,听出他们心里的需求。不要等父母开口,要主动回家去探望。要珍惜跟父母相处的机会,善体亲心,常常去关怀、去问候。 
      8.如何「养父母之志」? 
      「养父母之志」,父母的心愿。《孝经》里面有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我们把身体照顾好,这是孝道首要的工作。「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假如我们用自己的德行,对家庭、对社会有所贡献,最高兴、最满足的是父母,还有老师。这是养父母之志。因为每个人其实都有一分善心,希望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很多父母因为全心全意栽培孩子,在很多社会方面他想尽力有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当他的孩子能够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他会觉得很欣慰。 
      海口有位老师回她的故乡去推广《弟子规》。教导学生「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让学生拿着荔枝去给村落里面的长辈吃,整个村落弥漫着敬老尊贤,敬老爱幼的气氛。他的父亲隔天给她打了电话,他说:女儿,整个村落里面,很多长辈都打电话到家里来,这些长者说我们家乡嫁出去的女儿,从来没有一个人这么样爱护自己的家乡。已经嫁出去了,还这么关心自己家乡,所以这些长辈都很感动。这位父亲内心觉得引以为光荣,这是养父母之志。他的父亲接着跟她说:女儿,你能找到人生的价值,父亲很替你高兴。女儿的这个行为,带给父亲的喜悦是一辈子的安慰,跟我们拿一包好吃的东西给父母吃,那是截然不同。 
      感恩各位老师,各位学长!

分享文章   08.12.06 
------------------------------------------------------------

      以下是学生四八次读书会的心得体会,望各位老师学长批评指正。

      1.「父母呼,应勿缓」是在培养何种态度?对于家人、长辈言语态度为何格外重要?

      父母呼,应勿缓,这是我们对父母的最基本的态度,也是最重要的态度,他是教导我们要养成对父母有恭敬的态度,恭敬也是做学问,与人相处的最重要的态度,一个连父母都不恭敬的人,很难与他人搞好关系,这样一个态度就要我们从父母呼,应勿缓,开始做起,有时父母叫我们,我们虽然小声应承但心里却有些不耐烦,这时就要立刻观照自己,提醒自己马上纠正错误,时刻观照自己的那颗存心,从起心动念处下手,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做到了父母呼,应勿缓,进而其它的长辈呼,也要应勿缓,老婆呼也要应勿缓,这样你对他人的恭敬心也就起来了,家庭成员之间彼此有了恭敬心,相互关系自然和睦,在这样融洽的气氛当中,你的孩子自然也会受到良好的熏陶,所以这个对人恭敬的态度特别重要。

      2.「父母命,行勿懒」引申涵意为何?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交代我们的事情,一是要尽力马上去办,二是一定不要忘记一定要做到,多听父母的话,多做事也会养成你勤劳的习惯,同样答应妻子和孩子的事情也一定要做到,对人要讲信用不能失信于人,这样他们会很尊重你信任你,一个有信用受人尊敬的人走向社会才会受欢迎,这点也很重要。

      3.「父母责,须顺承」其中的「顺」字该如何落实?

      父母责,须顺承,这个顺字我们一定要理解,因为现在有许多人对中国文化有误解,说我们儒家文化教导孝顺,就是什么都要顺从,那就错了那是愚孝,其实这样的人是没有真正深入中国文化,不了解他真正的精神含义,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当父母责备我们是对的,我们一定要赶快记住,认真去落实,这时候要顺,而当父母责备我们是错的时候,你不能当面顶回去,要懂的顺势而为,不能让矛盾激化不能让父母生气,等有机会了再和父母沟通,以退为进,后面讲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中国的孝顺绝对不是父母说什么就去做什么,而是先要分辨对错,要用理智去孝顺,当父母有了过错我们没有去规劝,就会陷父母于不义之中,这就不是我们做人子的应有的态度了。

      4.「父母教,须敬听」可以延申到哪些层面?

      对于父母的教诲,我们要听从,对于老师的教诲我们也要敬听,一个人要有好的道德学问,除了要有我老师之外,一定要有虔诚恭敬的心对老师,决不可阳奉阴违,所以学问有多大的成就,可以从恭敬心中判断出来,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就得十分利益,因为老师交代的每一件事情,很有可能我们还不能够完全了解,没有老师站得高看的远,假如你不依教奉行就得不到利益了,现在人很难成就学问,就是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就是把论语里的道理都依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把孔老夫子的境界从二十层楼拉到二三层楼,有时侯还说夫子讲的话不对,所以一开始跟老师学,绝对不能批评怀疑,应该先老老实实照着去做,你老实的做了你就会感受到一分,当你的境界提升了,就会慢慢感受到老师讲的真实不虚,还有对领导也要须敬听,一个人在学问事业上是否有成就,都要看他的恭敬心和谦卑心,人到一个新的环境去,不要先抱怨一大堆,要多看,多听,多学,领导怎么教,我们先要老实去做,等对学问,对公司了解的深了再适当提些建议,这样就比较好。

      5.「冬则温,夏则凊」可以从「存心」和「形式」来解读,两者有何不同?

      冬则温,夏则清,出于古代黄香的故事,从黄香孝敬父母的故事,我们可以体会出黄香对父母的那一分存心,处处考虑到父母的需要,出于对父母的恭敬之心,这是孝敬父母的本质,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礼节在形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本着不会改变,只要对父母有一片恭敬之心,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年代,你都能体会出父母的需要,对他人也一样,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所表现的本质含义,只要你有那份真诚存心,不管用什么形式,细心的人一定都能感受得到。

      6.我们如何「养父母之身」?

      孝顺父母就要时时看到父母的需要,养父母之身,就要在日常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上去关怀父母,如果我们住的离父母很近,就要常常去看望父母,给父母带点水果呀,蔬菜呀等食物,要让父母吃的饱吃的好,还要注意饮食搭配健康营养,好的健康观念才能决策出健康的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多学习一些知识,帮助父母建立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天冷了要记得看父母的衣服够不够暖,天热了也不能让父母热着,特别是父母身体不好或有病时,我们要尽力守在父母身边,为父母求医问药,尽心侍候父母,这就是养父母之身。

      7.如何「养父母之心」?

      养父母之心就要常常让父母很欢喜,很自在,着首先要我们的所作所为要让父母安心,让父母放心,假如我们的德行不好,即使让父母吃的再好,穿的再好也不会让父母开心,中国的父母说话都比较含蓄,一般都不会要求子女做什么,那我们就要视思明,听思聪,从父母的言语中细心体会父母的需要,特别是离父母远的,要常常回家看望父母,多陪父母聊天说话,了解他们的需要,不能常回家的也要经常给父母打电话,问候父母,向父母报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让父母放心,要珍惜和父母相处的时光,善体亲心,多关怀问候父母,这是养父母之心。

      8.如何「养父母之志」?

      养父母之志,是要满足父母的心愿,孝经里说,身之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我们把父母的身体照顾好,着是孝道首要的工作,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假如我们用自己的德行,对家庭,对社会有所贡献,最高兴最开心的是自己的父母和老师,这是养父母之志,因为每个人其实都有一分善心,希望对社会有所贡献,很多父母因为全心全意培养孩子,在很多方面,他想尽力而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当他的孩子能够对社会国家有所贡献,那是父母最大的欣慰。你的德行得到大家的赞赏,父母听到了他一辈子的喜悦。

学生:pc00649敬上

分享文章   08.12.06 
------------------------------------------------------------

      下面是学生00100第八集的学习整理报告,恭请老师、学长审阅,感恩!

      1、“父母呼,应勿缓”在培养何种态度?对家人、长辈言语态度为何格外尊重?

      “父母呼,应勿缓”在培养对父母恭敬的态度。有时候表面上看跟父母在对应,心里会有不耐烦的感觉,这个时候要赶快修正。 
      “人之初,性本善”——当一个人对父母很恭敬的时候,会感动身旁周遭的人。

      记住:人愈熟愈要尊重。纵使再亲的人,礼不可失。

      夫妻相敬如宾,是给孩子做最好的榜样。 
      夫妻相处会直接影响家庭气氛,夫妻关系要好,一定是从言语的态度开始做起。

      那一天丈夫跟我说要买一个做水用的保温壶,说了想买的原因,然后就问我的意思,听来我 
      这个做妻子的就觉得很是受尊重,也很受感动。其实想想今天有什么事两个人能商量着来也不是偶然的,因为在平常,像“谢谢、你好、请原谅”,以前认为关系亲近的人用不着的这些客气词,在我们开始用上有一段时间了。 
      当丈夫开车送我回娘家,到门口停下车,我对着丈夫说“谢谢”的时候,内心的感恩也会随之生起。 
      这一集的学习也让我感触到自己很多习气毛病不怕在家里天天显露,不怕天天被家人看到、听到,就是自己对家人的不尊重。自己有些习气毛病比方说吃饱了打嗝、发出不文雅的声音,表面上并不妨碍家人,但是在面前的如果是同事、朋友,自己就不敢这么随便,随便了会脸红,会很不好意思。敢在家人面前随便就是对家人的不尊重。家人应该是成就自己德行的“缘”,不能成为让自己言行很随便的“缘”。家人应该是最方便监督约束自己言行的老师。

      对丈夫、对家人要保持“礼”的距离,一言一行都要有礼、有敬。

      当自己言语的态度一修正,家庭就会修正过来,所以不要小看一个言语的态度。

      2、“父母命,行勿懒”引申涵义为何? 
      我们对父母交代的事不可以失信,对妻子、儿女已经答应的事,也要言而有信。也鞭策自己,对老师也要言而有信,对照自己,“食适可,勿过择”,自己这一条做不到,——不孝!不敬!——“诚意正心”就没有了。所以决心做到还没有做到的要去做到,

      假如今天能做到,这会儿能做到,就问自己:明天能做到吗?——就不敢有做了两天就认成自己毛病改了、就以为自己有进步了——知道只有天天能做到,才叫做到,就不敢起傲慢之心了。假如还没有做到,“勿自暴,勿自弃”,也不能放弃!不被自己没有做到吓到,有勇猛重新再来的心——痛下决心,彻底改过。

      3、“父母责,须顺承”,“顺”如何落实? 
      “顺”有两种情况。当父母责备我们的事都是正确的,我们要赶快记住,好好去落实,这时要顺;当父母的责罚跟要求是不对的,这个时侯不要当面顶撞,要懂得顺势而为。目前的状态你马上顶回去,只会让父子之间冲突更大,所以我们先退一步再做打算,等待好的时机再跟父母沟通。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我们儒家说的孝顺,这个“顺”是要先分辨对错,要用理智去孝顺。当父母有过失,我们没有去劝,那是陷父母于不义,就不是我们为人子的态度。 
      4、“父母教,须敬听”可以延伸到哪些层面? 
      老师教也要须敬听。一个人能不能有很好的道德、学问,除了要有好老师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自己的学习态度,一定要有虔诚恭敬的心对老师,绝不可以阳奉阴违。学问有多大成就可以从恭敬心断出来,一分诚敬就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就得十分利益。 
      学问假如像二十层楼,老师可能在十几层,我们只有在两、三层楼。十几层楼所能看到的景物,我们看不到。老师指的都是比较长远的目标,这个时候我们不老老实实依教奉行,那就得不到利益了。
所以,一开始跟老师学习,绝对不能批判,应该是先老老实实做,你老实地做你就会感受一分。当你的境界提升了,你就慢慢理解到,老师所讲的话确确实实真实不虚。所以老师教,须敬听。

      长官教也要须敬听。一个人在学问上、在事业上能否有好的成就,都要先从他的恭敬、谦卑心中去求得。所以,人要能屈才能伸。我们的小孩,我们也要教导他懂得恭敬、谦卑,懂得处处学习。到一个新的环境去,不要先抱怨一大堆,先多看、多听、多学。长官怎么教,我们先老实去做,等学问、等对公司的了解愈深,再适当地给予长官一些建议,这样会比较得当。 
      5、“冬则温,夏则清”可以从存心和形式来解读,两者有何不同? 
      冬温夏清是形式,本质是对父母的恭敬心、能时时看到父母的需要、有对父母时时去关怀的心。也就是说,从黄香这个例子,不只是学到冬温夏清,更重要的是要体会到黄香的存心;存心是他的本质,冬温夏清是他的行为、他的形式。

      本质不会因为时代而改变,形式会变,因为整个人与人的生活方式,都会因时代而不同。

      中国文化,假如把它比喻成一棵五千年的大树,所有的本质跟原则就像树干一样,这个树干是屹立四、五千年不坠,但是它每年都发新芽、都发新叶。而新芽跟新叶都是随着那一年的阳光、那一年的空气跟水源才会发芽出来,所以这些枝叶一定适合于当时候的气候。我们学习任何一个经文,也要抓住它的本质去学习,我们就会学得很能掌握纲领。 
      6、如何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养父母之身。要在生活起居、衣食住行方面常常去关怀父母。另外,人老了就怕身体不好,所以我们也要常常跟父母沟通一些健康的观念,观念的建立也不是一蹴而即,要有耐心,不可强加于人。
养父母之心。让父母心里能够常常很欢喜、很自在。首先,我们的所作所为要让父母安心、放心,所以我们的德行要好;第   

      二,要善体亲心,常常去关怀、去问候。善于去体会父母的心境、父母的需要。 
      养父母之志。《孝经》里面有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把身体照顾好,这是孝道首要的工作。“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假如我们用自己的德行,对家庭、对社会有所贡献,最高兴、最满足的是谁?是父母,还有老师。这是养父母之志。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分善心,希望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很多父母因为全心全意栽培孩子,在很多社会方面他想尽力有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当他的孩子能够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他会觉得很欣慰。

      学习这一集,对照自己,在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方面做的很差劲。 
      从几次回家,母亲都要问:“工作妥当了吗?要负起责任!”才知道自己这次工作上的变动,虽然得到父母的赞成,但还是让父母挂了心。上学时,母亲以我学习用功、成绩优秀引以为豪、引以为安慰,而我不知道长大后勤奋工作、在自己岗位上尽职尽责也同样是对父母的宽慰、对父母的回报。想想那么多年的教龄没有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扛得起教书育人责任的老师,是对不起父母。想到以前母亲问我的“教得了学吗?”我也没能从话里去多体会父母的心境。 
      在一次回家,我把自己到新单位上班后的感受和自己工作的情形向父母讲,那是我第一次在工作上向父母敞开心扉跟父母交流。看到父母听得安慰,我告诉自己,从今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不管是家庭还是工作,要让自己扛得起责任,要让父母放心,要给父母安慰。

      “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除了要好好报父母之恩,也要好好报公婆之恩,学着让两边老人都欢喜、都安心、放心。对父母能想到、做到的,也要学着对公公能想到、做到,觉察对公公还有不耐烦、还有厌恶心的时候,要赶快修正!

不妥之处,请老师、学长慈悲指正。感恩!

惭愧学生00100顶礼敬上

分享文章   08.12.10 
------------------------------------------------------------

尊敬的各位老师、学长:大家好! 
      「细讲弟子规」第八集心得与诸位老师大德分享,分八点研讨。 
      1)「父母呼,应勿缓」是在培养何种态度?对于家人、长辈言语态度为何格外重要?
当父母叫我们时,我们应立刻答应,并放下手中正做的事,走向父母面前问父母有什么事情。向父母说话时声音不应过大,语气要平和、和善,存心一定要善。广而阔之,我们对待所有长辈、亲朋、公司领导、老师、同学等说话也都应言存和善、平易近人。特别要注意的是我们对待家人、长辈言语态度更应格外和善。我们总有这样认为:自己的最亲近的人,自家人嘛,说话态度不应太谨慎、太有礼貌,不必太客气,随便些无所谓,这是不对的。我们对待最亲近的人更应相互尊敬、讲礼貌,这对提高自己素质、和谐家庭、教育子女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当我没学到这些教诲时,对待家人、长辈说话很随便,没意识到言语态度的重要性,在此向大家忏悔,以后无论身在何处,待人处世都心存善心、恭敬心,礼貌待人。 
      2)「父母命,行勿懒」引申涵意为何? 
      父母命令我们去做何事时,我们不应拖到很久时间再去做,做不成的事,向他们讲清理由、原因,再不去做。同理:我们的长辈、家人、上级领导、亲朋好友、老师、同事、同学等等人请我们做事,能做到才答应他们,并尽快去力行。自己感觉做此事困难,也许做不成功,我们就应不许诺他们,以免过后后悔,给对方自己都造成伤害。 
      3)「父母责,须顺承」其中的「顺」字该如何落实?4.)「父母教,须敬听」可以延申到哪些层面? 
      父母指责我们时,我们应洗耳恭听,指责对处我们去改正。假使某处说错了,冤枉我们了,我们也应不立刻加以反驳,要把父母指责的话听完。以后观察时机,哪天父母高兴时,用善巧的方法说出他们指责我们之错处,避免以后重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已断送两、三代,父母没受过正规的圣贤教育,因此,父母教导我们时,免不了有不对的地方,这时候我们应照《弟子规》后面讲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去做。由此可延伸:老师教,须敬听,领导教,须敬听等。 
      5)「冬则温,夏则凊」可以从「存心」和「形式」来解读,两者有何不同? 
      有个典故,就是在东汉有个孩子才九岁,他叫黄香,因为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他跟父亲相依为命。父亲的身体不是很好,所以冬天的时候他怕父亲太冷,他都先钻到被窝里把棉被先弄暖和了,才叫他的父亲上床睡觉;夏天天气太热,他就先拿着扇子把床搧凉,再请父亲上床睡觉。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黄香念念在观察父母的需要,相信黄香是不是只有做冬温夏凊?当他有时时去关怀父母的心,相信父母的整个生活起居,他都会尽心尽力去付出。这说明黄香无论在 「形式」上和「存心」上做的都很美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想起来很惭愧,在我小的时候,总是母亲给我暖被窝,爸爸给我扇凉、扇蚊子。那时我很感幸福。后来再长大些后,妈妈曾跟我说:你大了,该懂得孝敬妈妈了,以后你要给妈妈暖被窝了,我听后虽也给妈妈暖被窝,但总没有妈妈那种真爱心去暖,刚进冷被窝时得经过一场思想斗争,现在想起来仍深感惭愧。当自己身为母亲时,知道妈妈养孩子的辛苦,总给母亲买她爱吃的食物,但多孝也报答不了父母养育之恩啊。我们应在各方面时时关怀父母的需要。 
      6)我们如何「养父母之身」?
父母由小养育我们到大,很不容易。如今我们长大了,父母老了,我们就应反过来孝敬父母,来报答父母养育、教导之恩。父母想吃什么,我们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使他们衣食无忧,不受饥寒冷热。 
      7)如何「养父母之心」? 
      我们已受过圣贤教育,我们认识到了六道轮回的痛苦,认识到只有听圣贤人的教诲、照圣贤人的教诲去做才能真正的救父母之身心,使父母得到真正的快乐,幸福。因此,我们应给父母多讲些如何才能更好的、更正确的待人接物、人跟人之间的关系、人跟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人处世的善巧方法、因果报应公案、素食的好处等等,使父母身心逐渐健康,养父母之心很重要。 
      8)如何「养父母之志」? 
      父母年轻时光已过,不能为国家、为社会做更多贡献,父母往往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孩子们身上,因此,孩子们就应该不辜负父母的一片希望,好好学习、工作,为社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回馈父母。如今,我们受到了圣贤教育,明白了许多事理,我们就应当继承老一辈优良传统,挑起为宏扬中国传统文化、振兴中华、和谐社会的大梁,不辜负父母、古今圣贤大德对我们的殷切希望。

末学00087敬上

分享文章   08.12.10 
------------------------------------------------------------

      下面是后学提交的心得报告,有不妥之处,请诸位老师、学长提宝贵意见!感恩! 
      蔡老师在本集继续从[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讲力行孝道,也可延伸到家人、师长、长官。[冬则温 夏则凊]实质是能时时看到父母的需要,从[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关怀父母。 
      一、学习最重要的态度是要坚持 
      (一)[好学近乎智],持续一份好学的心,道德、学问一定可以成就。蔡老师给我们讲,西方一位很有名的哲人苏格拉底,教学生前后甩手三百下,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坚持下来的只有柏拉图一个人。从这个启示当中,我们得知,求学问最重要的是坚持。我们每天化整为零深入圣贤经典,天天读诵《弟子规》,滴水穿石之功,必能有所成就。 
      (二)人生有志向必能潜力开发。我们坚持不懈学习[幸福人生讲座],立定志向[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只要从修身开始,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么好的圣贤学问确实能够利益家庭、社会,我们的使命感就会调动起来,所以人生有志向必能潜力开发。 
      二、[父母呼 应勿缓]是对父母的一分恭敬心,以及对家人、身边一切人的恭敬。 
      (一)道德、学问最根本的下手处,是处处观照好自己的这颗存心。我们不管是一言一行,对待父母都要有一分恭敬心。[父母呼]是一个呼唤,我们马上能够过来;而在跟父母交谈时,要做到[怡吾色 柔吾声],有时候表面上看跟父母在对应,口气不会太大声,但是心里面会有不耐烦的感觉,这个时候我们要常常观照自己的心,有不耐烦的时候要赶快修正。平时,后学去父母家,母亲经常说起我们小时候的事,后学感觉是浪费时间,嫌父母唠叨,言语当中常流露出不耐烦。现在想想,母亲唠叨是在怀念我们小时候的时光,那种生活虽然艰难,但母亲有力气、有希望。现在后学学着观照自己的存心,陪伴着母亲,听母亲唠叨以往的岁月,和母亲在一起,就是一种幸福。 
      (二)[父母呼 应勿缓]延伸对家人也要不失恭敬,礼不可失。当夫妻之间言谈非常的相敬如宾、非常的尊重,已经在给孩子做最好的榜样。在没学习圣贤文化以前,后学不懂得尊重先生,总认为是一家人,不需要讲究那么多的礼节。星期天,先生提出回家吃饭,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就一口回绝。平时后学再要求女儿干什么,女儿总是很不情愿。听蔡老师讲人愈熟不能愈随便,应该愈熟愈尊重,礼不可失;纵使再亲的人,礼貌也要时时提得起来。先生下班晚一点,后学打电话问几点回来?家里正等您回来吃饭。星期天,先生要回家,后学买上爷爷爱吃的点心、山药,买上蔬菜、水果,和先生女儿一同回家。爷爷和公婆都很高兴,女儿变得很随和、乖巧,和老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所以夫妻相处会直接影响家庭气氛,夫妻关系要好,一定要从言语的态度开始做起。 
      三、[父母命 行勿懒]引申对家人已经答应的事,同样也要言而有信后学对孩子言而无信,久而久之,孩子对自己就不尊重。在女儿小时候,每当星期天,答应女儿写完作业,带她去公园玩。可由于有很多事,答应带女儿去公园的事,总是一拖再拖。时间长了,女儿写作业磨磨蹭蹭的,让她吃饭,她偏要看电视,根本不把大人说的话当回事。当我们言行不一致,孩子就不听话。所以只有我们言行一致,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 
      四、[父母教 须敬听]延伸老师教、长官教,都须敬听。 
      (一)[老师教 须敬听]。一个人道德、学问能有好的造诣,除了有好老师之外,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学习态度。一定要有虔诚恭敬的心对老师,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因为老师所吩咐、交代的每一件事,很有可能我们还不能够完全了解。打个比喻,学问假如像二十层楼,老师可能在十几层楼,我们还在平地上。十几层楼所能看到的景物,我们是看不到的。老师指的是比较长远的利益,这个时候,我们不老老实实的依教奉行,就得不到利益。所以一开始跟老师学习,绝对不能批判,应该是老老实实做一分,我们就会感受一分。当我们的境界提升了,就会慢慢理解到,老师所讲的话,确确实实真实不虚。所以[老师教 须敬听]。 
      (二)[长官教 须敬听]。我们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要先多看、多听、多学,长官怎么教,我们先老实去做,等对工作、长官熟悉了,再适当的给予长官一些建议,这样才能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在新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 
      五、[父母责 须顺承],这个顺是要我们用理智去孝顺。[顺]有两种情况:当父母所责备我们的事是正确的,我们要赶快记住,好好去落实,这时候要顺;当父母的责罚跟要求是不对的,这个时候不要当面顶撞,要懂得顺势而为。目前的状态马上顶回去,只会让父子之间冲突更大,所以我们要先退一步再做打算,等待好的时机再跟父母沟通。当父母有过失,我们没有去劝,那是陷父母于不义,就不是我们为人子应该有的态度。中国的孝顺,这个[顺],绝对不是所有父母的要求我们都去做,要先分辨对错,要用理智去孝顺。 
      六、[冬则温 夏则凊],只有学到实质,才能掌握圣贤文化的纲领。 
      (一)抓住中国文化的本质学习,就能掌握纲领。中国文化,把它比喻成一棵五千年的大树,所有的本质跟原则就像树干一样,这个树干是屹立四、五千年不坠,但是它每年都发新芽、新叶。而新芽跟新叶都是随着那一年的阳光、空气、水源才会发芽出来,所以这些枝叶一定适合当时候的气候。所以我们学习中国文化,要抓住它的本质学习,就能掌握纲领。 
      (二)学习[冬则温 夏则凊],要从黄香的存心学习,孝养父母的身、心、志。
蔡老师在本集通过[冬则温 夏则凊]这个典故,教育我们要用恭敬心孝养父母的身、心、志。[冬则温 夏则凊]讲的是东汉时期九岁的黄香,冬天先把棉被暖热,才叫父亲睡觉;夏天把床搧凉,再请父亲休息。我们可以看出黄香不只做到冬温夏凊,他是念念观察父母的需要,时时关怀父母的心。蔡老师给我们归纳从“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三个方面关怀父母,后学应该好好学习。 
      [养父母之身],父母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都应该关怀。今年一入冬,母亲感冒一直不好,是后学孝顺父母的机会。正好蔡老师给我们讲,要常常跟父母沟通一些健康的观念:人年纪大了,应该吃得清淡些,身体的负担才少,再有一个好的心态,身体就不容易生病,父亲也认同这些观点。后学每天下班后,买些清菜、水果,到娘家给父母做饭。母亲的味口好了点,能多吃点饭,身体慢慢好起来。 
      [养父母之心]。天冷了,父亲气管不好,不能出去打麻将,觉得时间没法打发。后学买了个DVD,把《幸福人生讲座》给父母看。父亲说这是教育人们行善,挽救世道人心的,现在社会太需要了。想想以前,自己经常劝父亲少打麻将,对身体不好,可不知道关心父亲内心的寂寞。拿善知识供养父母,让父母心里面常常欢喜、自在,拿物质是没法比的。 
      [养父母之志],父母的心愿。2007年春天,妹妹盖房子,父亲拿了一万块钱(因为妹妹在农村,家里没什么收入)。哥哥说父亲应该就这件事商量一下,又不是不让给,妹妹不够用的时候,兄弟姊妹都应该帮一把。后学给哥哥解释:父亲没有商量此事,有他自己的理由,咱们多想一下父母生育、养育的恩德;你有困难的时候,六十多岁的父亲跑前跑后的,就不能计较此事。事虽然过去了,但父亲和哥哥之间就像隔了一层纸。父亲埋怨自己当初应该把事说开,越掩着越有矛盾。后学劝父亲事既然过去了,有机会把事说清楚,您不要老放在心上。上个星期六父亲过生日,一家人到饭店吃饭,哥哥和弟弟都争着拿钱。父亲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把自家的生活顾好、把孩子管好,兄弟姊妹之间不为钱闹矛盾,让我过几年心净的日子,就是最大的孝。哥哥愧疚地说:是自己一时想不开,对父亲产生了埋怨,做为老大,没有给弟妹做个好样子,自己不孝。说着哥哥哭了,我们兄妹都哭了。父亲七十岁了,最大的心愿:希望儿女和睦团结,家家日子都能过得去。我们做儿女应该满足父母的心愿啊! 
      从黄香这个例子,冬温夏凊是形式,实质是要我们体会黄香的存心,时时关怀父母。我们学习任何一个经文,要抓住本质学习,就能掌握纲领。

惭愧后学pc00497合十敬上

分享文章   08.12.10 
------------------------------------------------------------

下面是末学学习蔡老师讲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第8集的主持分享稿,如有不妥之处恭请诸位老师、诸位学长多多指教!再次感恩! 
      很高兴这期读书会由末学来主持!在每次主持当中末学都受益匪浅!因这期有各别学长的网络信号不好,在研讨时出现断断续续的状况,得到所有参与的学长们的慈悲谅解与鼓励!再次表示感恩! 
      感恩学长们的心得分享,末学以真诚心感恩学长们的示现!从学长们的报告当中,深刻体会到每个人对父母及家人的那份恩德难以用言语表达,时刻改过迁善,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德行!非常令人感动!同时深刻感受到学长们身体力行、谦卑、恭敬、好学的心境!让末学生起惭愧之心,生起效仿之心! 
      那么下面末学再把这集的重点与学习的心得与大家分享一下: 
      蔡老师在讲习当中告诉我们求学问,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当我们每天都能够化整为零去深入圣贤的经典,滴水穿石之功,必能有所成就,所以我们要秉持这样的态度。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力行。 
      一、「父母呼,应勿缓」是在培养何种态度?对于家人、长辈言语态度为何格外重要?
蔡老师告诉我们对待父母不管是一言还是一行,最重要的是有一分恭敬的心。相同的,恭敬心不只要对父母,应该是对身旁周遭所有的人都不失恭敬。在跟父母交谈当中,我们也应该「怡吾色,柔吾声」。所以道德、学问最根本的下手处,就是时时能观照好自己这颗存心。 
      除了在家对父母要恭敬,蔡老师还告诉我们,当夫妻之间言谈非常的相敬如宾,非常的尊重,已经在给孩子做最好的榜样。所以礼不可失;纵使再亲的人,礼貌要时时提得起来。 
      二、「父母命,行勿懒」引申涵意为何? 
      我们对父母交代的事不可以失信;相同的,对妻子、儿女已经答应的事,我们也要言而有信;孩子对我们就会非常尊敬。所以一定要记住,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不能失信于孩子。 
      三、「父母责,须顺承」其中的「顺」字该如何落实?
这个「顺」我们要理解一下。中国圣贤是这样教诲我们的。当父母所责备我们的事都是正确的,我们要赶快记住,好好的去落实,这时候要顺;当父母的责罚跟要求是不对的,这个时候不要当面顶撞,要懂得顺势而为。目前的状态你马上顶回去,只会让父子之间冲突更大,所以我们先退一步再做打算,等待好的时机再跟父母沟通,《弟子规》讲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所以这个「顺」绝对不是所有父母的要求我们都去做,要先分辨对错,要用理智去孝顺。当父母有过失,我们没有去劝,那是陷父母于不义,就不是我们为人子应该有的态度。 
      四、「父母教,须敬听」可以延申到哪些层面? 
      除了父母教须敬听,老师教也要须敬听。一个人能不能有很好的道德、学问,除了要有好老师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自己的学习态度,一定要有虔诚恭敬的心对老师,决不可以阳奉阴违。因为老师所吩咐、交代的每一件事,很有可能我们还不能够完全了解。打个比喻,学问假如像二十层楼,老师可能在十几层楼,我们只有在两、三层楼。十几层楼所能看到的景物,因老师指的都是比较长远的目标,所以我们看不到,都感受不到,这个时候我们我们要依教奉行。所谓『一分诚敬就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就会得到十分的利益』。 
      现在人为什么很难在学问成就?都犯了一个比较严重的过失,就是我们常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以,一开始跟老师学习,绝对不能批判,应该是先老老实实做,你老实的做你就会感受一分。当你的境界提升了,你就慢慢理解到,老师所讲的话确确实实真实不虚。所以「老师教」也要「须敬听」。 
      再来,长官教也要须敬听。一个人在学问上、在事业上能否有好的成就,都要先从他的恭敬、谦卑心中去求得。所以,人要能屈才能伸。我们的小孩,我们也要教导他懂得恭敬、谦卑,懂得处处学习。到一个新的环境去,不要先抱怨一大堆,先多看、多听、多学。 
      五、「冬则温,夏则凊」可以从「存心」和「形式」来解读,两者有何不同? 
      我们从黄香这个例子,不只是学到冬温夏凊,更重要的是要体会到黄香的存心;存心是他的本质,冬温夏凊是他的行为、他的形式。本质绝对不会因为时代而改变,形式会变,因为整个人与人的生活方式,都会因时代而不同。 
      中国文化,我们假如把它比喻成一棵五千年的大树,所有的本质跟原则就像树干一样,这个树干是屹立四、五千年不坠,但是它每年都发新芽、都发新叶。而新芽跟新叶都是随着那一年的阳光、那一年的空气跟水源才会发芽出来,所以它这些枝叶一定适合于当时候的气侯。我们学习任何一个经文,我们也要抓住它的本质去学习,我们就会学得很能掌握纲领。 
      六、我们如何「养父母之身」?如何「养父母之心」?如何「养父母之志」? 
      「养父母之身」,所以生活起居、食衣住行都应该去关怀。假如我们跟父母住在一起,或者住得很近,在食物方面,我们就可以回去的时候带些水果、带些蔬菜回去。常常回去,就能够在食物当中去观察到,可能米快没有了,油快没有了,我们都主动帮父母去买,父母一定会觉得非常窝心。同时也让孩子多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接触,他就能够感受到天伦之乐,这也很重要。 
      人老了就怕身体不好,所以我们也要常常跟父母沟通一些健康的观念,吃坏一点才不会高血压,才不会得癌症;因为年老吃得愈清淡,身体的负担愈少。有健康的知识才会做出健康的抉择跟判断。所以我们在建立父母,还有建立家人的正确观念,让他身体好,这个观念的建立也决不是一蹴可即。欲速则不达,我们不可以操之过急,不可以强加于人。他们的观念一时间转不过来,我们都要循循善诱跟他们沟通。 
      所以,我们在关怀父母、关怀家人,也都不能操之过急。当然你要关怀别人的健康,首先你自己的知识要足够,所谓知识就是力量。很多人他在某些方面的知识特别丰富,都是在生活当中需要的时候才会提升。 
      「养父母之心」,让父母心里面能够常常很欢喜、很自在。这里有个前提,就是我们所作所为一定要让他安心、放心。假如我们的德行不好,纵使你每天都供养父母很好吃的饭菜,父母吃了之后也不会快乐,他可能边吃还边帮我们提心吊胆。中国的父母比较含蓄,他心里面的感受,有时候不会在言语当中流露,所以我们要善于去体会父母的心境,父母的需要。
「养父母之志」,父母的心愿。《孝经》里面有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我们把身体照顾好,这是孝道首要的工作。「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假如我们用自己的德行,对家庭、对社会有所贡献,最高兴、最满足的是父母,还有老师。因为每个人其实都有一分善心,希望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很多父母因为全心全意栽培孩子,在很多社会方面他想尽力有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当他的孩子能够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他会觉得很欣慰。 
      末学对这一点有深刻感触!在父亲过世后,末学对母亲物质生活供养更加多一点。由于离母亲远不能在身边亲自孝顺母亲,内心一直很内疚,在99年末学与妹妹把母亲终于接到身边。末学因受父亲的熏染也有一手厨艺来孝敬母亲,从饮食上开始每天荤素搭配,(那时还没有认识素食的利益)因母亲气管不好末学都以母亲的口味做些清淡的,再加上母亲看到我们的现状心情也非常高兴,所以母亲的气色一天比一天好。就连母亲的冠心病、哮喘病都不用吃药了,于是把生意交给表姐经营,我们姊妹俩提前陪着母亲前往我们的首都——北京一日游!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对于北京的前门、故宫一点都不陌生,还跟我们说:“这一生没有白活,自己以为就能在电视里看看呢,没想到借子女的福来这里享受”!在母亲说的时候叹了口气,但是末学非常深刻体会母亲那叹气的含义!同时末学心里也想起父亲,要是父亲在有多好呀!当时末学的泪水很坚强的忍住,害怕影响母亲的心情,就借用给母亲照相把话题转了。也没想到这是末学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陪着母亲的旅程!在两千年二月十九母亲离开了我们! 
      其实哥嫂也非常孝顺母亲,只是末学想让母亲在我这里把身体养好,另外也想好好的孝顺母亲,不让母亲回老家。可是母亲非要回到哥哥那里,由于母亲的坚持末学只好亲自把母亲护送回哥嫂家。后来母亲去世后,到姨妈那里,才晓得母亲也非常愿意在我这住,只是母亲看到末学一个人打理生意太辛苦了,还要带着妹妹,不忍心给末学再添累赘了!看到她们过得很好我就心安了!听到这里末学心就像刀刺的心痛!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 
      每当想起末学把家庭经营失败期间,那时末学的所作所为让双方的老人日夜不能安心、放心。没有善于去体会父母的心境,父母的需要。深知自己的不孝!末学非常惭愧!所以我们要珍惜跟父母相处的机会,善体亲心,常常去关怀、去问候。
自从父母去世后,末学时刻没有忘记父母的嘱托就是让末学好好照顾妹妹,虽然这些年带着妹妹很辛苦,现今看到妹妹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末学很欣慰,更重要的是时时去履行父母交给末学的遗愿!同时末学也得到家人跟朋友的赞叹,当一个人真正对父母很恭谦的时候,确确实实会感动身旁周遭的人。 
      有一次妹妹与末学谈心,妹妹就跟末学说,姐姐要是没有我的出现,姐姐就不会离婚?离开孩子,当时末学感动,妹妹很体恤姐姐的苦心,因这是末学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但是为了妹妹安心,当时就说妹妹,她的想法是错误的。并告诉她照顾你是姐姐应尽的本分,所谓“兄弟睦,孝在中”。 
      所以在学习当中我们要善于去体会,把这样对父母的关怀,延伸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延伸到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如今末学遇到圣贤教诲,会珍惜利用现在的条件更加精进的去学习,把所学的一一的去落实在当下生活之中,以身作则去感化我们周遭的有缘人!以显父母之德!老师之德! 
      因时间到了,今天读书会在线研讨到这里就接近尾声。我们大家有缘在一起学圣贤教诲,要共修共勉,我们以身作则要多落实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而一切都要从我们自己开始做起,然后把它落实在家中,进而把它带到每个家庭,在把它推广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去。 
      感恩大家!在下周同一时间一起在线聆听细讲《弟子规》第9集!下周见!晚安!阿弥陀佛!
末学pc00333刘凤 感恩敬上

分享文章   08.12.11 
------------------------------------------------------------

尊敬的诸位老师,诸位学长,大家好!

      1、【父母呼,应勿缓。】是在培养何种态度?对待家人长辈言语态度为何格外重要?

      【父母呼,应勿缓。】是培养我们的恭敬心。不管是一言还是一行都要不失恭敬。相同的恭敬心不只是对待父母,对待身旁周遭所有的人,都要不失恭敬。

      【父母呼】父母一个呼唤,我们就能马上过来;我们在跟父母交谈当中,有时候表面上看跟父母在对应,口气不会很大声,但是心理面会有不耐烦的感觉,这时候我们要常常能观照自己的心,有不耐烦的时候要赶快修正,那么我们的言行就不可能有太大的偏差。

      相同的对父母恭敬,对家人、长辈也要敬,我们的这分恭敬已经在给孩子做了最好的榜样,而夫妻关系相处的好,直接影响家庭气氛。要想夫妻关系好,一定要从言语的态度开始做起。

      末学的婆婆身体不太好,家里人都让着她,公婆从年轻时就经常的吵架,所以在先生和孩子的姑姑心里对父母的敬,没有建立起来。公婆彼此讲话都不恭敬,儿女也受影响,他们在和父母、其它人讲话时的语气都很生硬,有时说话伤人自己还不知道。这直接影响了我们的下一代,孩子跟长辈讲话时的语气也很不恭敬。末学观察的这个实例,警醒我们做父母的要给孩子做榜样,夫妻之间的相敬如宾,是孩子学习用恭敬心对任何人最好的课堂,而且言语的恭敬直接影响着后代子孙一生的幸福。所以恭敬心要从小培养,从我们父母开始做起,父母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

      2、【父母命,行勿懒】引申涵意为何?

      我们对父母交代的事不可以失信,对妻子、儿女已经答应的事,我们也要言而有信。当我们言而有信,孩子对我们就会非常的尊敬。我们在与人交谈时,要抓住一个原则,一定要先称赞他的优点,每个人都喜欢被人称赞,他会觉得你很尊重他。而我们的言语一定要守信,当我们言行一致,才能赢得别人对我们的尊敬。对父母守信父母会很相信我们,我们说的话父母也会听。

      3、【父母责,须顺承】其中的【顺】字该如何落实?

      【父母责,须顺承】这个【顺】我们要理解一下,所有父母的责罚,父母的要求,我们是不是要顺着他做?几十年当中,很多人对中国文化有误解,认为儒家讲得孝顺,什么都要顺是愚孝。其实讲这样话的人,可能一本经典都没有看过,圣贤教诲当中,【顺】有两种情况,当父母所责罚我们的事,都是正确的,我们要赶快记住,好好去落实,这时候要顺;当父母责罚跟要求是不对的,这时候不要当面顶撞,懂得顺势而为。目前的状况你马上顶回去,只会让父子之间冲突更大,所以我们先要退一步,等父母高兴的时候再跟父母沟通。《弟子规》讲劝谏父母的方法【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无声。】所以中国的【顺】绝对不是所有父母的要求我们都要去做,要先分辨对错,要用理智去孝顺。当父母有过失,我们没有去劝,那是陷父母于不义。这也不是为人子女应该有的态度。

      4、【父母教,须静听。】可以延伸到那些层面?

      那么除了父母教要须静听,老师教也要须静听,一个人的道德、学问,除了要有好的老师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自己的学习态度,一定要有虔诚恭敬的心对待老师,绝不可以阳奉阴违。所以学问有多大的成就,要从恭敬心种判断。长官教也要须静听,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一个人在道德学问和事业上的成就,都要先从她的恭敬心、谦卑心中去求得。所以人要能屈能伸,到一个新环境要多看、多听、多学。

      5、【冬则温,夏则凊】可以从【存心】和【形式】来解读,两者有何不同?

      黄香的事例不仅让我们学会冬温夏清,更让我们体会到黄香的存心;存心是他的本质,冬温夏凊是他的行为和形式。本质绝对不会因时代改变,而形式会变,因为整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会因时代而不同。古代见君王要行三拜九叩礼,现代见国家领导人是握手礼,其本质都是对国家领导人的恭敬之心,只是形式随时代改变了而已。所以有很多人都说,时代不同了,什么都要改!是形式改,而不是本质改变。

      6、我们如何【养父母之身】?

      从黄香那里我们学到了如何在生活当中照料、关怀父母的饮食起居。所以我们要学习黄香能时时看到父母的需要。【养父母之身】我们做儿女的应该时时把父母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常常放在心上,尽我们所能去关怀父母。如果我们跟父母住得很近,可以常常带些水果蔬菜回去看看。一来常常回去就能够看到父母生活用品有没有欠缺,进而可以尽些孝心。二来在吃饭的时候也可以和父母沟通一些健康方面的知识。年老的人在饮食上要经常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些粗粮和番薯类食品也是很健康的。当然这些理念要循循善诱,因为父母这代人经历过困苦的生活,日子好了还让他们吃这样的食物,心里会很不高兴。所以这要我们一点一滴耐心的去引导。经常带孩子回去,孩子也会感受到天伦之乐,同时我们对父母的态度,他们也会看在眼里,我们也要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像我们的父母那样把孝敬传递给后代。

      7、如何【养父母之心】?

      【养父母之心】我们做儿女的要让父母心里能够常常很欢喜、很自在。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的所作所为一定要让他们安心、放心。假如我们的德行不好,纵使每天都供养父母很好吃的饭菜,父母吃了之后也不会开心。而我们中国的父母比较含蓄,他们心里的感受有时候不会在言语当中流露,所以我们要善于去体会父母的心境、父母的需要。

      8、如何【养父母之志】? 
      【养父母之志】这个【志】也可以说是心愿。父母的心愿,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健康快乐的生活。《孝经》里面有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我们要把身体照顾好,这是孝道首要的工作。然后【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假如自己的德行对家庭、对社会有所贡献,最高兴、最满足的是父母、还有老师。这是【养父母之志。】因为每个人其实都有一分善心,希望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很多父母因为全心全意栽培孩子,在很多社会方面他想尽力有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当他的孩子能够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他会觉得很欣慰。

末学pc00203顶礼敬上!

分享文章   08.12.16 
------------------------------------------------------------

      末学能够跟随读书会学习中国文化,非常荣幸,现提交四八次读书会的报告如下,若有不当之处,敬请老师批评指出,不胜感激。 
      通过学习,使我懂得:其实求学问,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好学近乎智」,只要我们持续这分好学的心,道德、学问一定可以成就。当我们每天都能够化整为零去深入圣贤的经典,用滴水穿石之功,熟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我们只要秉持这样的态度,将一部经典印入脑海,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我们一定要持续这样学习的态度。一个人学习的潜力是不可限量。人生有志向必能挖掘出内在潜力,除持续之外,我们还要力行。 
      1.「父母呼,应勿缓」是在培养我们的恭敬心,对于家人、长辈言语恭敬的态度也格外重要。
「父母呼,应勿缓」教给我们,最重要的是有一分恭敬的心对待父母,不管是一言还是一行。相同的,恭敬心不只要对父母,应该是对身旁周遭所有的人都不失恭敬。我们要常常能够观照自己的心,有不耐烦的时候要赶快修正。所以道德、学问最根本的下手处,就是时时能观照好自己这颗存心。当念头不对了,马上修正, 所谓“不怕念起,就怕觉迟”。 
      除了在家对父母要恭敬,当夫妻之间言谈也要相敬如宾。现在往往夫妻之间谈话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结果人愈熟愈随便,后果不可收拾。我们应该愈熟要愈尊重,礼不可失;纵使再亲的人,礼貌要时时提得起来。 
      2.「父母命,行勿懒」引申涵意是我们对任何人都要守信。 
      「父母命,行勿懒」,当我们言而有信,父母就有依靠,我们就能帮父母解决后顾之忧;相同的,对家人、儿女已经答应的事,我们也要言而有信;其实在工作中的同事,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一定要记住,不能失信于周边的人。当我们所说的话都真正做到了,就会不知不觉的得到大家的尊重。 
      3.「父母责,须顺承」其中的「顺」字要我们先分辨对错,要用理智去孝顺。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个「顺」有两种情况:当父母所责备我们的事都是正确的,我们要赶快记住,好好的去落实,这时候要顺;当父母的责罚跟要求是不对的,我们要有善巧方便把那个错误观念转过来,这才真正叫行孝道,不能当面顶撞,要懂得顺势而为。我们应先退一步再做打算,等待好的时机再跟父母沟通,所以,《弟子规》后面讲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中国的孝顺,这个「顺」绝对不是所有父母的要求我们都去做,要先分辨对错,要用理智去孝顺。 
      4.「父母教,须敬听」可以延申到老师、领导、长辈等层面。 
      除了父母教须敬听,老师教也要须敬听。一个人能不能有很好的道德、学问,除了要有好老师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自己的学习态度。 
      一生中能不能亲近一个好老师,接受老师的指导。先决条件是自己是否具备做学生的态度,要真正好学,一定能遇到好老师,老师自然会爱护我们。我们作为学生对老师应具足哪三个条件呢? 
      第一个,对老师有真正恭敬心,尊敬,尊敬代表我们能够承受。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老师看学生从哪里看?看我们的诚敬心,我们有没有诚意、有没有恭敬,具备这两个态度可以接受圣贤大法。 
      第二个条件,要百分之百的服从,不能有丝毫怀疑,老师怎么教我们就这么做,准没错。百分之百服从,有疑不要抢着问,有疑慢慢在功夫上去化解,学到一段时期自然就明白了,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教?用意何在?自然就明白了。 
      第三个要有耐心,追随一个老师,决不是一朝一夕,一生!一生都不能违背老师的教诲。 
      我们要懂得敬老尊贤,要懂得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圣人的教诲是从真心流出来的,真心可以跟一切众生起永恒的共鸣,那是自然法则,超越时空。孔老夫子一生「述而不作」,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里面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是古佛所传的。净空导师告诉我们,要用佛经的术语来讲,「性德」!真如本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这种智慧德能是一切众生共有的,我们接触之后能产生共鸣,为什么?我们也有。有,但是却被烦恼习气障碍住了。要想把性德慢慢引发出来,不亲近好老师,不下顿功夫,怎么能行?“一切男子为我父,一切女人为我母。” 「父母教,须敬听」,屈身受教,受福之基,真正学佛才能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 
      还有,我们的领导教也要须敬听。一个人在学问上、在事业上能否有好的成就,都要先从恭敬、谦卑心中去求得。所以,人要能屈才能伸。我们的小孩,我们也要教导他懂得恭敬、谦卑,懂得处处学习。到一个新的环境去,不要先抱怨一大堆,先多看、多听、多学。领导怎么教,我们先老实去做,等对公司的了解愈深,待学问不断的增长时,再适当的给领导一些建议,共同发展,这样会比较得当。 
      5.「冬则温,夏则凊」可以从「存心」和「形式」来解读,两者有何不同? 
      我们不只是学到冬温夏凊,更重要的是要体会到做人的存心;存心是本质,冬温夏凊是行为、形式。本质绝对不会因为时代而改变,形式会变,因为整个人与人的生活方式,都会因时代而不同。
老师教给我们:中国文化,我们假如把它比喻成一棵五千年的大树,所有的本质跟原则就像树干一样,这个树干是屹立四、五千年不坠,但是它每年都发新芽、都长新叶。而新芽跟新叶都是随着那一年的阳光、那一年的空气跟水源才会发芽出来,      所以它这些枝叶一定适合于当时候的气侯。 
      因此,我们学习任何一个经文,我们也要抓住它的本质去学习,我们就能学会掌握纲领。 
      从冬温夏凊我们要体会到,能时时看到父母的需要。 
      6.我们如何「养父母之身」?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就是「孝」的意思。所以这一个文字符号我们要是仔细去体会,用佛法来说,就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在佛经里面讲的是自性的圆满。真实的智慧,真实的学问,是以自性圆满作根本、作基础,这就真实,违背了自性那就不是真实的。 
      「孝」这个字落实在我们初学生活上,老师教给我们从孝养父母做起。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我们这个身是得自于父母,要知恩报恩。父母年老了,没有工作能力了,一定要照顾他的生活。我们在童年时代,没有生活能力,父母照顾我们,照顾儿女无微不至;父母年老,我们也要像父母照顾儿女那样的关心去照顾他,一定要这样做法,我们这才叫尽到少分,养父母之身。 
      当我们要关怀别人的健康,首先我们自己的知识要足够,所谓知识就是力量。很多人知识特别丰富,都是在生活当中需要的时候才会提升。我们现在先好好学,把一些正确的观念带到家庭当中,这是「养父母之身」。 
      7.如何「养父母之心」? 
      除养父母之身之外,还要养父母的心。心,我们常讲情绪,要让他欢喜,让他快乐,不能让他忧愁。常常让父母心里面很欢喜、很自在。这里有个前提,就是我们所作所为一定要让老人家安心、放心。假如我们的德行不好,纵使我们每天都供养父母很好吃的饭菜,父母吃了之后也不会快乐;他可能边吃还边帮我们提心吊胆。中国的父母比较含蓄,心里面的感受,有时候不会在言语当中流露,所以我们要善于去体会父母的心境,父母的需要。 
      8.如何「养父母之志」? 
      「养父母之志」,父母的心愿。《孝经》里面有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我们把身体照顾好,这是孝道首要的工作。「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假如我们用自己的德行,对家庭、对社会有所贡献,最高兴、最满足的是父母和老师。这是养父母之志。因为每个人其实都有一分善心,希望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很多父母因为全心全意栽培孩子,在很多社会方面都想尽力,有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当他的孩子能够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父母会觉得很欣慰。 
      俗话说「人有善愿,天必从之」,人要勇于去承担、去付出。当我开始学习《弟子规》时,就想这么好的圣贤教育怎么才遇到,一定要让大家都知道。想在我们居住的小区,开个弟子规读书会,取名“品山缘”,让更多的人来学习圣贤教诲。心中有了目标,前进就有动力。每天都挤时间跟随网路学院努力学习,妈妈看见我的行持,宽慰的说:妈妈能看到你的光明前程,利益大家就是利益自己。只要我们努力,道德学问就会增长,父母在这个地方就会受人尊敬,这是孝。父母内心的感受,觉得引以为光荣,这是养父母之志。假如我们做事不善,我们的父母受人家轻视,这就是大不孝。我们要善于去体会,把这样对父母的关怀,延伸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延伸到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末学:pc00215 顶礼

分享文章   08.12.26 
------------------------------------------------------------

      在这一课﹐蔡老师为我们讲解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这五则教导的含义﹐教我们如何具体的落实“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1.“父母呼,应勿缓”是在培养何种态度?对于家人、长辈言语态度为何格外重要?

      当父母有事情叫我们的时候﹐我们要赶紧回应﹐并且走到父母的面前﹐看看他们有什么需要。我们响应父母的时候﹐态度一定要恭敬﹑柔和﹐不可以因为自己手头有事情被打断﹐就不耐烦。

      这一条看上去好像是很微不足道的事情﹐可是其实很容易违犯。例如,当我正在忙一件事情的时候,非常不希望被人打断,于是就会对父母叫我不爱理睬,答应了一声就不动了。有时候正在看电视,就更加不愿意响应父母,他们多叫了几次,我就会发脾气。对于我的丈夫也是如此,在网络电话当中,我在计算器面前忙自己的,对他说的话爱理不理,有问题要问他的时候,就追着他问,等问题解决,就又不理他了。其实,这样傲慢、自私的态度,会不知不觉的带到工作当中,造成交流不顺畅影响工作,也给自己带来极大的障碍,自己还不明白错在哪。记得有一次,一位客户给我写信,询问一个网络的问题,我怕麻烦,就把他转发给了公司里面的另一个人。后来经过朋友的提醒,才知道这样的方式非常不好,给客户的感觉就是踢皮球。应该是自己主动找公司相关的人员报告客户反映的问题,同时把公司内部解决这个问题的进程及时向客户报告。另外,在做领导交待的事情的时候,我的这种拖拉、不响应的习惯也显露无遗,经常是领导提出问题很久以后,我才仔细查看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才能给予回应,最糟糕的是,每次事情进展一个阶段之后,就总是不及时向领导报告,总是留着时间处理其它的事情。

      其实,这种不响应父母家人的态度,根本原因就是自私自利,觉得自己的事情最重要,凡事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至于父母有什么需要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还有,就是自己做事的方法太僵硬,一旦打算做什么事情,就无法弹性的处理突然发生的其它事情,导致自己生烦恼。很多时候,在我忙碌某件事情的时候,如果同事朋友有事情来找我帮忙,我就会很不耐烦。这样的态度对待别人,人家怎么可能受得了?

      我想,要对治自己的这些毛病,首先要从存心下手,拓开心量,要学会愿意帮助别人,而且要随时准备帮助处理突发的事情。其实,既然我是要做圣人,那么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心里始终有圣人,有对圣人行持的向往,而这个是不受任何时间空间限制的,随时都可以提得起来。所以,无论是什么样的事情突然发生,我都应该可以应付的。具体来说,我要放下对自己的事务的执着,例如一定要早上完成什么功课,如果一旦被扰乱就非常烦恼。其实,当我对任何事情的得失生起烦恼的时候,心就已经不干净了,做功课反而起了反作用,岂不是很颠倒吗?再者,要抓紧时间处理好自己的事情,这样就会让自己有机会帮助处理别人的需要。

      2.“父母命,行勿懒”引申涵意为何?

      对于父母要求我们做的事情,要及时去做,不可以拖拉失信。确实是如蔡老师所说,我对于承诺了领导、同事的事情,总是不敢不做,对于承诺了父母的事情,却常常是失信,即使想起来了那也是很长时间以后了。回想起来,自己失信于父母的事例太多了,大概父母亲已经习以为常,对于交待过我的事情,也不再抱什么希望说是能够马上实行。所以,在父母的心目当中,我是一个十分不可靠的孩子,难怪父母会一直担心我,也不信任我所做的事、所说的话!现在明白了这一点,我也非常仰慕“一诺千金”的君子德行,一定要改正这个毛病,逐步在父母心中树立自己的可靠形象。最近,我遵守自己对姐姐的孩子们的承诺,给她们寄去了一些小纪念品。其实,遵守承诺的感觉,是很踏实的啊。

      3.“父母责,须顺承”其中的“顺”字该如何落实?

      孝顺父母,并不是说任何事情都顺着父母的要求去做,而是要理智的分辨事情该不该做。如果父母责备我的是有道理的事情,我当然要感激父母的教诲,好好反省改正;如果父母责罚得没有道理,甚至要求自己做不该做的事情,这时候一定要懂得善巧的应对,不要当面跟父母顶撞。等到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再跟他们说明原委,讲清楚道理。《弟子规》上面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种劝谏父母的态度真的是合情合理,让人不得不佩服。回想起来,我在劝父母过失的时候,从来就没有做到过这么柔软恭敬的态度,都是硬梆梆的顶回去,态度极为恶劣,所以父母无法接受也是当然的啊。仔细想来,其实尤其是母亲,她早已经习惯了我的指手画脚的态度,跟我说话的时候,从来都没有反驳或者严厉的语气,有的只是劝导和试探。我给父母亲这么深的伤害,真的要好好忏悔改过。其实,当自己态度恶劣的时候,真正的原因是内心不踏实,知道自己理亏,知道父母亲的责备即使有些过分的成分,却也有很真实的一面。例如,每当父母亲责问我为什么不买房子不生孩子等等问题的时候,责备我怕吃苦,我就很生气。我其实知道自己就是有怕吃苦的态度,所以受不起这个责备。所以,我必须首先解决自己内心的矛盾,做到问心无愧,才能理智的面对父母的责备,用柔和恭敬的态度跟他们交流。所以,说到底,我必须严格的要求自己,在生活的享受和时间的利用等方面都不能放逸。

      4.“父母教,须敬听”可以延申到哪些层面?

      当父母教导我的时候,要恭恭敬敬的聆听。这一点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因为我对人有很强的分别心和傲慢心。在我心里,非常的佩服 释净空老教授和他的学生,可是,对于其它人,我从内心就完全不认可他们的任何观点,对于父亲也是如此!每次父亲想要跟我讲他的心得体会的时候,我都是应付,甚至是不耐烦,总觉得他说得不对。有一次我探亲结束要离开家的时候,父亲拿给我他写的一幅字送给我,上面写着:“多学、多悟、多容、多友、自信、自主、自爱、自强”。我接了过来,父亲要跟我解释他的这幅字的含义的时候,我说我都知道了,父亲很难过,他说,这幅字是他想了好几个晚上,才想出来的。现在回想起来,我真的很难过,我根本没有体会父亲的苦心,把他要拿一腔心血呵护我的深情当做不值一提的东西。其实,父母亲最了解我,父亲的这幅字,字字都是针对我的毛病而写的,他是希望用它来做我人生路的“护身符”啊!后来,我也慢慢明白,其实父亲懂很多我不懂的东西,他能够用最浅显的语言让我明白美国的经济是怎么一回事。其实我的丈夫也是如此,尽管我一向对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嗤之以鼻,他的很多看法却都是值得我学习的。

      我想,我的毛病就在于僵化的思维方式,因为自己无法辨别知见的正确与否,于是就选择只听我信任的人的话,把其它人的话一概当作错误来排斥。其实,就算是对老师的话,我都是在扭曲僵硬的来理解,这也是我后来才慢慢发觉的。在大方广网页上,有一个“留言板”,上面的老师会就大众的问题进行解答,我就常常发现那位老师对于蔡老师的教诲都是很灵活的在运用,不是死在某一句话的字面意思上面。所以,我想,一方面,要灵活的领会老师教导的真实含义,另一方面,我要明白每个人都有智慧的一面,都有值得我学习的东西,不能够一味的排斥其它人的观念,尤其是要以尊敬的态度来聆听。

      5.“冬则温,夏则凊”可以从“存心”和“形式”来解读,两者有何不同?

      “冬则温,夏则凊”,这句话表面的意思,是在冬天要想办法让父母亲保持温暖,夏天要为父母亲解暑。其实,例举出这些形式上的做法,目的是在教导我们要有善于体察父母需要的存心,要主动感受父母的心思,及时的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在此,蔡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孝养父母的三个层次:“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养父母之身”,就是要在物质和健康的层面照顾好父母亲。老师特别提到,我们平常的时候,就要留意健康的知识,然后才能够给父母很好的饮食起居的建议,帮助他们调理好身体,并且,万一父母亲生病的时候,自己也能够很好的给予帮助。这一点真的非常重要,我却一直都忽略了,反而是父母亲在用他们的知识来照顾我。前一阵子,医生发现我的胃有些细菌,给了我一些药。结果跟父亲一说,他就知道整个的情况,竟然他自己就有这个毛病!父亲安慰我说没事,还告诉我该怎样采取预防措施等等。我是越听越惭愧,父亲生病我完全都不知道,结果自己有不舒服的时候,父母亲就一直牵挂,等到查出原因了,还能够马上指导我怎样调理。而且看起来,父母亲有很多的身体状况我都不了解!所以,我要留意学习饮食起居的知识,以后跟父母团聚的时候,能够用起来照顾他们。更希望自己老实克服自身的毛病,修身律己,早日跟父母团聚。

      父母亲最希望的就是我生活幸福,虽然他们理想的生活目标跟我的想法不一样,我也要理解他们。我想,因为父母是真正爱护我的,如果我真的幸福,即使过的生活跟他们期望的不一样,他们也会理解的。所以,最关键的还是在我自己,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放逸享乐,好好的学习工作,照顾好丈夫。我的目标,就是要为自己和父母公婆创造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有机会也接触圣贤教育。最重要的,是我要心心念念记住圣人的教诲,自己这一生也一定做圣人,这样才是真正的报答父母的恩德!

      以上就是学生这一次的学习报告。有任何不妥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慈悲指正!

学生pc00040 敬呈

本网注:感谢诸位老师、同学的学习心得分享,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及理念! 

 
本文编号:20081226220924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上页 

返回 文摘分享  

 
说明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以上汇编之经典文化教育分享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四方,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知见、观点;
作为公益性传统文化教育推广网站,链接、转载或内容若有侵权,敬请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欢迎您将自己读书的心得与体会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