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学习《弟子规》的心得 |
弟子规学员 |
|
末学参加网络学院,认真听的第一课就是蔡老师讲的《弟子规》。听的当下,感慨万千,如果末学能早两年接受到这样好的圣贤教育,那我的人生可以少多少遗憾啊!后来,末学辞职在家专修,请教瞿师兄应该如何安排基础阶段的学习,瞿师兄很慈悲地指导末学,要学好《弟子规》,可以从学习复讲做起。但是,由于末学当时对《弟子规》学习的重要性尚缺乏充分的认知,而且一个人在家学习复讲,没有听众,得不到法喜,所以很惭愧,没能坚持下来。从去年年底开始,末学发现老法师几乎在每次的讲经或者开示中都会提到《弟子规》,反复地、不厌其烦地强调学习落实三个根的重要性,并且把《弟子规》比喻为土地,修行就象盖房子,别说高楼大厦,没有土地,连墙都砌不起来。末学虽然愚钝,但对老法师的教诲深信不疑,于是又重新开始探寻学习《弟子规》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感恩阿弥陀佛、三宝的加持,正在末学一筹莫展的时候,小组的一位师兄慈悲地建议末学参加学院的弟子规读书会。末学在这位师兄的督促下跟着学了两集,感觉非常受用。学院的弟子规读书会是安排每两周学习一集蔡老师讲的《幸福人生讲座》。在第二周的周四晚上会请几位学长在线上复讲并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一集的学习心得。末学从这几位学长的心得报告中经常能得到很多的启发,而他们认真努力落实《弟子规》的勇气和决心也让末学非常感动,并切实体会到蔡老师说的那句话“《弟子规》是拿来做的,不是拿来背的”。此外,末学从读书会的教学安排中得到启发,改变了原来单纯靠听讲的学习方法,使《弟子规》的学习不再枯燥。末学现在是采取先听,听三遍,再复讲,但复讲不是复讲全部,是在原来讲稿的基础上压缩,从一个小时压缩到15分钟,只取其精华部分,然后写心得报告。末学觉得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末学的根性:首先,通过复讲可以提炼出这一集的重要内容,并反复熏习;其次,通过写心得报告可以加深对这一集中某些重点内容的理解,并结合自身的情况,将理论与生活相结合,没做到的,反省忏悔,做到了的,再接再厉。这样一集学下来,感觉很有收获,也法喜充满。不过,因为每个人的根性不同,学习方法也会不尽相同,末学的这种方法也只是提供给大家作个参考而已。
末学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弟子规》里字字句句都体现着儒家的一个中心思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教导我们要事事处处替人着想,换位思考,替父母着想,替长辈着想,替他人着想,甚至于是替物品着想。
在《弟子规•入则孝》里讲到“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说的是东汉的黄香,小小的年纪就无微不至地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处处替父亲着想,细心地体恤父亲的需要。末学和黄香比比感到非常的惭愧。末学以前和父亲住在一起的时候,不仅没能照顾父亲,反而是年过半百的父亲在照顾我的一日三餐。末学羞愧之余,决定要改过自新,力行孝道,就从落实最基本的晨昏定省入手。
由于末学现在不和父亲住在一起,就决定每天给父亲打一个电话。最早以前末学和父亲通电话通常都是这样的:末学打过去,没话找话地问,家里有什么事儿吗?父亲答:没有。末学再找不出要讲的话,于是说,哦,那有事儿您就给我打电话吧。父亲那边说:嗯。于是一个电话不到一分钟就结束了。末学那时候心里还常常怪父亲,怎么连聊天儿都不会。后来有一次父亲跟末学说起大哥给他打电话,末学一听原来也是这样。然后,父亲说“你说我能有什么事,是我病了才算有事吗?”末学一想,是啊,我们打过来急匆匆的,父亲能在电话里和我们聊什么呢。所以,责任不在父亲,在我们自己啊。末学刚开始练习和父亲打电话的时候,也是没话找话,说说天气啊,问问饮食啊。后来就发现要把自己放在父亲的位置,想他的一天会做些什么,这样慢慢地就找到父亲感兴趣的话题,然后话就多了。比如我一问他今天有没有出门啊,他就开始说他去了通教寺,遇到了什么事儿。那么末学也会把自己这一天修学的体会向父亲汇报。有时一个电话能打半个多小时。末学在这样做的时候也能体会到父亲心里的欢喜,因为每次打电话过去,父亲接起来都是很开心地说“喂”,明显在等待末学的电话。能让父亲在平淡的晚年生活中得到这么一点点欢喜,末学心里也略感安慰。
末学每个周末都会回家去看望父亲。以前都是和哥哥们约着晚上回去,赶在吃饭的时间,还要父亲来准备晚餐。不仅如此,还经常迟到,害父亲打电话来催问。吃完饭,待不了一会儿就要赶着回去,不然就没有公车了。即使在家那点时间,也是眼睛盯在电视上,对父亲的话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再加上和哥哥们闲聊,实在讲和父亲说不上几句话。后来学习了《弟子规》,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对自己这种形式上的孝亲感到非常惭愧。于是改为上午回去,这样不仅能为父亲做顿饭,吃完饭还可以帮父亲擦擦地,做点家务,也有时间坐下来陪父亲说说话。父亲对此也很欢喜。
在这个过程中,末学也体会到,当我们常常能用心去体察父母的需要,对父母的恭敬心也就在这一点一滴当中慢慢培养起来了。
末学以前遇到和父亲观点相左的时候,常常会和父亲争论,甚至顶撞父亲。末学的父亲热心于宣传佛法,在这上面花了很多的心思和时间,但不注重个人的清修。末学对此深感忧虑。有一次,在和父亲通电话的过程中又说起这件事,末学气急败坏之下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直到父亲不耐烦地打断末学说“知道了”,末学才嘎然而止。事后末学反省自己,是自己当时过于急躁,说话的语调语速不恰当,没有做到“怡吾色,柔吾声”,引起了父亲的反感,必须要改变自己那种强加于人的态度。于是,末学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方法。以后再规劝父亲的时候都是轻声慢语地说两句,在父亲还没生反感之前就赶紧打住,但是遇到机会就劝,相信父亲总有转变过来的那一天。这样没过多久,父亲就很欢喜地接受了末学的建议,在定课之外抓住一切机会散念,而且父亲说到做到,出门走路、坐车、在家听经看盘,嘴里都在不停地念,非常地精进,令末学都自叹不如。
虽然末学是努力地在一点一滴学习落实圣贤的教诲,但知道自己做得还非常不够。末学在学习《弟子规》之后,明显地发现自己缺乏知恩感恩的心。大宝法王曾经说:假如我们掉在水里快淹死了,这时有个人把我们从水里救了上来,我们一定感激涕零,一辈子念念不忘。可是,我们小的时候,如果父母一天不管我们,我们就会被饿死、冻死,父母救了我们无数次,我们却从来没把父母的恩德放在心上。想想九岁的黄香,想想大舜,怎么我们和古人的差距是那么远啊?!但是,我们切不可自暴自弃,要不甘落后,要见贤思齐。孟子说过,“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愿以此与各位大德同修共勉。
|
|
感恩分享!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