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摘分享
 
 

读书志在圣贤,非图科第

钟茂森博士主讲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读书志在圣贤。非图科第。】

  这里就教导我们,要读圣贤书,读书的目的是“志在圣贤”、效法圣贤,学得跟圣贤一样,不只是为了科举及第这种为了考试应付,所以这是教我们学贵立志。在事上来讲,立志很重要,志要是没立起来,读书就得不到真正的受用。朱熹(朱子)曾经说过,“书不记,熟读可记”,我们对於这些经书里头的文句要是记不下来,多读就能记了;“义不精,细思可精”,如果对於经典里头的意思搞不明白,你去细细的琢磨,多方请教,也能够把它搞明白,“惟有志不立”,就没有著力处了。所以读书最重要的是立志,你的功夫才能下得踏实,你的学问才叫实学。那读书的志向为了什么?不是为了考取功名将来做官,或者是现在不一定做官了,经商的、成名的,这都是为自己个人打算。而朱子教导我们,读书不要做贵人,应该要做好人。《朱子治家格言》这里的朱子是朱柏庐,他告诉我们“读书志在圣贤”,不是科第,不是功名,这样的学习才会有快乐。夫子在《论语·学而篇》,这是第一篇,第一句就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说是喜悦,就是至乐。学习为什么会有快乐?因为他是有立志学习做圣贤,学了之后他就照做,依教奉行,学一点做一点,做一点就证明一点。证明什么?圣贤说得没错。所谓信解行证,对於圣贤教诲,我们信、我们解,我们能理解;能相信、能理解,然后去力行;力行了之后,证明圣贤所说的对,自己相信的、自己理解的确实是这样,自己得到受用,这个受用就是不亦悦乎,喜悦,所以读书乐。

  现在人就体会不到这种读书乐,觉得读书很苦。现在这个小学生上学背著大书包,里头放著好多好多书,一脸愁容,他哪里能体会到读书乐?为什么他体会不到读书乐?首先他没立志,他读书干什么?父母叫他读,他只好读,不得已。父母有没有立志要培养孩子做什么?父母也没立志。父母的志向就是让孩子将来得到功名富贵,所以把这个理念传给孩子,孩子也就为了功名富贵而读书。所以读书互相之间来攀比,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追求分数,这是应试制度,读书就很苦。而读书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读书,那读的书里头说老实话也不是真正圣贤书,可能有一点点圣贤教诲的内容,但是主要的内容还是科技、知识这种传递,填鸭式的教育。另外,读的科目特别多。最近有一位小学老师来告诉我,说他教小学一年级,这个一年级的学生书包里就要放十四本书。我听了眼睛都瞪大了,这孩子真苦、真可怜!除了这些书以外,还要学很多的技艺,什么钢琴、舞蹈、计算机等等。而且样样都要比赛,参加什么音乐比赛、舞蹈比赛、体育比赛,这个赛、那个赛都是比名比利,因此就苦了。所以我们看到“读书志在圣贤,非图科第”,不是图名图利的,那才叫真正的读书乐。

  在德育故事《德育古鉴》里面,讲到古时候一个读书人叫李生,他是福建人,很喜欢读书作文,文笔也很好。有一次他去赶考,要住在一家旅店。结果当晚店主就梦到土地神说,明天有一位李秀才要来,他是科甲人才,要登举人了,你要好生接待。那时候李生还没来,第二天就来了。店主一看到他来了,当然十分热情周到。李生还觉得不好意思,就问你为什么对我这么热情?店主就把这个梦告诉他。这个李生听了之后就很欢喜,他晚上就想,我考了功名将来要做官,做官了之后我就要换一个老婆,现在娶的这个老婆不配做夫人,要换掉。结果后来这个李生离开这个店了,店主又梦到土地神告诉他,说李生用心不善,功名还没到手就想抛弃自己的妻子,已经失去科举功名的机会。结果后来李生果然落榜归来,又住到这个旅店,店主又把第二个梦告诉他,这个李生大惊失色又愧又恨,只好回家去了。读书如果不是志在圣贤,而是为了考科第做大官,将来有名有利能够骄奢淫逸,这种心态是神人共怒的,天地谴责,功名自然就丢掉了。为什么?德没有了,福也就没有了。这是这个李生没有立对志,立的这个志向歪了,所以得到这种果报。

 

  刚才我们从事上来讲,这是教我们立志,立志做圣贤。从心上来讲,当然要有圣贤人的存心。圣贤人的存心是什么?在《礼记.礼运》这篇里面讲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圣贤的志向在於在天下推行大道,这个大道是什么?天下为公,也就是大同世界,现在国家领导人提倡的和谐世界。贤能的人都能够被选拔任用,在社会上大家都能够讲信修睦,讲求信义,能够修和睦、和谐。人人都是公心,而没有私心,所以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亲其亲的第一个亲字是动词,是敬爱的意思,第二个亲是名词,是我们的父母。不仅是只敬爱自己的父母,而是把孝敬的心扩展,对全天下人的父母都如同对自己父母一样去孝敬。不独子其子就是不仅对自己的儿女慈爱,也用同样的慈爱之心对待天下一切的儿女。所以令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得其所。包括那些鳏寡孤独的人,那些我们说的残疾、失业的人,不幸的人,都能有所养。这真的是天下人和乐融融,这是圣贤人的志向,圣贤人的事业就是为实现这种大道而努力。

  孔子十五有志於学,他十五岁就立这个志向了。立了志向做什么?首先要学,要读圣贤书,学做圣贤。只有圣贤人才能真正推行圣贤之道,才能够做圣贤的事业。圣贤的事业是什么?《礼记·学记》里面讲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现在我们讲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如何才能得到和谐?首先要众人内心得到和谐,才有社会的和谐。所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关键就在於转化人心,转恶为善,转私为公,把私心变成公心;转迷为悟,迷惑颠倒才会有自私自利,真正觉悟的人必定是大公无私;最后是转凡成圣,把所有的人都转化为圣人,这圣贤的事业就圆满了。怎么转?转是转这个心,一定要用教学启发人觉悟,这才能转化人心,所以教学为先。读书果然以这样的志向为志向,一定会学有所成。《大学》里面讲“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我们的内心很真诚的希望推行圣贤之道,而从事圣贤教育的工作,这样去求,为了这种理想志向来奋斗,虽不中,即使可能未必达到,但是不远矣,也就不算远了。

  在东汉时代有一位大儒叫郑玄,郑康成。郑公自少年时代就一心向学,确立了学习圣贤经典的志向,他也有志於学,终日就埋在书卷里头孜孜以求。他不尚虚荣,天性务实,真正有真实的学问。他拜当时的马融做老师,马融是当代的大儒。马融教学有一个特点,他喜欢边教课边安排一些女孩子在幕后唱歌,一边听歌享受歌舞,一边来教学。结果马融会下的学生要想好好的学习,必须要专注力很强,不受那些歌舞音乐的影响。这么多学生里面,只有郑康成一个人,学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一次眼睛去偷看幕后的那些女孩子,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的来学习。所以他的学问连他的老师马融都自叹不如。这是什么?因为他真正立了志向,不会受外面境界诱惑干扰。换句话来讲,如果还受外面境界诱惑,还会动心,证明志向立得不够坚实。

  郑康成先后游学十几年,走遍了全国各地,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经学大师。他的著述也很丰富,弟子非常多,当时也是享有盛名。朝廷对郑康成的大名早有所闻,所以就聘请他来担任要职,可是郑公并不求功名,对当官没有兴趣。他真正了解“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他宁愿做一个教师。他教学真正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生就一心一意的从事著书讲学的工作,朝廷多次邀请他出来,他每次都是婉言拒绝。有一次,在朝廷掌权的一位外戚大将军何进,他为了笼络人心,想招聘郑康成入朝做官,显出他礼贤下士的这种风范,这是有所图的,郑玄他拒绝了。结果官吏强行威逼他,郑公不得已只好入朝去见何进。何进对郑公是礼敬有加,以上宾之礼来接待他。可是郑公保持他名士的节操,他入朝没有穿朝服,他不愿做朝中的官员,只是穿普通儒者的便服跟何进相见。只在何进那里过了一夜,没等朝廷下诏给他官职,他就溜走了,终身不仕。这我们看到,他真正读书志在圣贤,不是志在功名富贵。他对於儒家经典的注解成为了历史上最权威的注解之一,宋代把他对於《诗》、《礼》这些注本都列入《十三经注疏》当中,真正为振兴儒学传统的文化做了重要的贡献,后世都蒙他的福荫。

  当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这个志向立了之后,对於人生的选择也就明确了。我记得我在几年前到澳洲去,那是我们跟随恩师净老从美国到澳洲,舍掉了美国的绿卡,舍掉了美国大学的教职,到了澳洲在昆士兰大学任教。也很幸运,学校因为我连年都在重要的学术刊物上刊登论文,同时又常常在国际上获奖,另外在学校里面获奖,还担任大学的国家科研项目。所以两年之后,昆士兰大学就给我终身教职,并且第二年,那是二00六年,准备第二年就开始升我做教授。当时国内也有知名的大学以高薪、优厚的待遇来聘请我做主席教授。此时此刻,我跟母亲就在思考,因为家里就我们两人,将来是在澳洲工作好,还是在中国回国内来工作?於是我们就请教恩师。有一天就随师一起在散步,母亲就代我请教,就问师长,在澳洲工作好,还是在中国工作好?她代我请问。结果净老回答我们的是“要做圣贤”,这话让我母亲还一愣,这种回答乍听起来似乎答非所问,我们明明问在哪里好,怎么是要做圣贤?似乎充满了禅机,这一下子把我们原来的思惟给打断,把心中的疑情震开了。我们一思考,真的学习圣贤之道,跟恩师学习这么久了,这志向还没明确!师长的话是帮我们立起志向,志在圣贤。过去孔子十五岁就立志了,当年这是二00六年,我是三十三岁了,志向还未明确,惭愧!还是为自己打算。要想想圣贤的事业是推行圣贤的大道,要靠教学,而今对社会最有利益的就是推行圣贤教育。我做为大学的一名金融教授,我是学金融的,自己想想社会是更需要一名金融教授,还是需要圣贤教育的师资?於是我们就决定了,我跟我母亲商量好放弃金融教授的职位,辞职来从事圣贤教育的工作。

  《孝经》上讲“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道到终极,大孝、至孝是自己要做圣贤,立身行道,推行圣贤教育,这样才能让父母荣显。所以我母亲在给我的一个生日贺卡里说到,当时我得到终身教职了,母亲告诉我说,“茂森儿,做母亲的希望你更上一层楼,希望儿子做君子、做圣贤,你能满我的愿吗?”於是我用行动做出了回答。辞职以后,我跟母亲一起去恩师净老门下拜师,恩师非常的欢喜,接受了我这个学生,於是我从教授的职位上下来,重新做一名学生,开始学习中华传统儒释道的文化,边学边力行,也觉得非常快乐。虽然没有了名位,也没有了薪水,过去在澳洲有房子、有车,都舍掉了,但是心境却比以前更欢喜。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颜回那种箪食、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我们也浅尝到一点了。母亲鼓励我说,“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大孝;能成就圣贤,普利众生,使千秋万代人获益无穷,是至孝。我支持儿子走上大孝,奔向至孝。”在母亲这种高尚德行的感召下,以及她这种真心的鼓励下,我们无怨无悔的走上这条路。母亲又重新跟我回到了国内,她还有退休金,生活也能过得去。我每天就在摄影棚里面练习讲解传统文化的经典。

  我在二00六年九月到净老门下拜师之后,第二年给母亲写了一首诗为她祝寿,这首诗是“感恩慈母颂”,为她祝贺六十周岁的大寿。当时这个“感恩颂”是这样写到,“春秋六秩转瞬间,育儿辛苦三十年。昔有孟母勤策励,而今家慈不让贤。不恋高薪教授衔,唯希独子德比天。从来豪圣本无种,但以诚明度世间”。读书志在圣贤,不是求名求利、求高薪水、得到高名位。只要放下这种贪求,把私心放下,转私心为公心,其实要知道人皆可以为圣贤。孟子说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圣贤之道,惟诚与明而已,诚是真诚,明就是智慧,用真诚的爱心,用智慧来从事圣贤教育的工作,这不正是孔子、郑康成、古今圣贤所从事的事业吗?真正要去进入这种角色,真干、真放下,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读书之乐,学习圣贤之道之乐。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bk/zbs150126.asp,欢迎转载,感恩!

 
恭摘自《养正遗规选讲—朱子治家格言》钟茂森博士主讲  57-009-0010 

发布日期:2015-01-26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