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时候真的是师徒如父子,老师真负责任。这是师长他对老师的信任,他知道他的老师真负责任。对于我们教书的人看到这一句话,我们要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对学生真负责任?他愿意学八分,我们教他六分,对不起他。当老师也不能攀缘,两分缘我们不能攀到八分,把学生给吓跑了。这些都是学处。为什么李炳南老师对有一些学生客客气气的,对肯学的有打有骂。但是大家不要又冒一个念头,那也没有打师长。每一个学生的表法不一样,师长的表法跟老师是知音、知己,心心相印。就跟颜回遇到孔子一样,孔子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我怎么讲他都对对对、是是是,没有一句反对的,到底有没有听懂?继续观察他,给他讲的统统理解,还可以去跟其它的同学引导,是老师最好的助教。
我们要会观察善知识,不然观察错了反而不信任善知识,怎么态度不一样?其实那个客客气气当中也是慈悲,大家可不要领会成应付应付,善知识不应付人的。因为他不是真想学,你一下子太严格他就跑掉了;你对他客客气气的他还愿意来,慢慢把那个因缘加厚,还是慈悲。佛陀讲经住世是慈悲,佛陀灭度也是慈悲。我们不能用感情,用感情会看不清楚善知识的。比方说今天师长应供,煮了十盘菜,不同人煮的,你可不能一直赶快多夹我的一点、多夹我的一点,师长没有多夹你的你就很难过,感情作用,你就看不到师长每个都夹一点。他在给我们表演什么?平等爱护,满众生愿。你看一有感情,不只看不懂,还误会,还产生情绪。但是要看懂老师还要先看懂父母,一个人假如觉得我妈妈就是很偏心,他要恭敬老师、不怀疑老师不偏心也挺难的,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2206205.asp,欢迎转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