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摘分享
 
 

训蒙大意

蔡礼旭老师主讲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王阳明先生的“训蒙大意”。“训蒙”,“蒙”就是植物刚发芽,渐渐要茁壮,比较脆弱。怎么样呵护它,怎么样养育它。


    讲到,“古之教者,教以人伦”,这点出来教育的重要内容,五伦大道。“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这是明朝的文章。所以只要功利了,就会把本忘了,本是做人。结果功利色彩起来了,虚荣心起来了,就只是觉得记诵,很会写文章,就是很厉害,就是成才,不是这样的。“而先王之教亡”,真正教人成圣成贤的这些方法、教导,反而忽略掉了。


    “今教童子”,现在教小孩。“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专务”就是核心、重点。我们多次提到,所有社会的问题,其实都是缺德的问题,这八个字可以解决所有家庭、社会以及世界的问题。从德行上解决问题并不难。


    “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诗歌来引发他的这些兴趣、情感、志向。“以发其志意”,志气、意趣,他学得很有方向,很有乐趣。“导之习礼”,又用礼教来教他规矩。“以肃其威仪”,这个人中规中矩,不会轻浮,不会随便。
 

    大家现在注意,假如到初中、到高中校门口前,你去站十分钟,看现在这十几岁的孩子稳不稳重?光是穿衣服,就琳琅满目了,看他们的头发,更是鹤立鸡群。什么情况都有,打来打去的,很浮动、轻慢。闽南话,“无仔”,就是没有个人样子了。这就是没有教他礼仪,没有教他威仪。尤其女子,这个女教,女子要端庄。假如女子没有教她端庄,她很轻浮、随便,这个世界就乱了。
 

    不是说对女子要求多,大家要冷静想一想,男子比较容易冲动,大家同意吧?没有反应。所以女子庄重的时候,男子他不敢造次。可是女子一随便,男子本身就容易冲动,那就兵败如山倒。现在男女问题,很多人真是已经,很多家庭都受到很大的困扰,所以女子的教育不可忽略。所以习礼的时候,人就懂得自重,又懂得尊重他人。
 

    “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这个“书”是指经典,常常读诵这些经典,不断的熏习,他就知道是非善恶。而且读书,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慢慢的那个经义就自己浮现出来了,因为人本来就有智慧,他静了以后、定了以后就开智慧。心浮气躁,什么智慧都起不来。


    “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他那时候的人觉得学《诗经》,学礼教这是不切实际,学一些技能最好,看得太浅。“乌知古人立教之意哉?”他不明白古人为什么教这些经典的深意在哪里。
 

    “大抵童子之情”,大家现在看古文,有没有觉得容易多了,有没有?还是一片茫然?那我要回去面壁思过三天。大抵上,童子、小孩,他的一个状态,还是比较容易想玩。“乐嬉游而惮拘检”,“惮”就是害怕,小朋友就很害怕你给他管得死死的,拘束,然后很严格,那小朋友都憋不过气来了,所以要顺着孩子他的一个性情。
 

    所以这里讲,“草木之始萌芽”,比喻草木刚开始发芽的时候。你要“舒畅之”,顺势而为,你不要压他。“舒畅之,则条达”,这个枝条慢慢慢慢长得很好。“摧难之,则衰萎”。不要压制他。


    所以“今教童子”,教这些孩子们学习。“必使其趋向鼓舞”,他是愈学愈欢喜,愈鼓舞,想学。“中心喜悦”,学得很高兴。“则其进自不能已矣”,他自己不断的前进,谁都不能让他停下来。他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样才是对的。诸位学长,你们现在学古文有没有觉得“进自不能已矣”,欲罢不能,有没有?又没反应了,那我要面壁一个礼拜。真的他有所收获、欢喜的时候,就很主动学习了。
 

    “故凡诱之歌诗者”,用诗歌,《诗经》来引导孩子。“非但发其志意而已”,因为《诗经》里面很多文章,都可以唱,然后都可以把一个人的志向、他的情感,把他抒发出来。不只达到这个效果,“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因为小朋友他唱个歌,他唱啊唱啊,好动就宣泄掉了。他本来就好动,然后你把他每天都管得像牢犯一样,最后他就是什么?妈妈在的时候就好乖,妈妈不在的时候,哇,今天是happy day,快乐的日子。那就会教成阳奉阴违了。所以,“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不要让他一直憋一直憋,气血都不通,他有抒发情感,然后把他的好动都宣泄掉。


    所以老祖宗是很懂人性的,绝对不是我们看电影里面,那个带着一个眼镜,拿着一支棍子,就是很古板的,不是这样的,这个都是误解了。


    “导之习礼者”,这个“习礼”包含得很广,包含整个习劳,“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都是他为人子的本分。“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不只是让他行住坐卧有威仪。“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习礼还可以让他经脉通畅,然后身体强壮。


    大家注意,古代的人,男子都很强壮,是吧。你看,夫子是很有气质,可是他拉起弓箭来,可以射穿七重铁甲,那是文武双全,在习礼当中练身体。像我们这个时代的,像我这样的都是弱书生,这个都从小没有习礼,缺乏这些锻炼。你看每天给父母礼拜,给老师礼拜,很多看到父母长辈有什么需要,赶紧去服务,这都是锻炼他的身体,应对进退很敏锐,手脚很敏捷。


    “讽之读书者”,他读诵这些经典。“非但开其知觉而已”,知觉他可以分辨邪正善恶了。不只是这样而已,“亦所以沈潜反复而存其心”,他读的这些经句,慢慢慢慢沉淀,突然有一天就悟到了。“抑扬讽诵”,读诵的诵,讽诵。“以宣其志也”,透过这些经典的教诲,慢慢的他的志向愈来愈明确,愈来愈远大。


    “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这一段就告诉我们,都是顺着人性,循序渐进的来教导他,不是压抑的,也不是很死板的。“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都是在无形当中,潜移默化当中,把他一些坏的习性,把他给化掉,教化了。所以“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他懂得知礼知义了,他学得很欢喜很融入,不觉得很困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也”,他的性情很适中,很和气,但他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一个处世态度,潜移默化。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近代这些教小孩的老师们,父母。变成什么样?“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这一段就可以跟我们《礼记.学记》上次讲的这一段相呼应一下了。“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你们没有反应?你们的意思是第一节下课之后再临时抱佛脚吗?“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我们来看一下这一段差不多也是这个意思。都只是督促他记这一些句子,“仿”,写书法,就逼他这一些作业。


    “责其检束”,拿一些规矩,每天就盯着他,像警察一样要求他。“而不知导之以礼”,把这些礼教融合在每天生活的细节里面,让他自自然然的学会。“求其聪明”,都希望把他教得很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现在孩子头脑反应很快,但是他不知道什么是善恶。
 

    而且,他假如做得不好了,或者提升得太慢,他就“鞭挞绳缚”,打他、绑他、然后推他。“若待拘囚”,就好像对待一个犯人一样。然后这些孩子,“彼视学舍若牢狱而不肯入”,你这么逼逼到最后,他觉得教室就像监牢一样,不敢进去了。

 

    “视师长如寇雠而不欲见”,老师变仇人,见都不想见。“窥避”,这是个“窥”,上面一个“穴”,下面一个规矩的“规”,就偷偷的逃避掩饰,找机会可以玩,“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就变成,找很多借口,很多谎言,就为了能够让自己不要读书了,可以出去玩,可以出去放纵。


    “偷薄庸劣”,这个“偷”是偷偷的,“薄”是渐渐,变成“庸劣”。这个“薄”为什么叫渐渐的呢?我们有一个成语叫“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边了,这个“薄”有渐渐的意思,靠近。“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这样的逼迫的方式,是慢慢的让他趋向于邪恶了,而还想让他愈学愈善良,怎么可能做得到?


    所以“凡歌诗”,就是教以诗歌的,“须要整容定气,清明其声音”,在教他诗歌的时候,很讲究,这些声音也要适中,跟人家配合要得当。“均审其节调”,跟人配合,唱的时候要不疾不徐,音要抓得准。“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每天都唱着这些善歌,陶冶性情,精神也会非常好。这一段里面,勿躁、勿急,唱歌的时候也是在调伏他的急躁,然后那种放肆、放荡的性情,慢慢把它化掉。这诗歌很能鼓舞人,他就不会那种很萎靡,没有什么精神,没有什么人生方向的感觉。
 

    “凡习礼”,习礼还有什么好处?“须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他在习礼的时候心要很定。你比方他在鞠躬、在祭祀,他心都是非常专注的。然后常常关照自己的一举一动,“审其仪节,度其容止”,很知道分寸。“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体貌习熟,德性坚定矣”。有了礼教,他的德行就有根基了。
 

    大家可以去感受一下,习礼之人,他精神面貌很好。他不会很随便,很懒惰,“毋忽而惰”,不会看起来很沮丧、很没精神,这些情况就不会有。而且他是很从容,不是拖拖拉拉的;他是很谨慎,而不是让人家觉得很拘谨,不是这样的。应对进退都非常得当。
 

    再来,讲到读经,“凡授书不在徒多”,不是要他背得很多很多。“但贵精熟”,他能非常的专精、熟悉这些教诲。“量其资禀”,衡量他的资质状况。“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他每一天可以背两百个字的,你就让他背一百就好了。“使其精神力量有余”,他觉得学得不难,而且他能力会慢慢提升。“则无厌苦之患”。现在这个时代就是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反而他就愈学愈苦。所以他“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他觉得学得有所心得,很从容。
 

    “讽诵之际”,在读诵经典的时候。“务令专心一志”,很专注去读。“口诵心惟”,读诵的时候很自然提起一种关照自己。“字字句句紬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舒其心意”。大家看以前的人,在读经的时候,很自然的就摇头晃脑,读得很有味道。读诵久了,“久则义理浃洽”,这两个字念“浃洽”,他对这些义理,慢慢的就能融汇、能体悟。这个“浃洽”就是很周全,了解的更多,而且很适当,悟的很适当。“聪明日开矣!”
 

    这一段也让我们感觉到,古人他教诗歌、教礼对于孩子的长远影响,还有顺着他的性情来教,都是分析得很细微的。所以事实上,我们要把这五千年的文化教育,重新把它恢复,得要下很大的功夫。没关系,我们一起来,顺着这些经典好好来试看看,来做。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30801g.asp,欢迎转载,感恩!

 
恭摘自蔡礼旭老师演讲录 55-028-00024    
感恩老师!  

发布日期:2013-08-01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