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影音讲座 - 弟子规学习系列演讲-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弟子规学习系列演讲-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第十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07年1月13日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讲到苏东坡先生在十岁的时候,看到他母亲看《後汉书》叹息的这一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苏轼先生在小小的年纪就很有气节,就时时以这些圣贤人为榜样。苏东坡先生也曾经讲过,「古之立大事者」,从古至今所有立大事的人,「不唯超世之才」,不单是有非常好的才华而已,「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他的志向一定是坚定不移,贯彻始终。所以苏东坡先生十岁的时候,他对人生的期许就已经是要正直、效忠,绝对置死生於度外都不怕。後来他在朝为政,面对一些不公平的事情,面对朝廷所作不对的决策,他都直言不讳的进谏,结果被贬到海南,贬得挺远的。

  那时候我刚到海口,我们第一期一起学习的老师有一、二十人,我就跟他们讲,假如有前世的话,我们在这里相聚,我们都要很欢喜。为什麽?可能就代表着我们以前都是被贬得最远的,我们可能以前都是忠臣,所以在这里相会,很欢喜。那时候我也去参观过纪念苏东坡先生的祠堂,祭祀他的一些地点,我们也都很欢喜,他真的是走入民间,教化一方。所以苏东坡先生留下了很多的教诲,以至一些事例,那都是要给後世启发的,我们可不要带着一种轻慢的心来看这些事情。

  所以苏东坡先生写了这一首诗,拿去给佛印禅师,佛印禅师一看完,话也没说,就给他写了一个「屁」字,就叫他的下人把它拿回去。苏东坡先生一看,很生气,本来是期望人家说「很不错」,结果落差太大,就赶到佛寺要去找佛印禅师好好说一说。结果到了门口,写了两行字:「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你看,他写的时候说「我八风都不动」,结果人家才写个字,他就已经受不了,跑过来了。结果苏东坡先生看完之後,有点不好意思。诸位朋友,假如当下是我们的话,我们会怎麽做?会不会马上跪下来磕头?「谢谢你给我的忠告。」会不会这样?假如会这样,那这一辈子道德学问一定能成就。人家直言不讳指出我们的问题,我们马上能够接受。这就像子路「闻过而喜」,人家指出他的过失,他很高兴,这样能做贤人,这样的心境。「闻善言则拜」,人家劝诫他有道理,他跪下来给他磕头,感谢他。这是谁的风范?这是大禹的风范,圣人的风范。结果苏东坡先生不好意思,就回去了。

  後来又有一次,两个人一起在修行打坐,心境都很清净。苏东坡先生就跟佛印禅师说:你看我现在这个状态像什麽?佛印禅师说:你现在很庄严,像一尊佛。苏东坡先生听了,我像一尊佛,接着说:你觉得我看你像什麽?佛印禅师说:那你觉得呢?苏东坡先生说:(因为佛印禅师有点胖,一圈一圈的肉)你看起来像一坨粪。讲完之後,苏东坡先生想,我像一尊佛,今天我比较占上风,就喜上眉梢,洋洋得意。回到家里,他的妹妹一看,今天应该有发生什麽事,所以他妹妹就问他:哥,你今天怎麽这麽高兴?他就把这个过程讲给他妹妹听。结果他妹妹讲:哥哥,你真的是输得太惨了!他很纳闷,我像佛,他像粪,我怎麽会输?接着他妹妹说:人家是心中有佛,见人是佛;大哥你是心中有粪,见人是粪。

  所以真的,贪心的人就特别看不惯人家贪心,脾气大的人就特别会批评人家脾气大。真正脾气好的人不批评人家脾气大,他会觉得不发脾气,神清气爽,发脾气一定很痛苦。脾气好的人,人家给他发脾气,他不只不跟他生气,还会觉得他很难受,会替他设想。所以真的,脾气不好的人遇到脾气好的人,一个巴掌拍不响,到最後脾气也发不下去。因为我们有贪,所以才看得到人家贪;因为我们脾气不好,才看人家脾气不好不顺眼;因为我们傲慢,所以才看别人傲慢不顺眼。我们冷静去想想,一个人说:那个人可傲慢了,很可能我们在讲的时候,其实我们自己也是傲慢的状态。

  所以「君子无诸己,而後非诸人」,自己没有贪瞋痴慢,「非」是引导人把错误改正。绝对不是一个君子没有这些缺点,然後去批评别人,「你看你有这个缺点,我没有」,不是这个意思。是自己改正缺点以後,能体谅别人有这些缺点,变成这些缺点的奴隶,他不忍心。看别人发脾气,他会很不忍心,他的细胞不知道要死了多少。所以「有诸己,而後求诸人」,君子有好的德行,他是想着,我如何能让别人也有这些好的德行,他是站在去成就别人的心境,绝对不是「我做得很好」,「你看,我做得比你好」,不是去炫耀。所以「君子有诸己,而後求诸人」,这个「求」也是希望成就他人、辅助他人。「无诸己」,没有这些坏的习惯,「而後非诸人」,能体谅别人不好,然後进而去引导、去帮助他把不好的改掉。所以君子纯是一颗利益他人、爱护他人的心,这样我们学君子就学对了。

  所以孟夫子说,「君子所以异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跟一般人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他的存心,最关键在他的心境。「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下一句大家都很熟悉了,「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但最後这一句话是结果,有果必有因。我们希望我们自己,还有希望我们自己的孩子,以後是「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能得到众人的爱敬,那是结果,原因在我们要把爱心跟恭敬心深植在他们的心田里面。

  「仁者爱人」,有这种存心,表现出来就是爱人,就是恭敬人的行为,自然感召来的人生是人敬人爱。所以我们学习圣贤教诲就是要当个明白人,懂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这个种子要从心田,那是最根本的。当孩子懂得爱敬存心,基本上,这辈子不用担心了。爱敬存心,他能得到众人的爱护。所以孟夫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诸位朋友,一个孩子的人和从哪里来的?从他的爱心来的,从他对人的恭敬心来的。刚刚我们提到,确实,学习古圣先贤,从他们的心境去学,纯是一颗爱护、成就他人的心态,绝对跟任何人没有对立、没有冲突。

  去年的十月份,我跟着师长到法国巴黎(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到了飞机场,很多中国人在那里排队。有一个年轻的中国女子,海关在检查她的资料,检查了很久就是不让她过,所以我们後面的中国人就有人已经等得不耐烦。後来又发现,居然连这个女子的信用卡、金融卡都要给他检查,听了之後更气愤。结果有一位朋友,一位老师,他生气了。他突然又想到,我错了。生气了,就是被自己的习性打败。因为我们的人生目标是要成就和谐的家庭、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世界,但是这些目标都要从我们的心开始做起,从我们的心去掉贪心,去掉坏脾气,去掉傲慢开始。我们对人信任,才能和谐;我们对人宽恕,才能和谐。我们对人发脾气了,和谐不了。所以和谐社会从我心做起。

  他自己有警觉性了,他就跟师长说:我今天脾气上来了,我没有做到「从我心做起」。接着师长就对他说:你今天发了脾气,叫做「破坏世界和平」。对不对?哪有这麽严重?事实上也是,破坏世界和平。所以我们不发脾气才是名正言顺、实至名归的促进世界和谐。然後师长说:你知不知道破坏世界和平的果报在哪里?我们已经立了这个志向,就一定要成就这件事情,不能跟它背道而驰。所以要让世界、家庭和谐,首先要让自己的心和谐,跟任何人绝对没有矛盾、冲突。

  我们来看这件事有没有冲突,你看他为什麽对我们中国人这麽有看法?对中国人有看法是结果,原因是什麽?我们时时记住,「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跟「小人」不在外。当我们今天遇到一件事情,是责怪别人,是把这个问题向外去求,那是「求诸人」,把责任推给别人。「我儿子没教好,就是这个社会太乱了!」这个念头是什麽?还有妈妈讲:我这个儿子最大的不幸就是有这个爸爸!所有的责任都往外推。然後我们的老师就问她说:你孩子的不幸是谁造成的?「他爸爸造成的!」「他爸爸谁选的?」人一再推责任的时候,问题永远没有解决的一天。唯有能提起正念,「我来负责」,开始扭转乾坤,用一分真诚,感动身旁的人。所以君子跟小人都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今天为什麽其他的人他不这麽检查,为什麽就挑中国人来检查?这就是「求诸己」,要先检讨自己。原来就是很多中国的年轻女子到那里非法移民,造成他们社会的动乱。本来去澳洲的时候,他们澳洲海关非常的信任,没什麽检查,结果听说这二、三年检查得非常严格。谁造成的?就是利用这些机会耍小聪明、赚取小利益的人造成这个结果,害人家这分信任人的心变得愈来愈怀疑人。相同的,因为我们做了这些事情,才造成人家海关这样的检查,这样的不放心,所以不能怪海关人员,要怪我们自己,这才是正确的理智。

  孔老夫子在《中庸》里面就提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君子立身处世就好像射箭一样。这个射箭,把箭射出去了,「失诸正鹄」就是没有射到目标。我们今天射箭没射好,下一个念头是什麽?心里想,他们在看,这样我很丢脸。马上说:这一支弓箭是哪里生产的?品质这麽差,害我射不好。怪到箭上,怪到弓上去了。所以真正正确的人生态度,没有射好目标,「反求诸其身」,我的技术太差,我好好提升,所以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所以不是人家跟我们对立,是我们造成人家的不信任,要问自己。所以孟夫子也有一段话说道,「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人一定是自己侮辱自己,人家才会来侮辱我们。「家必自毁」,自己的家没有经营好,人家才有机可乘破坏家庭,「而後人毁之」。一个国家民族,「国必自伐,而後人伐之」,自己对自己国家民族,统统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学习,还毁谤,就赢得众人瞧不起我们自己的民族。在韩国,有一次开中国文化的研讨会,在中国人上台讲话的过程里面,用不恭敬的字眼称呼孔老夫子,结果当下所有的韩国人集体退席,「你没有资格跟我们谈中国文化」,那是走出国门侮辱自己的民族文化。

  所以这个时代,中国人吃了很多苦头,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不懂得知恩报恩,忘恩负义。我们今天好的生活都是祖宗的庇荫才能够得到。但是这些圣贤教诲没有人说,没有人把它做出来、演出来,我们对於圣教很难生起恭敬的心。所以圣教之所以受不到众人的爱护,最主要是我们做得太少,说得太多。说到最後,人家说:你看,你们就会讲,都没有做。反而会说:学中国文化的人都是这个样子,我们还是别学中国文化。我们今天要能够让中国文化复兴,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学一句,要用心的去把它做出来,要做到。

  民国初年,这麽多读书人把文言文给废掉,这个是导火线,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就是读书人言行不一致,所以人民看了之後,敢怒不敢言,慢慢那个怒气愈积愈厚,刚好遇到那个时候又有这些运动,所以这些运动是导火线,真正的因在我们读书人没有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假如每个读书人真正把《弟子规》做出来,真正把范仲淹的风范演出来,人家拥护中国文化都来不及了,怎麽可能去破坏!所以真正的原因还是在我们读书人身上。「家必自毁,而後人毁之」,绝对不是别人可以来毁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家。我们能这样思考,懂得自我的反省,但是绝对不能再重蹈覆辙。我们不能再教出的孩子还是很会讲道理,结果都不做,那就麻烦了,那很可能民国初年的浩劫往後还会一再的上演。

  比方一个校长,在讲桌前讲得天花乱坠,结果私底下还收人家的钱。当他站上讲台说「子曰」的时候,底下的人会怎麽样?非常不屑他。这个都是我们往後在自己力行,以至於在观察自己的孩子,还有自己的学生,在学习当下,学贵力行。假如不力行,很危险,就如同《弟子规》上讲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真的,我们口才很好,孩子口才也很好,但是孩子教得好,绝对不是口才教出来的。我们真的去冷静看看,很多目前在社会上很有成就的中年人,品德也很好,我们去追本溯源,去他们家走一走,他们的父母都不是辩才无碍的那种人,很可能都是非常老实、朴实。我们跟他讲:你儿子对社会贡献很大,都是你的功劳。他一定会说:我这个人很差劲,很不行。孩子都不是我教好的,他自己好的。很老实,都不邀功的。就是因为父母有这麽质朴的人生态度,他的孩子也会很踏实。所以这一分踏实传给他的孩子,他的孩子都有任劳任怨的特质在。

  我们现在在整个教育孩子的过程里面也发现,真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有一天刚好有两个孩子,一个大一点,两个都读小学。这个大的孩子在一旁吊他的床单,另外一个小的也在吊,但是那个小的身高不够,所以他就对着那个大孩子讲:喂!帮我吊一下。他就没有很有礼貌,喂!来帮我吊一下。结果那个大孩子说:我才不要!老师刚好在远远的地方看到这一幕,心里想,现在过去骂一通,不见得有什麽用,所以她想待会儿上课的时候,好好的来提醒一下。结果一上去,老师就说:小朋友,我们同学之间要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底下的小朋友异口同声说:对!「好,那我们现在请两个小朋友上来给我们表演一下。」然後就点了这两个小朋友上来。「好,现在他们表演什麽?表演他们在吊床单的时候,这个小的小朋友吊不上去,结果就请这个大的帮忙。好,你们两个把这个情景演一遍。」他们两个也兴致勃勃,为什麽?现在小孩很喜欢表演,所以上台很起劲。这个小的马上说:这位大哥哥,对不起,请问可以请你帮我挂这个床单吗?这个大哥哥听完之後,马上也跟他鞠个躬,说:这是我的荣幸!这位老师看傻了。十几分钟前是这一幕,现在上来是这样演。这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危机,他的心已经不诚实了。他已经变成大人在的时候演一套,大人不在是另外一套。我们还在那里洋洋得意,「他们都挺懂事的!」所以小孩子学得很厉害,我们人前人後一个样,他们也学人前人後一个样。

  我们常常反思到,这一辈子有一些人生态度,比方说批评别人,比方说骂别人,好像没有学到,也不会。人家大声跟我们讲话,我们就静静的听,也不会回嘴,也不知道怎麽回嘴。因为没看过父母骂人,也没看过父亲回来的时候批评他哪个同事,从来没有听过,所以没学到。现在孩子他学了之後,有没有老实去做?力行是要求自己先做,这个态度一定要形成,不然就变成处处看人不对。因为他读的书太多了,他就变成批评别人,这样的心态起来就很麻烦。这样的心态起来了,整个求学问的过程叫颠倒。求学问应该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结果不从自己先落实,变成「宽以待己,严以律人」。

  有一个孩子,他差不多六岁,《四书》都背了,厉不厉害?不要看表面而已。这个孩子有一天在幼儿园,大家排队洗手,都排好了,结果看到他若无其事就插队到第一个位子。然後後面的同学就说:小朋友,你要排队。结果他不疾不徐的看着他的同学说:你们不知道吗?做人要懂得谦让。你看会不会晕倒!还有一个小朋友出去的时候,因为都有班长管理他们,他做错了事,班长就批评他,叫他要修正过来。结果老师说:你怎麽不听班长的话,人家已经给你纠正了,你要改过来。他说:哪是我不对!是班长不对。他义正严辞说班长不对。接着老师问他:他哪里不对?他说:《弟子规》上说「见人恶,即内省」,他看到我不对了,他要内省,他怎麽还说我!所以,每一句经教自己好好做,这个态度假如没起来,真的下一代统统拿着经教去要求别人。

  还有一个更扯的,一个小朋友回去,老师说电视里杀盗淫妄太多了,不要看电视。後来来学校的时候,老师说:你有没有看电视?他说有。「你还看!不是不好的节目不要看吗?尽量不要看电视。」他说:因为《弟子规》说「亲所好,力为具」。我爸爸喜欢看,所以我「亲所好,力为具」,陪他看。你看孩子,这些教诲绝对不是拿来要求别人,也绝对不是拿来推拖自己的错误,所以小聪明不可以让孩子起来。今天我们假如学《弟子规》说得多、做得少,真的孩子的口才也会一级棒,那时候就会感叹,身教还是比言教重要。

  这一次我们到马来西亚讲课,真的让我们很震撼,也来了不少差不多十五、六岁的孩子,跟着父母一起来。这些孩子非常热心帮忙一些事情,帮忙得不亦乐乎。为什麽他们的孩子在护持中国文化的时候有这样的欢喜心?这个是结果,原因在於马来西亚的同胞们,真的是竭尽全力的在护持文化道脉的传承。他们自己的薪水付税,税当中都分成两笔钱,一笔是付给国家的税,另外一笔是付给华校的费用。就是他们只要赚钱了,他们一定想到我这个钱当中一定有一份是护持华文教育。所以一千多所华校都是华人自己掏钱建立起来,而且已经几十年了。他们感念祖宗的教诲,他们知恩报恩,所以马来西亚的华人可以算是全世界华人当中福报很好的。福田靠心耕,不忘本的人福报最大。所以,师长很少在全世界讲学,但是几乎每年都到马来西亚讲学。一讲学的时候,都是上万人来参加。有这样的福分感来好的老师来讲学。

  我们这一次去,上了三天。诸位老师猜猜看,三天上了多久的课?三十个小时,一天上十个小时。让我们更震撼的是,没有一个人打瞌睡。那种感动是觉得,不是我们来给他们上课,是他们在给我们上课。他们那种好学的精神,那种承传自己文化的态度,深深感动我们去马来西亚的老师。早上七点半上到十二点,吃了饭,一点上到五点半,七点半再上到九点半。上到九点半下课以後,他们还继续讨论,然後隔天又是七点半开始上课,总共一天十个小时。那种好学的态度已经给他的孩子们当了好榜样。有几个孩子,刚好我们几位老师在休息室里,那些年轻人十七、八岁,就在门口那里探探,当地的老师就说:要进来就进来坐!那年轻人、小伙子就进来坐下来。「来,你有什麽要跟老师们说?」他说:我也没有要说什麽。然後他说:我只是想说,诸位老师,你们别担心,後面有我们在。我们听了也很感动,他们已经都有那个使命感。所以确实他们做出来了,好学一定是我们演给孩子看。

  在整个成长过程当中,我的父母没有要求我们好学读书,但是我们家三个孩子读书不用父母叫。当然我是比较差的那一个,我两个姐姐她们的书也都读得很好。为什麽?因为小时候的印象,都是父母吃饱饭,休息一下,就进书房看书。这个时候小孩敢不敢大摇大摆坐在那里?不敢,很自然就去读书,已经习惯每一天那一段时间就是读书。真的,看那些连续剧,打来打去,骂来骂去的,看不下去。因为那个频率已经习惯看书,习惯心静下来。但现在有的家长叫孩子去读书,边叫边在那里搓麻将,「赶快去读书!」你看那个孩子去的时候甘不甘愿?或者我们自己在那里看电视,他也看到兴头上,「功课写了没有?赶快去写」,然後他一步一步走得慢吞吞的在那里依依不舍,「再不去,我棍子拿出来了!」孩子百般无奈上去了,坐在书桌前面,身体在书桌前面,心在哪里?他能读得好吗?

  所以真的,人生假如能抓到教育的核心,就省很多力。教育的核心在以身作则。我们今天学的每一句经教,每一部经典,我们的态度就是从我开始做起,这就对了,这就是最省力的教育方法。这一次遇到孔老夫子第七十二代的子孙,他们以前也没有读《弟子规》,可是他一接触,很高兴。然後他说道:我虽然没有读过《弟子规》,但是我读每一句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就想起小时候我爸爸做的哪一个动作,就是《弟子规》。他没有读过《弟子规》,他学《弟子规》了没有?他有没有学到?他已经学到了。所以《弟子规》绝对不是拿来要求孩子,《弟子规》是我们成人先做到了,他们看在眼里,自然而然薰习,自然而然就是这样的人生态度,就学到了。我们吃饭的时候,爷爷不吃,我们吃了,全身不自在,觉得太怪了,因为从小的时候都是先请爷爷奶奶吃饭。父母做了,孩子自然起而效法就做了。

  这位孔夫子的後代还讲道:我们称呼自己的父母跟长辈,绝对不可能说「他」怎麽样、「你」怎麽样,没有这样称呼过。就是不可能称爸爸用「你」这个称呼,都是称呼「爸爸」,称呼「父亲」,不敢直呼「你、他」。那都是对於父母,对於长辈的恭敬心,已经存在心里。所以《弟子规》说「称尊长,勿呼名」。真的,我们现在念我们自己父母的名字都觉得不舒服。甚至於是人家说:你姐姐叫什麽名字?我把我姐姐的名字念出来都觉得怪怪的,因为对姐姐都有一分恭敬在。从小都是叫「大姐、二姐」,所以一称呼她们的名字觉得不够恭敬。孩子对自己的姐姐都有这种心境,那还怕这个恭敬心不能对他人吗?

  古人在教孩子都是看他的心,他的心境现在是往哪个方向在发展。人家说现在外国强调平等,所以跟孩子直接叫名字就好了。叫到最後会什麽?会没大没小。有一个朋友他就真的叫他的孩子,他的女儿,「你直接叫爸爸名字就好了」。直接叫爸爸名字,远远的就在那里喊她爸爸,结果没有几个月的时间,他的女儿就不恭敬他了,都要爬到他的头顶上去了,这个时候他才知道这个方法不对。诸位朋友,什麽是平等?这个很值得我们思考。

  「平等」是对彼此人格的尊重,是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本善的这一颗善良的心,每一个人都能成圣成贤。有了这样的信念,真的,你不会对人傲慢,会平等,你会打从心里的尊敬他。你也会想着,我假如能够帮忙他、成就他,我会尽力。这个就是对自己孩子的道义,对自己朋友的道义,就在这里。但是孩子跟我们的能力能不能平等?人生经验会不会平等?不会。今天你说孩子要平等,所以孩子要什麽,我们尊重他,不能说我是爸爸,他就要听我的。所以他要什麽,我就给他什麽,这样平等,也尊重他的选择,他想干什麽,我就让他干什麽。这个都不是真正的平等。真正的平等是看到了不平等,然後真正尊重对方,然後去互相帮忙、互相成就。

  比方说男女平不平等?男女在先天的特质平不平等?当然不一样。今天我们出去爬山,好,全部的行李统统分一起,每个人都拿二十公斤,这样平不平等?很平等是吧?所以真正的平等是看到人类、男女、人群当中的差异,在不平等当中求平等,这个才对。譬如说看到他们弱势,他们经济情况比较不好,这就是存在着不平等,但是我们起了这分尊重,起了这分爱护他的心,希望每个人都能受好的教育,所以我们多拿一些钱来辅助这些人,这个叫平等,用那一颗爱护他们的心。

  今天什麽叫平等?男主外、女主内叫平等,根据不同的特性,然後一起来为家庭付出。就是因为夫妻各司其职,让彼此都没有後顾之忧,然後彼此感恩。「多亏有太太,不然我事业也做不好。」「多亏你在外面打拼,我们的家庭才能一帆风顺。」互相感恩。结果现在呢?求什麽?你当经理,我也要当经理;你能赚多少钱,我也要赚多少钱,我跟你平等;你要当天,我也要当天。中国文化说「父为天,母为地」,结果现在妈妈不当地了,要当天。两个人都当天,结果孩子怎麽样?孩子没有立锥之地。诸位朋友,地是什麽?地是心地。一个孩子的心地要靠母亲、父亲的启发。结果现在父母都出去赚钱,他的心地谁来启发?诸位老师,谁来启发?佣人来启发。佣人能启发?他不对的时候,佣人敢打他吗?敢教训他吗?不敢。佣人是你只要不哭不闹,要干什麽就干什麽,是不是这样?甚至於很怕他,「你可不要跟你爸爸妈妈说我的坏话,你要什麽,我就给你什麽」。孩子这样被养出来,欲望会愈来愈大。

  现在不只是请来的褓母是这麽养,假如不到重视教育的幼儿园去。到幼儿园去,幼儿园想,要让他的父母认同,要让他下个学期还到我们幼儿园来上课,所以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要什麽,统统给他们。所以有时候五岁、六岁的孩子,跟强盗差不多了。什麽意思?因为佣人也好,幼儿园老师也好,只要他哭了,就马上「好」、「这个给你吃」、「这个给你」,他要求什麽就给他什麽,因为不要让他哭。无形当中,这个孩子的欲望愈开愈大。所以教育是要有智慧,不是谁都能把我们的孩子教好。自己的孩子不教,又假手他人,教不好,那会是人生的遗憾,那会变成「不孝有三,无後为大」。没有德行的下一代,父母操心,祖宗都操心。

  所以男女平等,平等在彼此对这个家庭付出。假如说太太比较会赚钱,那也可以,太太出去赚钱,先生怎麽样?先生照顾孩子,先生照顾家庭。我们的事业纵使再有大的发展,假如家庭破碎,那又有什麽意义!刚刚拉回来了,平等,我们跟孩子是人格当中的尊重、平等,但是对人生的智慧经验平不平等?不可能平等。今天孩子,我们是透过我们人生的经验,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来辅助孩子学到正确的人生态度,这个才是真正尊重他;不是他要什麽,我们给他什麽。所以「得乎欲而喜,悲可立俟」,当我们的孩子是因为满足欲望而高兴的时候,悲剧已经形成了。「得乎道而喜,其喜曷已」,他真正是因为力行了这些道义而感到欢喜的时候,那是他一辈子的喜悦。但是得到欲望而高兴,悲剧已经开始形成。所以孩子现在,我们看他笑得很开心,请问这个笑容的背後是欲望满足而笑,还是因为他帮母亲洗了碗,他帮父亲洗了脚,他觉得内心很踏实的喜悦?

  有一个孩子,她才六岁,一个女孩,跟母亲上街买东西,结果因为要买的东西太多,母亲钱带不够,就在大街上打她母亲,打得她母亲脸上都挂彩。旁边的人看不下去,「这麽小孩子,你不好好教训她!」那个妈妈说:我舍不得打。你看,不能满足她的欲求,她可以打母亲。但这是六岁,我们再往前面去,在她两岁、三岁的时候,可能有哪一幕?可能有的是她到商店去要某一样东西,我们不给她,她马上在地上打滚,在那里大哭。结果说:好,好,给她,给她。她马上从哭变什麽?笑,很可能是这一幕,才演变成现在打母亲。所以很多情况都不是一朝一夕。小时候我也要过玩具,我都跟妈妈说你要给我!那天气很冷,像这种天气,我妈不给我,我就躺在地上滚。我妈妈如如不动,继续看她的书。後来我觉得打滚也很累,我就不干了。这一句话真的对教育影响很大,我们明天再说,谢谢大家。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