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摘分享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钟茂森博士主讲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国课”就是国家的课税、税收,“囊橐”就是讲口袋、钱袋子。这句话是说,尽快的缴完给国家的赋税,即使是自己口袋里所剩无余了,也自得其乐。从事上来讲,这句是教我们绝不能够偷税漏税,不能欠国家、欠人民。要知道税收是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是用来帮助全国人民兴建一些设施,造福于人民的。如果我们偷税漏税,不肯缴足税,或者不肯及时缴税,这就是等于偷盗,犯了偷盗戒。盗用国家的财物,欠了国家的,这全国的人就等于是你的债主了。要知道,如果我欠某人的钱,只有一个债主,这好还;假如我偷税漏税,就等于欠了一国人民的,像中国十四亿人口,我都欠了他们的,他们都是我们的债主,怎么能还得起?因此,偷盗的这种心要把它格除干净。

  要知道,你上缴的税收等于是布施国家,帮助国家来去做经济的建设、文化的建设,营造一个很好的环境,使你未来的收入更得到保证。我们不会因为多缴点税就穷了,也不会因为偷税漏税而富。古人教我们,“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命中该有多少财富,从出生八字就能看得出来,何苦要用这种非法手段去妄求?妄求所得的财富其实都是命中该有的财富,并不是分外多拿、多得到一点。可是用非法的手段得到的这种分内该有的财富,却亏欠了品德。所以古人讲,“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君子他绝不会偷税漏税,而得到的是命中该有的财富,所以他“自得至乐”,他乐,对于国家人民没有愧意;但是小人反之,想尽方法去谋财、去偷税,可是得到的这些财富还是命中该有的。你不需要用这种手段,你命里还是有,你不是冤枉了吗?反而冤枉做了小人。

  我记得我前几年给爷爷奶奶在广州买了一套房子,给他们养老用的。那时我还在昆士兰大学教书,用我的收入买了这个一厅三房的房子,请了一个保姆来照顾他们生活。后来爷爷奶奶喜欢回自己家乡住,于是他们就搬离了这个房子,这房子空锁了一年。我知道他们确实不要回来住了,于是就把这房子卖掉。结果卖的时候,当时有一个中介,我们找的一个卖房的经纪人,中介。我们签订委托合同的时候,他跟我说,我们这里要卖房子,都可以私下跟买主约好,把这个房价写低一些,这样可以少缴税。说的这种态度,我就感觉到这是一种惯例了,大家好像都要这么做。但是我就跟他说,我说我找的买主要跟他先说明,我们卖房子要卖多少钱就报多少,绝不能够有偷税漏税的现象。中介说那你这样子你就吃亏了,你很难找到买主的。我说不怕,我就找那些老实的买主,吃亏就吃亏,多缴给国家,让别人受益自己吃点亏又何妨?结果后来还是很顺利的把房子卖掉,税一分钱没少缴,心里坦然。所以这里讲到的,税收早缴了,我们卖房子还挺特别的,我是先把税收以现金的方式缴了,然后买主才把房款支付给我们。这是什么?国课早完,自得至乐。

  这句话从心上来讲是告诉我们,要除尽偷心。偷盗的心不留一点,那么就能够无愧于天地,所以才能有至乐。这里这个乐叫至乐,这个至乐是圆满的乐,没有丝毫苦的,没有丝毫后遗症的乐,这叫至乐。世间人所谓的享乐是五欲之乐,得到财色名食睡这五欲,他觉得很乐。但是这种乐不能叫至乐,为什么?这种乐里头有苦,它有后遗症。贪欲之乐,当你得到欲望的满足的时候,你感觉得好像乐,可是我们讲“欲壑难填”,欲望就好像大的深坑无底洞一样填不满的,你愈填贪欲愈增加,所以乐后来是带的苦。譬如说你贪财,得到财富了你觉得乐,乐那么一下子,马上你就觉得别人比我的财富更多,你就马上觉得很苦,又想贪更多的财。贪色也是如此,我们前面才说到,贪欲之人往往都会得到自身疾病早夭的果报、断子绝孙的果报、葬送功名富贵的果报、妻女不贞的果报,这些都是苦。贪图一时之乐,后头就是苦,哪是至乐?真正叫至乐的是什么?从本性当中流露出来的那个乐趣。本性是本善的,“人之初,性本善”,能够跟本善相应了,你就得到本性中的至乐。这种乐是从里头往外流出来的,性德的流露,不是外面刺激得来的。五欲之乐是外面刺激得来的,刺激一下好像就振作一下,就像吸毒打吗啡一样,毒瘾来了非得吸毒,他不吸就苦,吸了之后飘飘然就觉得好像乐了,后头就更苦。

  这里讲到的乐是为善之乐。孟子说过,“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这君子的三乐是除了以德服天下之外有三种,哪三种?“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这是讲到家人平安、健康长寿、家门和顺,就是前面讲到的家门和顺,亦有余欢,这就是一乐也。第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仰望天空没有对天空(上天)有任何愧意,为什么?没做亏心事,无愧于天。低头,俯不怍于人,这个怍跟愧是一样的意思,无愧于人。这是心地坦荡光明,没有做亏心事,这是君子的第二个乐。这里讲到的国课早完,没有偷税漏税,无愧于国家人民,也无愧于自己,这个是君子至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教导人。自己学习圣贤之道,有几个有缘分的学生跟著我们学习,因为自己德行之感召,所以来向你求学的人都是像你一样立志学习圣道的英才。自己不求名、不求利,只求做圣贤,就自然有同类的人跟你学习。君子第三乐,这就是后面讲到的“读书志在圣贤,非图科第”。

  这连著五十句、五十一句、五十二句,这三句跟孟子所说的君子三乐相对应。而这三乐当中,朱子说到,朱熹在注解里面讲,说一个是对天的、一个是对人的、一个是对自己的。家庭和顺还有对天无愧,这是对天;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对人;而自己是不做亏心事,无愧于人,这是讲自己所得到的乐趣。因此,把偷盗的心割舍掉了,我们就得到真正的大乐。其实本性中本来就具足了大乐,往往就是因为我们有那些不必要的烦恼,贪瞋痴把我们本性中的大乐给阻塞掉,像这个泉水你把它堵住了,它涌不出来。要得到至乐,就是把阻塞物除去就行。阻塞物包括哪些?杀、盗、淫、妄,这些都属于阻塞物。杀心、盗心、淫心、妄心,把这些念头都去除掉了,本性就能显发出来,至乐就自然流露。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bk/zbs150123.asp,欢迎转载,感恩!

 
恭摘自《养正遗规选讲—朱子治家格言》钟茂森博士主讲  57-009-0010 

发布日期:2015-01-23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