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摘分享
 
 

任用德化百姓之人

刘余莉教授主讲 

  
  要重用圣贤人。《吕氏春秋》上说,忠臣孝子是当君主、做父母亲的人都特别想得到的,荣华富贵也是做人臣、做人子的所希望的。但是君主得不到忠臣,父母得不到孝子,臣子、儿女也不能够得到自己的富贵显荣,这都是因为不懂得礼义所导致的,而不知道礼义是因为不学圣贤教诲所导致的。所以古代的圣王,没有人不尊师重道。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人不尊师,无从了解大道,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凭着自己的喜好以及世俗的观念,那很可能会走冤枉路。
 

  《荀子》上讲:“非我而当者,吾师也”。能够批评我,且批评得很恰当,这样的人就是我的老师。“是我而当者,吾友也”。他表扬我,但表扬得恰当,这是我的朋友。“谄谀我者,吾贼也。”我本没有真才实德,没有能力,而他为了让我高兴,谄媚我、奉承我,这样的人是我的敌人。所以我们要区分清楚,我们身边的人是师、是友,还是邪佞之人。


  前不久,我收到一个朋友的短信。他跟我说,你看蔡老师、锺博士他们讲课都是满面春风,面带笑容,看着很欢喜,但你讲课的时候满面寒风、冷冰冰的。其实我也认识到这个问题,因为我一向都比较严肃,所以讲起课来也是如此,可能给人的印象就不像那些老师那么柔和、满面春风。虽然我早已认识到这个问题,但当我收到这条短信时,心里还是很不舒服。这是因为我们的习气很重,平时走到哪里,人家都是赞叹我们、夸奖我们,我们已经习惯于听赞叹话了,所以一收到这样的短信,心里还是有点不舒服。但幸运的是我们学了《群书治要》,明白批评自己且批评得当的人是吾师,因此,尽管非常客气地、很尊敬地回了短信,但是最初的一念还是有点不开心,这就是习气使然。
 

  中国历史上,任用大臣都是任德不任力,首先看他的德行。晋文公在逃亡的时候,陶叔狐跟从着他。晋文公返回国之后,他三次封赏,都没封陶叔狐。陶叔狐就去见咎犯,说:“我跟从着君主逃亡已经十三年了,面色都变黑了,手足都长了老茧,可是现在君主返回国,三次行赏都没有轮到我。是君主把我忘了呢?还是我有什么大的过失呢?”结果咎犯就把这句话告诉了文公。晋文公说:“我怎么会忘了这个人呢?能够用道使我精神专注,用义来说服我,使我的名声得以显扬,使我成为德才兼备的君主的人,我认为这样的人应该受到最高的奖赏;以礼来规范我,以义来劝谏我,使我不能够为非作歹的人,我认为这样的人应该受次一级的封赏;那些勇猛强壮的勇士,有难在前,他就冲锋在前,有难在后,他就在后断后,让我免于危难,我认为这样的人应该受到第三等的赏赐。陶叔狐没有听说过这样的道理吗?


  能够为人效死的人,不如保存这个人的生命;和人逃亡的人,不如保存这个人的国家。三次行赏之后,就应该轮到有劳苦功绩的人了,而有劳苦功绩的人,陶叔狐应该是第一位,我怎么敢把他忘了呢?”后来周朝的内史听到了这句话,他就说:“晋文公要称霸了吧。”因为古代的圣王都是“先德后力”,优先重视的是德行,而不是劳力。晋文公可以称得上做到这一点了。这就告诉我们,能够以德行教化百姓、言传身教的人,应该受到国家最高的重视,因为他可以使你的国家兴盛,而不至于有覆亡的危险。


  《尸子》上也做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它说,如果你们家的房屋着火了,有人赶来把火给救了,你会对他感恩戴德。而年老的人、有经验的人很早就告诉你,把这个墙的缝隙涂好,要谨慎地做好这个烟囱,让你终身没有失火的忧患,但你却不知道对他感恩戴德。如果你现在被抓进了牢狱,有人使你免于牢狱之灾,你们家三代的人都会对他感恩戴德。现在的问题是,圣贤人教导人“仁义慈悌”的道理,让人终身都没有牢狱之灾,但是人们却不知道对他感恩戴德!


  《孙卿子》在谈及用人时也说道:“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这种人口里所讲的是圣贤的教诲,又能够身体力行,就像孔子一样,他自己所说的自己全都做到了,这种人被誉为国宝。“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这种人口里讲不出圣贤的道理,但是他能够身体力行仁义礼智信这些规范,这种人被称为国家的重器。“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这种人口里能够讲得很好,但是不能够身体力行。不能身体力行,并不是说他作恶,而是不能够行得很好,还有一些不圆满之处,这种人是国家的用具。“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这种人口里讲的全都是好话,所作所为却是恶的,这是国家最邪恶的人。“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治理国家的人,应当尊敬“国宝”,爱戴“国器”,任用“国用”,并且除去“国妖”。


  “国妖”并不仅指国家的臣子。其实在我们的集体里、社会上也都有这样的人,就是身行的是恶,但口里讲的是善,阳奉阴违。结果让人看了之后,不仅不会对传统文化生起信心,还因为我们的所作所为不恰当,让人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信心。这对社会、团体的危害是最大的。所以弘扬传统文化的人,特别要小心谨慎。因为我们的言行举止,都是在给人做表率,可能我们一个微小的恶或者是一个没有注意
到的细节,都会让人对传统文化产生一些不好的印象,所以我们要格外地严格要求自己。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bk/lyljs161118.asp,欢迎转载,感恩!

 
恭摘自 群书治要十讲 刘余莉教授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