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摘分享
 
 

《弟子规》所有的教诲,做到了值得人家信任,做不到不值得信任

蔡礼旭老师主讲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我们上一讲进入“信”这个德目,一起学习了绪余《信篇》的第一段。《说文》讲,信是诚。守信的人内心一定真诚,所以讲出来的话值得人家信任。“信”字是人言,不守信就侮辱自己的人格。而且守信能够让团体彼此信任,甚至于没有开化的地区民族,都能对我们信任。文中还提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我们获得人民高度的信任,这样我们安排百姓去做一些工作,造桥铺路,他们才会欢喜愿意。因为他们知道这个领导人是很无私的,都是为国家谋福。假如没有这个信任的基础,就叫老百姓做这个做那个,就没办法赢得人民的信任,最后让人民流离失所,可能就要被推翻。


  “信而后谏”,朋友之间、亲人之间有了信任的基础,才好劝谏。还没有信任就去劝谏对方,他会觉得你在毁谤他,或者对他有看法,纵使好的谏言,他也很难接受。比方我们年轻人到一家公司去上班,“我学过《弟子规》,为人要正直”。上班一天,看到老板跟同事有很多问题,下班以前拿出十大罪状,跟老板说:“我这个人就是正直,有什么说什么,这就是你跟同仁的问题,你自己好好看。”老板一看,“你写得不错,明天不用来了。”这在人情上就不敏感。我们要去劝谏别人,要赢得别人的信任之后才能劝。而我们自己的行为值得人家信任吗?信任不是要来的,是自然而然人家发自内心提起的。《弟子规》有一篇“信”,可见信是我们相当重要的做人的基础。如果孩子不信任我们,我们怎么教育他?夫妻不互相信任,怎么同甘共苦?君臣不互相信任,怎么上下一心?兄弟不互相信任,怎么黄土变金?朋友不互相信任,整个社会就没有安全感。所以信任不只是言语的诚信,还有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能不能赢得亲朋好友对我们的信心。


  《弟子规》讲,“凡出言,信为先”,讲出去的话要守信用。“话说多,不如少”,话讲很多的人,不值得信任,言多必失。话很多,都不懂得先看看情况,心很浮躁,有话就“啪”出去了,啥时候得罪人都搞不清楚。话很多,一来不谨慎,二来是心里很急躁的一个表现。所以《易经》告诉我们,“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讲很多话、很急躁的人,有阅历的人一看就知道这个人不值得信任,你把一些重要的事情交代给他,他出去乱讲。“事以密成。”事情要做成,要比较低调、比较隐密,不要张扬。尤其现在这个时代,做好事太张扬,容易招来人家的嫉妒、障碍,所以要沉着、寡言。


  但该讲的还是要讲。所以中庸之道最要守住的是,话能真正利益人,不要讲太多废话、牢骚话,更不要讲挖苦人的话,不要讲人家的隐私,那都是大忌。虽然平常话不多,但只要对团体有利益,能够让团体化解误解冲突,一定要讲。“我这个人就是话少。”那就变执着。该讲的时候不讲,仁慈心何在?对团体的忠诚何在?一个人心量大,有大局观,只要能利益国家、团体,叫我改掉本来的习惯跟个性,马上用力去改,这才是学古圣先贤。不能孤芳自赏,“我已经不错了。”你要看跟谁比。我们一跟孔子比,就知道自己“言非礼义”,“不能居仁由义”,属于自暴自弃;一跟贩夫走卒比,高高在上,就不好了。“德比于上则知耻,欲比于下则知足。”一个人,一言一行常常提醒自己效法孔子,德比于上,值不值得信任?值得!假如你说他两句,他都说我比那些人不错了,这样的人值不值得信任?他都跟差的人比,怎么会值得信任?“欲比于下则知足。”一个寡欲的人,处理大众的事情才能刚直。一个欲望低的人,才值得信任,欲望很多的人,迟早出事。


  曾经有一个贪污走私案,牵扯的面非常大,当地很多高官被抓起来。涉案金额很大,连当地的公安局局长都被贿赂。但重点在哪里?重点在所有的官员都有弱点,都没有办法放下欲望,被收买了。那个走私案的主犯说道,“只要他有想要的,我就能买通他。”老祖宗说“无欲则刚”,很有道理。我听说过一个高官,所有的财物他都不动心,但他有一个弱点,喜欢看足球赛。那些人真厉害,还真的去买足球票送给他,后来被人揭发。他因为这事辞职,郁郁寡欢而死。还有一个高官,喜欢书法、山水画。这个爱好好不好?陶冶性情,算不错。那个行贿者很厉害,把一些很稀有的书画都借他看,然后还称赞他书法写得好,画画得好,可不可以送我们。人家这么赞叹他,高兴,送人。我们拿你的东西不行,给钱、送东西,最后就陷进去了。


  诸位学长,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要有金钟罩、铁布衫,没有任何贪欲,这样他在现在的社会才能抵御诱惑。大家有没有信心教育出无欲则刚的孩子?很重要的一点,首先父母要无欲则刚,为什么?“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父母、领导喜好,底下的人可能会更厉害。比方父母喜欢赌博,孩子可能就变赌王,为什么?他五岁就开始学了。好的习惯,青出于蓝胜于蓝,坏的也是这样。所以要教育好下一代,要从我们自身开始要求起;要带好下属,领导者首先要行为世范。刚刚讲的格言,《弟子规》中其实都有。“德比于上则知耻”:“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欲比于下则知足”:“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这样的胸怀,这样的德行,值得人家信任。


  所以《信篇》讲得好。“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一个人回答别人的问题,在那“呃嗯啊”半天,人家还信任他吗?事实怎么样就怎么去回答,“勿佞巧”,不要动小聪明,不要编借口。“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一个人常常讲粗话,不恭敬人,谁还信任他。


  媒体常常说什么八卦新闻,八卦是我们的古文明,这么好的东西,被用在这里,真是不振兴文化不行。八卦不可以乱用,挖人隐私是错误的,我们要隐恶扬善,“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为什么我们的人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麻烦?很多情况可能是我们无形当中言行伤到了别人、扬了别人的恶。所以学传统文化是当个明白人,找到每一个问题的根源,然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学习颜回不贰过。


  《弟子规》又讲,“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这都是赢得人家信任非常重要的态度。还没有判断清楚,道听涂说,最后人家说你讲的都不对,不信任你了;讲错了,当事人觉得你侮辱他,那就麻烦了。

 

  “知未的”,对于一个道理我们没有通达明了,人家问了,不要装懂,最后人家查出跟你讲的都不一样,对你就丧失信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怎么“本无事而生事”?一定是好讲、多舌。本来没事,传来传去,加油添醋,变成有事,所以口为祸福之门。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都是在处事当中赢得别人信任的基础。轻诺了之后,最后还是违背信诺,就麻烦了。可能当时我们拒绝了,他会一时很难受,可是日久见人心,他慢慢了解我们做事很有原则,反而能赢得他的尊重。可是因为怕他难受,轻易答应了,最后做不到,可能这一辈子人家都不信任我们。我们当下可以先跟他讲,你让我考虑一下。缓冲一下,充分了解一些情况,条件可以,答应;条件不可以,很清楚地告诉他,请他谅解。处事当中有一个缓冲还是挺重要的。一下子很急,没考虑清楚,最后进退都很狼狈、都很为难。“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讲话很急,人家会感觉到你的心很浮躁。“重且舒”,讲话很清楚,人家听得很明白,对你比较容易产生信任。“彼说长,此说短”,好讲长短,这也不值得信任。


  “见人恶,即内省”,这样的人值得信任,见善思齐,见恶内省。假如见人恶,即要跟人家吵架,即要跟人家冲突,值不值得信任?那是匹夫之勇。“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这样的人不值得信任。一个人在人生的过程当中,他的德行、经验都是循序渐进的积累,不可能一下子就变成很有智慧,变成圣贤。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没有父母的教导跟提醒,很难不犯错!到公司去,我们在这个领域重新学习,没有领导、同仁的经验传承、提醒,哪有不犯错的?所以一个人假如不具备“闻誉恐,闻过欣”的态度,他这一生不可能有大作为,智能、德行也不会不断地提升。所以“闻誉恐,闻过欣”的人值得信任。“闻过怒,闻誉乐”,不肯面对自己的问题,而且好大喜功,这样的特质很容易败事。“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有心非”的人不值得信任。“过能改,归于无”,知过能改的人值得信任。“倘掩饰,增一辜”,这样的人不值得信任。


  从这个信再延伸开来,《弟子规》所有的教诲,做到了值得人家信任,做不到不值得信任。诸位老师,《弟子规》我们好好深入,以后会看相、算命。这个人能不能用,看他“入则孝”做得怎么样,忠臣出于孝子之门。能不能跟人相处得和乐,看他“出则悌”做得怎么样。事情能不能办得稳妥,看他“谨”做得怎么样。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50707d.asp,欢迎转载,感恩!   

 
恭摘自老师演讲录《孝悌忠信:凝聚中华正能量》   
感恩老师!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