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
 
 

《细讲弟子规》第07集课程复讲

吴欣谕学长

  
第七集孝敬之心从感受父母恩德起
1、百善孝为先,长一个善这些坏习惯全部都解决。
   通过学习五天圣贤的教诲,让四十岁的人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升起信心改正过失。对圣贤教诲升起恭敬之心。
   我们感受到我们肩上的责任很重,希望透过我们这些课程能够真正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确确实实中国的古圣先贤非常伟大。中国的古圣先贤一定可以让我们透过他们的教诲,让未来二十一世纪能够得到家庭和乐、社会安定。
   纵使你现在已经四、五十岁,纵使你的孩子已经二十几岁,绝对不要担心别人不改变,只问我们的道德、学问够不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为什么孩子会懒惰?根源在哪?“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教育为什么一定要抓得愈早愈好,因为一旦养成就不好修正。
   当父母的要抓住机会教育,不然很多好机会当面错过。孩子看妈妈干什么,他也来帮忙,你会怎么处理?是不让他捣乱推开他,还是耐心教导,一来肯定他的孝心,二来又教他做事的方法。孩子不做事,就不信任自己做事的能力,就愈不敢去承担工作,愈不承担,不会有责任心。所谓习劳才知感恩,当他真正付出,真正去劳动,才知感恩,才知道付出者的辛苦。绝对不能让他养成懒惰的习惯。
   为什么孩子生活没有规律?父母要当榜样,要让孩子的三餐正常,父母要多付出一点,这些付出对孩子将是一生的影响很重要。
   孩子这些坏习惯,你相不相信只要长了一个善全部都解决?长哪一个善?“百善孝为先”,第一个意思是孝为百善之首;第二个意思是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开。这句话随着你深入圣贤教诲,你的体会会愈来愈深。“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一个有孝心的人会不会自私?一个有孝心的人会不会顶嘴?不会。不要小看《弟子规》,一个“入则孝”就解决你所有小孩的问题。我们也体会到,一个人真有孝心,他对其他人的父母也会有恭敬之心,所以推而广之,他这一分孝、一分敬会对一切长辈。一个人的仁慈之心是从这个原点,从“父子有亲”这个孝道扩散开来,学“入则孝”就特别重要。
2、学习知恩,知道母亲怀胎、生育、养育、教育之恩。
   为什么要孝?所谓知恩才懂得报恩。在两三千年前有一位圣者叫佛陀,有一天他带着学生走到郊外,看到一堆白骨,分成两堆,一堆比较洁白?一堆颜色比较灰暗?学生也很好学,他们知道“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所以懂得学问学问,要懂得发问。佛陀说,颜色灰暗的是女人骨头。因为当母亲在怀胎十月过程,孩子所有的营养都必须从母亲的血液中输给小孩,当小孩的钙质不足,就必须从母亲的骨头中渗出来。胎儿体重一天比一天重,母亲十个月都要很谨慎地保护。母亲在怀胎的时候会有生理反应,呕吐吃不下饭,为了孩子身体健康有营养,会勉强把食物吃下去。你可不可以偏食?“身有伤,贻亲忧”你身体强壮,让妈妈欢喜。
   母亲生产的痛比癌症还要痛,把产床两侧的钢柱都拉弯了。母亲承受比癌症还要辛苦的痛,把孩子生下来,第一句话、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孩子健不健康!母亲对你的疼爱可以把这么样的疼痛抛在脑后,这样的恩德我们这一辈子都要记在心头。
   养育的功劳大过生育,多少个夜晚母亲陪孩子熬夜,孩子多少次生病,父母带着看医生,照顾担心着孩子,这些生活的压力,教育的重责,时时都担在父母身上。
   佛陀告诉学生,父母的恩德我们这一生是不可能报得了,我们应该尽心尽力来做到为人子的孝道。对父母的辛劳,我们感动得掉下泪来,掉了眼泪之后要怎么办?你真正感受到父母的恩德,你就要起而去做孝顺的行为。当你能够做到《弟子规》理面的一条,你就是尽到一分孝心;当你把《弟子规》统统做到了,你的孝就做得很圆满。知恩要报恩,从哪里力行孝道?
3、学习报恩,从“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开始做到。
   “父母呼,应勿缓”,这是提到对父母讲话的态度很重要。其实一个人的道德、学问从哪里看出来?从他的一言一行,所以孩子对父母讲话的态度,对他影响很深远。当他所形成的是孝心、是恭敬心,那他的学问就扎得很好的根基。当他没有这一分孝跟敬,他生起的是什么心?可能是傲慢、可能是不恭敬,这很有可能就毁了他一生的道业。我这么讲不夸张,《大学》里面有提到,一个人假如要对社会、国家贡献,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所以孩子要能诚意、正心,他才能修身、齐家,长养孩子的孝跟敬就是正他的心。如何诚意、正心?必须格物致知。格物就是革除他的物欲、坏习性。而不耐烦、傲慢就是坏习性,从小就能够把他这个坏习性转化掉,就是格物致知,就能诚意正心。所以,大学问都是从小地方开始扎根的。
   教孩子的标准绝对不能因为时代而改变。你抓住原则,孩子就能学到这样的水准。当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恭恭敬敬去演给孩子看。当我们做出这样的态度,这种孝心跟恭敬的态度就会熏染,就会在家庭形成风气。
从我们开始改变,整个地球都会变,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所以学习要举一反三,要能从我们的内心,所谓心性一如。
   心是根本,所有的行为都从你的心延伸出来,当一个人的内心真正恭敬,他会对一切人都恭敬。《礼记•曲礼》“曲礼曰,毋不敬”,对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一个人对父母、对兄弟、长者都恭敬,对父母交代的事会尽心尽力;对父母辛辛苦苦赚钱买的食物,就不会糟蹋。当孩子对人懂得恭敬,对事、对物自然而然也会心生恭敬。所以诸位朋友,恭敬心太重要了。
   我们面对不同角色,要懂得如何去运用学问,不要“儿子呼,应勿缓”,要循循善诱。教育很重要,要慎于开始,你一发现就要赶快处理,不然等他习惯了就很难改。孩子对奶奶不恭敬的故事里,孩子写日记,一个是善良的我,一个是不善良的我,在那里拔河。小小年纪就有这么大的挣扎,长大以后有更多的挣扎。假如孝心从很小就扎根他人生就不会有这些矛盾,他人生也不会有因为不恭敬,因为坏脾气,做了些让自己后悔的事情。当孩子一犯错,我们为人父母的要很敏感,赶快去处理。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都是对父母的一分恭敬心。
   当一个人能深刻体会父母的恩德,他的心境就自然柔软,自然恭敬。而父母对子女的关怀,辛劳,是不是嫁出去就不操心了?不是,而是一辈子的爱护。所谓“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当我的内心感受到一位为人父亲的辛苦、辛劳,我告诉自己,这一辈子父母的恩德都报不完,绝对不能再对父母讲一句忤逆的话,讲一句不恭敬的话。因为有着一分体会,自然而然看到自己的父亲就会心生恭敬、心生欢喜。我们要念念把父母的恩德放在心上,自然而然“诚于中,形于外”,我们恭敬的言语跟行为就会表现出来。
   “父母命,行勿懒”,当你跟孩子都有取得这个共通语言,我们都是一起要遵守孔老夫子的教诲,就很好沟通。父母命令我们的事,有没有行勿懒?跟我们最亲的,都是对我们的人生最重要、最有恩德的人。所以人要省思!我们应该对父母更守信用,这样才是正确的态度,当然对父母守信,应该对一切人都要守信用。
   古代很多的孝子,不等父母命令,都能够感受到父母的需要,自己主动去做。在三国时代,有个孝子叫孟宗。在冬天里母亲生病,想吃竹笋煮的羹汤,他不知道怎么办,走到竹园里面在那里哭泣,这份孝心,这份真诚心,感动了竹子。我们的眼泪去滴滴看能不能感动?我们的老祖宗上演了几千年,这样的好戏,孝心感动植物;感动很多动物;甚至于感动最凶猛的老虎。我们是不是继续演下去?
   日本江本胜博士已经研究出来,人的意念可以影响矿物,当人有善的念头,水结晶就很漂亮,当人有善的念头,连很肮脏的湖水都会变得清净。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的教训我们要恭恭敬敬地聆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求学问要学得很灵活,是念念为父母着想,你就知道当下怎样进退才得当。
   “父母责,须顺承”,因为曾子犯了一个错,曾子的父亲用根大木棍打曾子,由于用力过猛把他打晕了。孔夫子跟学生讲,曾子这样做不孝。为什么?孔夫子说,假如儿子死了,谁最伤心?“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不能陷父母于不义。
   父母教导、责罚以后,我们是什么心态?父母为了让孩子记住这个教训,以后不要再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宁可发脾气伤害自己的身体,也不愿意你学坏。能体恤父母这一份存心,为了你的道德、学问能提升,你要对得起父母的这一份关怀、爱护。要学习孔老夫子的好学生颜渊的德行,能够“不二过”,不能让父母的身体再受伤害。

 
 
感恩学长的分享!
注: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

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
   《礼记·学记》曰“相观而善”,善学者是“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样才能受益。
   

返回  

 
 

弟子规线装书

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