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摘分享
 
 

人臣之行,有六正则荣,犯六邪则辱

蔡礼旭老师主讲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人臣之行。有六正则荣。犯六邪则辱。】

  这为人臣的行持,假如依循这“六正”的原则,“则荣”,就会一生荣耀,甚至留名青史,这也是行孝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如果是犯了这“六邪”的错误,“则辱”,招来耻辱,甚至羞辱祖先,羞辱整个家族的人。我们看明朝的贪官严嵩,他那时候弄权,一手遮天,但最后他的罪行还是公诸于世。皇上不想亲自杀他,赐他一个金碗当乞丐去,老百姓一看到金碗都知道他是严嵩,最后严嵩是饿死的,所以这耻辱就很大。包含秦桧陷害忠臣岳飞,坦白讲秦桧的家人后代,谁敢讲他是秦桧的亲人?一个都不敢,甚至于马上都去改姓,都有,“德有伤,贻亲羞”。所以自己的人格荣耀,不只是属于自己的,也是属于你的祖先,还有所有爱你的人,你应该爱惜自己的人格,要爱惜他们对你的爱护,不要让他们抱憾终身,痛苦。

  我们接著,就这“六正、六邪”,来深入了解,说到,“何谓六正”,我们看著这个经文,期许自己在道德学问上,都能达到六正的标准。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希望做民族、做团体的大忠臣,愿立了就有动力提升智慧、德能。“一曰,萌牙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就是在事情还没有问题产生,萌牙未动。这形兆未见,就是一些事物的形迹徵兆都还没有显现出来,昭然就很明白的能够看见,独见就是他有独到的见解,能够看见整个事情对国家存亡的关键。还有得失之要,就是事情继续发展下去,它是得是失的要素在哪里,他都能够洞察得到,他看事情都能看到根本、看到关键。

  “豫禁乎未然前”,豫是预防,禁就是禁止,就是不好的事情还没有发生,他就能够把它预防禁止了。“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处”,使他的国君能够超然立乎显荣,因为他防范于未然,所以国家没什么祸患。都掌握了这存亡得失的关键,那当然国家治理得好,国家强盛,君王当然就受到很多的尊荣显贵。而国君也非常轻安自在,因为这臣子都把事情处理得很稳妥,所以这样的国君是很有福报,享福了。而且更重要的,他能用这样的臣子,也是他很好的判断能力,他的智慧,所以能辅佐君王到如此的境界,这样的臣子称为圣臣。而我们今天要效法这个圣臣,看什么事情都能见微知著,洞察机先,首先我们对很多道理要通达。所以把《群书治要》好好深入,你有见识、有远见慢慢就可以接近圣臣。

  “二曰,虚心白意,进善通道,勉主以礼义,谕主以长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如此者大臣也”。在《说苑》当中,用“良臣也”,上面也注“大作良”。第二种臣子的类型,他非常谦虚,这白意就是非常真诚,白也可以做善,他的意念都是纯善,一心为国为民,又谦虚、又善良。进善通道,给国君进善言、进中正之言,劝善规过,通道,道是有道之人,通就是能够举荐这些有道之人,来为国君所用。而且勉励主人、勉励君王,都是用经典、用礼义来勉励提醒君王。谕主以长策,长策就是好的政策、好的这些规画,谕是让国君明白,让国君能够思考深远,谕主以长策。因为上位者假如决策错误,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是非常严重的,所以这里也点出来,这些大臣很重要的,他要很懂得规划,甚至于这规划都是一百年、两百年,看得很远。假如所有的决策都只看眼前,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都没有办法想得长远,必然很快,因为他想得都短浅,流弊问题慢慢就呈现出来。所以一个人的智慧不能看一百年,不能做宰相,古人都有这样的提醒,为相者都是要有高远的智慧才行。

  而且能够顺从然后去护念国君的优点,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匡正他的缺点错误,这样称为大臣,就称为良臣。要当良臣也要好好学《群书治要》才行,坦白讲这些智慧、这些德行,没有真实学问是做不到的。所以青年十二守则里面有讲到,“学问为济世之本”,没有真实治国的智慧,有善心也帮不上忙。所以不是只有发心就可以,发心还要加上智慧、德行、阅历、能力才行。所以《孟子》讲“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光有善心你办政治、你带领一个团队,你不一定带得好,你要有好的这些为政的智慧、方法才行。只有好的治国方法,但没有一个好的善心、慈心,没有一个为国为民的心,再好的制度,它也不可能自己去实行。所以“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文王、武王这些治国的理念,在历史当中都有记载。但后世盛世很少,为什么?“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有爱民如子的人出来这些政治才办得好,没有的话,那些好的政治理念,也只能放在历史这些史册里面。所以要有好的人,再运用上好的治国方略,缺一不可。

  接著,“三曰,夙兴夜寐”,夙兴夜寐就是日夜辛劳,从早到晚都是在尽本分,做好为人臣的职责。“进贤不懈”,推荐一些贤德之人,不懈就是不懈怠,非常积极认真。“数称于往古之行事,以厉主意”,常常能够以古代,往古这些好的风范事例来勉励国君。我们在看这些历史的时候,这些忠臣常常都是举历代古圣先王的风范,来期勉他的君王。“如此者忠臣也”,这样是忠臣的风范。

  “四曰,明察极见成败”,明察就是有智慧能够洞察这些事物的成败所在,他很有判断分析能力,看到了赶紧去处理、去补救,所以“早防而救之”,事情就不会恶化。“塞其间”,能够堵塞这些问题、这些漏洞,“绝其源”,可以阻绝这些错误的根源,“转祸以为福”,扭转乾坤转祸为福。“使君终以无忧”,他问题也可以化解掉,国君就不用继续担忧。“如此者智臣也”,这样是很有智慧的臣子。

  “五曰,守文奉法”,守礼乐、守这些经典奉持法律。“任官职事,不受赠遗,衣服端齐,食饮节俭,如此者贞臣也”。他能够担任官职,主管职事认真去做,而且却不接受遗赠,就是不接受贿赂。而且衣服端齐,他很有威仪,他当官是父母官,走到哪一言一行都是百姓的榜样。“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这是很懂得为民表率。而且食饮节俭,就非常节俭生活。这样叫贞臣,非常忠贞的臣子,时时都想著要为民榜样。所谓“人君恭俭”,为人君者恭敬、节俭,“率下遗风”,他一个官员、领导者带头做好,他可以转移整个社会的风俗,都变得清廉节俭。“人臣恭俭,明其廉忠”,一个下属能够恭敬、节俭,彰明他的清廉跟忠诚。

  接著讲到,“六曰,国家昏乱,所为不谀,敢犯主之严颜,面言主之过失,如此者直臣也,是谓六正也”。当国家昏乱的时候决定不做谄媚巴结的事,而且敢犯颜直谏,因为直谏是点出君王的过失,所以会冒犯了他的威严。而且当面能清楚的讲出,国君的错误点在哪里,如此者是正直的臣子。因为假如这个问题再不讲出来,恶化到最后可能就难以挽回。而且直臣都可能还是冒著生命的危险来劝谏,所以古代这些臣子,只要是义所当为,都是奋不顾身,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能够做到上面所讲的六正,都是非常尽到了为臣之道。好,这一节课我们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们再继续来看六邪。因为六正是见贤思齐,六邪是见不贤内自省,我们不要看到坏的,都说这个跟我没有关系,很可能我们心性上的偏颇,这也是一个提醒,有则改之,无则嘉勉。
 

  我们接著经文看“何谓六邪”,这六邪指的是错误的臣子行为。这些臣子有错误的行为,当然是可恶的,而这是一个结果,从因上来讲,第一个他是从家庭教育出来的。“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奸臣也是从小他人格没有建立好,可能他脾气大,可能他私心重、心术不正,这些我们从因上,家庭重要。能不能出国家的栋梁都要看家庭教育的根,包含他为官,他的领导者,以至于君父也要有教育的职责,甚至于用他的时候要用得得当。比方他的才德不够,你让他担任太高的官职,一下诱惑太大,他的德行根基稳不了,可能就出事情。所以我们在用人的时候,往往都觉得用他,看把他放在哪里发挥,只要有地方去发挥,好像人就是安排好了。事实上用人最重要的,是要考虑他的德行根基,他的家庭背景,他的整个社会的阅历经验,来考量他整个德才再来用他。所以用人其实也是在栽培人,这整个过程都要掌握得当。

  所以《资治通鉴》讲到,“治本在得人”,政治要治理得好要得到贤才,“得人在慎举”,谨慎的推举,“慎举在核真”,推举用了之后还得要考核。不能说用了他就信任他,什么都不监督、不管理,最后出事的时候可不能怪下属。因为他想把事情做好,但是他的德行、能力,都还需要上位者的培养护念,信任跟监督这两点是不冲突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对理,解得不圆融,会偏掉,明明照经典说要信任他,怎么最后还是出事?信任是信任人之初,性本善,信任他有愿心要做好事。但不代表他现在方方面面的能力都具足,需要慎于始的提醒、护念才好。所以假如出现下属没有做好事情,这个时候不能一味指责。就像《孟子》给我们的教诲,“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我们今天带领团体,下属出了状况,我们要反省自己的智慧不足,才没有护念好一个人。所以我们这里看六邪之前,一个为人领导者一来也要反思,这些人会变成这样,可能上位者的护念不足。再来,这一段也是观照我们自身,不是说我们是一个上位者就没有习气,所以六邪也是自我的提醒。

  我们看,“一曰,安官贪禄,不务公事,与世沉浮,左右观望,如此者具臣也”。他的行为,是安稳的安享这个官位,所带给他的这些福报、享受,贪求这些利禄、薪资。不务公事,就不积极的、勤奋的把公家的事办好,与世浮沉就是随波逐流,觉得反正得过且过,能混过去就混过去,这被一些不好的社会风气所影响。而且左右观望,心里面只怕这官位丢掉了,察颜观色然后谋自己的私利,没有做事的原则,没有一心向公。这样的臣,具臣就是徒具虚名,没有尽他为臣的本分,这具臣。我们看范公的行持,觉得今天反思起来没有尽到全力、尽到本分,当天晚上自责睡不著觉,等天一亮赶紧去为民服务,心里才踏实。从忠臣的行持,我们看到这六邪的行为,是真的会惭愧得无地自容。

  “二曰,主所言皆曰善,主所为皆曰可,隐而求主之所好而进之,以快主之耳目,偷合苟容,与主为乐,不顾其后害,如此者谀臣也”。第二种谈到,领导者、君主所讲的一切,他都附和说,讲得太好了,君主所做的一切行为他都说非常可以,那等于都是谄媚、阿谀奉承。这个情况,假如他内心都是这种谄曲之心,那是心已经偏颇了,行为当然是不妥当。而也有团体,比方就像我们弘扬文化的单位,对于领导、对于讲学的老师特别的恭敬,恭敬是对的,但恭敬也不可以到太过、太偏了。因为《大学》当中有说,“人之其所畏敬而辟焉”,恭敬到我的领导、还有老师,讲的话全部都是对的,那这样的态度可能就有过了。所以圣教告诉我们“依法不依人”,要依经典,假如整个团体的氛围就是谁说了就对,这是不妥当的。

  一个领导者,底下的人假如对你所说的话,都说只要你说的都对,这个时候要很冷静,这个风气是不对的;应该是依经典,不能依人。而领导者假如遇到这个情况还自鸣得意,那可能就毁了这个团体。因为他会愈来愈自视甚高,不可一世,那行为可能就愈偏愈大了。我们虽有心弘扬中华文化,但这只是发愿,我们的德行、智慧、能力,都需要随著时间来积累。所以我们自身要时时感受还很不足,很不足在决策的时候当然要集思广益,我们时时期勉自己但求无过。那决策的时候当然要慎重,当然要博览众长,大家好的意见要采取。所以上位者要冷静,自己有德行的不足、智慧的不足,要形成大家敢于发表意见,敢于讲真话的风气。那下位者也不能变成一种情感,变成一个好像偶像崇拜,下位者这个心态也不妥当。我们可以尊重领导者他的一种无私的心,但不能因为尊崇到觉得他无所不能,那是决定不妥当的。

  比方以我自身来讲,我是一个公务员家庭出来的孩子,公务员生活也比较简单规律,也没有见过什么大世面、大风大浪。我自己大学毕业之后,也从事学校教育工作,也相对单纯,所以人事的历炼、管理的经验,都是相当不足。这几年也刚好有机缘处理这些管理的工作,而有同仁他们就会觉得好像我什么都知道。这是我事后才了解,这也代表自己智慧观察力不够,当下属很多事情都没反应过来,自己就要主动去了解,怎么会没事?很多人说那不是要乐观吗?乐观不能跟客观冲突。什么叫客观?大家都刚学,又不是学了马上变圣人,既然是刚学大部分的人习气都还在,怎么可能会没有人事状况?假如都没反应状况那叫粉饰太平。所以底下没反应状况的时候,领导者应该主动去了解,“兼听则明”,广泛的了解情况。所以这都是我经验智慧不足,很多事情发现都是已经比较严重的时候。这个时候我自身就觉得对不起大众,因为我们是为大众服务事情,事情做不好有愧于大众的信任。

  再来,也对不起这些同仁,因为他在工作当中是来积功累德的,是来历事炼心提升他自己的慧命。而我们的经验智慧不足,都不能适时的引导他,适时的护念他,反而让他心性堕落,或者在人事当中产生很多的负面情绪,那这些我们领导者都要负责任的。所以“谨慎为保家之本”,对待任何人要慎重护念,对待每件事都要充分客观了解情况才好。所以既然客观的了解,我们为人领导智慧、德能、经验都还不足,阅历不够,这个时候要形成大家众志成城、如切如磋的一个氛围。而底下的同仁他们就有说到,觉得领导讲的我统统都恭敬的去服从,这样慢慢的可以从中了解到,领导者他的苦心在哪里,他的用心在哪里,我就学到了。我跟他说,你这个心态很好,但是不要偏到都不提意见,因为可能你考虑到的,是领导者没考虑到的。所以服从、信任跟劝谏是不冲突的,不然这礼都有偏废。劝谏不影响自己对领导者的恭敬跟信任,每个人都在学他又不是万德万能,怎么可能会没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所以下属要尽劝谏之责。

  领导者听到下属提不同意见,他非常的欣慰,为什么?刚好他提的是我们忽略的,我们要感他的恩,这样我们才没有误到大众的事情。您看太宗皇帝在臣子给他提对的时候,欢喜,马上赏锦布二百疋,那是对他的鼓舞,还有对他的感恩。假如下属提得对,自己看的角度也没有错,那这么一撞击,领导跟下属看事情深度、广度,不就在这探讨当中都增长了吗?所以下属提都是好事。再来,假如下属提错了?那领导不就看到他思惟有哪些偏颇之处,正好可以引导他、帮助他、提升他吗?下属什么话都不讲,你也不知道他的思惟状况,那你怎么去指导他?所以形成下属能够主动反应意见,这是对团体非常好的。

  这里讲所言皆曰善、皆曰可,纵使是信任领导,也不可以偏到这个情况来,还是有觉得不妥的,要主动提建议。而这里所提的,它其实是谄曲巴结,隐而求主之所好而进之,隐就是私底下,又打听君主的喜好,然后进之就是投其所好,取得君主的高兴、信任。又以快主之耳目,快就是带著领导去吃喝玩乐,享受这些纵欲的快乐,来满足君王的耳目,都是这些耳目的刺激欲望。接著还偷合苟容,这就投机苟合,随声附和,与主为乐,整个就是带著君主饮酒作乐,这样的行为。不顾其后害,都没有顾及到君王纵欲之后,不理朝政,天下会大乱,他只看眼前,自己能不能谋到他的利益而已。如此者谀臣也,谄谀之臣。

  “三曰,中实险詖,外貌小谨,巧言令色,又心疾贤,所欲进则明其美隐其恶,所欲退则明其过匿其美,使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奸臣主要是第一个内心险诈,内心实在是很险詖、狡诈,但是外在的行为好像又非常谨慎。所以看人得要比较冷静去看,所谓日久见人心,看人不能表面,或者接触二、三天就下断言,假如没有确定的时候不可以随便举荐这个人。您看在《中庸》当中,对看人有一段话讲得非常精辟,提到在一个为人臣者不能取得上位者的认同,他就不能很好的服务人民。但是得到上位者的认同,可是不能得到同仁的信任,不能得到同仁的认同。这一句话是“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信乎朋友就是同仁不能认同他,那不获乎上,为什么?他跟上位者能处得好,跟同仁不能团结,他的心性上有问题。他假如是真诚,那怎么会跟同仁不能团结?所以就看得更深入。

  信乎朋友有道,跟同仁确实相处得不错,“不顺乎亲”,结果对父母不顺从、不孝敬,那跟朋友处得好这也是个表相,你看愈看愈深入。我们看到很多人,朋友都觉得这个人很好、很慷慨,可是对父母却非常无礼,为什么他能跟朋友、跟大众处得好?那还是利出发的。他为了他的事业,对人都可以恭恭敬敬,投其所好,可是面对自己父母这马脚就露出来。“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大家都说他是孝子,可是他的内心,其实不是对父母真诚,是怕人家说他不孝,做表面做得很好,人家误以为他是孝子,内心还怨父母,这个叫腹诽。世间人看不清楚,天地鬼神明明了了。

  所以有个读书人,有个机缘文昌帝君跟他说到,他们那个地方谁考上了。读书人很讶异:这个人很平庸。帝君说了,他从曾祖辈就积德行善,到他这一辈要发达。读书人又说,那我们那单位有两个受社会大众推崇的人,他们怎么都没考上?他们的学问文采都这么好,其中有一个人家都说他是孝子。后来帝君讲,他的内心是怨父母,这叫腹诽,福报都折掉。另外一个是辩才很好,但是说话苛刻伤害人,造的口业已经积累了二千四百七十多条,假如再继续满三千,他的后代子孙统统要沦为乞丐的命了。真的,修身得从心地下手,从起心动念下手。刚刚《中庸》这一段,要从真诚心去孝父母,而“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也不行,他很真诚孝顺父母,可是他是非不清楚,最后做错事,那最伤心的还是他父母。所以《了凡四训》里面讲到的,善有真善、有假善、有是善、有非善、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大有小、有难有易,这些都需要深入学习,就能判断善恶是非。因为有个例子,有个孝子母亲生病没有医药费,他跑去抢劫,最后的结局当然是非常可悲的。

  这里提到在心性上险诈,反而外在行为很谨慎,而且他巧言令色,其实巧言的话,都是把话说得很好听。判断一个人,应该看他所言所行,都不离道德仁义;令色就是表情都装得很好,内心嫉妒心很强,嫉妒贤人。而对于所要举荐的人,都是只讲他的好,隐瞒他的恶;对所要排斥、罢黜的人,都是张扬他的过,藏匿他的优点、美善。这样人主就判断偏颇掉,所以使主赏罚就不当,号令就不行,这些政令就不能很好的推行。因为他这讲话都偏颇,反应上来的情况就不准确,最后这个角色也会错误,这样是奸臣也。

  第四“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说,内离骨肉之亲,外妒乱朝廷,如此者谗臣也”。他这个智就是小聪明,可以掩盖他的过错,他的辩才可以游说大家认同他。而对内,因为他太会讲话,太会掩过饰非,造成君王家里这些贵族,都发生骨肉背离的情况。因为他可能太会讲话,两舌挑拨是非,就造成这个现象。而对外,因为他会妒嫉贤才,就排斥这些贤德之人,整个朝廷就会混乱,这叫谗臣也。

  “五曰,专权擅势,以为轻重,私门成党,以富其家,擅矫主命,以自显贵,如此者贼臣也”。这些行为就贼害整个国家,他跋扈专权、把持国事,让自己的地位、权势可以权衡整个朝政,都在他的控制之下,等于是一手遮天这种情况,那这样是非轻重就被他扭曲,好像变他说了算。结党营私、搜刮民财让自己的家族富贵、富有,假藉君主的命令,来使自己愈来愈显贵,这是贼臣。那这君王用这样的臣子,他一定是偏信则暗才会这样。

  “六曰,谄主以邪,坠主于不义,朋党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闻,使主恶布于境内,闻于四邻,如此者亡国之臣也”。一开始讲到,用邪恶的说法来谄媚君王,然后陷君主于不义。其实受到君主、领导者的重用,应该是要报知遇之恩,结果反而做出来的行为让团体、让国家混乱,这真是大过,陷主于不义。而且又结党营私,这些朋党都相互配合,让君主没有办法看清事情,都是受蒙敝。造成很多事情黑白分辨不出来,是非不当,君主的恶名传遍整个国家的内外,这样的行为是亡国之臣。这里是讲到了整个六邪的状况。接著讲到,“贤臣处六正之道,不行六邪之术”,贤德的臣子都是按照这六正的道理来立身处世,绝不做出六邪的这些行为、这些方法。因为遵照六正,能够“上安而下治”,君主很安心、很放心,老百姓也治理得很好。“生则见乐,死则见思,此人臣之术也”。他在世的时候得到人民的肯定美名,去世之后老百姓非常怀念、思念他,这也等于是留名于世间,这样才是为人臣的道理,为人臣的一个正道。这是我们提的六正跟六邪。

  我们这个部分,“臣术”当中的“尽忠”,而尽忠在态度上,我们要懂得服从,懂得爱护、服务好人民,服务好他人,要常常懂得团结整个同仁,这些都是尽忠具体的表现。而这忠心是时时能保持,念念不忘。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70512i.asp,欢迎转载,感恩!  

恭摘自 55-057-0028
感恩老师!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