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构建和谐社会 弘扬中华文化” 第二届青岛企业家论坛
 
 

2009年山东青岛企业家交流会(第二届)-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中央党校教授 刘余莉教授   2009/5/1 中国山东青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非常感谢大会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在学习中华文化中的一些体会。
    在中国传统童蒙教育经典《弟子规》上,有一句话说「揖深圆,拜恭敬」。大家看了这句话,可能也和我有一样的感受,现代人活在现代社会,特别是我们受西方教育影响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都是应该平等相待,为什么我要给别人鞠躬?当时我学习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后来我学习了蔡老师的《弟子规》,蔡老师说,中国传统文化,你只有去力行,你才能够明白其中的深义。我想老师既然这样说,肯定有其中的道理。有一次,我也是应邀到人民大会堂去参加一个新闻发布会,在这个发布会上,也为我准备了一个短短的演说。我走上台去,先冲着台上的领导深深的鞠了一躬,然后又冲着台下的观众席也深深的鞠了一躬,结果怎么样?出乎我意料的是,我还没有开始讲话,在台上、台下就响起了一片掌声。所以从那以后,我每次上课之前,特别喜欢给人鞠躬。当然这个鞠躬并不是为了博得别人的掌声,而是从这个鞠躬的力行过程中,让我们确实深刻的感受到,这个礼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我们这个躬鞠下去,从内心表达出对听众的尊敬,听众再听我们讲课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后来随着学习传统文化的深入,我们才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每一句话、每一句经文都不是随意设计的,它都有着一定的内涵。为什么说让我们去给别人鞠躬?我们知道,人生来都有一种傲慢之心,这种傲慢之心从哪表现出来?我们看即使是贫贱如乞丐的人,贫是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即使贫贱到乞丐这样的人,他也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傲慢之心。譬如说他站在大街上,看到很富贵的车子驶过,他会怎么表现?他会不屑的说「哼!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有几个臭钱。」我们想一想,即使是贫贱如乞丐的人,都有一种傲慢之心,我们自己呢?我们自己一路走来,伴随着鲜花和掌声,我们自己的傲慢之心可能不知不觉的在增长,我们自己还意识不到。所以说正是通过这个鞠躬礼,把自己的头低下去,来折伏一个人的傲慢之心。
我们中国的礼节,它确实是无时无刻不给人一种教育、一种警醒。我们看中国古代还有一个礼节,就是一个人考中了举人,他第一件事要做的是什么?第一件事就是要回乡去拜见他的老师。也就是说通过这个礼的设定提醒他,你今天的成就,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后面成为你成功的铺路石;不知道多少人在为你今天的成功,默默的做出多少无私的奉献。我们今天这个大会之所以能够成就,也让我们非常的感恩在下面默默服务的这些人员。
    在春节的时候我就到青岛来,当时就见到了刘总,她当时就已经在为今天的大会做筹划。我也有幸和刘总相处了一天,从这一天的相处中,我才发现、我才明白为什么大家说起刘总都非常的赞叹。一开始大家说起刘总都是非常的、由衷的那种赞美,我就不明白,我说刘总是不是有三头六臂,为什么大家提起她来都是这样的赞叹?经过这一天的相处我明白了,因为她每天都在忙于不是自己的事情,都是在忙于别人的事情,都是为着这个会议在做筹划、做准备。我们从这里能够体会到,今天我们能够坐在这里一起来学习传统文化,其实不知道有多少人度过了多少个难眠之夜。很多的这些服务人员都是我们的企业家朋友,我还看到了我们烟台党校的同事,他们也都是教授级的,都在这无私无求的给我们做义工,我看到了之后确实非常的感恩。所以今天我这个躬也是鞠给在座所有为大会默默付出的人。
    中国有一句话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一个人能够在学问上获得多大的成就,就取决于他的诚敬心。在明朝的时候有位莲池大师,他听说有个遍融法师特别的有学问,于是就三步一叩头,走了很远的路来求教他。求教他之后,遍融法师只说了一句话,他说:要远离名闻利养,这个东西害死人。这一句话在平常人听起来好像平淡无奇,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这句话在莲池大师听来,就像当头棒喝一样,他深深的记在心里,一生都不敢违背。而他一生就成就在这句话上,「要远离名闻利养」这一句话,「这个东西害死人」,他一生就是奉行不敢违背,最后成为莲宗的一代祖师。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我们今天都是有一种谦虚的心来学习,但是我们学了之后能够获得多少,对我们的生活能够改变多少,取决于我们那种诚敬心,其实不在于老师他讲得有多好,我们讲的都是古圣先贤的道理。孔子都说他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没有什么创新之处,为什么大家都能够获益?就是因为他们有一颗恭敬心,是这颗恭敬心,使他们获得了真实的利益。
    我们选择这个题目,也让我们想起了在十七大召开之前,我们中央党校也有幸承担了中央委托的一个重大调研课题,就是「和谐社会的理论问题研究」。我们随着一位副校长走遍了大江南北,到了七个省市,调研了这些地方省市构建和谐农村、和谐城镇、和谐小区的情况。结果我们走了一圈之后,我惊讶的发现,其实这些构建的好的和谐小区、和谐城镇、和谐农村,其实无一不是有意的、或者无意的,在运用传统文化的理念进行引导人们。所以在递交给中央的报告上,我们就写上了这样一句话,社会和谐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
    在我们的十七大报告中,我们也看到锦涛总书记,他在讲到文化建设的时候,他说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出要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告诉大家,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是因为我们调研的结果,而是说总书记他提出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偶然的和任意的,都是奠定在广泛的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之上。其实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一直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工作。譬如说在二00五年,当时还是任国家统战部的部长刘延东同志,她就在一次会议上提出,她说:伟大的复兴,需要伟大的文化。做为中华儿女,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骄傲、共同的身分,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迹。我们都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有义务、有责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使注照中华数千年的人文之光薪火相传、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这就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一直很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我们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学中华文化,要精、要管用。我们在这个传统文化中,讲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最高的领导者到最底下的老百姓,都是以修养身心做为最根本的,这才是达到和谐社会的基础。我们也是取了白鹿洞书院的几句修身之要,和大家分享一下,这几句话叫「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我们先看一看什么是言忠信。言忠信就是告诉我们言语,忠,它是上面一个「中」字,下面是一个「心」字。什么叫忠?不偏不邪是为忠。如果你说话有了偏邪、有了差错,那它就不是忠言。「信」是人言为信,说话要守信用。用我们现代的话来翻译一下,就是不出恶言。什么属于恶言之类?那就包括了粗鲁骂人的话、挑剔抱怨的话、欺骗他人的话、不守信用的话、挑拨离间的话、勾引诱惑的话、讽刺指责的话。如果我们天天口里还出这些言语的话,那我们就是在出恶言。
    为什么我们要不出恶言?在当代著名的日本科学家江本胜博士那里,做了一个水结晶的实验,在这个水实验中他告诉我们,他就是把这个水放在冰箱里结晶,然后再把它放在高倍的显微镜下来观察。结果他发现,在看过「爱」与「感谢」几个字这样的水所结成的结晶充满了喜悦,并且形成了像盛开的鲜花一样。也就是说他做了几百万次的实验,结果发现最美的结晶,是看过爱和感谢的这样的水所呈现的结晶。这个上边是看了「谢谢」,呈现了美丽的六角形;下边是看了「混蛋」或者「我恨你、讨厌你、丑死了」这样的词,它所现的结晶,就是不能形成完美的结晶,而且是混沌一片。他还用了不同的文字进行实验,譬如说「智慧」,是汉语拼音的智慧,这个是英文的智慧,还有一个好像是德文的智能,尽管语言不同,但是它的结晶都是六角形,而且都让人看了很喜悦。这告诉我们,即使是水对于人的言语都是有反应的,更何况是我们人!所以我们如果整天说挑剔的话、抱怨的话、指责的话、唠叨的话等等,别人的感受是什么样的?肯定不会很好。
    在台湾也有心理学家,他们做了花的实验。他们把小学生分成三组,一组小学生在路过第一群花的时候就告诉他,你们要赞美它,说「你长得真可爱,我们喜欢你」;第二群小学生过第二组花的时候就说「讨厌你、丑死了」,然后再给它吐一口唾沫;第三组小学生在过第三组花的时候,就从心里觉得不值得一看,故意的不理它,不屑一顾。结果过了三个月之后,他们发现这些花发生了奇妙的变化。说「我们喜欢你,长得真可爱」,这些花果然长得愈来愈茂盛,确实很喜人;说「我讨厌你、丑死了」,这样的花都已经枯萎了,就像那个经常被指责的小孩子,蔫头耷脑的样子;而那个看了故意心里不理它的,就是看都不待看的那种,它已经彻底的死亡了。这告诉我们,恶不仅仅是说出来的言语是恶,其实人意念的恶,给人的打击是更厉害的。我们经常说,冷战比热战更让人受不了,夫妻之间如果有问题,吵吵架,这个问题可能就过去了;当你觉得这个人都不可理喻,我都不屑于跟他争论的时候,这个时候对他的伤害是最大的。
    我们在安徽省庐江县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他们也做了一个类似的实验,他们的农业部举办了一个「和丰传统农业示范园」,这些老师给小虫子、鸟专门开辟了一块地。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小虫子之所以来吃菜,只是因为自己没有食物吃而已,所以专门给牠们开辟了一个餐厅。这小虫子牠们很听话,经常就会到给牠们专门开辟的餐厅来吃饭,别的给老师自己种的菜地,这些菜就长得非常茂盛,很少有虫子。为了验证音乐、还有语言对花的影响,他们还开辟了三个菜地。一个菜地让它听《弟子规》的经文,另一个菜地什么都不放,还有一个菜地让它听现在特别流行的那种摇滚音乐。结果过了几个月之后,奇妙的事情也发生了,大家可能都猜到结果了,就是听了《弟子规》经文的这个花、这个蔬菜,长得特别茂盛;什么都没听的就是一般般;听现在流行乐、摇滚乐的那个菜地,就是长得特别不好。最后老师有点于心不忍,过了几天觉得不能这样虐待这些植物,也给它们改放《弟子规》的经文。
    这些科学实验就告诉我们,人的言语对别人是有影响的。所以我们如果整天唠叨别人、挑剔别人、指责别人、抱怨别人,他们的感受肯定不好。特别是一个人到四十多岁的时候,外边的事业很成功,经常有人赞美他,结果回到家里就碰到很挑剔的夫人,这也不是、那也不是,让他浑身的不自在,那可能过了很久,他都不愿意回家了。
    因为言语如此的重要,所以中国古人特别重视对于言语的教导,像孔门四科,他首重德行,然后教人怎么说话,然后才是做事的学问。从一个人的言语中,其实也能反映出一个人德行的高低,所以在《格言别录》上有一句话说「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我们看那些很好德行的人,他心平气和,见到每个人都有可取之处,所以他口里所赞叹的人、所肯定的人就有很多很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我们看那些德行浅薄的人,怎么看?就是他的心地刻薄傲慢,见到每个人都有可憎恶的地方,都有不如自己的地方,所以他眼里所瞧不起的人、所鄙视的人、所挑剔的事就有很多很多。我们从一个人的言语之中,可以判定出这个人的德行。
    讲到这里,也让我们想到了苏东坡的一个典故。苏东坡有次和佛印禅师两个人对面打坐,苏东坡就突然问:「你看看我这个样子像什么?」结果佛印禅师看了看就笑了说:「你这个样子很庄严,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心里就很欢喜。过了一会,佛印禅师又问他:「你看看我,我这个样子像什么?」苏东坡一看佛印禅师的袈裟婆娑在地,脸上笑嘻嘻的,就跟他说:「我看你这个样子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听了,也就笑了笑,没有作声。苏东坡遇到这件事之后,他心里很欢喜,回来就欢天喜地的和他的妹妹苏小妹分享,他说:「今天我和佛印禅师打坐的时候,我终于把他赢了,每次都是禅师比我高明,可是今天我却赢了他。」苏小妹就问他说:「你赢在哪里,为什么这么高兴?」他说:「我们今天打坐,我问他我像什么,他说我像一尊佛;然后他问我他像什么,我说你像一堆牛粪。这不是我庄严,他不庄严吗?」这个苏小妹她也很有智慧,听了之后她说:「因为佛印禅师他的心地清净慈悲,他看到每个人都像一尊佛,所以他看你像佛;但是你心地肮脏,你看到这么清净慈悲的禅师都是一堆牛粪。那这个说明什么?说明还是你的心地不好,所以你看到谁都有不可取之处。」
    从这里,我们想一想,那个苏东坡是谁?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就是说当我们看到别人都是有可指责地方的时候,实际上是我们的心坏了。我们自己很自私,我们看到别人也很自私;我们自己很挑剔,我们看到别人都很挑剔;我们自己不是与人为善,看到别人都不是与人为善。所以我们看到别人有问题的时候,其实看别人不顺眼是什么?是自己的修养不够。这就告诉我们,从人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德行高低。
    第二叫「行笃敬」,行笃敬这个「笃」就是实实在在的,行为要实实在在的恭敬,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一切恭敬。所以我们的《礼记》开篇就说「曲礼曰:毋不敬」,一切恭敬,包括了敬人、敬事和敬物。所以我们《弟子规》,其实整个通篇就让我们学会一个「敬」字。从哪里做起?我们现在人对人没有恭敬心,对事没有恭敬心,对物更没有恭敬心,原因在哪里?其实刚才李部长他的讲座已经给我们答案了,就是因为我们已经不知道尊敬父母。《弟子规》告诉我们「首孝弟」。「首孝弟」,从对父母的孝敬开始,培养起我们对人的恭敬之心。《论语·颜渊》上也讲,「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以前我走到哪里都不是很受欢迎,我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学了《弟子规》之后才知道,原来自己不懂礼,处处就是表现出无礼的要求,所以大家看我不顺眼,我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当你不受欢迎的时候,你就从这句话中去反省,我是不是做到了一切恭敬?是不是做到了敬而无失、恭而有礼?这个问题肯定在我这,不在别人那。
    所以要从对父母的孝敬,培养起对他人的恭敬,对事的恭敬,还有对物的恭敬。刚才李部长也提到了《孝经》上这句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看到这个字就是告诉我们,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体的,不是两个;如果有两个的观念,这个孝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在国外看到很多华人还保持着祭祀祖先的传统,我们看了之后都不明白,就问说为什么几百年、几千年前的祖先,我们认识都不认识,还要祭祀他们?这是他们不懂得「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道理。我们想一想,一个人他连自己的祖宗都能够念念不忘,想着去祭奠的话,他对于自己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顾的道理!他不可能一面去祭祀祖先,一面对自己的父母又打爹骂娘,甚至给他们生活上不予照顾,这是不符合人情的。所以祭祀祖先实际上也是教人孝道,教人慎终追远,就是教人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思。
    孝很重要,是由谁来教导的?孝是由老师来教导的。所以孝亲和尊师就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孝的内容很广泛,不仅仅要养父母之身,而且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当时有弟子认为,现在所谓的孝,只要能赡养父母就尽到了孝道,但是孔老夫子说,如果仅仅赡养而不尊敬父母,养父母和养狗养马又如何区别开来?所以他强调赡养父母,最重要的是从内心表达出对父母的尊敬和感恩之情。养父母之心的第二个方面,就是不能让父母经常的担忧,如果你做为一个儿子,经常让父母担忧,那就不是孝了。譬如说你在学生的时候功课不好,让父母担忧,这就是不孝;你和同学不能相处,让父母担忧,这也是不孝;走上工作岗位,对领导交给的职责不能尽心尽力的完成,让父母担心,这还是不孝。真正的孝子,他就是做到了「父母唯其疾之忧」,也就是你的父母仅仅为你的疾病而担忧,完全不为其它事情而担忧。
古人对于孝敬父母这个「敬」字也是看得很重,要求也很高,所以在《礼记》上又说到「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也就是说,一个对父母深爱的孝子,他对父母一定表现在外是和颜悦色的,不能因为父母做错了事,你就对他厉声厉气,这样就是有失孝道了。
    刚才李部长实际上是为我们补了一堂孝道的课,我自己听了也非常的受益。「百善孝为先」,实际上它就是教导我们一种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世原则,因为这个世间,对我们恩情最大的就是我们的父母。但是我们对这么大的养育之恩都不能想着去报答,在这个世间上,还有谁的恩情能够让我们念念不忘,想着去报答?一个人恩义、情义、道义的原则没有树立起来,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种以功利为取舍的这种处世方式。也就是说这件事有利于我,我就会全力以赴;当这件事从利变成害的时候,我可能就会做出一些忘恩负义的事情来。所以中国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所以我们做为领导,如果选拔一个可靠的部属的时候,你首先要看他是不是孝顺父母,还有看看他是不是友爱兄弟;如果他对自己的兄弟姐妹都不照顾的话,对于朋友更不可能尽心尽力的去相处了。
    在一篇「你留意过自己的父母吗」,这篇文章中就告诉我们,现代人对于自己的父母留意的确实很少很少了。文章这样说道,「如果你在一个平凡的家庭长大,如果你的父母还健在,不管你有没有和他们同住,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妈妈的厨房不再像以前那么干净;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家中的碗筷好像没洗干净;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家中的地板、衣柜经常沾满灰尘;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母亲煮的菜太咸、太难吃;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经常忘记关瓦斯;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老父老母的一些习惯不再是习惯时,就像他们不再想要天天洗澡时;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不再爱吃清脆的蔬果;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爱吃煮的烂烂的菜;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喜欢吃稀饭;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他们过马路行动反应都慢了;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他们在吃饭的时间老是咳个不停,千万别误以为他们感冒或着凉,那是吞咽神经老化的现象;如果有一天,你发觉他们不再爱出门,如果有这么一天,我要告诉你,你要警觉父母真的已经老了,器官已经退化到需要别人照料了;如果你不能照料,请你替他们找人照料,并请你请你千万千万要常常探望,不要让他们觉得被遗弃了。每个人都会老,父母比我们先老,我们要用角色互换的心情去照料他,才会有耐心,才不会有怨言。当父母不能照顾自己的时候,为人子女要警觉,他们可能会大小便失禁,可能会很多事都做不好。如果房间有异味,可能他们自己也闻不到,请不要嫌他脏,或嫌他臭,为人子女的只能帮他清理,并请维持他们的自尊心。当他们不再爱洗澡时,请抽空定期帮他们洗身体,因为纵使他们自己洗,也可能洗不干净;当我们在享受食物的时候,请替他们准备一份大小适当、容易咀嚼的一小碗,因为他们不爱吃,可能是牙齿咬不动了。从我们出生开始,喂奶、换尿布,生病时不眠不休的照料,教我们生活基本能力,供给读书、吃喝玩乐和补习,关心的行动永远都不停歇;如果有一天,他们真的动不了了,角色互换不也是应该的!为人子女者要切记,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来。孝顺要及时,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您留意过自己的父母吗?」这个诗,我第一次看的时候也是非常的感动,因为每看到这个文章,我就想起我自己的母亲。有一次我看到她一个人在外边散步,忽然感觉到她真的已经老了。但是我们每天为了自己的工作而忙碌,却很少的去关爱她。如果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尽到为人子女的责任,千万不要再等了,否则的话,我们确实会在人生中留下很多的遗憾。
    在《孝经》上也告诉我们,它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也就是说,你不爱自己的父母亲,去爱其它的人,这和德行是相违背的;你不尊敬自己的父母亲,去尊敬别人,这也是和礼相违背的。我们想一想,很多的人他出差之后回到家里,买了很多的土特产,不是去探望他的父母,而是去看他的领导,去看他工作的合作伙伴,那我们想一想这个人,他是以什么心在和人交往?显然不是以恩义、情义、道义的原则与人交往,他是以一种功利的心在与人交往。这句话实际上就是说我自己,譬如我们领导说,妳今天有没有时间,我们去有一个什么事情。那我会觉得受宠若惊,然后就去跟领导吃饭了。结果我母亲说:「妳有没有时间?我们要去超市买一点东西。」我就会说:「哪里有时间,我还忙这忙那,有一堆的事。」这个事情确实是非常值得我们自己去反思。古人也告诉我们:「以利交者,利尽则交疏;以势交者,势倾则交绝;以色交者,花落而爱渝;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我们都是以利害来交往,利益没有了,利尽,这个交情就疏远了。我们都是以势力来交往,这个人是领导,所以我要去送礼给他,当他不是领导的时候,不在位的时候,那就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了,势倾,这个交情也就决裂了。以色交者,花落而爱渝。如果看的是男女之间的美色,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年轻貌美,两个人卿卿我我,到年老的时候,脸上皱纹一大把,这个爱也就没有了。最后应该怎么办?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就是应该以道义、恩义、情义来彼此交往,这样才是天荒而地老。
    第三我们讲「惩忿」,也就是克制、抑止愤怒。我们看中国的文字都是一个智能的符号,看到「怒」这个字我们就看到什么?上边是一个奴隶的「奴」,下面是一个「心」。看到这个字就是告诉我们,当我们发怒的时候,实际上把我们的心变成了奴隶,我们不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所以才会发怒。而发怒,一个人盛怒三分钟,需要三天的时间才能使全身的细胞恢复正常,所以我们古人说,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我们看一个人生气的时候,面目狰狞,厉声厉气,他的周围气氛都很暴戾,让我们一看都不愿意接近。他这个面目不好看说明什么?说明他生气的时候,细胞结构已经产生了变化。所以一个人经常发怒,从他的脸色上都能够看得出来。
    经常发怒的人,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征,《黄帝内经》上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因为经常发怒就会伤及到他的肝脏,所以他的肝上会出现问题。中国人还说「怒发冲冠」,一个人盛怒的时候,把帽子都能够顶起来。这就是说明人发怒的时候,血气都是往上涌;经常往上涌,头顶会经常发热;经常发热,头发就不太爱长,所以发怒的人第二个特征就是头发比较稀少。当然大家不要对号入座,中国人还有一句话说「聪明绝顶」,真正聪明的人,他头上不太爱长头发。那我体会是什么?就是那些聪明人看到别人做事都是笨手笨脚,说这么容易的事你都做不好,所以他就经常会发火,这也是有道理的。当然即使是聪明,发怒对自己的身体还是有影响的,所以我们要学会不发脾气。
    中国古人还告诉我们说,恨怨恼怒烦是人生的五毒丸,吃了半颗就生病,吃一颗就要你的命。所以一定要排除这些烦恼。我们应该怎么做?就是应该转怒为恕。你看这个恕字上面是一个「如」字,下面是一个「心」,告诉我们要「如其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能够将心比心。孔子有一个弟子来请教他,有没有一个字我能够终身奉行的?孔老夫子说有,这个字就是「恕」;什么叫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都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自己也不是圣贤人,身上也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当我们自己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希望他能够体谅我的苦衷,能够理解我的差错,给我一个改过的机会;当别人犯错误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能够以宽恕的态度来对待他。所以中国古人说「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责备别人的那种心来责怪自己,这个人就很少有过失了。「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就是以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这个交情就可以能够长久持续。我们对自己犯了错误,经常是很容易给自己找一个借口。譬如说我们今天迟到了,迟到是因为什么?是因为交通很堵塞,你看今天交通很拥挤,所以我迟到了。就马上给自己找个理由,为自己的过错推托。所以我们要用这样的心情去怎么样?去宽恕别人,这样的话才不会对别人求全责备。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对我们特别有帮助。当我们想生气的时候,我们就想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对别人的过失就有一颗包容的心,去理解、去体谅。
    我们要克制怒气就要忍,这个「忍」,上面是一个刀刃的「刃」,下面是一个「心」字,看到这个字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才谈得上忍?就是说当刀刃割在你的心上的时候,才谈得上忍。平时你对我好,我对你好,大家都是彼此称赞,这个时候谈不上忍;只有你遇到不可思议的人,遇到了不该发生的事,这个时候能够忍,能够克制住不发脾气,才体现了一个人真正的修养。所以这个忍也有不同的层次。第一就是「力忍」,也就是说我今天学会了,我们听了老师讲,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从此以后,我一定要克制住自己不去发脾气;别人对我不好,我也克制住自己不去报复,这是第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叫「忘忍」,也就是宰相肚子能撑船,别人对我的不好,我转头即忘,没有把它放在心上。就像我们《弟子规》上所说的「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相报」。但是别人对我们有怨、有恨,我们不要把它记在心上,总是忘不掉。所以有人把我们的心也比作一个垃圾筒,说我们的心本来是纯净纯善的,就像这个垃圾筒一样,它从商店里买回来的时候,也是很纯净的,为什么变成不净了?就是因为我们经常把垃圾往里面扔,久而久之,这个垃圾筒也变得肮脏不堪了。所以我们的心都是纯净纯善的,我们经常记载别人的过失、别人的不善、别人的过恶,久而久之我们自己的心变成了承载别人过失的垃圾筒,首先受害的是我们自己。
    第三要「反忍」,也就是说,这个人他对谁都很好,他也在学习传统文化,为什么他偏偏对我不好?那肯定是我有对不起他的地方,或者是我有做得不到的地方,所以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人,他学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心法,就是说这个事做得不满意,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我们应该马上回过头来反省自己。讲到这里我也想到了我们庐江文化中心的一位张晓冬老师,他在海南监狱讲课的时候,下边两个服刑人员就吵起来了,张老师就对这个服刑人员鞠了一躬,他说:「对不起!都是我讲得不好,大家没有听进去。」他这样反求诸己的态度,感动了在座的服刑人员,大家就不好意思再吵架,还都纷纷的给他鼓掌。
    第四就是「观忍」。《金刚经》上有句话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其实我们昨天发生的事,不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样,已经过去了;又像肥皂泡一样,是虚幻不实的;又像闪电一样,是短暂的、瞬间的事情。既然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我们就应该让它过去,不要再把这些恩恩怨怨记载在自己的心里,然后每想起一遍就惩罚了一遍自己,让自己很不开心,别人可能还不知道。
    第五叫「喜忍」,也就是说别人对我不好,对我无理取闹,甚至来指着鼻子骂我,我还很高兴,为什么?太好了,又锻炼我忍辱的机会了。所以对于学传统文化的人来说,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都是提升自己境界的机会。「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我们遇到一件看似不好的事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认为它就是不好的事,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这个好坏之分在哪?在于你的心,你如何把在一般人看起来不好的境缘转变成好的境缘,这需要真正的智慧。
    第六叫「慈忍」,也就是说对于别人做的恶事,我们不仅没有打击报复,反而提起了自己帮助他、成就他、提升他的这种信心。像我在看蔡老师的《弟子规》的时候,看他讲了一个故事,说有的年轻人还没有走上社会,就做出了很多悖逆社会的行为,譬如说看到很多富贵人家的车子停在那,他上去给它画个两道,或者给它泼上点油,甚至把它烧掉。如果我们是这车子的主人,可能就会很生气,觉得这样的孩子真是太没有教养了,做出这样损人不利己的事。的确这些孩子真的是没有教养,这也不是他们的错。我们想一想,这个孩子可能是早年父母离异,没有接受良好的教导,更没有人教导他《弟子规》。那我们对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的?看到好的教育,马上就不惜花重金让他去学习;知道《弟子规》好,就不远万里赶来学习。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儿女的照顾是无微不至,我们再想一想这些孩子,从小就没有人照顾他,他也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他感受不到这个社会的温暖,他一到社会就给人一种冷漠的感觉、对立的感觉、想报复的感觉。所以我们说一切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当你能够看到这一点,你不仅不想去报复他,而且还提起一种仁慈的心去帮助他、去提升他。
    这几个忍是我们克制怒气的几个层次,一个层次比一个层次高,需要我们在生活中慢慢的去体会。这也正如有一位大德,在「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中」所写到的,他说「要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你应自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我们平时觉得自己修养很好,你看我从来不发火,见到人都是一团和气、笑脸迎人。那是因为什么?那是因为你没有遇到那些不可思议的人和事。当有一天突然有一个人,走到你的面前指着鼻子骂你,对你无理取闹的时候,你还能够对他保持微笑、保持耐心,这才体现了一个人真正的修养。
    当然这句话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经常给别人讲心态问题,经常也引用这句话,可是有一天我也是去录相,结果进我们校园门的时候,就被门卫拦住了,他说:「同志,请出示证件。」结果那天确实我走得很忙,「事勿忙,忙多错」,就忘了带自己的出入证。我就跟他说:「我忘记带出入证,而且我忙着去录相,我就先过去吧!」他说:「对不起,请出示证件,这是有规定的。」我说:「我天天都从这走,不知道走了多少次了,还需要出示证件?」结果他还是让我去登记。当时我心里就有一点不高兴,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死板?我进到保卫处去登记的时候,我就有点怨言,我说:「你们的保卫怎么这么死板的做事,我每天都通过这,为什么还要看我的证件?」后来我登记完了之后,我就走了,然后发现自己心里的烦恼就生起来了,就是说还是没有做到「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所以这些东西需要我们在生活中慢慢的去体会。正像有人说过的,他说「我们的痛苦不是问题的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而产生的」。这也就是我们古人所说的「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也就是说,并不是物质环境和人事环境本身有什么好坏之分,好坏之分是起于你的分别心。如何把那些大家看起来都不好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转变成好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而不是挑剔抱怨,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再有一个「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的这篇文章中,这个作者也这样写到,「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来掌管。一位女士抱怨说: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了先生的手里;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钥匙交在了孩子的手中;一位婆婆说:我的媳妇不孝顺,我可真命苦!她把钥匙交在了媳妇的手中。这些人都做了一个相同的决定,那就是让别人来控制他自己的心情。而当我们允许别人掌控我们的情绪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对现况无能为力,抱怨与愤怒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开始怪罪他人,并且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我这样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痛苦负责。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他的情绪稳定,为自己负责,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压力。诸位朋友,你快乐的钥匙在哪里?是放在了别人的手中吗?那就快去把它拿回来吧!」
    上次我在青岛讲了这个「快乐的钥匙」之后,青岛很多企业家说,他们把这个「快乐的钥匙」做成了小品,到各个家里去表演。后来还有人跟我分享说,这个快乐的钥匙,其实就像一个遥控器,这个遥控器你放在了别人的手中,结果别人一按,赞叹你几声,你就很高兴;别人又一按,骂了你几句,你就很生气,你完全没有把它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所以我们要把这个钥匙握在自己的手中,把这个遥控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既然怒很不好,有什么办法可以克制它吗?也可以用心理暗示的方式。每天晚上,我们坐在镜子面前,然后深吸一口气沉到丹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两眉之间,然后你对着镜子这样说:从今以后,对于任何事情,你都不要生气!从今以后对于任何事情,你都不要生气!早晨起来方法也是一样,但是说的话有所不同。早晨起来,你对着镜子这样说:你已经不生气了!你已经不生气了!当然中国人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你只是做了三、四天,可能你遇到了那些不好的人事,你还是会怒不可遏,最后你还是会火冒三丈,但是你不要因此就丧失了信心,你要不断的提醒自己,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不仅不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我们从来没有一次,因为发怒能把问题解决得好的,为什么我们不变得聪明一点,换一个方式?这就是讲的惩忿。
    「窒欲」就是克制贪欲。现在人的习气毛病,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贪」。不是贪财就是贪色,不是贪名就是贪利、贪吃。如果贪财的话,我们一定要记住在《大学》上有一句话,那就是「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也就是说这个钱财是通过不正当的方式获取的,也一定会以不正当的方式给它败散掉,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我们如果仔细观察,你看那些贪污腐败的人,他的钱财可能被没收,可能被充公,最后自己锒铛入狱,也没有享受到;或者他孩子都没有教育好,都是纨裤子弟,把他的家产给败坏。所以中国古人说,这个钱并不是赚到你手就是你的了,这个钱为五家所共有。哪五家?就是官府、盗贼、水灾、火灾、还有就是不肖的子孙,就是不成器的子孙、败家子。所以你这个财不是正当的来路,也会因为不正当的方式给它败散掉。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去贪不义之财了。
    如果贪色的话,中国古人教导我们说「色字头上一把刀」。因为这一把刀,会把你所有的功名富贵给你削得平平的。我们看现在很多高官纷纷落马,最后一调查,后面都有着美色的原因。所以确实对于「色」字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有的人不贪财、不贪色,就是喜欢贪名,特别是我们知识分子,对名气非常得看重,想方设法的想出名。在《了凡四训》上有一句教诲,他说「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就是说造物主最忌讳的就是名声,一个人享有着很好的名声,很盛大的名声,但是却名不符实,结果这个人怎么样?会有意想不到的灾祸。现在我们看很多的影视明星、电影歌星,受到很多歌迷的敬仰,很尊敬他们,这个名声很大,但是他们去演什么节目?去演那些暴力的、色情的,引起人们邪知邪见的这些节目。结果最后怎么样?突然就暴尸街头,突然就出了车祸。这就是说你没有用你这个好的名声,去做有利于社会的引导,这个名其实是一个虚名。当然虚名也有它的作用,因为这个名,它能够影响别人,那你要用这个虚名去多做一些有利于社会的引导,这样的话才是正确的。
    如果我们贪吃的话,中国人说「病从口入」。明天周老师要给我们讲「新世纪健康饮食」,这个课讲得太好了,大家一定要认真听取,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灾祸。古人教导我们,面对利益和欲望诱惑的时候,应该是战战兢兢,因为「立名于一世,而失之仅顷刻」。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能做到一个很高的领导职位,做到一个公司的董事长、公司的总经理,我们想一想,我们这一生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我们从小学刻苦读书,到了中学、到了大学,读了研究生,又到了工作岗位,不知道付出了多少的辛苦,这叫立名于一世。但是我们一不小心,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结果失之仅顷刻,这些都可能前功尽弃。所以这一句话确实值得我们去警醒。
    还有就是「迁善」,迁善这个「善」也有不同的层次。在《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善」是至善的善,是远离善恶两边的那个善。这个至善的善和善恶的善怎么区别?在《中庸》上有两句话,可以帮助我们区分一下,「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也就是说,在人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都没有发出来之前那个状态,叫「中」的状态。但是很多人都做不到,做不到怎么办?退而求其次,「发而皆中节」。也就是说,喜怒哀乐都发出来了,但是都没有过度,都有一定的节度,这就叫「和」的状态。前边就是至善的状态,后边就是善的状态。这和六祖禅师所写的那句话,还有神秀禅师写的那句话,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处。六祖禅师他写的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说心是什么?不过是妄念此起彼伏,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因为它很快,让你有个错觉有一个心,那个东西是一物。实际上心清净到一定、定到一定的程度,这个就没有了,这个心就没有了。这是喜怒哀乐之未发的那个状态,就是本来无一物的状态。神秀大师他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还执着有那个心,所以你要时时的去把它拂拭一下,不要有恶的、贪瞋痴慢等等这样的念头产生,有了之后就给它扫掉。我们体会不到这个未发的状态,我们就要向神秀大师学习,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是说自己有了这些贪心,有了愤怒之心,欲望生起来了,坏的念头起来了,应该马上警觉。所以古人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
    从这个角度所说的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在《了凡四训》上有一句话给我们分辨得很清楚,他说「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很多的儒生来请教中峰禅师,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禅师说:「你们说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有的人就说,敬人礼人是善;有的人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说了很多答案,中峰禅师都说不一定。后来他们说:「既然不一定,你说一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说:「有利于别人,这叫善」,有利于别人,你打人骂人都是善。譬如说为了这个孩子健康成长,你打他骂他,这也是为了他好,这是善。如果是为了自己,你敬人礼人,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这也是恶。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一个善人的时候,他就会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们以前也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我们讲的人,从来没有体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这种乐趣,体会不到这种乐趣,所以他讲出来都不相信。为什么我们今天的很多志愿者,他们能够这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因为他们在生活中体会到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乐处,所以他乐此不疲。
    最后就叫「改过」。在《了凡四训》上,了凡先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改过的榜样。他说在反省自己的过失的时候,他非常的认真仔细,他说了这样几句话,他说:我为什么科第就不是很顺利?科举就是在仕途上不是很顺利。他自己反省了几条,他说:我福分很浅薄,又不能多做好事、多积阴德,为享受这个大的福报奠定根基;加上我做事没有耐心、不耐烦剧、不能容人,别人有小小的过失,我就念念不忘,记在心上不依不饶。还因为我自己很有才华,经常因为我的才华就掩盖了别人的才华;直心直行,轻言妄谈,说话不经大脑,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轻易的就谈论别人的得失,不考虑这个话对别人有没有什么伤害和影响。当时我看了《了凡四训》他反省自己的这几条过失,我非常的惭愧,因为这几条过失,我样样都有,所以我才明白,自己为什么当时很多事情都不顺利。后来我也是向了凡先生学习,然后逐渐的把这些过失都改正过来,结果现在觉得好像做事都挺顺利的。特别是我们申请这些科研基金的时候,只要我一申请,它就能够中。有的时候不符合条件,因为我做事很马虎,结果这个不符合条件的我也申请了,最后还是批了,就让我感觉很意外。
    当然我们学了《弟子规》之后,用《弟子规》来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确实是「过恶猬集」,就是说自己身上的过失、缺点像刺猬的刺那么多。古代有一个人讲改过的时候,讲蘧伯玉他二十岁的时候就知道反省自己的过失,他每天都很认真的反省过失,到了二十一岁再回首前一年,好像改过还不彻底,还有很多过失没有改进;到了二十二岁的时候,再回首二十一岁,还像做了一场梦,好像也都是好多时间都空过了。他就这样每天认真的改过,改了五十年,到了五十岁的时候,好像自己的过恶还是很多。我们现在的人,身为凡流,都是一般的人,身上的过失就像刺猬的刺那么多,但是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觉得自己还不错,还没有什么过失。这是因为什么?是因为我们心思太粗,而眼睛被蒙蔽了。为什么?我们都去看别人的过失,处处都去挑别人的毛病,对自己的毛病就看不到了。所以孔子教导我们应该怎么办?应该「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别人做得比我们好,我们应该想着向他学习、向他看齐;做得不好,不是去指责他、嘲笑他、瞧不起他,而是马上反过头来反省自己,我是不是犯了和他同样的过失。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都背着两个包袱,一个包袱上写着「他人的过失」,另一个包袱上写着「自己的过失」,但是我们在走人生之路的时候,往往是把写着「他人过失」的这个包袱放在了胸前,所以一低头很容易看到他人的过失,却把写着「自己过失」的这个包袱放在了背后,所以总是看不到自己的过失。
    我们现在常有的过失,反省一下有这样几个,一个就是嫉妒,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看到别人好,我们心里就不舒服;看到别人比我们强,我们就不高兴。古人就教导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别人的这种成功。《论语》上告诉我们,「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也就是说不担心自己没有一个好的位子发挥自己的才能,应该担心什么?应该担心给了你一个好的位置,你怎么样把自己的责任尽到,你用什么样的德行、什么样的能力来立功、立德、立言于世;不患别人都不知道自己,不担心自己的名声不够显扬,应该追求那个足以使你的名声可以显扬的德行和能力。还有就是傲慢。一个人的傲慢之心,虽然是时时的提醒自己,但是总是好像不由自主的就会生起。而我们一般的人都是「恶盈而好谦」,都厌恶那些傲慢的人,都喜欢那些谦恭有礼的人。为什么我们看到别人鞠躬,我们都感觉到很欢喜?因为这个谦恭有礼是让大家都很欢喜的。
    最后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的几点体会,这个体会就说我得力于这几个字,所以把它分享给大家。第一就是「一门深入」。我们学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它求的是道,它求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老子告诉我们,「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说求道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不断增加的过程。这和佛教的境界实际上也是异曲同工,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也就是说,你只有回归到无知的时候,你才起作用,才是无所不知。古人告诉我们,智慧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定中得来的。它不让你去广学多闻,它是让你从内心生起的智慧,这种智慧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东西。所以它不是让你去博览群书,而是让你定在一门,长时熏修。长时熏修是什么原因?因为我们的习气太重,需要常常的提醒自己。古人黄庭坚说了一句话,他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古代的人修养很好,而且时时都读圣贤书,他还说三日不读书就面目可憎,那我们现代人很少接受圣贤的教诲,接受的都是社会的这种五欲六尘的熏染,一日不读书就面目可憎。所以一定要坚持每天都能够听一听《幸福人生讲座》,像锺博士的《弟子规》讲解等等这些非常好的熏陶,这就是和圣贤人为伍。
    还有就是亲附善者。古人说「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这句话我体会得非常深刻,因为我自己就是习气很重,而且很多时候看不到自己的毛病。我非常愿意参加像今天的这种「幸福人生讲座」,因为我们可以亲近善知识,蔡老师、锺博士,还有李总等等。这些老师其实都是善知识,从他们身上,他们虽然没有说话,我们都能够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像上次,我有幸邀请李总到我们中央党校和我们的研究生进行一些分享,李总下了飞机就来请我们吃饭,吃完饭就赶到教室和我们的研究生座谈。我当时没有经验,因为从来没有请过这种合资公司的总裁到我们学校去讲过课,所以准备的也是慌里慌张。结果李总他非常的谦和,没有任何的表示不满意,或者是不高兴的这种状态,还非常耐心的跟我们研究生分享了半天。本来打算到党校去参观一下,也没有时间,晚上要匆匆的去准备下一个节目。所以我送他走的时候,我确实是对着那个车深深的鞠了一躬,因为这样的长者是用他的言行在给我们做表演。
    还有我们的陈大惠老师,我看到他就想到了《论语》上的一句话,孔子称赞子路的时候,说了一句话,「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只有子路能够做到。穿着破旧的衣服,和穿着那些貂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只有子路他能够做得到。为什么他不感到不好意思?因为他有内在的德行,他不是靠这种外在的装饰来提升自己。他能够做到这一点,我觉得非常的可贵,他身上穿的都是非常简单的东西。我有问题我都请教陈老师,但是他今天来给我们做影响众。所以从这些善者的身上,我确实学到了很多很多。还有我们的林会长,我都说不过来了。林会长每到过年的时候,春节还没有过完,他都已经到山东的某个地方去给人家教《弟子规》了。这个故事讲不完,我也不能一一尽数。确实和这些人相交往,让我不断的提升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
    在《礼记》上也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对这句话确实体会的愈来愈深刻。因为你只是自己闭门读书,不去和这些善友相交往,你看不到别人的殊胜,你也看不到自己的不足。而且有这些朋友,他重要的是能够指正你的缺点。所以什么样的朋友是真正可交的朋友?就是能够给你指出缺点的朋友,并不是像能够赞叹的朋友是你的朋友。他能够真实的指出你的缺点,这样的朋友才是最值得珍惜的。在《论语》上「子路闻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子路听到别人给他指出过失,他非常的高兴、非常的欢喜;大禹听到别人给他进谏,给他指正过失的时候,他要给别人鞠躬礼拜。
    我今天能够有这个小小的体会,也是来自我两个朋友。一个是我高中的朋友。有次我们去参加一个分享会,就是反省自己的过失,我很踊跃的就上去反省自己的过失,结果下来之后,我这个朋友说:「你哪里是在反省妳的过失,分明就是在给别人讲课!」就是说你自己的傲慢心起来了,你自己都意识不到,你还觉得自己很谦卑在反省自己的过失,但是在别人看来,你这个傲慢心已经起来了。如果不是他给我指出来,我确实看不到。还有一个是我大学的朋友。有次我们在吃饭的时候,他说你们都听说过那个「八风吹不动」的故事吧?我们说听过。他说八风是什么?我们都没人吱声。他说:「刘余莉,八风是什么?」我说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反正我当时是对答如流。他说你看看刘余莉,她什么都知道,她就是不作声,她把表现的机会都让给我了。我听了这句赞美,心里就有点高兴,结果他就笑了。笑什么,大家说他笑什么?他是笑苏东坡他能写出八风吹不动,结果一屁就打过江了;你刘余莉能说出八风是什么,我说你几句赞美的话,你就洋洋得意了。所以这些境界确实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去体会,才能够愈学愈好,并不是说你讲到了就能做到。
    我也是感恩今天很多的老师,很多的领导,很多的长辈,能够帮助我成长,给我这样一个分享的机会。讲得不到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