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之家道(第十三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10/6/19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大家下午好。

  今天大家明显感觉比较紧张。我们离开学校挺久的,不过,对考试的恐惧好像带在身上也几十年没有放下,一听到考试就紧张。平常心,记多少就写多少,不要太紧张。当然,还没考试以前,课也要专心听,不然心都挂在那里了。

  我们这几节的古文的课程,从一开始我们学习《礼运大同篇》,代表我们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所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我们学习古圣先贤教诲,要做一个君子、贤人、圣人,要知道这一生对于社会民族以至世界应有的使命,我们的目标,是“世界大同”的目标。其实面对现在的世界,科技、交通非常发达,世界已经变成一个村了,休戚与共。所以我们希望这个世界好,那我们自身也要给这个世界好的影响,对世界这些社会的风气,我们不能袖手旁观,我们应该做出好的示范。

  就像七○年代汤恩比教授讲到的,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要靠中华文化、孔孟学说、大乘佛法。这一些学问,我们炎黄子孙从小都有学习,所以我们的文化是解决世界问题的法宝,那我们更是要责无旁贷。虽然有这么远大的目标,但是也要从修身齐家做起。我们说要去利益社会、利益世界,自己的家都乱了,那就是自己的本分都没有尽,更不可能说能够去利益更多的人。所以“敦伦尽分”,首先尽我们在家庭里的本分。所有的家庭都安定了,社会、世界也跟着会安定。

  家要安定,很重要的,要有家教。每一个家都有家教,人在成长过程,就树立了规矩、德行,他出社会就是一个好的员工、好的公民。所以为什么以前男女走入婚姻,组织家庭,都要昭告天地,因为结婚不只对家族是大事,对整个社会民族亦是大事。所以家教对整个家庭社会的安定,就非常的关键。

  而家庭的家教承传,要以孝为本,所谓孝顺为传家之本,齐家之本。我们一开始跟大家一起研讨的《陈情表》,就是孝道。而这个家道里面除了孝道的承传,包含还有言语的修养。我们这几节课都谈到,像马援先生他是一个叔叔的角色,他看到两个侄子在言语当中,分寸不妥当,会得罪人,甚至得罪当时候的政府,所以赶紧写了这篇文章劝谏他的侄子。从这里我们也体会得到,从爷爷奶奶,从祖先的角度,我们这些晚辈都是同气连枝,都是连着他们,所以这些孙子都好了,老人才能安心。所以我们当姑姑、叔叔、伯伯的,都应该有责任教育好我们的后代。这是应有的责任哦,这都是敦伦尽分。

  而言语,其实在人与人相处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修养。《弟子规》当中说的,“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往往人与人会摩擦冲突,都跟言语的修养有关系。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假如家人之间,常常因为言语发生冲突,那这个家要兴旺也很困难。所以我们之前一两节课,就是针对言语的修养跟大家在交谈。所谓“忠孝为传家之本”,“和顺”,一个家庭的氛围都是和睦,这个“顺”字,都是很柔软,顺父母之意,不要情绪抵触,“和顺为齐家之本”。假如这个家庭里面常常都是吵吵闹闹,家人的心很难团结在一起;都是一团和气,家人就非常喜欢回到这个温暖
的家,“和顺为齐家之本”。而言语,是很重要的部分,言语有修养,能和顺。

  而且言语有修养,在事业当中才不会出现一些祸患,所以“谨慎为保家之本”。这个“谨慎”不只包含言语,还包含自己格物的功夫,不会被外在很多的诱惑所牵动,不会陷在这些诱惑里面,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就不好了。所以在《弟子规》当中一直很强调“谨而信”。一个人不能谨慎,他这一生就不可能会有好名声,都有可能晚节不保,他这一生就不可能保住他好的家道的承传,他德行一有损,可能自己身败名裂,家人都抬不起头,所以这个谨慎是很重要的。

  还有“勤俭为持家之本”,这个家要维持得好,勤俭重要。“诗书为起家之本”,其实我们要明白做人的道理,一定要读圣贤书,把这几千年的智慧能承传下来。所以《朱子治家格言》里面告诉我们,“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这就是让人懂得知恩报恩;“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不读经典,人不能形成是非、邪正、善恶的判断。就像《三字经》告诉我们的“人不学,不知义”,《礼记·学记》讲的“人不学,不知道”,在我们这个时代就非常明显。这两三代人特别缺乏对这些圣贤经典的学习,往往年纪很大了,连最基本的做人道理都还没有形成。

  所以有时候我们谈论某个人怎么样,“他都这么大了,怎么连这个都不懂。”其实客观的想一想,确实是没学啊。所以现在我们看这些很可恶的行为,换另外一个角度讲,他也挺可怜的。因为不明事理,随顺欲望习气,所以他以人的身体,可能做的是不如畜生的事情。那是很可悲的,也是很可怜的。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我们身为父母、长辈,我们有没有把这些圣贤的经典教给我们的下一代,这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所以“诗书为起家之本”,这些孩子、子孙都懂得做人了,“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他对家、对社会,一定会有他的贡献。

  今天,我们主要跟大家交流的,就是“勤俭为持家之本”。从唐朝李商隐先生,他写的一首《咏史》的诗里面,有一句特别能把勤俭的重要展现出来。他说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历览”就是纵览这些历史记载的数据、历代的这些情况,发现一个家族、一个朝代,它兴起是因为懂得勤俭;它败下来是因为奢侈靡烂就败了。所以事实上,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轨迹,不管是一个家、一个国、一个团体,它的兴与衰绝对离不开勤俭二字。

  我们首先就“勤”这个字,我们来深入一篇文章,在一百二十六页(《古文读本第一集(修正版)》一百三十五页),这篇文章叫《勤训》。这个《勤训》是清朝时候一位读书人,李文照先生所写的。我们了解一下他的背景。李文照先生字符朗,清朝善化人,康熙时候的举人,而他担任的都是教学的工作,他有一本书,叫《恒斋文集》。我们看到李文照先生,他是善化人,也确实善于教化世人,写了很多好的文章。我们来看这一篇文章。

  【治生之道。】
  “治生”其实就是谋求生活,一个人过日子,然后维系家庭生活。

  【莫尚乎勤。】
  “莫尚乎勤”就是没有比勤更重要的。要让生活无忧,一定要勤奋。

  【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邵子,他是宋朝人。我们提到宋朝,理学非常发达,北宋有五个大儒,所谓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这是五个大儒。其中这个邵子就是指五大儒之一的邵雍先生。这个张载,大家应该很熟悉一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大家怎么没什么反应,你们现在头脑里只有《礼运大同篇》是吧?那就变执着了。“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个就是张载先生说的。

  这里举的,邵雍先生他们都是很饱学之士,讲出来的话都非常有道理,提到了一天当中,最重要,人能够在一大早就非常有精神,这个“计”里面包含他懂得去安排、计划他这一天的生活,不让这一天虚度了。“一岁之计在于春”,一年当中,开春非常有朝气,把这一年都打算计划得很好。“一生之计在于勤”。

  这里也提醒我们,我们培养下一代很重要的,他勤奋了,他这一生应该就打下很好的基础。“勤”用在读书,他能积极求学问;用在学习技能,他能下功夫;用在尽他的本分,他能尽心尽力,这个都是“勤”。而且我们看到“勤”,就想到:“大富由天,小富由勤”,一个人只要勤奋了,绝对饿不死;“勤能补拙”,一个人勤劳,哪怕他的基础比较差、素质比较差,都能够突破、都能够提升,只要他肯下功夫,很勤劳。

  所以在《中庸》里面有一段话,也特别期许每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就是彰显了这个勤劳。“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人家一次就会了,没关系,我不气馁,我做一百次,我还是可以会的。“人十能之”,人家十次就会了,没关系,我一千次。一个人果有这样的人生态度,“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愚昧也会变得有智慧,柔弱也能变得刚强,变得百折不挠。因为,每一个人他开窍的时间不一样,但是只要他能够不懈的努力,人的潜能一定会发挥出来。这一段话我们都听过了,以后遇到气馁的时候一定要想起这一句话,要给自己打气。

  曾国藩先生,他在清朝,算汉人当中道德、学问、事业算是最顶尖成功的人。现在市面上很多他的家书、他的人生哲学,还在启发几百年之后的我们。而曾国藩先生年轻的时候,读书很用功。有一天晚上,他在背一段文字,结果背了很久都背不下来。刚好那一天,他们家来了一个小偷躲在房梁上,想说:他就背这一段,背完我好下来偷东西。结果背了整个晚上到半夜,他还没背起来,继续在那里背。结果这个小偷实在受不了,他就跳下来,就背一次给他听,然后就跟他说:“你这种程度,你就别读了,太笨了!”这小偷就被他气走了。

  大家要了解,曾国藩先生有这么高的成就,可是他本来的基础这么差。但是他很勤奋,勤能补拙。我们还不至于背书背到把人家气跑了吧,看不下去了,怎么会有这么笨的人。所以我们的基础应该不输给曾国藩先生,但是人家真的有“人一能之,己百之”的精神,我们相信人真的有这一份精神,也能感得很多长辈、贵人来帮助他。

  所以邵雍先生这一段话,对我们很好的启示,我们每一天、每一年,这一生都不应该虚度光阴,要把握好。所以接着说到:

  【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这一句话离我们很贴切,而它的意义非常的深远,对我们的一生都是成败的关键。

  【无如人之常情。】
  “无如”就是无奈的是,一般的人,他的态度,所谓“人之常情”,他的态度比较容易:

  【恶劳而好逸。】
  不喜欢劳动,喜欢安逸、安乐。其实我们冷静来看,一个人不喜欢劳动,不喜欢付出,他就会偷懒,他就会占人家便宜,他有没有福?偷懒就不忠了,占人家便宜就折福了。反过来,一个人很勤奋,不管在学校还是出社会在团体里面,都是主动付出,多做,当然就积福,尽心尽力,这叫尽忠。福田靠心耕。尽忠就是忠于他负责的事,这个叫“敬田”。我们说人的福田:恩田、敬田、悲田。一个不怕付出的人,觉得助人为快乐之本的人,他愈做愈高兴。而他在团体当中尽心尽力,他是念着团体的恩;又对自己负责的事非常的恭敬尽责;然后同仁有需要了,他不会计较,分工不分家,不会说,“我是做这一些事的,那不干我的事”,只要他帮得上的,他随分随力帮忙,这个是悲田。有这样性格的人,每天都在种福田。所以我们从心性上来思惟,就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生态度,对一个人一生的关键非常大。所以这里讲到的,人假如没有形成这些好的德行,往往都是不喜欢劳动,喜欢安逸。

  【甘食褕衣。】
  这个字念yú)(ㄩˊ),就是不喜欢付出,不喜欢劳动,喜欢享受,又喜欢穿好看的,吃好吃的。

  【玩日愒岁。】
  “玩(wànㄨㄢˋ)日愒(kàiㄎㄞˋ)岁”其实就是虚度光阴,一天都这样玩掉了,时间好像就被偷走了,日复一日,都没做什么正经事,叫“玩日愒岁”。那假如是这种“恶劳而好逸,甘食褕衣,玩日愒岁”,我们想想,一个人都不劳动,又很重视物质享受,这样的人,他假如是农夫:

  【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
  我念nòu(ㄋㄡˋ),你们可以拼音拼得出来吗?可以,好。这个“深耕”,他在耕耘的时候,下了很好的功夫,他要拔杂草就容易,这是“深耕而易耨”。但是他假如不喜欢劳动,很懒散,他就不能深耕,杂草就不好除了,紧接着,他种植的稻谷,一定收成会不好。

  【以之为工。】
  他这个“恶劳而好逸”的态度,假如来做工人:

  【则不能计日而效功。】
  这个“计日而效功”,就是他做事很积极,计划得很好,不会答应人家的工作一拖再拖,失信于人。所以他答应人家一个礼拜完成,他就赶紧加紧努力一定在这个时间做好,“效功”就是给人家完成工作。

  【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
  他假如从商,他就不能很积极的去服务好他的客户,因为他喜欢安逸,不主动、不认真。

  这个“乘时”,我们可能一般就会觉得,掌握商机。其实每一个商机背后,更重要的是人民的需要是什么,他要常常能够去体恤到大众的需要,然后去做好他的服务。这个商机,应该是这么去理解。

  假如这个商机,他是去卖一个商品,然后对人心都是不好的影响,比方说,他生产了一个杀人游戏,好不好?这一个产品,它已经违背了商业的精神。商业的精神是服务社会,请问诸位学长,一个人需不需要学杀人游戏?不需要吧?是。所以假如这个商品是造成整个社会风气的败坏,这个就不应该做这个生意了,做这种生意叫发国难财,社会风气不好,把下一代都毁掉了,这种钱不能赚啊。

  所以很多赚那些青少年的钱,青少年在他开的店里面,统统醉生梦死,然后都不读书了,甚至都把父母气得都活不下去了,他去开这种店赚钱,这个都是损阴德损得非常厉害的。我们假如留心,他赚这种钱,他的家道不可能兴旺,可能都感得败家子到他们家都说不定,“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啊!所以我们赚钱还是要符合良心,符合道德,才能长远。以前的人从事行业都要选择,一定是对人有帮助的行业才做。这个是谈到商业。

  再来:

  【以之为士。】
  这个“士”就是读书人,古代称知识分子。假如这一个读圣贤书的人也是不喜欢劳动,不喜欢勤奋,喜欢安逸的话,那他:

  【则不能笃志而力行。】
  “笃志”就是很坚定他的目标。其实我们看读书人求功名,进而有一官半职,能够去服务教化老百姓。可是很多人考功名,考了一辈子都没考上,就是他没有勤奋用功。可能一没考上,然后就下定决心,我一定下一次科举一定要怎么样怎么样,计划都做得很好,但是过了一个礼拜,又开始放逸,又开始玩乐了。所以“有恒为成功之本”,没有恒心,做什么都不可能成功。所以我们看这里提到“笃志”,这个“笃”就是很坚定,不改变,有毅力。

  而且要“力行”。因为读书人是读圣贤书,但不能读死书,学了要去用,才是学问,不然就是纸上谈兵。所以孔子说,“力行近乎仁”,学了以后去落实才能体会到圣贤人的存心,才能扩宽自己的心量。假如读了这么多书,自己不去做不去体会,那可能都留在文字上,就像《弟子规》上说到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他不去做了,反而是拿着这些经句去看别人的过失,就“长浮华”了。而真正这些读书人,他去考功名能考得好,这些主考官一定是从他的文章当中,看到这个读书人是不是知行合一,他有没有自己的感悟跟见地,而不是死读书。而感悟跟见地,都来自于他有没有把学问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当中。所以这里强调“笃志而力行”。

  所以,作者举了士、农、工、商,假如不能勤奋,都不可能有什么作为、有什么成就。所以感叹到,这样就会:

  【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蠹耳。】
  这样过日子,士农工商都不勤奋,就好像只是每天只会吃,这个“食”就是吃,“息”就是睡觉,只会吃、只会睡觉,什么也做不了。“徒然”就好像糟蹋了、浪费了。“一蠹耳”,这个“蠹”是指蛀虫。就好像木头里面的蛀虫,把这个木头都要破坏完了。相同的,假如我们是非常懒惰的,在各个行业很可能就是蠹虫,就是蛀虫,一个人好吃懒做,可能他的家业都要被他给拖垮。

  所以有一句话也提到,“百种弊病,皆从懒生”。人很多的坏习性,往往就是从懒惰慢慢延伸出来。我们看,懒惰的人不感恩;懒惰的人对别人付出,视为理所当然;懒惰了,思想就没有正念,就胡思乱想;懒惰了,好吃懒做,我们说“饱暖思淫欲”,坏的念头都出来了。我们看,懒惰的人,都觉得别人的付出理所当然,就不懂得知恩,忘恩负义,说出来的话,会把人给气死,这个都跟懒惰很有关系。所以《弟子规》在“谨而信”的部分,“谨”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态度,一开始就是提出“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就是早起、勤奋,不可以懒惰。好,所以接着说到:

  【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
  天地万物,其实每天都在变化,都在向上,所谓吸取日月天地之精华,万物都在生长。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老天也是给我们勤奋不懈的一个榜样。大家有没有哪一天是太阳公公说“今天我休息一天,不干了”?没有吧。“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抚育万物的生长。地有没有哪一天说,“我今天要去shopping(购物)一下,今天没空理你们,你们自己活去吧”?没有。
就像我们的母亲为了这个家,哪有哪一个妈妈,“今天我不煮饭,我今天放假,你们饿去吧”。以前没有吧?现在好像挺多的,是吧。现在不能怪她们,因为她们不知道丈夫是天,妻子是地,都要效法
  天地的精神。“乾坤”,干是表天,坤是表地。

  所以天地的化育,万物都是日新又新的,“苟日新,日日新”。不懂得进步更新,这个东西就要坏掉了,就像那个树,假如不再生长,它就要腐化、腐败掉了。所以接下来举到,能够不断勤奋,不断日新又新的例子,这里讲到说:

  【故户枢不蠹。】
  这个“户枢”就是以前的木门,它打开的时候都有一个转轴,那个门轴。它每天都要这样开、关,开、关,所以它那个地方就不会长蛀虫,叫“户枢不蠹”。

  【流水不腐。】
  流动的水不会腐败。水一潭在那里都没动,就变成死水了。这个都表示人勤奋就能日新又新。

  所以,“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诚不欲其常安也。】
  就是这个道理实在是彰显、告诉我们,人也好、万物也好,它不能不动,它不能安逸,这样它就可能会臭了,可能会懒了,就没有用了。所以我们说,人要活动活动,就是要活也得动,这个筋骨每天不好好给它锻炼锻炼,都懒得运动,可能筋骨都会出问题。包含人的能力,都是要不断的去锻炼,去提升,不然都会退步,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也告诉我们,确实是要每天都要精进才好。唱歌的人,不可以一天不唱;练拳的人,不可以一天不打;包含我们在学校讲学,教书的人,不可以一天不教。一天不讲课,休息几天,上台来就生疏了。所以:

  【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
  人的这个“心”,指的是他的精神、他的思惟能力。下面一个“力”:他的做事的能力。各行各业,他做事的能力不同,但是他的能力,包含他的思想,都是需要很勤奋的去锻炼、去历炼,而不能太安逸。“何独不然”,强调了人的心力都是要懂得去锻炼。所以底下讲到:

  【劳则思。逸则淫。物之情也。】
  一个人在劳动的时候,他就会去思考,我怎么把工作做得更好,我怎么把人与人的关系处好,怎么团结大家,把事做好,“劳则思”。“思则善心生”,他愈去思考,很多事情都考虑得愈周到。人都没有什么承担,都不负什么责任,他见识不会增长,专门会挑人家毛病,只会坐在一边,在那里放马后炮,批评。

  为什么?人真正常常付出了,他就知道其实做事不容易,“事非经过不知难”。所以常常思考、常常劳动的人,他能体恤别人的付出,体恤别人的难处,所以叫习劳知感恩。他边做,那个感同身受的心就提起来了:啊呀,我妈以前真不容易呀!他到厨房去帮忙,他以后吃每一餐,他就感激厨房的这些工作同仁。他去扫过厕所,他以后用厕所,他就会想到,背后都是这么多人的付出。所以“劳则思”。讲半天,不如做做看,是不?

  我自己曾经有一段时间种菜,自己真的去耕耘,我记得我还种了红萝卜,种了好几个礼拜,终于成熟了。结果,那个红萝卜拔起来,我朋友:来来来,我尝一尝。然后,没有用农药、没有用化肥的萝卜,长得不会很大,小小的,结果他说我尝尝看,喀喀喀,差不多四口就不见了。我种了好几个礼拜,他几口就没了。包含种的那些空心菜,一上桌,本来空心菜这么一大把,变成这么一小撮,然后不到一分钟,每个人夹一口,全夹完了。自己真的这样付出一段时间,以后自己吃菜、吃任何东西,都很感谢,一粒米都不可能给它浪费。那种感受,都是从劳动当中,很自然形成的。

  所以我们教孩子,还是要注重实践,让他真正去做过,他就有感觉。不然,我们曾经带一群小朋友,差不多幼儿园年纪,他们住在大都市里,结果把他们带到乡间,刚好正是要插秧的时候,那是水稻。小朋友看到那个水稻就在那里讨论:走下去会不会死掉?因为他也不知道那个水底下有多深。然后旁边人跟他讲:不会啦,那个底下有水泥。他都是自己想象的,底下哪有水泥。他连田都没看过,但是当他自己踩下去了,他就知道什么叫水稻,什么叫田地。

  结果那一天他们就在太阳下插秧,结果做了一整个上午,到中午回去的时候,每一个人都累得气喘吁吁。然后老师就跟他们说,你们今天插的秧,差不多就是你们今天吃的这一碗饭。他们说,哇,累了一整个早上才这么一碗饭。他就知道粮食来之不易了。就不会人家问他米从哪里来的,他说从厨房来的。然后说,那厨房的米从哪里来?从商店来的。问半天,他还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所以这一群孩子,假如隔天再让他们读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大家想一想,他记不记得起来?他印象会很深,他以后吃饭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要让孩子勤奋,要让孩子能体恤别人的辛劳,一定要让他多做一些事、多干一些活才好,他能感同身受。

  所以往往一个人有成就,都可能是家里比较穷困,从小勤奋。所以叫“建功立业者,多穷苦家之男儿;败家亡身者,皆富贵家之子弟”。因为他从小就富贵,什么都不干,只会挑毛病,什么都视为理所当然,他的福就一点一滴就折光了;反而从小刻苦耐劳,成就了他设身处地的心,还有他整个生活的能力,反而有成就。所以贫穷不见得是坏事,富贵不见得是好事。所以老子说“祸福相倚”,这个很值得我们为人长辈的去思考。

  所以,“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一个人放逸了,就很容易沉溺在玩乐当中,这个“淫”就有沉溺的意思,“淫则忘善”。大家冷静去看,现在的孩子不勤奋,可是他什么时候特别有精神?他玩游戏的时候特别有精神,是吧?你只要跟他讲要玩什么了,他本来在那里有气无力的,马上就跳起来。然后一玩完了,叫他干正事,又像消了气的气球。“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就生了,邪念就起来了。

  我们从这一些句子当中,可以体会得到,我们老祖先,他们的心比较清净,思考事情都能够顺着整个事物发展的轨迹。而我们现在都没有这些思惟能力,不理智,都只看眼前,孩子高兴就好了,都没有想到,他到底形成什么心性,什么态度,进而影响他的一生。

  所以这里提到,“劳则思,逸则淫”,这是“物之情也”。这个“情”就是指很自然发展的一个轨迹。

  接下来举的是榜样:

  【大禹之圣。】
  大禹是圣人。

  【且惜寸阴。】
  对于寸阴都懂得去珍惜。其实这些圣人,也都是依据古圣先王的教诲来立身处世的。在经典当中都讲到,人是重视寸阴,而不是珍贵尺之璧,“重寸阴,不贵尺之璧”。我们看,这个“璧”就是玉石,一尺的玉石,一般人看了,可能眼睛都亮了,贪这些财宝,但是这些圣贤人,他更重视的是光阴,而不是这些财物。

  而:

  【陶侃之贤。且惜分阴。】
  陶侃是晋朝时候人,他也是很有德行,他也效法大禹,珍惜“分阴”,其实就是一分一秒都不愿意虚度、浪费掉。

  而大禹是夏朝开国的天子,其实大禹并没有想过要开什么朝代,大禹他是舜把天子位让给他,他也为天下人找到一个很有德行的人,他也把天子位让出去了,他让给了益,益处的“益”,也是很有德的人。可是他让出去以后,老百姓都去找他儿子启,希望他儿子出来当天子。所以大禹也没想到说他儿子以后是当天子。所以禅让,大禹也是禅让,把天子位让出来,但老百姓还是希望他的儿子出来当天子,结果夏朝就形成。从那个时候以后,才是传给儿子,以前都是让位于贤德之人,来坐天子位。

  而大禹也给他的后代子孙一段教诲,说到,“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前面两句话“内作色荒,外作禽荒”,就是我们很熟悉的“玩物丧志,玩人丧德”。“内作色荒”就是玩人丧德;“外作禽荒”,玩物丧志。这个“禽荒”就是出去打猎,然后都沉溺了,一出去就是好几天,都乐不思蜀,都不干正经事了。这个“禽荒”再延伸去,就是沉溺在很多玩乐当中,有些人赌博、打电动玩具,甚至有的玩球类,玩到书也不读、工作也不做,这个是“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喝酒,酒色财气,然后喜欢听靡靡之音。“峻宇雕墙”,就是喜欢生活奢侈,要住很好的房子,要吃很好的东西。

  这个告诉我们是,前面这些欲望,只要有一条,这个人、这个家、这个国,可能就要败了。那我们冷静看一下,我们现在的孩子有几条?“内作色荒”,现在看一些杀盗淫妄的东西;“外作禽荒”……大家算一算有几条?所以横批:死定了。这些欲望都形成了,怎么得了呢?所以这一些提醒都很重要。

  所以,大禹又提到,“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一个人要勤奋的为国家社会付出,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本分,不管在哪一个行业,“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勤俭来持家。

  所以这里提到大禹,又紧接着举陶侃,而陶侃也是以大禹为榜样。所以我们接触传统文化,也听过不少圣贤人的事迹、风范,我们就要把他们的德行风范,深深印在自己的心上。我们学一个圣贤人,他的精神就跟我们融成一体,那假如学十个、学一百个呢?那我们这一生就能成圣贤了。你们怎么头都低下去了?真的不难啊,难在真用心、真学,学一个像一个。所以这一篇文章读完,勤俭就成为我们人生的态度。所以这里讲到,这两位圣贤人都是这么样珍惜光阴。

  【又况贤圣不若彼者乎。】
  又何况我们的贤能、圣德,又不如这些圣贤人,我们怎么还可以不用功、不勤奋,还可以不珍惜时光呢?就是我们的基础都比不上这些圣贤人,假如还不效法他们,那就可能真的这一生就虚度过去了,就真的是“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蠹耳”,就是刚刚我们读的这一段,就真的是,用现在的普通说法,叫做浪费国家粮食。

  当我们读到最后这一段,生起一个态度:“知耻近乎勇”。人有羞耻心就不会虚度光阴,就不会每一天得过且过了,要期许自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圣与贤,可驯致”,他怎么可以一生的风范,几百世之后的人都效法他,彼何以百世为师,我为什么死了之后化为黄土,谁也不记得我,同样是丈夫、同样是人,我怎么可以差这么多。人有这个心,向上的动力就来了,懂得羞耻了。
所以还有一段话讲到,人的福分从勤劳得来,“勤以得之”,但是要“俭以守之”。很勤奋赚钱,得到财富了,还要节俭守住,“勤以得之,俭以守之”。假如一个人很勤奋赚钱,不节俭,那就好像左手是勤劳,把财富拿来了,右手又把它给出去了,那自己还不是两手空空?所以勤劳还要加上节俭。

  所以我们下一篇文章,紧接着翻到九十一页(《古文读本第一集(修正版)》九十六页),《训俭示康》,司马光先生。

  司马光先生,我们对他不陌生,曾经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司马光先生小的时候跟姐姐一起剥核桃皮,结果他剥不下来,姐姐刚好离开了一下,他们家的仆人经过之后,他请教那个仆人怎么剥,他就慢慢熟练一点。等他姐姐一回来问他:你怎么会剥了?司马光说:我自己悟出来的。结果刚好他爸爸听到看到了,赶紧制止他:小小年纪怎么可以撒谎!他的父亲抓住了这个机会教育点,司马光就觉得很羞愧,之后就养成绝不妄语,绝不讲谎话。所以他父亲不简单,很懂得教育孩子。所以司马光先生他一生能做到,“平生所为之事,无有不可语人者”,光明磊落,没有一件事不可以跟人家讲,这跟他父亲给他的家教是息息相关的。

  而司马光先生对我们整个民族的贡献非常大。举一个例子,司马光先生整理的一本史书《资治通鉴》,花了十九年写成的。而且这十九年,司马光先生不敢睡太多,他是用一个木头做的枕头,那个木头是圆的,他稍微一翻身,可能头就滑了,他睡不了太深的觉、太长的觉,就为了完成这个巨作,睡都睡木头枕。大家有没有考虑回去买一个木头枕?干一番“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业。

  司马光先生字君实。我们看到他父亲给他的字,“君”,君子;“实”,做人要实在。宋朝陕州夏县涑水乡人。这个陕州夏县在现在的山西。涑水乡人,世人,当时候的人都称他涑水先生,他是宋朝哲宗时候的宰相。“大德者必得其位”,有真正的德行,他有大的福分,可以当到最高的宰相。而我们看到他是涑水乡人,一个人有德行,连他的故乡都得名。当然,我们这个民族,常常对于这一些很有德行、很有贡献的人,就以他住的那个地名来称呼他,其实也是有深意:饮水思源,这个人能成材,不能忘了这个地方对他的养育、对他的影响。

  我们来看第一段。他是写这篇文章来教育他的儿子,“示康”,康就是他儿子司马康先生。司马光先生讲到:

  【吾本寒家。】
  我本来出生就是比较贫穷的家。

  【世以清白相承。】
  我们的祖上世世代代都是很清廉的,都是很有气节,这样代代相传下来的。虽然没钱,但是非常的坚持这些做人的道德。

  【吾性不喜华靡。】
  我的本性不喜欢奢华靡烂,就是很浪费。

  【自为乳儿。】
  “乳儿”是指自己很小年纪开始,从小开始。

  【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
  长辈让他,这个“加”就是让他穿上,看起来很华丽的衣服,他一穿上去:

  【辄羞赧弃去之。】
  “羞赧”就是很不好意思,脸都红了,然后“弃去”就是把它脱下来放着,就是穿了很难受,不好意思。当然,不是说长辈给他穿上,他马上脱下来,那长辈给他穿也是好意嘛,但是他实在觉得很难受,长辈不在了,就把它脱下来,因为他“不喜华靡”。

  【二十忝科名。】
  司马光先生不简单,二十岁就考上进士了。

  【闻喜宴独不戴花。】
  这个“闻喜宴”是给新考上的进士开的一个宴会,但是这个宴会里面规定,每一个进士都要戴上一朵花,等于是说考上功名了,喜气嘛,头上要戴花。但是只有他不习惯,他没有戴。结果同一年考上的朋友就说了:

  【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这是皇帝赐给你的,你不能够不戴呀。

  【乃簪一花。】
  这是皇帝赐的,那不能不戴了,他才勉强戴上去。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
  他这一生,衣服能够御寒就可以,不冷就好了;吃的东西能吃饱就好,不铺张浪费。其实这个才是穿衣服、吃饭最重要的本质。人都穿衣服要穿好的,最后,不是我们穿衣服,是衣服穿我们了;不是我们在用衣服,而是衣服在用我们了,我们已经被这些物欲给控制住了。比方,没有这个衣服,买不到这个衣服,一夜睡不着觉,难过得不得了,翻来覆去。隔天一大早,赶紧跑到百货公司去找,结果找了好几个小时,回来累得躺在床上,那一两天日子都不好过,那不就被衣服给控制住了吗?吃东西是充腹,结果产生贪着了,什么东西没吃到,嘴巴都发抖,赶紧买来吃,买不到很痛苦,比方说,最近要吃榴莲,不吃不行。

  所以说“君子役物”,君子是来用这些物质的,为他所用,便利他的生活;“小人役于物”,小人是被这些物品给控制住不能自拔,那跟吸毒有什么两样?那也不是上瘾了吗?所以,这个心境非常珍贵、正确,衣服本来就是蔽寒的嘛,食物本来就是充腹的嘛。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
  司马光先生很谦退,他也不敢穿脏衣服,这个“垢”是脏,“弊”是破的衣服,不敢穿得太脏太破,然后心里面是为了博取人家说,“他好有德行,好节俭”,他也不是要去博取这些虚名的。所以不是故意要穿得很脏很破,然后来“矫”,就是有故意违背习俗,然后来求得一个好名誉,不是这个样子。

  【但顺吾性而已。】
  顺着我的本性,我本来就是不喜欢奢华的,喜欢朴实节俭。这是第一段。

  好,我们先休息一下,待会儿再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谢谢大家。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