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
 
 

《细讲弟子规》第07集课程复讲

肖桂毅学长

  
各位尊敬的老师,诸位学长们好! 
这集复讲如下:
1.孩子懒惰的根源是什么?孩子为什么生活没有规律? 
(1)、为什么孩子会懒惰?根源在哪?
    孩子懒惰不可能是长大才养成,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教育一定要抓得愈早愈好,因为一旦养成就不好修正。孩子帮父母做事要肯定他的孝心及教他做事的方法。孩子要透过我们多鼓励,多肯定,就会把他的潜能激发出来。所以,从小给他的态度就很重要。父母还要善于抓住机会教育,不然很多好机会当面错过。等到他已经都不会帮你做家事了,那时候你再来生气也于事无补。
    很多家长只要求孩子 把书念好就好,其他的事都别管。这样不好,因为长此以往,他不信任自己做事的能力、不敢去承担工作、不会有责任心。孩子多去劳动,对他的筋骨有很大的帮助。在活动当中,孩子也会感受到:原来母亲持一个家真不容易,所以俗话说“习劳”,他真正付出,真正去劳动,才知感恩,才知付出者的辛苦。所以不能让孩子不劳动,绝对不能让他养成懒惰的习惯。
(2)、为什么孩子生活没规律?
    家长不做早餐,只给孩子钱去买早餐。 
    早餐钱并没有转成早餐,而是转成电动玩具,转成色素一大堆的零食。 为人父母,要让孩子生活规律,自己要当榜样,要让他的三餐正常,我们也要多付出 一点。而这些付出对孩子将是一生的影响,不管是他的身体还是榜样,对他都很重要。
    这些坏习惯,只要长了一个善全部都解决。“百善孝为先” 这句话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孝为百善之首;第二个意思是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开。“入则孝”就能解决所有小孩的问题所以学“入则孝”特别重要。 
2.知恩报恩,请感念父母亲生育、养育之辛劳。
    教孩子孝,首先要告诉他,为什么要孝?所谓知恩才懂得报恩,所以我们会引导孩子去念父母的恩德。接下来我们从下面几方面来给孩子讲父母生养孩子的辛劳。
    首先,我们会讲母亲怀胎十月的辛劳。母亲在怀胎十月过程,孩子所有的营养都必须从母亲的血液中输给小孩,当小孩的钙质不足,就必须从母亲的骨头当中渗出来。所以怀胎十月很辛劳。还有,母亲在怀胎的时候会有生理反应,会呕吐,吃不下饭,但是母亲吃不下饭的时候,还勉强自己一定要把食物吃下去。那是为了让她的身体有营养可以输给孩子。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给孩子做「一日护蛋活动」,或是拿篮球给孩子放在身上,让他亲身去感受才生得起那个感触,让孩子体会母亲怀胎十月的不容易。
  还有,就是讲母亲生产的痛疼。产房生产的那个床旁边有两条很粗的钢柱都弯掉了,这是因为母亲生产很痛,所以抓着这些钢柱,这两条钢柱日积月累,钢柱都被这些力量给拉弯了。生产的痛是比癌症还要痛,很多癌症病患为什么自杀?痛得受不了。结果母亲居然是承受比癌症还要辛苦的痛。而母亲把孩子生下来,第一句话、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孩子健不健康!母亲对你的疼爱可以把这么样的疼痛完全抛在脑后,这样的恩德我们这一辈子都要记在心上。
    再来,是父母养育、教育的辛苦。养育的功劳大过生育!因为多少的夜晚都是父母辛劳让他孩子入眠,陪着他熬夜;多少次的生病,都是父母在半夜当中带着孩子去看医生;多少天担心着孩子的下一餐怎么办。这些生活的压力,教育的重责,时时都担在父母的身上。
    所以父母的恩德我们这一生是不可能报得了,我们应该尽心尽力来做到为人子的孝道。我们跟孩子讲整个父母的辛劳,当孩子对父母的辛劳很感动,真正感受到父母的恩德时,就要起而去做孝顺的行为。当你能够做到《弟子规》里面的一条,你就是尽到一分孝心;当你把《弟子规》统统做到了,你的孝就做得很圆满。
3.怎样落实“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呼,应勿缓』,这是提到对父母讲话的态度很重要。一个人的道德、学问从他的一言一行,孩子对父母讲话的态度,对他影响很深远。当他所形成的是孝心、是恭敬心,那他的学问就扎得很好的根基。当他没有这一分孝跟敬,他生起的是可能是傲慢,可能是不恭敬,这很有可能就毁了他一生的道业。《大学》里面有提到,一个人假如要对社会、国家贡献,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所以孩子要能诚意、正心,他才能修身、齐家,长养孩子的孝跟敬就是正他的心。如何诚意、正心?必须格物致知。格物就是革除他的物欲,革除他的坏习性。而不耐烦、傲慢就是坏习性,从小就能够把他这个坏习性转化掉,就是格物致知,就能诚意正心。所以,大学问都是从小地方开始扎根的。
    我们现在教孩子把标准降低,会造成一代不如一代。教孩子的标准绝对不能因为时代而改变。我们要引导孩子,父母叫你的时候要赶快过来:爸爸妈妈,有什么事吗?当然我们做长辈的要先做给孩子看。当爷爷奶奶叫我们为人父母的,我们一定要恭恭敬敬去演给孩子看。纵使你现在演不出来,也要怎么样?习惯就成自然。当我们做出这样的态度,这种孝心跟恭敬的气氛就会熏染,就会在你的家庭形成风气。
   「父母呼,应勿缓」,这样的恭敬心,除了对父母,还要对师长,对长辈、对上司,“师长呼,应勿缓”,“长辈呼,应勿缓”、“上司呼,应勿缓”。所以学习要举一反三,要能从我们的内心,所谓心行一如。
    心是根本,所有的行为都从心延伸出来,当一个人的内心真正恭敬,他会对一切人都恭敬。所以《礼记》第一篇「曲礼」开头就说,「曲礼曰,毋不敬」,对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一个人对父母,对兄弟、长者都恭敬,对父母交代的事,他会同样尽心尽力;当他对人敬,对事就会敬。当他对人恭敬,父母辛辛苦苦赚钱买的食物,他不会糟蹋!当孩子对人懂得恭敬,对事、对物自然而然也会心生恭敬。所以恭敬心太重要了。
    我们是长辈,孩子是晚辈,那对孩子就不能「儿子呼,应勿缓」,我们要让他对我们恭敬,要去成全他的恭敬心。我们要循循善诱,跟他一起学,他自然在这些圣哲的故事他会心生效法。所以,我们面对不同角色,我们要懂得如何去运用学问。
    教育很重要,要慎于开始,一发现孩子对长辈有不恭敬、傲慢态度时,就要赶快处理,不然等他习惯了就很难改。孝心从要从很小就扎根,长大以后人生就不会有矛盾,他人生也不会有因为不恭敬,因为坏脾气,做了些让自己后悔的事情。我们这一句教诲,「父母呼,应勿缓」,要恭敬;『父母命,行勿懒』也是恭敬;『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都是对父母的一分恭敬心。
    其实当一个人能深刻体会父母的恩德,他的心境就自然柔软,自然恭敬。自然而然「诚于中,形于外」,我们的恭敬的言语跟行为就会表现出来。
4.怎样落实“父母命、行勿懒”?进一步应该达到何种境界? 
    「父母命,行勿懒」,我们答应帮父母做的事不可以懒惰,答应了要赶快去做。当你跟孩子一起遵守孔老夫子的教诲,孩子跟你有共通语言,你就很好沟通。在我们人生当中,我们反而很容易对我们最重要、最有恩德的人不守信,所以人要省思!我们应该对父母更守信用,这样才是正确的态度;当然对父母守信,应该对一切人都要守信用。今天上完这节课,我们要想想,有没有曾经答应父母的事现在还欠着,要赶快去做。 
  古代很多的孝子,他不等父母命令,他都能够去感受到父母的需要,自己主动去做。「孟宗哭竹」讲的就是在三国时代有个孝子叫孟宗,看到母亲已经很长一段时间吃不下东西,突然很想吃竹笋煮的羹汤,但那时候是冬天,基本上是不会长竹子,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所以他就走到竹园里面在那里哭泣,这分孝心,这分真诚心,眼泪滴下去感动感动了竹子,长出竹笋。他这分孝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的母亲吃了这个竹笋煮的羹汤,病就好了,真正孝子能够让父母宽慰,让父母身体健康。所以「父母命,行勿懒」。
  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已经研究出来,人的意念可以影响矿物,可以影响水。当人有善的念头,水就会结晶得很漂亮;当人有善的念头,连很肮脏的湖水都会变得清净。所以,大自然跟人心是呈现一个互动,呈现动态。
5.“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该如何活学活用? 
    [父母责,须顺承] 父母有责罚,甚至有打,我们也应该欣然接受,想想为什么父母这么生气,我们的过失到底在哪里?曾子犯了一个错,他父亲很生气,拿起一根大的木棍打曾子,曾子因为说“父母责,须顺承”,所以动都不动给爸爸打,结果爸爸出力过猛,把他打晕了。这件事传到孔夫子的耳中,他就跟学生讲,曾子这样做不孝。孔夫子就说,父母在生气的时候,情绪比较控制不了,假如失手,刚好一棒打到你的头上去。那儿子死了,父母最伤心!不能陷父母于不义。所以孔夫子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学圣贤学问要能灵活运用。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教训我们的时候要恭恭敬敬的聆听,绝对不能一言九「顶」。训斥得不对,也不要马上就把他顶回去,只要说「是」。当父母对你的责备,你都没有回嘴,对你的误会,你都能够平心静气去接受,你父母对你的尊敬,对你的佩服会提升。以后跟父母就能更好地沟通,会更信任。求学问要学得很灵活,是念念为父母着想,你就知道当下应该怎么样进退才得当。
    「父母责,须顺承」,父母有责罚,甚至有打,我们也应该欣然接受。想想为什么父母这么生气,我们的过失到底在哪里?有一次曾子的父亲,因为曾子犯了一个错,他很生气,拿起一根大的木棍打曾子。曾子因为说「父母责,须顺承」,所以动都不动给爸爸打,结果爸爸出力过猛,把他打晕了。这件事传到孔夫子的耳中,他就跟学生讲,曾子这样做不孝。孔夫子说,父母在生气的时候,情绪比较控制不了,假如失手,刚好一棒打到你的头上去。那儿子死了,父母最伤心。不能陷父母于不义。所以孔夫子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所以,学圣贤学问要能灵活运用。
6.如何教导孩子体会父母责罚孩子的心?  
  我们观察到孩子每次被妈妈爸爸骂完之后,孩子内心的想法是“好衰”!被爸爸、妈妈看到,孩子在接受父母教诲是的心态不对,所以要适时替父母讲话,把他的态度扭转过来。我们会跟学生讲,当你的父母在责罚你的时候,当他在生气的时候,其实他的身体已经受伤了。发一次脾气要三天左右身体才会恢复正常,没有人喜欢骂人,骂人对身体很不好,但父母是因为要让你记住这个教训,以后不要再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所以他宁可发脾气伤害自己的身体,也不愿意你学坏。所以要能体恤父母这一分存心,为了让你的道德、学问能提升,不会堕落,他才要教训你,责罚你,你要对得起父母的这一分关怀、爱护。
    父母爱你的方式,有时候是对你轻声细语,有时候却是对你非常的凶,同样都是对你的这一分爱心,要能体会。我们要对得起父母的教诲,这个脾气不能白发,不能白让父母身体受伤害,所以我们记住这次错误,要懂得挨骂要能换进步,要学习孔老夫子的好学生颜渊的德行,要能「不二过」。这次被父母骂完了,一定要记住,下次不能再做让父母生气、伤心的事。当孩子有这样的心态,他就不会觉得很衰,他所记住的就是下一次不能再犯。

    感恩古圣先贤的教诲!感恩蔡老师的教导!感恩平台老师的指导!感恩诸位平台学长的支持!

 
 
感恩学长的分享!
注: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

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
   《礼记·学记》曰“相观而善”,善学者是“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样才能受益。
   

返回  

 
 

弟子规线装书

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