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摘分享
 
 

言语的修养:批评的心境要厚道

蔡礼旭老师主讲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不要在背后议论人,这个就有失厚道。背后议论,被我们议论的人一知道了,常有刻骨之痛,可能终身都不能释怀了。尤其刚好在讲人家的坏话,讲着讲着,刚好对方在门口听到了,然后你一讲完,一开门,刚好看到他,这个就很麻烦了。所以人言语真的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随时随地都要保持厚道。

    我们其实在上一次就有谈到,一个求学的人有两个严重的毛病。第一个,“事后论人”。我们复习一下,这个都是有失厚道。第二个,是“局外论人”。我们懂点道理了,都用高标准要求别人,或者我们曾经有些经验了,就容易老王卖瓜了。“那个哪有那么难,我来的话,两三下清洁溜溜了。”所以,这个事后论人,“每将”,常常都,“每将知者”,还挺有智慧的人,都把他论得很愚昧;“每将难事”,其实事情是很有难度的,然后我们在那里,事后、局外在论,每将难事论得极容易,都有这个情况。

    其实我们感受一下,难的事情我们谈得好像很简单,人家真正在做事的人啊,听了几次以后,人家还愿不愿意做啊?做这些都不求报酬的事,你还批评一大堆,“算了算了,我不做了。”人家做善事,都是无私的付出,总要肯定啊,我们还在旁边批评一大堆,就不是很妥当了。

    所以,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论人论成这个样子呢?往往都是在心地当中,“不忠、不恕”的态度才会造成。这个“不忠”是什么呢?不忠,就是没有把自己放到整个团体里面去,我是我,团体是团体。假如放进团体里面的时候,我们就有一个态度:怎么让团体更好,怎么让每个人更好,这叫忠。有这种心态,不会轻易去批评当前团体所存在的问题,他要去想怎么帮助。这也是我们一个人生很重要的态度。我们不管人生走到任何的缘分,都想着:我能给这个因缘,我能给这个团体什么,我们不是来批评的,我们是来贡献的。“有缘千里来相会”啊。有这个态度的时候,任何团体的情况,我们不会卷入是非,我们只会化解是非。

    再来,就是“不恕”,不能够恕,如其心,不能宽恕、不能体谅、不能设身处地当事人的困难。所以我们的言语事实上还是心之声。

    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刚好卢叔叔的孩子,还有一些年轻人,都是二十出头的,他们一起办了一个夏令营。办完以后,总要检讨一些可以改进的部分,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吸取前一次的经验,下次做得更好。所以就一起开会。
开会的时候,刚好我也在。在场还有几位四十几岁的人,算是大哥哥辈的了。我那个时候还没三十岁,还挺年轻的。然后,就先请这个四十几岁,台大毕业的学姐,那个都是跟了卢叔叔很多年的学生,对于他的孩子来讲,都是大十几岁的大姐姐、大哥哥,请他们给予一些指教。结果这个大姐姐,一讲话,真的是把这个活动批评了很多,啪啪啪啪,批完了,我看,几个年轻人头已经快抬不起来了,因为被批评了,好像觉得做得太差了,头都低下去了。

    接着卢叔叔就对她讲:“你刚刚的批评,全部用你大公司的条件来批评。你们公司办活动,要什么设备,你那么大公司怎么会没有?可是现在,他们现在那么克难,有一样没一样的,能够办成现在这个样子,能撑完,已经是谢天谢地了,应该给他们鼓励才对啊。”

    所以这个变成什么?我们很容易用自己的经验,去要求、去衡量别人,却没有很客观的去了解他的状况。这个也是失厚道哦。甚至于这个也是什么?好为人师哦。要展现,讲几句话就要让他知道,我可是有来历的,我可是不简单。所以这个时候给人的建议都是自己的角度,而不是设身处地,而不是对方客观的状况。所以这个“不恕”。真的给人建议,为什么人能接受?他可以感觉到你非常理解他,他就特别能听你的建议。假如你提的意见他都觉得你根本就不了解他,他根本不可能听得进去。
这个是我们讲到的批评的一个心境,提意见的心境也要妥当,要厚道。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30301g.asp,欢迎转载,感恩!
 
恭摘自蔡礼旭老师演讲录 55-028-00012    
感恩老师!  

发布日期:2013-03-01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