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问,请问大家,我们昨天在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时候,我们心里面有没有突然有疑问跑出来?都没有?有没有?有没有感觉?有委屈的感觉。都没有?请受小弟一拜,你们的境界太高了,马上这句话就容纳在心里面。可能就会有人问:我已经对他这么好,怎么结果是这样?很好,他提出来问,你要很高兴。现在这个时代,人有时候不知道,都不问,闷在心里;他闷著,没有完全接受、搞清楚,他用不上的。接触了一大堆经典,听了一大堆演讲,生活还是生活,用不上。他得要理解了,他才能去落实。所以他听不懂马上问,这是很可贵的,这就是学习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装懂。
但是有时候,比方我们从事教学,讲的时候看到底下的人的表情就是不懂,可是他又问不出来,怎么办?要帮他问。你们有没有经验,比方说你们去听一堂课程,他在讲一个道理的时候,你马上疑问就跑出来了:是这样吗?假如是什么情况?结果那个疑问出来的时候,这个讲课的人下一段就刚好就讲你的疑问。有没有这个经验?那就是讲课的人他发现人家问不出来,可是他知道问题在哪里,“力不能问,然后语之”,《礼记.学记》里面讲的。他已经把疑问很自然的表现给你看,你假如了解了,刚好帮他问、帮他答,这是可以的。现在怕问题出在哪?听的人听不懂,脸还是装懂,然后就这样。其实说实在的,嘴巴在笑,眼睛骗不了人,观其眸子。但是不懂还要装懂的时候,人家也不好说,那就再看机缘。所以,其实审问很重要,审问它包含的就是坦诚的面对自己的境界,坦诚很重要,诚才能学道,掩饰、逞强那个学不了道。
我们昨天有提到,人生就像镜子一样,你对著镜子笑,它就对你笑,你哭它就对你哭。可能我们马上想到,我对他笑了一个月,他怎么还是对我哭?问题还是出在哪?自己。你折磨人家三年了,怎么要求人家一个月就变过来?这也没有道法自然。所以任何情况出现,心里有疑,还是要有一个坚信的态度,就是不是经典有情况,一定是我们自己有情况。经典假如有情况,这几千年来早就被去除掉了,还留在经典当中的都是真理。所以我们昨天在跟大家交流,从五伦关系谈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统统是慎思、明辨。明辨自己为什么做了,得不到好的结果?原来自己的心上还有求,还有贪心在,心上还有傲慢在,人家感觉到这分傲慢,纵使我们讲的道理再好,人家心里抵触。我们可能心里还有情绪在,还有怨恨在,这个都是明辨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一修正,结果就愈来愈好。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905311.asp,欢迎转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