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摘分享
 
 

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非信无以成其德而笃其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中庸》云:“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是君臣之间必以信,而君民之间亦必以信,岂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间,而可不信乎?”欧阳修曰:“尝读周郑交质篇,信不由衷,质无益也。不禁反复思之,窃谓信必由衷,自信始可以信人。吾人持身涉世,全赖信为维持。盖信居五常之后,而贯八德之中。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非信无以成其德而笃其伦。若谓信专属朋友,犹不足以尽信之量也。”

  “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道”是治理的意思,“乘”是兵车,拥有千乘以上的,这是大的国家。治理大的国家要做到什么?“敬事而信”,对于国家的每一件事情,非常恭敬、慎重地去处理,而且讲求诚信,不失信于人民。上位者恭敬谨慎又诚信地来做事情,必然人民会非常欢喜,而且信任他,团结在一起为国家谋福利。


  “《中庸》云: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上焉者”是指天子、国家领导人,“虽善”,他提出了一些好的政策,“无征”,没有历史的验证。我们这个民族很注重历史,思想、做法,没有历史的验证,甚至于无可考证,老百姓会怀疑。不相信,人民很难非常欢喜尽心地去配合。大家看一些历史,臣子在跟君王谏言的时候,常常都会论完一个道理之后,举事,从以前的历史当中挑出例子,印证他讲的道理。

 

  皇帝一听,“对”,以前的朝代是这个样子的,就很容易接受他的谏言。假如没有历史验证,不可考究,信的基础可能就不够。所以做一件事不容易,方方面面要具足条件。


  “下焉者虽善不尊”,他不是天子,不是国家领导人,就好像孔子,他有圣人的智慧,可是,“不尊不信”,他没有那种尊位,很难号令天下。“不信民弗从。”他还是没有办法帮国家制礼作乐。“是君臣之间必以信,而君民之间亦必以信”,所以君臣之间共同为国谋福祉,也要互相信任。“信”的反面是怀疑,国君假如怀疑忠臣,可能国家的危难就来了;国君信任忠臣,国家的福祉就来了。我们看唐太宗用了魏征,整个国家的兴旺几年就办到了。所以尊贤很重要,尊敬这些有智慧、有德行的人,能带动整个国家良善的风气,推出人民最需要的政策。


  《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到“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怕有谗言,更重要的是端正自己的德行,自然这些邪的人就不敢靠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有德行的领导人感来的就是好的臣子,这是从根本去解决问题。所以实在说谗言是疑心感召来的。“谗不自来,因疑而来。”因为疑心起了,才会感来谗言。离间的言语,“间不自入,乘隙而入。”人与人之间有一些隔阂、嫌隙,人家才能够进这些离间的话,而且很难觉察。所以孔子也提到,“浸润之谮( zèn),肤受之愬( sù),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谮”“愬”其实就是进谗言,离间的话。我们看衣物沾到水,很快衣服就湿润了,不知不觉。再看皮肤,请问大家,你现在皮肤上面有没有灰尘?它什么时候上来的?不知道。水慢慢渗透了,灰尘慢慢沾上来了,“不行焉”,就是马上可以察觉这些是谗言的,这是很明白的人,“可谓明也已矣”,而且看得很深远,知道听谗言对家庭、对团体的负面影响太大了。


  “肤受之愬”还有另外一个讲法。“肤”是表面,就是说这些谗言,事实上都只讲事情的表面,没有把实情讲出来。有时候我们听一个人谈某件事情,觉得怎么会搞成这样?可是你再去问一个真正比较了解状况的人,其实没那么大的事。为什么会有这个情况?其实根源在当事人内心有一些贪心,或者有一些怨恨、情绪,他借事想要达到他的目的。所以谗言很考验一个人的理智跟觉照。


  唐玄宗开创开元之治,也是很有见识、很有学问才做得到。当时有很多好的臣子,韩休、张九龄常常都给唐玄宗谏言,常常纠正唐玄宗哪里不对,唐玄宗对他们还挺害怕的。有一次唐玄宗又想玩乐玩乐,结果才要玩,突然良心不安,“韩休知不知道?”他话才说完,韩休的奏章来了,批评他不可以这样。“玩物丧志,玩人丧德”,不行。皇帝好不好做?历代皇帝旁边都跟着史官,左史记事,右史记言。大家想象一下,他走到哪里,就有左右二史站在那里,他敢干坏事吗?当皇帝战战兢兢。后来唐玄宗瘦下来了,旁边的人就说:“皇帝,这个韩休、张九龄太不象话,让您都瘦了好几斤。”这样的话是不是谗言?是!他还在那里煽风点火。所以这些近臣没有远见,都用好恶论事情,喜欢皇帝,然后看这些忠臣就不顺眼。结果唐玄宗不简单,他跟这些大臣之间没有什么隔阂,他欣赏这些大臣的正直。假如他被这几个大臣劝了以后,“好,你们给我记住,改天我找个机会,非给你们好看不可。”他假如有这个心,旁边的人再一煽风,会怎么样?忠臣可能就危险了,所以“谗言慎莫听,听之祸殃结,君听臣当诛。”所以唐玄宗不简单,他还说瘦了我一人,肥了天下人,值得。从这里再延伸开来,不只是君臣之间要信任,不能有嫌隙,家庭也不能有嫌隙。孩子把父母哪一件事记怨在心上了,枕边风一煽就出状况了。兄弟之间,兄长假如记了什么不愉快了,朋友进一些谗言,兄弟就要打架了。


  所以孔子在《论语》里面赞叹,没有任何人可以离间闵子骞家人的感情。这句话给了我们人生什么启示?大家有没有信心,任何人不能离间我跟亲人、团体的感情和信任?那我们读这句《论语》就很有收获了。现在要翻过来,再看另外一个角度。现在身边的亲人、下属、同仁会进谗言,会批评,有时候是他根本不懂道理,批评人习惯了,也不是有害人的心。


  有时候养成习惯,尽看别人的缺点,看不到优点,这个时候我们有一个责任,引导他改掉这个坏习惯。不然这个专看别人不好、专讲别人是非的习惯,一定会毁了他一生。所以真正爱护他,还要反过来提醒、教导他。夫妻之间也是这样,“领妻成道,助夫成德”。今天另一半在批评自己的父母,你要规劝他,看到父母的好,记父母的恩,放下那些怨恨。这是真正
利益另一半,从根本上利益。一个人连父母都怨,这一生不可能有真正的快乐。


  之前跟大家讲过这个例子,《德育课本》里面,崔少娣嫁到苏家以前,四个大嫂已经吵架吵到拿家伙要打架了。所以她家里的人很担心,过去怕凶多吉少。可是崔少娣的信念非常坚定,她至诚相信没有人是不能感化的。这也是信,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她都从自己要求起,尊重爱护她的大嫂,关心、爱护她们的孩子,有好东西都先让给她们,慢慢地家里人都信任她。本来是互相传些是是非非,她的仆人也跑来跟她传是非,结果她训斥了自己的仆人,还带这个仆人去给她大嫂道歉。诸位学长,当你听到这里的时候,感觉怎么样?这么严格,这么凶。但是你想一想,她是不是很苛刻的人?不是!她很有爱心,所以底下的人她应该也是很体恤照顾。可是为什么遇到这个情况这么严格?因为那个好论人是非的习惯,得要给她当头棒喝,让她记住不要再犯。这个时候,严格是真慈悲,放纵了是不慈悲,“慈悲多祸害”,你反而让她对坏习惯都没有警觉、改不过来。这些女仆以后还要嫁为人妇,这个问题不解决,她以后不会幸福的。


  这里提到“君臣之间必以信,而君民之间亦必以信”,而信任不是求来的,是自己做到,让人家很自然信任我们。人有时候没把这些道理想清楚,好多不必要的烦恼会产生。“他都不信任我,都说我坏话;领导都不重用我,没看到我的能力……”耗在这些情绪里面。其实,人真正要觉得羞耻的,不是别人不信任、不重用我们,是什么?我们有没有做得让人家信任。所以“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羞耻自己没有真正的修养、修行,不羞耻人家污辱我们。其实人家污辱我们,不也是考验我们的修养吗?人不知而不愠。而且他怎么不去找别人,专找你,为什么?你上辈子欠他的!骂完了,还债了,无债一身轻。所以人真正把道理想清楚了,当下就过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的日子。所以理得心就安了。

 

  假如一个人骂你骂得很凶,连续骂了三个月,你还保持笑容,我保证他一定学《弟子规》。他会说天底下还有修养这么好的人,到底是什么来历?所以真正我们这样去处世,处处都能为人演说,让人家觉得你很有修养。“耻不信,不耻不见信。”羞耻自己没有做出值得人家信任的行为,不羞耻人家不信任我。“耻不能,不耻不见用。”羞耻自己没有真正好的能力来担起重任;真正有这个能力,人家不用,也可以处之泰然。孔子对颜回讲,“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他们都有圣人的德行跟智慧,但没有人用他们,他们还是能够乐天知命,这才是修养处。


  “岂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间,而可不信乎?”一开始举的是君臣、君民之间,接着又说到不只是君臣、君民之间要信,五伦当中都要信,才能和谐圆满五伦之道。“昆弟”,“昆”是指哥哥。我们称贤昆弟,这是对人家兄弟的尊称;夫妻称贤伉俪,我们常说伉俪情深;父子称贤桥梓,桥是指父道,梓是指子道。关于“桥梓”,有一个典故。周公的儿子伯禽去拜见父亲,结果父亲打他,觉得他做得不对。见了三次,结果三次都被打。他也很聪明,被打一定是有错,赶紧去请教一个叫商子的贤者,商子就让他去看桥树跟梓树,桥树长得很高,高而仰;梓树长得很低,低而俯。伯禽看完了,自己也悟到了。高仰是父道,我们从小都觉得父亲很崇高,我们听从父亲的教诲;儿子要恭敬,要礼拜父亲,是低俯,这是子道。


  父子之礼是很有道理的,你说儿子长得比爸爸还高,跟爸爸讲话的时候,爸爸得仰视着儿子,你说怪不怪?不过这也要会变通。有一次,我们有个朋友遇到一个长辈,《弟子规》说,“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那个长辈坐下去了,没叫他坐,他就一直站着跟长辈讲话。长辈讲到脖子酸了才说,你为什么不坐下?这就是不会变通。看她讲得这么吃力了,赶紧顺势说,“阿姨,我可不可以坐一下?”学,不要学成书呆子。这礼其实还是顺乎自然。我第一次给我父亲拜年,请我父亲、母亲坐,然后我当儿子的跪下来,才知道跪着比站着舒服多了。跪下来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想到父亲这几十年对我的照顾、栽培。人高高在上的时候,都不懂得感恩,真正屈下来的时候才知道感恩。


  “欧阳修曰:尝读周郑交质篇”,欧阳修曾读过周天子跟郑国国君交换人质这篇文章,都很叹息。天子是君,郑国是臣,哪有说跟自己的君交换人质?所以没有守君臣之道。而且交换人质,“信不由衷”,信不是出于真心。这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的契约是愈来愈多,人的信用提升了吗?现在的法律愈来愈多,犯罪减少了吗?所以法律是不可能从根本解决问题的。所以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另一个德行重点,叫“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礼是防范于未然,让人从小懂规矩,就不会去做坏事,防微杜渐。法律是很具体的一些刑罚执行,看得到;礼是在人的生活点滴当中,重要性不见得会凸显。可是大家看看,现在没有礼了,人心堕落得多快!


  大家记不记得小时候,我们去买一些东西,忘了带钱,老板说,“下次拿来就好了”。人与人都是互相信任,都是发自真心。这里提到“信不由衷”,不是真心出来,“质无益也。”人质抵押也没有用。“不禁反复思之,窃谓信必由衷”,“窃”就是私底下思考,认为信必须从内心发出来。“自信始可以信人。”自己做出诚信的行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自信”,首先要不自欺,然后不欺人。而且,要相信自己性本善,才能相信别人也是性本善。我们都不相信自己改得了习气,相信身边的人能改习气吗?《孔子家语》里面说,“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自己做不到就不相信别人做得到。“吾人持身涉世”,“持身”就是修养自己,“涉世”就是处世待人。“全赖信为维持。”全都赖信用、信任在人群当中立
足。包括修养自己,也要靠信任自己,才能够不断突破自己的习气。假如不相信自己,那就兵败如山倒。“盖信居五常之后”,仁义礼智信,信居后。“而贯八德之中。”孝悌忠礼义廉耻都要信。我们失信于父母,哪有孝?失信于兄弟,哪有悌?失信于领导、同仁,哪有忠?失信于他人,就失礼了,不恭敬人了。失信于人,就没有义,无廉无耻了。有廉耻之人,值得人家信任;无廉耻之人,谁都不敢用。“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信贯五常、贯八德、贯五伦,“非信无以成其德而笃其伦。”所以没有诚信,没有信用,不可能成就德行,也不可能笃实和睦伦常关系。“若谓信专属朋友,犹不足以尽信之量也。”假如说只有朋友之间要信,那就不能够真正把信的精神了达通透,对信的理解就很狭隘。我们看这个信,诚信、信任、信义、忠信,这样的心境应该是对一切人,这是举一反三。我们用心去体悟了,就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家用这个态度对我,我很难接受,我也不应该用这个态度去对人。人家失信于我,我很难过,我也不应该失信于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常用这样的心境,就能体会到每个道理无量的含义了。每一个好的教诲,真的贯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五种人伦关系)、贯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五种行为准则)。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50731d.asp,欢迎转载,感恩!   

 
恭摘自老师演讲录《孝悌忠信:凝聚中华正能量》   
感恩老师!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