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之家道(第二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10/5/8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大家好。我们接着看“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大道行于社会、行于天下,就像史册当中都有谈到,尧舜他们都是尽心尽力为人民,感来他的人民也效法、学习他。所以那个时候的人,他是羞耻自己不能像尧舜这样的德行。所以《大学》里面告诉我们,“一家仁,一国兴仁”,就是那个时候的社会状况。这些领导者特别无私,至诚感通,老百姓佩服他、效法他、学习他。“一家让,一国兴让”,我们看周文王,他的伯伯们把天下让给他的父亲(让给自己的弟弟)王季。老百姓感受到的是,他们的领导者连天下都能让,还有什么东西不能让。所以上行下效,所以天下为公。

  在《说苑》里面有提到,大禹在治天下,碰到了有人犯错,判刑,要押解去服刑。禹看到了,赶紧下车询问,他们是犯了什么罪。了解之后,禹帝就很惭愧,他就说到,尧舜那个时候,老百姓都是效法他们,以尧舜之心为自己的存心。禹就反思,好像他现在治理的天下,老百姓是以自己的私心为心。所以那个时候的领导者,都以天下为己任,天下不好,他都反思是自己没有带好的头。我们今天在各个行业当领导者,都能有这样的心境来反思自己,那这份诚心也能带动一个团体都能反省自己、都能为团体着想。所以古圣先贤就讲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老百姓没有教好,是我没有做好的榜样。虽然时代在变迁,但是这些处世,尤其当领导者的精神是不会变的,能够时时“反求诸己”,必得人民的佩服跟爱戴。


  “天下为公”,怎么样能够让老百姓过上好的日子,那他得要办政治,把各个工作,国家各种重要的建设都能推展好。所以那个时候的天子,他很重要的,他要举拔贤能之才。


  大家在读这一篇文章,它是治天下,治天下跟治企业、跟治家族,那些道理都是相通的。不是说治天下归治天下,治企业归治企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而且圣贤的教诲是大小圆融,我们不要边学边执着,“这个是皇帝的事,不干我的事”,这些领导者的精神都是相通的。比方说一个人要节俭,一个家要节俭、要勤俭,请问一个国家要不要勤俭?要,对!所以道理一定是小大都圆融、都适用。人明白这个道理,人家治家,你可以把治家的方法拿去做企业,治天下的方法你也懂得去运用,这叫举一懂得反三,懂得活学活用。他要把天下治理好,他得要有很多重要的大臣负责农业、负责教育、负责土木、负责刑罚,很多重要的职位都要有人去带好的头。

  【选贤与能。】

  把有德行、有才干的人推荐出来,他自己有德,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这句话大家没听过吗?有,你们的表情好像没听过,害我想是不是要写一下(你们听得都入定了,我很难判断)。所以天地万物之间它都是相招感,善心感善报,恶心感恶报,谦虚的心就感正直的朋友,玩乐的心就感酒肉朋友来。一个有德之人,他就能感来很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为国家服务,在《论语》里面就有彰显『选贤与能』的重要性。孔子给他的学生讲,办政治“举直错诸枉”,就是举荐真诚、正直的人,把一些小人赶紧让他离开,这样整个朝廷才是一个善的风气。《论语》里面就有讲到,“汤有天下”,商汤,商朝的始祖,商朝第一个皇帝,第一个天子,皇帝是秦始皇之后称皇帝,对不起。“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这是宰相,他非常有德行,一举伊尹,所有那些巴结谄媚的人统统赶快跑,他们知道混不下去了。有智慧、有德能的人说,伊尹出来了,我们一定要一起去为国家服务。所以他举一个贤德之人,感来的是无数志同道合的贤人。


  我们看每个朝代一开始,都是非常尊贤,都用非常有德行的股肱大臣。像周朝一开始用姜太公,在《论语》当中,孔子也有讲到,“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说到大舜那个时候,在众人当中,将很有德行的皋陶举为大臣。这么有德行的臣子,他就会为天下老百姓去付出,而且会感来很多跟他有同样志向、德行的人,“有德此有人”。没有德的人,他见到这些有德之人,有的不好意思了,有的知道那就不能在这里谋私利,甚至于勾心斗角,在这种氛围之下就没有他的空间。这个时候很多有德之人就聚来为天下谋福。所以舜王那个时候,派大禹治理水利,派契负责教育的工作,派稷为农师,整个教导老百姓怎么耕作,这些都是有德之人,然后去照顾、负责国家最重要的工作。而且这些有德之人,他走到哪里就教化一方,那一方的老百姓都以他为榜样。所以在古代,都称这些官员叫父母官,用像父母爱子女一样的心来对待百姓。


  古人为什么他要十年寒窗苦读?他不是为了要去赚钱,去享福,他是能好好的领纳这些圣贤的教诲,然后懂得经世治民的这些道理,他才懂得去行仁政,去爱民。所以他深入这些经典之后,他也必须有一个官职,他才好去做这些事情,所以苦读是为了创造一个能够去服务人民的机会。这个心境很重要。而不是说谋一个位置去争名夺利,那个不是读书人的心境。就像我们曾经读过的了凡先生,他读书,公门好修行,所以他那个时候做宝坻县的县长,那他就可以去利益老百姓。而且他确实是尽心尽力,到了以后,了解实际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很不容易,所以他把田租给降低了,那这样老百姓的负荷就不会那么重。


  结果他本来都是发愿要做善事,那个时候他是发愿做一万桩善事。那时候他是县太爷,他的太太是县太爷的夫人,出去外面都有人接待,所以可能也怕给人添麻烦,就不怎么出去。所以他太太就皱眉头,以前还没有住在衙门里面(县太爷的府邸),常常还可以出去做做善事;现在每天都在房子里,要做善不容易,什么时候才能把万善给圆满?太太还满担心的。善心马上有感应,当天晚上就有天神给袁了凡先生讲,“你减田税、减税租,当地万民都受利益,所大家好。我们接着看“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大道行于社会、行于天下,就像史册当中都有谈到,尧舜他们都是尽心尽力为人民,感来他的人民也效法、学习他。所以那个时候的人,他是羞耻自己不能像尧舜这样的德行。所以《大学》里面告诉我们,“一家仁,一国兴仁”,就是那个时候的社会状况。这些领导者特别无私,至诚感通,老百姓佩服他、效法他、学习他。“一家让,一国兴让”,我们看周文王,他的伯伯们把天下让给他的父亲(让给自己的弟弟)王季。老百姓感受到的是,他们的领导者连天下都能让,还有什么东西不能让。所以上行下效,所以天下为公。

  在《说苑》里面有提到,大禹在治天下,碰到了有人犯错,判刑,要押解去服刑。禹看到了,赶紧下车询问,他们是犯了什么罪。了解之后,禹帝就很惭愧,他就说到,尧舜那个时候,老百姓都是效法他们,以尧舜之心为自己的存心。禹就反思,好像他现在治理的天下,老百姓是以自己的私心为心。所以那个时候的领导者,都以天下为己任,天下不好,他都反思是自己没有带好的头。我们今天在各个行业当领导者,都能有这样的心境来反思自己,那这份诚心也能带动一个团体都能反省自己、都能为团体着想。所以古圣先贤就讲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老百姓没有教好,是我没有做好的榜样。虽然时代在变迁,但是这些处世,尤其当领导者的精神是不会变的,能够时时“反求诸己”,必得人民的佩服跟爱戴。

  “天下为公”,怎么样能够让老百姓过上好的日子,那他得要办政治,把各个工作,国家各种重要的建设都能推展好。所以那个时候的天子,他很重要的,他要举拔贤能之才。

  大家在读这一篇文章,它是治天下,治天下跟治企业、跟治家族,那些道理都是相通的。不是说治天下归治天下,治企业归治企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而且圣贤的教诲是大小圆融,我们不要边学边执着,“这个是皇帝的事,不干我的事”,这些领导者的精神都是相通的。比方说一个人要节俭,一个家要节俭、要勤俭,请问一个国家要不要勤俭?要,对!所以道理一定是小大都圆融、都适用。人明白这个道理,人家治家,你可以把治家的方法拿去做企业,治天下的方法你也懂得去运用,这叫举一懂得反三,懂得活学活用。他要把天下治理好,他得要有很多重要的大臣负责农业、负责教育、负责土木、负责刑罚,很多重要的职位都要有人去带好的头。

  【选贤与能。】

  把有德行、有才干的人推荐出来,他自己有德,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这句话大家没听过吗?有,你们的表情好像没听过,害我想是不是要写一下(你们听得都入定了,我很难判断)。所以天地万物之间它都是相招感,善心感善报,恶心感恶报,谦虚的心就感正直的朋友,玩乐的心就感酒肉朋友来。一个有德之人,他就能感来很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为国家服务,在《论语》里面就有彰显『选贤与能』的重要性。孔子给他的学生讲,办政治“举直错诸枉”,就是举荐真诚、正直的人,把一些小人赶紧让他离开,这样整个朝廷才是一个善的风气。《论语》里面就有讲到,“汤有天下”,商汤,商朝的始祖,商朝第一个皇帝,第一个天子,皇帝是秦始皇之后称皇帝,对不起。“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这是宰相,他非常有德行,一举伊尹,所有那些巴结谄媚的人统统赶快跑,他们知道混不下去了。有智慧、有德能的人说,伊尹出来了,我们一定要一起去为国家服务。所以他举一个贤德之人,感来的是无数志同道合的贤人。

  我们看每个朝代一开始,都是非常尊贤,都用非常有德行的股肱大臣。像周朝一开始用姜太公,在《论语》当中,孔子也有讲到,“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说到大舜那个时候,在众人当中,将很有德行的皋陶举为大臣。这么有德行的臣子,他就会为天下老百姓去付出,而且会感来很多跟他有同样志向、德行的人,“有德此有人”。没有德的人,他见到这些有德之人,有的不好意思了,有的知道那就不能在这里谋私利,甚至于勾心斗角,在这种氛围之下就没有他的空间。这个时候很多有德之人就聚来为天下谋福。所以舜王那个时候,派大禹治理水利,派契负责教育的工作,派稷为农师,整个教导老百姓怎么耕作,这些都是有德之人,然后去照顾、负责国家最重要的工作。而且这些有德之人,他走到哪里就教化一方,那一方的老百姓都以他为榜样。所以在古代,都称这些官员叫父母官,用像父母爱子女一样的心来对待百姓。

  古人为什么他要十年寒窗苦读?他不是为了要去赚钱,去享福,他是能好好的领纳这些圣贤的教诲,然后懂得经世治民的这些道理,他才懂得去行仁政,去爱民。所以他深入这些经典之后,他也必须有一个官职,他才好去做这些事情,所以苦读是为了创造一个能够去服务人民的机会。这个心境很重要。而不是说谋一个位置去争名夺利,那个不是读书人的心境。就像我们曾经读过的了凡先生,他读书,公门好修行,所以他那个时候做宝坻县的县长,那他就可以去利益老百姓。而且他确实是尽心尽力,到了以后,了解实际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很不容易,所以他把田租给降低了,那这样老百姓的负荷就不会那么重。

  结果他本来都是发愿要做善事,那个时候他是发愿做一万桩善事。那时候他是县太爷,他的太太是县太爷的夫人,出去外面都有人接待,所以可能也怕给人添麻烦,就不怎么出去。所以他太太就皱眉头,以前还没有住在衙门里面(县太爷的府邸),常常还可以出去做做善事;现在每天都在房子里,要做善不容易,什么时候才能把万善给圆满?太太还满担心的。善心马上有感应,当天晚上就有天神给袁了凡先生讲,“你减田税、减税租,当地万民都受利益,所以你的万善已经圆满了。”

  从了凡先生亲身的体验,我们就知道,当官就有一个可以服务人民的机会。而我们今天假如是一个企业家,一个团体的领导者,底下的同仁,成千或者上万,我们能引领他们都学习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他的家风愈来愈好,那是造福我们同仁世世代代的子孙,那这个功德就很大了。所以事实上,人心量愈大,这一生就能做更大的利民的贡献。这里是“选贤与能”,找到这些重要的大臣,把事情办好。

  【讲信修睦。】

  这当然一定会很强调伦理道德的教化。在古代读书人懂道理,不识字的人也懂道理。因为很多文艺表演,都是忠孝节义,可能在庙口都能看到这些表演,从小就知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标准。所以『讲信修睦』,这个“信”包含信实。信,人言为信,人讲出来的话就要有信用,讲出来没信用,那就不叫人讲的话。所以人讲谎话就是不想当人,糟蹋这个当人的身份。所以修行要从不妄语开始,不讲谎话。而信实第一个,他是要对得起良心,第二,时时提醒自己言行一致。我们看第一个对得起良心,实在,不欺骗别人,首先不欺骗自己的良心。我们现在对信用,好像觉得社会信用,“我都没有做违背信用的事情”,那只是做给人看的,跟古代的标准不同。做给人看的,但内心里面有没有真正是诚信?这就很难说了。我们去思考一下,君子是对得起良心,小人是专门做表面给人看。我们假如不从良心去学,学一学我们也可能是变成小人,有人在的时候就做得很好,没人在就做不好。

  我们看很多大的企业,它是被几个主管给搞垮的。我们看美国的安隆集团,全美国都排在前几名的大的企业,结果倒下来,就二、三个什么CEO执行长、什么财务长,二、三个人就把它给搞垮了。但是我们注意,这些高级主管,请问:他的信用指数有没有曾经没讲信用过?没有,一样都没有。而且他还是哈佛名大学毕业的。但是很奇怪,他假如真正守信,一辈子从来没有失信过,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失信了?那可能是他觉得,这一次信用可以卖出去,卖出去我这一辈子就不愁吃穿了,他可以卖。这跟我们中华民族那种守信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他守信是为了我在社会好做事,还是有个自私自利在维护他的信用。可是等这个利益已经大过于他觉得可以卖掉这个信用,可能就出状况了。可是我们几千年来的精神是,纵使死都不愿意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所以我们有时候看起来好像都一样是守信,但是你细细去看那个存心,我们老祖宗的修养是让我们佩服的。

  所以第一个对得起良心,就让我们想起“季札挂剑”。春秋的一位圣贤,他要到鲁国去办事情,经过徐国,看到徐国国君,他们聊得很开心,一起探讨学问。结果徐国国君看着他身上的佩剑,很喜欢。古代的人很敏锐,看人家的眼睛就知道人家的意思。可是因为他是外交官,佩剑是身份,得要把这件事办完了才方便送给他。所以他在心里面起了一个念头,回来的路上,我赶紧把这把剑送给徐国国君。结果等到他出使完回来,徐国国君已经去世了,他到他的坟前祭祀,祭祀完就把剑挂在坟旁的树上。他的仆人就很吃惊,他说“主人,你又没有说过,连话都没有说过要给他;纵使你说过,他也已经死了。”我们去感受一下,人有时候很习惯去给自己找很多合理的借口。但是季札说到,“始吾心已许之”,我的心已经答应要给他了,怎么可以因死而违背我当初的承诺呢?所以古代的人自己的一个意念都不愿意违背。这是把人的道德真正把它做出来,真正的诚信。

  我们效法季札的精神,我们曾经对我们的亲朋好友许过的承诺,我们终身要尽心尽力去做,这样才知道什么叫俯仰无愧的痛快,无愧于亲人,无愧于天地。已经走上婚姻的人,就时时想到当时对另外一半的信诺;已经有孩子的人,时时想到孩子降临在我们家,我们当下看到孩子,自自然然提起的那一份父爱、母爱的承诺,终身不忘!以至于我们对父母的承诺,那一份孝心,再难,我们都要尽心尽力去实践、去完成,这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再来,讲出来的话一定要做到,言行一致。为什么说以前的人很实在,我们又常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所以我们要体会古人那种修养、存心。在《论语》里面讲到,“古者言之不出”,他们讲话不讲大话,很谨慎,生怕讲了以后自己做不到,这样他们会觉得非常惭愧,耻自己不能够做到,甚至于他们是做到了才去说。所以师长老人家说,做到再说是圣人,说了以后能做到是贤人,说了以后做不到是骗人,骗人就没有信用。从师父这段话再对照经典里面讲到我们古人的存心,言行一致,不自欺,也不欺人。《论语》里又讲到,《论语》有好几句都在诠释言行一致,心行一如。《论语》里面有这么多句,显然进德修业这个态度是一个关键。为什么?人讲得多,自己的心境跟不上,就好为人师了,就错估自己的境界。因为有时候讲得好,做得不够,别人还赞叹真了不起!赞叹久了,我们还以为自己真的这么厉害。所以“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言过其行、言过其实的时候都会感到惭愧。这是我们看的信实。信用,所有的承诺要去做到。信仰,他人生的志向,人生的方向、目标,都在“讲信”当中,因为信跟义相应,信义、信义。所以义,对家有道义,对社会民族有道义,这都成为他人生的一个信仰,他要去达到这样的目标。所以讲信,人就很有使命感。

  “修睦”,互相平等对待,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所以那个时候的人,师长也有墨宝,也是跟那个时候的社会情况是相应的,“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助合作”,是这样的心。而人与人互相尊重,也是透过明理,知道每一个人都有明德,不会很傲慢瞧不起人。人与人都有明德、都有本善,心才能平等对待。而我们都坚信每一个人有本善,当看到人家作恶,那是因为他“苟不教,性乃迁”。所以变成什么?不忍心他堕落,这个时候就是互相关怀、互相帮助,怎么样帮助那个人改过迁善,不忍人家造恶的心就提起来了。所以“人之初,性本善”摆在第一位,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相信自己,就不糟蹋自己,相信别人,就不跟人对立,就不怀疑他人,就会协助他人。所以经典前面几句,都是彰显人生的真相,我们能把这些道理融在自己的心田里,待人就平和、慈悲了。这是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我们老祖宗的教育,就是从“父子有亲”来教导孩子。为什么几千年来这么多人接受古圣先贤教诲道德学问都很有成就?因为老祖宗的教育,他是顺着天性的教育,接触的人都能接受。我们曾经有参与的学员讲到,“奇怪,传统文化五天的课程,有一些人是很傲慢抬着头进来的,奇怪,怎么五天以后是鞠躬走出去的?”他们很惊讶,想这里面是不是专门在给人家洗脑的。其实他们误会了,老祖宗通达人性,知道人本有的孝心、本有的善心,很自然的把它唤醒,所谓“百善孝为先”,孝心开了,百善皆开。而且孩子一出生就是看着父母,接触最多的也是父母,就让这个“父子有亲”的天性终身保持,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第一个目标,让一个人跟父母的亲爱终身保持。

  大家去想象一下,一个六十几岁的人看到他八十几岁的父母,然后叫妈的那个表情、神态,跟那个三岁的孩子跑过去抱他爸爸妈妈一样,你看这个六十几岁的人幸不幸福?你们配合一下、感受一下。再去想一想那个老莱子,七十多岁在那里逗他父母开心。那是天性,一生都保持,心里面一点习染都没有,一点怨都没有,一点情绪都没有,纯是一颗天性的流露,这个人真幸福!一个人心里面还有父母的不是,他再有钱、再有地位,他已经跟幸福、快乐绝缘了。

  所以我们看到一些青少年很忤逆他的父母,一些成人看了很生气:“这些孩子怎么可以这样对父母?”没错,他做的是不对的行为。可是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这个孩子也曾经一岁、二岁的时候,父母打他,他更往父母的怀里钻,这是他的天性。可是这个天性为什么经过十几年之后是忤逆父母,谁教他的?没给他好的教育!而一个人从天性变成忤逆父母,请问他的心要扭曲多少次?他也很可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连父母都恨的时候,这个人是苦得不能再苦了。(此时雷声大作)你看老天爷都在配合,是不是?感觉到他们苦了没有?你不能跟他对立、不能责怪他,你感觉到他的苦,可能你一句话就把他那个坚硬的心给化开了。他也不想这样!慢慢的把孝道的道理引导他,把他那些错误的思想能够放下来。所以这个是教育的功能,“父子有亲”的天性终身保持。

  然后再把这一份天性的亲爱,延伸到对兄弟姐妹、对自己的家族,再对邻里乡党、对社会大众,以至于对不同种族、宗教的人民。大家注意,中华民族很可贵,不同的宗教到了我们这一片神州大地,都很融合,甚至于还给它们发扬光大。我们看,佛教是印度发源的,结果到了我们这一片土地还更加的璀璨、更加的发扬。包含回教到了我们这片土地,经过传统文化融合,特别温和。而且又透过郑和传到东南亚来,所以爪哇岛那是郑和传过去的回教,很好!苏门答腊是中东传过去的,就比较凶,他们那个源头不一样。所以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很可贵、很包容,兼容并蓄,然后成就每一个种族、每一个宗教。现在中国大陆是五十六个民族融在一起。所以我们这个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很可贵的。

  所以为什么汤恩比教授强调要靠我们中华文化去弘扬,他了解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特质,还有几千年来带领着这么多人口的国家都能长治久安的学问,他懂得。所以这个时代为什么一直在强调要弘扬郑和的精神,他有中华文化的修养,走到哪里不只不侵害别人,还利益当地。我们看现在印度尼西亚,有一个城市叫三宝隆,经过了六百年,都还记得郑和那个时候的恩德,可见得感人至深。我们看,列强强盛起来,有了武力,郑和那个时候的军队是二万多人的军队,那个船比哥伦布的还要大很多,都没有去伤害人,都是去成就他们,把技术给他们。假如这个精神再弘扬开来,那就是世界的福气了。

  所以,全世界的华人十几亿人,想对了一件事,做对了一件事,世界就有救了。这十几亿人想错了事,这个世界会怎么样?可能就要遭殃了。所以诸位学长,我们作为华夏儿女,很难得,你做得好,十几亿人都沾光。人家看你做好事,“Chinese”,这叫光荣自己的民族。可是你假如做错事,在机场大吼大叫,那你一个人就侮辱了十几亿人。人家说,你看,这么没修养,“Chinese”。我们就是“德有伤,贻亲羞”,把所有中华民族的人统统都拉下水,这叫造孽深重。所以大家一举一动要注意,积功累德容易,造孽也很容易。

  我们了解到我们的文化是把这个天性、孝心终身保持,然后再把它延伸到对一切的人,这个时候我们就找到了“孝”是做人的根。“悌忠信”,对长辈,对兄弟,对整个家族。一个人还没出家庭以前,他就在扎他的处事待人接物的根本,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礼义廉耻”。我给大家尽量写繁体字,因为大家以后要深入《四库全书》,那都是繁体字,大家先做好准备。很重要!我们这一代能深入,下一代才能接下去。这一代都看不懂,下一代就完了。所以我们在马来西亚的土地上,很多下一代都很有福气,读古圣先贤的经典很多读了快十年,这是很好的基础。这个基本上是这几百年来,好像,有没有小朋友读经读十年的,有没有?好像有,有,这三十年,这一、二代断掉了,像我们沈慕羽沈老他们都有读。所以这一代快断了,要赶快把它接起来。刚好有基础,大家以前辛勤的耕耘,这些孩子都很有基础了,我们好好把文言文学好,大家回去跟这些孩子都可以上文言文的课,他们就有能力去深入经藏。

  礼义廉耻是人生的枝干,仁爱和平是花果,而且扎这个根他是顺着人性,因为人一出生跟父母最亲爱,所以“事亲”,侍奉父母。在家庭里面,尊敬长辈、兄弟姐妹,“敬长”,悌忠信。出社会,他懂得事奉领导,事奉国家、事奉单位的忠心,“事君”,礼义廉耻。最后,他懂得爱护众人。所以整个人格的建立、发挥,也是顺着他整个一个人人生从家到社会的自然轨迹。而“礼运大同篇”里面举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他针对的是,因为亲爱自己父母,这是仁之始也,仁爱心的源点。推广开来,不只对自己的父母好,“事诸父,如事父”,这就是发扬光大,仁之广也。而“子其子”,照顾自己的孩子,也是很自然天性的发挥出来。这是孩子来了,我们有一份道义,要把孩子教育好、养育好,这是人道义心很自然的开始。而能够推及到视所有的孩子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照顾,这算是义在不断的继续广大,义之大也。但是,他都是建立在这个仁义的源头,就是孝养自己的父母、照顾好自己的孩子。所以基础还在亲其亲,子其子,然后延伸开来,“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我们从这里来看,一个人在家庭当中所形成的这些德行,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所在。我们看,今天他对父母,当然,有夫妇而后有父子,而后有兄弟。而我们看,这个父子关系,他到了团体去,以前在古代,皇帝叫君父,他也是把孝心自然的转变成一个忠心。“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所以以前叫君父。不只对父亲这种孝道,他到学校去读书,老师叫什么?师父。同学叫什么?师兄、师弟,那种孝悌再延伸出去就是忠,就是对人的友爱。所以为什么林则徐先生说,“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是做人的大根大本,孝悌扎好了,自然对人就有忠心跟爱心。我们从这里看,其实家庭教育是根。所以他兄弟延伸出来,对同学、对朋友都懂得友爱了。

  我们来看一下,“孝”是根,根是能生,“百善孝为先”,孝心开,百善皆开。我们看其它的这些德行,其实也是从孝流露出来的。

  大家想,“悌”,友爱兄弟姐妹,《弟子规》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忠心,一个人对父母都不忠诚,他怎么对别人忠诚?所以“入则孝”说,“亲所好,力为具”,一个人那种忠诚就从这里出来。大家有没有想起哪一个故事?“子路负米”,你看走了百里,这么重的米,他有没有觉得累?你们没扛过,体会体会他的心境。他都没想累,他就不累,他就想着父母吃到这个米那种高兴,他就想着这些。所以诸位学长们,累从哪里来?大家注意去感受感受。我们父母那一代当妈妈比较辛苦还是我们现在这一代?这一代,讲话要凭良心。上一代的人生五个、生八个,是不是?一份薪水,闽南话俭肠勒肚,很节俭!妈妈这么刻苦,有时候做一些手工做到半夜,隔天一醒过来又在帮我们准备早餐。母亲很辛劳!请问大家有听过她们喊一声苦吗?没有。可是现在都穿名牌的,吃香的喝辣的,然后一天就喊好几次苦。所以真正的苦不是外面的条件,是人心中的情义、道义退了。有情义、道义,只要想到该做的,他做得心安,他不觉得苦。现在是常想自己,计较来计较去,攀比来攀比去,所以叫苦连天。我们看到这个想起了子路负米,他高兴,让父母能吃到好的东西。后来他到楚国当大臣,俸禄很好,钟鸣鼎食,每天吃得很豪华,他吃不下。他说,不如我百里负米奉养父母那种快乐,现在这个不快乐。所以这个忠诚是从对父母的孝心出来的。

  “信”,一个人的守信用、诚信也是从这里来的,对父母的诚信。所以“父母命,行勿懒”,答应父母的事情赶紧去做到。结果我们现在是答应客户的事赶紧去做到,答应父母的事排在最后面。大家看这样是不是诚信?那都是做表面的诚信。真正的诚信也是从对父母的态度生出来的。所以大家看,留名青史的圣哲人,他有一个原动力,就是对父母的忠信,甚至是对祖宗的忠信。我们看范仲淹先生他说到,我今天有这么高的福分、这么高的地位,那是我祖宗给我的福报。他跟他的子孙讲,我假如把这个福报乱花了,去享受了,我以后怎么对得起,我怎么去见我的祖宗。

  我们一提到历史,最有名的司马迁先生,就是因为他父亲是史官,希望他能够继孔子之后五百年,能够写出千古的文章,期许他,在临终前期许他。司马迁先生念念不敢忘,这是对父母的忠信,以至于他因为李陵将军的事情,被判宫刑,去势,这个对读书人来讲是莫大的耻辱!一般的读书人受到这样的耻辱一定自杀的。可是为什么司马迁先生不自杀?死很容易!可是他忍住羞辱几十年,就是为了不能辜负曾经答应他父亲的承诺。所以我们整个史书都是以司马迁先生的《史记》为范本。而这本书也从黄帝记到汉朝,把很多宝贵的文化、智慧传承下来。信!

  “礼义廉耻”。我们看“礼”,当然对父母的恭敬,“父母呼,应勿缓”、“出必告,反必面”、“长者先,幼者后”,从对父母的恭敬,养成了一个礼的态度。

  “义”,大家看《弟子规》里面讲的,“事死者,如事生”,那种情义,父母离开了,都没有减少,这道义也从孝道来的。

  “廉”,“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耻”,人羞耻心的源头在哪?我们小时候最怕哪一句话?真没家教。一讲,好像很难受,赶紧收敛,很丢脸。“德有伤,贻亲羞”,一个人羞耻心的源头。“仁”,设身处地,“冬则温,夏则凊”,体恤得很细微。“爱”,“亲有过,谏使更”。“和”,“怡吾色,柔吾声”,要心平气和去劝。要劝到什么程度?劝到父母“号泣随,挞无怨”,一个人连父母打他、骂他,他都能心平气和,不跟父母计较,不生一个怨恨,这个人一生的修养才能“平”。他不记恨父母,只记父母的好,只想着怎么做才能真正劝诫父母,其它的他痕迹都不露,这个人有和平的修养。

  所以我们看近代大家也都有很好的理想跟学说思想,可是为什么好像愈实践社会愈乱?并不是这些理想不好,只是因为目标都在这里,有没有根?没根。要达到那种理想的社会目标,一定要从孝道入手。这个时候我们再翻开《孝经》,就佩服孔老夫子,“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一个企业团体肯去做了,他的企业也能像《孝经》讲的这样,上下无怨,民用和睦。所以谁最有福气?肯听圣人、肯听老祖宗的教导,去落实在自己的家庭,落实在自己的企业团体,这个人最有福气。因为他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经营他的人生。所以我们得要从根本去努力,不能好高鹜远。而我们看,我们这个时代特别强调民族要团结。他没有孝悌忠信,怎么团结?所以有这么好的理念,一定要透过教育才能达到,一定要透过德行的教化才能达到,不然都是口号。我们强调民族的大团结,一定要从孝养父母、友爱兄弟、爱自己的家族开始,才能延伸出来一个民族的大团结。

  礼义廉耻,现在社会特别强调民主、民权,但是假如人没有接受礼义廉耻的教化,选出来的人无礼,在国会打架,然后选上了都谋自己的私利,没有道义、没有礼义,没有廉耻就贪污,完蛋了。所以现在很多民主国家空有一个民主的制度,贪污的现象根本都快控制不住了,要那个制度干什么?所以得抓到德行才是本,有德,这个制度才能用得好。没有德,都拿着制度在玩弄,在谋自己的私利去了。所以《大学》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制度也是末,方法都是末,根在哪?在道德,在修养上。所以我们要让这些理念能真正落实,还是要回到五伦八德的修养上来。

  我们强调要重视社会福利,民生主义。其实人要真有仁爱和平的心,你没有那个主义,没有那个制度,人都主动去做。你只有这个制度,但人没有发自内心的爱心,还是很难做好的。其实这整个十二个德目,就是我们整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落实,就在这些德目里面。孝道,悌忠信,修身,齐家。“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既张,国乃复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所以礼义廉耻的德行是治国,一个团体一定要有礼义廉耻才能维系。最后,仁爱和平的精神可以让天下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些德目的落实,就是把我们《大学》里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去实践,所以这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每一个人修养德行都能去做到、去努力。所以我们这些道理通了,再看到这八德,这十二个德目,大家有没有觉得它在放光?我们老祖宗都是把学问总结得非常的简要,让我们好去体会。

  而我们现在看,看起来社会问题频传,很多。请教大家,只要这十二个德目都在人的心中,还有哪个问题不能解决?孝悌了,哪来的家里冲突!忠信了,哪来的跳槽、哪来的不讲信用,是不是?商业里就是忠信出了问题,人都没有安全感。礼,不冲突了,互相尊重了。义,人都有情义、恩义,哪有现在离婚率这么高的道理?廉耻了,哪有人在贪污?仁爱和平了,那就是互相爱护、互相尊重和谐的社会了。所以孝是整个德的根本所在。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自己就有信心,从自己做起,进而把老祖宗这些好的智慧,去分享给有缘的亲朋好友。人一明理了就有信心去做。所以这里提到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人这个仁爱和平的心发出来了,这样就能: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我们几千年的文明特别重视尊重老人,因为老人一生奉献给家庭跟社会,假如我们这些晚辈还不好好照顾老人,这叫忘本。一个人造孽最大的就是忘恩负义。摆在眼前的是什么,我们不好好照顾父母、照顾老人,保证我们的晚年也没人照顾。那是铁定的,如是因,如是果!现在的人只顾眼前,不顾以后。其实老人是我们的大福,“福田心耕”,孝敬老人就是恩田。报恩,这个人有厚福。老人,我们奉养,不是老人有福,谁有福?我们当子孙的人有福,“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现在都是小家庭,没有奉养老人,孩子从小怎么学孝道?他就只能想自己,父母也没有把孝道表演给他们看。


  所以诸位学长,社会在变,有变好的,也有变不好的。不好的不能跟,不能随波逐流。小家庭好不好?好就不会变这样了,是不是?最少最少,折中家庭,三代同堂。我们从小都是跟爷爷奶奶一起住,才有健康的人格,才没有变成小皇帝。从小耳濡目染,看父母怎么对待爷爷奶奶。所以这一点,我们马来西亚的同胞特别好,很多都还保有大家族,三代同堂的都有。我有时候看到三代、四代人一起来听《弟子规》的,那个场面非常的感人、温馨。家道、好学就在这个过程当中在传递了。所以让老人的晚年安心,甚至是无疾而终,这个子孙有大福。假如您做的事业就是照顾好老人,让他们能善终,那这个人也功德无量。就是他们能够用孩子的心去侍奉这些老人,真的把这些老人当自己的父母,这样的存心感天动地,老祖宗都会保佑他们,把这样的养老机构办好。『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其实人到中年能很勤奋的去工作,一来是他对家庭有责任心,他会念念不忘。“下思造家之福,上思报国之恩”,所以他对家庭有责任,他就会去发挥自己,去付出,去赚钱来照顾父母,养活家庭。他对于社会、国家也有使命,所以他在各行各业都会认真负责。

  而我们现在,有时候都是心态出问题。社会国家是互助之体,每一个行业都在服务大众,都应该赢得我们的感谢跟尊重。可是现在好像忽略了每一个行业的本质是服务,都是用钱来衡量每一个人、每一个行业,这个人心就扭曲掉了。有了钱,不尊重人;有了钱,忘了自己这个行业的本质是什么。比方我们教书的,这个行业的本质是什么?作育英才,传道授业。结果现在当老师的人在比薪水,那完了,该教的到补习班才教,他有私心,这个本质没了。医生是救人的命,是他的天职,假如他是为了赚多一点钱,那这个天职他就守不了。所以这个“壮有所用”,真正用得能够利益家庭社会,是他的责任心,是他服务大众的存心。这都要透过家庭的教育跟学校的教育,还有社会正确的风气来带动。“壮有所用”。

  所以现在的人在哪一个行业很多都不快乐,因为他每天只在用钱跟人家攀比,他没真正去感觉到那种服务人的价值跟快乐。助人为快乐之本!我们教书的人,一个孩子因为我们给他正确的引导,改变了他的思想跟他的人生,请问大家,多少钱买得到?这是没有办法买的。把一个人从鬼门关救回来,那个是钱能够买的吗?我们不能被金钱给物化了,把我们的灵性都给遮住了。“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能够让孩子身体健康成长,心灵建立很好的人格,这都跟“幼”字很有关系。童蒙养正,少成若天性,所以要“幼有所长”,首先他的家庭功能要发挥,父母要教育好这个孩子,才能做得到。所以《三字经》提醒我们,“养不教,父之过”,这就点出来我们父母的天职是要把孩子教好。“教不严,师之惰”,老师也有责任。而且不只照顾了老人、壮年的人、幼年的人,都考虑去照顾好他们,尤其对于可怜的人要额外的体恤,所以叫: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个『矜』是指老年丧妻,没有妻子。『寡』是老年丧夫。『孤』,孤是幼小就丧了父母,孤儿。『独』是老了没有孩子奉养。『废疾者』,这个“废”是指先天肢体或者他的这些内脏功能就已经不足、有障碍,这是废;“疾”就是病比较重的人。这六种人都很可怜。而主政的人都特别照顾这些人,就把老百姓的爱心给带动起来了。今天假如连这么可怜的人我们都提不起爱心,那这个社会慢慢的就麻木不仁了。当然就像懂得教育的父母,引导孩子看到这些可怜的人都要帮助,带他们到养老院、到孤儿院去关怀这些可怜的人,长养孩子的仁爱之心。所以这六种人可怜,『皆有所养』。确确实实,我们古圣先王都特别照顾这些可怜的人。

  【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有他的天职、本分要尽,对父母的恩义,对另一半的情义,对孩子的道义。而这『男有分,女有归』,在古代的社会比较强调男主外,女主内,而这个内外并没有高下之分,是夫妻一体,承担起一个家庭的生活跟整个家道的延续、家道的承传。因为一个家庭最重要的两个工作,是经济跟教育好孩子,维系好这个家庭的生活,有这两个重要的职责。那大家觉得,赚钱重要,还是照顾好先生、儿子,教育好下一代重要?当然是教育下一代、照顾好家庭。所以重要的工作都给重要的人做。为什么?母亲怀胎十月,跟孩子那种感觉,我相信是比爸爸还亲。男人又没有怀过十个月的感觉,什么叫一体?我相信女子是最有感受的。而且这种天性,女子一生会牵挂自己的孩子,那是从自己出来的。孩子不好了,她一辈子都不会真正的快乐。所以女子一生要真正幸福,那她一定要把孩子带好,她才能真正快乐。

  我们现在好像女子都出来工作比较多了,这是一个社会所呈现的现象。但是有几个角度值得我们思考。女子出来工作,第一个就是多赚点钱。但是请教大家,女子出来赚了,真的多赚钱了吗?以前,三十年前,爸爸一个人赚,妈妈在家里相夫教子,还能买个房子,因为她勤俭。现在两个夫妻赚,不知道勤俭,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买什么,连房屋都是三十年贷款,有没有?对。所以告诉大家,钱不是多赚就有,钱是省,勤俭持家才能留得下来。不然你看现在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眼镜要雷朋的,是不是?衣服都是名牌的,鞋子都是NIKE的,手表都是OMEGA的,你看都这样子去花钱,哪花得够?现在的孩子都不节制,手机半年就要换一支,你再怎么会赚,也不够他花。这是从勤俭的角度,大家要冷静,不要随波逐流,好像人家要这样,我也要这样,要冷静去看。

  再来,孩子有父母照顾,尤其母亲好好照顾,他养成读书习惯,请问省多少补习费,省多少精神去催“读书了,读书了”,这是钱买不到的。再来,健康,孩子现在都吃外面,现在普遍得到慢性病、癌症的年龄愈来愈低。现在十八岁中风就死了。为什么?“祸从口出,病从口入”,都没有在家里吃,在外面吃都很多脏的。身体健康,请问孩子跟先生以后的医药费要多花多少?大家现在把算盘拿到桌上,要会打。孩子身体不好,他读书差人家差多少?他以后做事业就输了多少?再来,身体不好,他以后家庭都会出状况,他怎么去扛一个家庭的责任。所以你看光是一个健康的问题,那就不是用钱可以衡量的。再来,德行,你把他德行根基扎好了,你以后不用操你孩子的心。他德行不好,以后出去创业不知道要多花你多少钱。然后夫妻吵架妳还要回来帮他排解,是不是?养了孩子还不负责任,还丢给妳,“妈,交给妳了”。妳看妳要操多少心。

  我们现在人,考虑事情很有意思,只考虑眼前,都感受不到以后怎么样,“管它以后怎么样,现在能握在手上的money最实在”。当然,这段话讲完,妳们回去也不要太激动,跟妳先生说,我不干了,我就相夫教子了。妳先生下个礼拜就跑来,那个蔡某某在哪里?听完课,我太太马上就辞掉工作,我要跟他拼了。好的理念,大家也不要操之过急,循序渐进,要视你整个家庭的客观状况才好。而且更重要的,要让孩子真正感觉妳是爱他的,是用心在培育他的。哪怕妳现在都有工作,只要妳每天都可以给孩子这个感觉,孩子还是健康的。最起码男人再忙,每天也要讲《德育故事》二十分钟给孩子听。那孩子多有信心,“我爸爸很爱我,每天都讲德育故事给我听”,他还去讲给别人听,他还做法供养,从小就长聪明智慧。都看我们的用心怎么样。所以这个“男有分,女有归”,把整个家庭建立好。大家好好去思惟,夫妻到底怎么配合才能让家庭幸福,才能养育好下一代。想清楚了,我们才能经营得好。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人没有私心,任何的货物,只要有人需要,赶紧去帮助。我们从汶川大地震就可以看出我们民族的力量,当下不分彼此,大量的货物统统运到灾区去,『不必藏于己』。身边有需要的人,都赶紧去帮助他。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我们有经验、我们有力量可以去协助别人,我们就尽心尽力,不必是为了自己,没有私心。所以《弟子规》才说,“己有能,勿自私”,这样的胸襟。

  【是故谋闭而不兴。】

  大家都是无私的心在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人就不用计谋了。计谋都是在谋私的时候才用。都没有尔虞我诈,所以『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人,都是私有的财物,他自己有钱到几十亿了,这个时候盗贼才会去抢。他假如有钱都去服务社会,人家就不会起这个歹念。『乱贼』,是因为你坐了那个位置,作威作福,这么有权力,谋了这么多私欲,所以才会有乱贼去抢一个王位、官位。但是假如大家都是为了服务人民,那就没有乱贼去抢了,这些大臣都是让人尊重佩服的。

  【故外户而不闭。】

  以前的建筑物,外面还有一个围墙大门,这个就不用关了,人没有私心,就不会去盗。所以这种社会状况:

  【是谓大同。】

  “礼运大同篇”简略的跟大家谈到这里。我们自己怎么用这种礼运大同的精神来落实在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小区、我们的企业团体,我们下一节课再跟大家来探讨一下。

    “礼运大同篇”,我们希望下次大家把它背起来,不断积累这些文言文的能力。好,那也是作业,希望大家下一次都能背起来。然后请大家预习,我们下一次要讲的七十四页的“陈情表”(《古文读本第一集(修正版)》七十七页),李密的“陈情表”讲孝道。还有一百三十页的“绪余”(《古文读本第一集(修正版)》一百三十九页),《德育故事.绪余》里面的孝的部分,先预习一下。另外,我们下一节课也介绍两个故事,让大家先看一下,就是《德育古鉴》一百一十页到一百一十二页,这三页介绍两个圣贤人,范仲淹先生跟窦禹钧先生。窦禹钧先生,其实我们也很熟悉,《三字经》当中讲到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榜样。他们两位真正是把礼运大同的精神发挥得很好,发挥在他的家族,以至于他的邻里乡党,也给社会国家做一个好榜样。
好,那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