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读书会力行分享
 
 

《细讲弟子规》第34集力行分享

夏慧容学长

  
    《弟子规》讲“过能改,归于无,倘揜饰,增一辜”,改过对一个人的人生相当重要,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要找一个从出生到终了没有过失的人,那不可能。要找个都是作恶的人,也不可能。所以人皆有善恶,在恶当中要懂得去规劝,自己懂得去改过,就可以“德日进,过日少”。所以,孔老夫子给我们三个很好的修身法宝:
  第一个「好学近乎知」:学习一定要不断精进,因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就退。求学问不能靠别人,最重要靠自己的主动,自己的好学。所以,好学才能够不断接近智慧。
  第二个「力行近乎仁」:唯有真正去落实圣贤教诲,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仁慈之心,才能不断看到孩子的需要,看到家庭的需要,看到社会的需要,看到自己的本分。所以,力行近乎仁。
  第三个「知耻近乎勇」:真正有勇气,真正的大勇之人,不是可以举好几百公斤的人,这不算勇者,这只是力勇,而不是人格的智勇。真正的“勇”是能降伏自己的坏习惯、自己的习气,那才是真正的勇者。所以,佛寺正殿的扁额有「大雄宝殿」四个字。什么才是真正的大英雄?俗话讲:击败他人一千次,不如击败自己一次。真正的勇在能对治自己很多的坏习惯,进而把它改正过来,所以知耻近乎勇。当这个勇气持续二、三年,慢慢习性就转过来,保证往后的人生一定是法喜充满。
   课程学习后要从自己开始做,如果把心思都看在别人的错,都看在别人应该学什么,那专注力没有回到自己,可能自己的进步就会相对减小。所以整个人生的转变,第一步还是要从自身开始做起。
    反思自己:刚接触到《弟子规》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要反思自己、反省自己有没有做到本份,根本没有意识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第一任老师”,根本不知道“上行下效”的道理。对孩子除了要求、要求、要求,还是要求……要求儿子要会背诵,要求儿子要学习《弟子规》,要求儿子要听话。记得刚接触传统文化的那年夏天(2010年),好友等几位爱心妈妈早出晚归的带着儿子等一帮孩子,每天骑自己车到乡下去劳作。期间以看德育故事的动画片、学习并诵读《弟子规》、与国外在此体验生活的孩子们互动等方式,对孩子进行学中行、行中学的教育。一次儿子与团队中的小朋友起了摩擦,情绪激动的他骑自行车冲出了夏令营的地方。友人的女儿骑自己车去追赶儿子,友人也开车去追赶并与我打了电话,当我通过友人的指示方向看到儿子踪迹时,友人的女儿正在乡间路上与儿子展开追逐。在我的堵截下,儿子终于停了下来。在路旁的一块大石头上,我高高坐在上面,要求儿子立正站好,接受我的训示。待儿子表达了他当时的“委屈”之处时,我也没有从儿子的角度对儿子进行善巧的教育,更没有“攻人之恶毋太严,当思其堪受”的智慧。总之是对儿子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回到家后还要求儿子写一封“悔过改正书”第二日交给友人。心底还觉得儿子太不听话了,根本没有反思是自己“身行言教”出了问题。
    深入学习《细讲弟子规》后,慢慢的开始改变自己武断、命令的教育孩子方式。正如孔老夫子教诲的“好学近乎知”:通过学习才发现,原来!是自己错了。反省、忏悔之余,开始努力修正自己、改过自己。努力要求自己:“指责少一点,爱心多一点”。如课程中学习的“什么叫爱”:爱中间一个“心”,外面一个“受”,用“心”“感受”对方的需要,而不是控制对方一定跟自己的方向走,假如是强迫对方一定要听自己的话,那就变成控制,就叫欲望而不叫爱。爱是要设身处地与对方感同身受才行。但这个“爱”如果没有智慧,又变成了“溺爱”,对孩子也是有害无益。此时,家长的“正知正见”犹为重要。佛门有一句话叫“慈悲之祸害,方便出下流”,如果没有智慧,慈悲心就成问题了。如果没有智慧,这个“爱”也成问题了。通过学习,开始“学习”用智慧“心”感受孩子的需要,如:听蔡老师讲“给孩子的早餐钱变成了垃圾食品、打游戏等”,反省改正自己,用“心”给孩子做早餐。孩子不喜欢面食,早早起来给孩子做“煲仔饭”、沥米饭等;通过学习,明白了“见人错事,不指责,要协助”的道理。孩子已经犯错了,要先帮助孩子把错事妥善的做好补救工作,这时孩子会感觉妈妈非常替他着想。由于这份信任,再针对性地对孩子错的地方作一些规劝、给他一些方法。由于以前从来都是指责孩子、批评孩子,所以渐渐长大的儿子对我学习并力行这句“见人错事,不指责,要协助”并未领情。如:今年暑假时,读中专一年级的儿子整日沉溺于在网吧打游戏(因对儿子长期失教,儿子身上已经染上了很多恶习。明白在短时间内要修正孩子很困难,只能一点一滴的对孩子进行引导)。做好晚饭打电话“请”儿子回来吃饭,沉溺于游戏中的儿子,接电话后顺手把iphone5S放在桌面上,不到几分钟的时间就被小偷顺手牵羊了。这部手机是儿子“压岁钱”所购的心爱之物,手机被盗后儿子悲愤异常,还对安抚他的姨妈、小姨说“都怪妈妈给我打电话”。听到儿子的责难,心里没有难过,也没有愤怒,也没有责骂。只是心里默默的检讨自己:“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都是‘因为’自己‘ 失教’所导致的‘结果’,孩子不听话、不懂事是结果,原因是自己没有做好教育工作”。《弟子规》讲“人不安,勿话扰”,待儿子气色缓和过来时,淡淡地对儿子说:“如果就此能养成‘物品要妥善保管’的教训,这五千块钱还是算值得哈”(如果没有学习,我肯定都痛骂他几场了)。私下里悄悄给前夫打电话,请他这次一定不能对儿子妥协,一定不能给儿子重新买手机,以免养成他不爱惜物品、不保护好物品的习惯。前夫这次很配合,儿子不同意用前夫的旧手机,但在强硬二日后,还是选了一款前夫的旧手机用了起来。
    “孩子不是一天可以教好的”、“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周,15岁的儿子学校里遇到点事情不能开解,破开荒的给我演了一出“罢学”的闹剧。理由是学校学不到东西,浪费那么多钱,又浪费时间,要求给他办“退学”,他回来做什么都可以。前夫、老师相继做工作无效后,决定还是亲自去与儿子谈一谈。在去的路上就想好“要站在儿子的立场,不要和他对立。然后找到突破口,提醒儿子反省自己的错误”。10月24日晚暮色朦胧,和儿子的谈话在学校操场正式开始,儿子摆出一副刀枪不入的样子,说在学校没有遇到事情,只是忽然觉得这个学习没有意义。其实通过了解,儿子厌学的真正原因是“上体育课有一个项目没有做,被老师责查而被班上同学哄出来引起的”。但这个问题儿子却在和我谈话时刻意回避,理由就是在这个学校读书没有意义,浪费钱,浪费时间。忘了学习中“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的教诲,责备别人的过错不可过于严厉,要顾及到对方是否能承受。教诲别人行善不可期望太高,要顾及对方是否能做到。言谈间开始批评、打击儿子:“你觉得在这儿读书没有意义,还不是因为你成绩不好,考不上高中,这儿课少才选择这里的,我还希望你能考大学呢”。儿子辩解几句他能考上高中,在一句“我不想和你说了”,就头也不回的甩袖而去了。望着儿子在暮色中远去的背影,站立良久后开始在校道上缓步行走,也谴责自己“怎么又犯急了呢”、“怎么又对立了呢”、“怎么又打击儿子了呢”。一个班在夜幕中正在进行体能训练,在老师一句句的“还能坚持吗”。学生们的“能”的对答中缓过神来。观看良久,听着尚有童声的老师,声声清脆励志、坚持的话语。看着孩子们在老师“休息”的命令后,立即瘫倒在冰冷地面上的情景。不禁感触,老师辛苦,孩子们也辛苦。电话铃声响起,是儿子打来的“问我在哪里,回去了吗?”轻言告知他“妈妈还在学校,想静一会”后挂断了电话。继续看孩子们训练,半个小时很快又过去了,儿子再次打来电话,声音比开始多了一份情节“妈妈,你走了吗,怎么还不走”。也是轻言告知儿子“妈妈还在学校,我在看同学训练,别担心妈妈,我一会儿就回去”。晚上九点过,在老师“明天你们一定会全身酸痛,能坚持吗”的励志话语后,训练结束了。准备回家的我再次给不巧请假外出的班主任老师打了电话(儿子学校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老师也同吃同住)。班主任李老师说她刚回来,请我等她一下,她放下行李就出来见我。和李老师见面后,首先真诚的向老师道歉,孩子的厌学事件给老师添了不少麻烦。毕竟老师除了自己有课外,还要管理几十个“娇生惯养”的孩子。其次请李老师给体育老师带个话,如果儿子真的因“此”而执意要退学,请体育老师不要有什么负担,老师的行为是正确的,这是老师的职责,老师只是在履行职责。在和班主任李老师真诚的沟通后,李老师道出了孩子之所以厌学,还有一点小插曲。原来:“周一儿子上课时迟到被体罚,做完体罚项目后的儿子全身酸痛。故在第二日体育课时向老师请假,儿子以为老师听到了,但老师却没有听到。故老师在蛙跳时发现少了一个人时,责成偷懒的人出来受罚。儿子没有站出来,‘不站出来,同学就有群带责任’,儿子最终被同学轰了出来”,自尊心颇强的儿子就此产生了厌学心理。李老师也真诚的对我说,她会再次去做儿子的工作,并由衷的说儿子能有这样一位知书达理的妈妈真幸福。很惭愧地对老师说“自己学历并不高,且是一位不称职的妈妈,就是对孩子的失职,没有做好言传身教,才造就了现在孩子遇到问题走极端的结果。幸好现在在学习传统文化,才知道自己以前哪些地方错了,算是亡羊补牢吧”。转眼间已经十点过了,和李老师依依道别驱车回家。
    刚到家,就收到李老师的短信“若尧妈妈,您好!我已经把信交给孩子了……而且他当我的面,保证留下来!因为他也很爱你……你不用自责,其实您做处够好了……很开心能认识一位这么用心爱孩子的妈妈……”。读着老师的短信很惭愧也很感慨,如果……,我没有学习传统文化,我会如何处理儿子“厌学”的这个事件。原来,《细讲弟子规》方方面面已经教了我方法,已经教了我遇到问题所应该保持的正知正见,我已经不知不觉在用圣贤的教诲了。但是对“管孩子是体育老师应该的职责”这条却是我没有想到的。《弟子规》讲“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能够亲近仁者向她学习,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自己的品德自然进步,过错也跟着减少。 孩子“厌学”事件发生后,我专程拜访了引领我学习传统文化的小姨,小姨提醒我“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再慢慢的开解孩子反省自己的错误。还有,管孩子是体育老师的责任,老师没有错”。把持着这两句提醒,才有了之前的所行所言,不曾想小姨的提醒还真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正沉思间,儿子也给我发了一条短信,大意是“我错解他了,‘水总你变帅了’那条说说是他转发同学的,他也没有看不起送水叔叔的意思,最后是他不退学了”。在儿子“厌学”事件前,我发现儿子QQ空间有一条“水总,你变帅了”的说说,大意是给儿子寝室送水的叔叔变帅了的图片。对儿子对人的不敬颇为着急,又怕儿子回来,自己忘了,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进行引导和劝诫。
    试想:如果自己没有学习用“心”爱孩子;没有学习“见人错事,不指责,要协助”;没有学习“人不安,勿话扰”,身心很不安就不要用闲言语干扰他;没有学习“行有不得,反求诸已”, 当自己要做什么事却不能达成愿望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要回头从自己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方面寻求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从而改变自己以达成愿望。而是绝对会依照以前的习气对孩子进行责骂、镇压、发脾气或是自己生闷气,那就可能发生“在儿子甩袖而去时,频频电话于他”,也就不可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词错误。也就不会发生后来的“他两次电话关心我回家了吗”以及“在老师再次劝导下‘不退学’的好‘结果’了”。
    此时:也更体会到五伦关系中“父子有亲”的含义及重要性。提醒自己圣贤教诲中的“教人之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教诲别人行善不可期望太高,要顾及对方是否能做到。虽然现在儿子身上还有很多习气需要修正,虽然现在儿子还不时有犯错之时。但是,也看到了儿子的变化。如:不再像以前那样顶撞于我了;超出了规定时间未回家,也会打个电话告知是何原因了;会不时的和我沟通一些他的生活琐事了…… 
    这些,不都是我“通过学习而产生的变化吗”?
    这些,不都是我“力行改过而发生的改变吗”?
    《弟子规》讲“过能改,规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过要能改,而改过必须要先悔过,悔过又必须要先知过。所以,了解道理才能判断是非。而现在最缺乏的就是“是非的标准”,学习《弟子规》就是“是非做人”的标准。《弟子规》可以当家规、班规、公司的常规,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怎样“知过、悔过、改过”。加油,以后一切会更好的。
    感恩老师,感恩传统文化的教育,感恩所有为之付出的人!

 
 
感恩学长的分享!
注: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

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
   《礼记·学记》曰“相观而善”,善学者是“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样才能受益。
   

返回  

 
 

弟子规线装书

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