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
四千五百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的(第一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10/4/29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大家早安,昨天睡得好吗?当然,每一个人身体状况、生活习惯不同,所以有什么生活上的需要,大家一定要给我们服务人员、工作人员反映,自家人还客气,就叫见外哦。

  不只生活习惯有差异,学习的状态也有差异。所以学习的方法,我们说“因材施教”,这个都需要我们很细心的去体恤当事人的状况。我们就怕学了一个方法,就套在每一个人都要这样做。忽略了他的差别性,可能当事人的受益就会有限了。所以这个“因材施教”,是很有道理的,每个人的差异性我们都要体恤得到。

  昨天我们跟大家交流到“以师志为己志”这个主题,也强调志向的重要性。志向是目标,人生有一个目标,他就有动力,走的每一步,他很踏实。王阳明先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个人可能就悠悠放任,因循苟且,时光就蹉跎掉了,就很可惜。

  而立了志,还要坚定,遇到任何的境界绝不退缩,所以志要坚。心要细,志向发得很大,但是他很冷静,他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走千里的长途,也得是老老实实从当前的这一步,一步一步迈过去。所以成就自己的目标志向,绝对不能急于求成,要稳扎稳打。

  其实我们可以感觉得到,目前整个社会风气是非常的浮躁,都想急功近利。想急功近利,做起事来就很容易舍本逐末。所以心不细,看不到自己的心态已经不在经典当中了。心态错了,结果会不会好?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冷静思考的问题。因为修学第一关要打破自欺。我们现在都很会讲道理,任何情况来都可以一顿道理就让人家“哦哦,是这样是这样”。可是我们在讲这些道理的时候,有没有真实面对自己,跟真实面对我们团体现在的客观状况?大话,谁都会讲啊。

  《中庸》里面提醒我们:“小人行险以侥幸”。这个“小人”不是贪赃枉法叫小人,这一句“小人”的意思就是,我们在面对人事物的时候,顺着自己的想法,没有顺着真理,没有顺着经典,这个就是有侥幸的心态。

  所以,有一个教诲时时我们要拿来观照:“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就好像种一个种子,这个种子它本身就不饱满,甚至是空壳子,那它怎么可能会长出好的粮食出来?不可能开好花,结好果了,所以结果一定会跟我们所想的不一样。所以在修身、齐家、治国的过程当中,来不得半点虚的东西。就好像建房子,有一根柱子虚,应该影响不大吧?是不是这样?不见得。真正大地震来了,那一个角虚了,可能整栋楼也会塌掉。根基一定要牢啊。树要能够枝繁叶茂,根一定是扎得很牢。事业要长久,就好像建房子,地基一定是挖得很稳固。

  而我们刚刚说的这个“因”,就是自己的心,心念。这个心念对了就像一个对的种子,它以后一定会长得很好。这个心念是急于求成,那后果一定不会好。它已经不是一个善、一个正念了。孔子讲到,“无欲速”,人想求快,这个念头已经很危险了,“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大家感觉一下夫子这一段话,欲速的心态,“不达”,就是绝对达不到,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都是非常坚定的说出来的,不能对这些道理打折扣哦。

  而我们感觉到现在的父母教孩子有没有急躁?有没有急于“你赶紧给我长长面子”?一急的时候,人就很难厚积,人就很难从根本下手,往往就开始为了要应付给人看,就要做表相的功夫出来了,这个时候,所有的人都学到错误的心态啊!

  我们为了好看,输了多少东西?而人心的态度错了,要再把它导正,谈何容易啊!大家想一想,现在要让人不急躁,回到从根本做起,容不容易?可能大家会回我们一句话:“人在江湖”。那叫借口,这一句话没有在《论语》里面出现,《论语》里面只出现了要屹立不摇,在原则面前要如如不动,动了就偏离正道了。当然如如不动,也不要显得清高啊,这样你会得罪人。你有你的原则,但是不要用你的原则去要求别人就好,总要和气嘛。但是你不要顺着人情去应付很多枝末的事情,到头来我们根本的事都做不了。“本”是格物,“本”是修身,家庭的“本”是教好下一代,“本”是我们自己的企业这个大家。我们要弘扬文化,结果自己的企业都做不好,常常在外面“哇,传统文化真好!”那麻烦了,人家真的到我们公司来看不就见光就死了,就曝光了。

  孔子这一段话是提醒我们根本。《大学》这一段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所以治国是本,平天下是末。这个本末不是高下的意思,也不是大小的意思,本末它也是一体发展的。有了好的本,当然有好的枝叶花果,这必然的嘛,这不能拆成两个单位、两个概念的。“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个时候齐家是本,治国是末。所以再这样推演下来,最根本的是“格物”,就是把自己的坏习性去掉。那我们很冷静下来这个是本,人找到了本,他才不会急躁,他才能老老实实下功夫。

  那我们冷静问自己,学习了这几年当中,我们的习气去掉了什么?假如都没有,可是现在外面很风光,甚至于我们的名气已经达到很高点了,其实这个是非常危险的状态了。因为人家对我们愈崇敬,我们所担负的责任就愈重,这是必然的。人不能享受这个名,却不尽这个名背后的责任,那这个就不妥当了。

  所以我们的祠堂,常常在几千年来都是摆一个“天、地、君、亲、师”。为什么君亲师跟天地一起排列?因为君亲师能把天地的无私,彻底的在他的本分当中展现出来,他值得佩服。

  领导者的责任:这么多员工信任我们,我们要带他走向幸福的人生、正确的价值观。这个才对得起人家喊我们领导、喊我们主管啊。亲,是父母。诸位朋友,你的孩子叫你爸爸、叫你妈妈的时候,高不高兴?你们怎么连这么高兴的东西都让垃圾车拉走了是吧?这个怪我没有讲清楚,没有先分类好就全丢掉了。好的都要留,最深刻的感动都要留住,那个是生命的动力。很高兴,这一辈子孩子第一次叫我们爸爸,叫我们妈妈,欣喜若狂。《三字经》有一句话在等着我们,叫“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有责任,你不要被叫得太高兴,还得要记住这个本分。被叫“老师”高不高兴?“教不严,师之惰”,在那里等着呢。

  所以有一个故事讲到,有一个人当医生的,草菅人命,堕到十八层地狱。他在地狱的时候很不高兴,就在那抱怨:我又不是故意的,给我判这么重,气死我了。在那里跺脚。这个医生已经堕下去了,还不认错,为什么?他没学过《弟子规》。所以还是我害了他,没早一点给他讲。所以,古圣先贤传下来的道理,真的,随时随地,只要我们肯提起来,它都是真实不虚的道理。我们假如真有心,这个缘就接得上啊!是我们有没有这一份慈悲的心,去承担起大众的苦难。

  我们这一次的学长里面,就有帮助很多法轮功转化过来的学长。他遇到这个缘,为什么?他有发那个心就能结那个缘。可能有学长会说:我都发了,怎么都没我的事呢?那你的心发出来很好,但是你要提升能力、提升德才啊,不能发空愿,老祖宗在天上看着,“我发愿了,你派任务给我”,老祖宗说,你的德行还不够啦,到时候愿力又不坚,做到一半还耍赖说不干了。是吧?大家看过耍赖没有?坐在地上,“我不管了我不管了,我不干了,我不玩了”。那怎么办?弘扬传统文化你走到一半,搞这个名堂很麻烦,你说你不干了,你讲课已经讲三年了,那些人都在看着你呢,你不玩了,他们不就全都倒一片了嘛。所以说到这里,我们要感觉到,没有退路可以走了。

  我们走上这一条路,时时提醒自己:“但求无过”,绝对不能给人带坏的影响,“不求有功”。为什么?这是我们身为炎黄子孙的本分,该做的事情。所以当下,我们假如能提起“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所有的人有错都跟我有关,我没有去尽这一份道义。有了这样的心境,面对世间所有的恶事,绝没有一点批判跟对立。见到世间的不足,只想着:我怎么努力才能利益到他,才能补这个社会的不足;就是这一件事,让我明白了我这一生还应该尽什么道义。这个时候,所有世间的错误的事情绝不会烙在我们的心上,我们去批评、我们去指责,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再起这一些情绪了。

  所以这个医生在那里抱怨,因为他没有学过《弟子规》说的“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而我们要反思的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我们的孩子去当医生,会不会一分钱都不收?我们的孩子以后当官,会不会能刚正不阿?我们的学生以后是博士,能不能夫妻好合?这个要思考。不能只是好像把孩子推上了一个高的学历了,就什么事都解决了,他能不能幸福是看他的修养跟善心,要看得远。

  这个医生跺着脚,突然底下就有人喊了,“老兄,你就别再跺脚了,那个灰尘都染到我的身上来了。”这个医生吓了一跳,十八层地狱底下还有啊?就问他,“我是做医生的,你是干哪一行的?”底下的人说,“我是教书的,当老师的。”

  医生是伤害人的生命,可是老师很可能把一个学生的思想观念给指导错了,他的思想一错,会影响谁?影响他的后代。他假如以后还当老师,会影响多少人?他假如以后当领导,又会影响他所有的员工。所以老师误导了人的思想,对整个社会的负面影响很难评估,而且很深远。当老师,韩愈先生提醒我们:“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没有把真正做人的道理,教给我们有缘的学生,这个就很重要。

  刚刚也跟大家讲到,我们心真切,往后就有缘分可以去利益到他人。而真切心的人,他的学习是不用任何人推的,我们的学习还得要人家叮咛,这个慈悲心都不够。所以学习是慈悲为本,要有这个根本的基础,鞭策自己:我早一天觉悟,我就早一天利益我的员工,早一天利益我的孩子、学生了。

  所以刚刚跟大家讲到,名的背后都有责任。“君、亲、师”,我们也要名符其实。“君、亲、师”得带领家庭、带领学生、带领员工,所以我们面对事情都要很理智、有智慧才行,不然会把人给带错了。

  好,我们反思现在,父母教孩子也是都比较急于要看到效果。就像我那个时候在学校教书,上面的人一要检查,我们那几天全部打印机就在印一大堆的数据,然后呈现出来。官员一走了,这些东西马上就收掉了。这个就是“见小利”,做给人家看,不是真实的。那我们所有的孩子学到什么?学到应付。一个人的内心学到应付,再要把这个应付的态度去除,要花多少时间?

  真的,人啊,污染很快,要去掉这个污染,就不容易了。要保护好孩子的真诚心、纯洁的心。一滴墨汁滴到清净的水里面可能不到一秒钟,但是要把这个墨汁再从清水里去除掉,要花多少时间?可能要十倍、百倍的时间。

  那我们要保护好孩子的清净心,首先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清净心。我们在修学的路上感觉辛不辛苦?容不容易?不容易。你看大将军在二三十万大军,他可以长躯直入取敌军元帅的头颅,他毫不恐惧,毫不畏惧,可是你叫他不要生气,他做不做得到?他不见得做得到。所以修身,那是要真正要下功夫,那个叫大英雄,能伏得住自己的这些坏的习惯。而我们为什么修学不大容易?因为我们是成年以后才学,很多的习惯已经养成,就好像那个墨汁已经滴进去了,你得用很大的功夫再把它清除出去。

  我们现在对带好我们的孩子、员工,一定要思考到我们给予他们心灵的启发对不对,方向对不对。

  我认识一个校长,我们很佩服他。他的孩子转到一个明星学校,特别重视成绩。结果,孩子快要第一次考试的时候,就跑来问父亲:父亲啊,你觉得我这一次会考第几名?

  诸位学长,你的孩子问你这个问题,你会怎么回答他?他转到一个很重视成绩的学校,班级。我们会怎么回答?请问大家有没有标准答案?没有。

  孔子指导他的学生,冉求来问:知道了就去做,对不对?孔子说:对,赶快去做。过了没多久子路来了:知道了就干?孔子说:你还有父母在,还有兄弟姐妹在,思考清楚了再说。

  结果旁边学生听懵了。奇怪了,问同样一个问题怎么两个答案不一样?幸好公西华这个学生马上请教。假如他不请教,会怎么样?他搞不清楚,就会在他的内心开始扩散,甚至于最后会对夫子产生怀疑。所以心地随时随地不能有怀疑,要把它搞清楚。所以《弟子规》说“心有疑,随札记”,有怀疑在,这个信心就没有办法提起来了,要马上问。

  孔子就分析了:冉求的性格比较退缩,所以我推他一把,他已经想得太多了,他缺的就是这个决心。子路可能考虑不是这么周到,就冲出去了,所以我拉一下他,让他冷静冷静。

  为什么法无定法?因为每个人的状况不同嘛,你设身处地,才能给他最好的方法跟引导。所以体恤对方、了解对方,是我们要建议给对方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我们都不了解他的状况,就劈里啪啦给一大堆意见,有时候也是太急了。

  这个父亲当听到孩子问,“爸,你觉得我会考第几名”,他是停留在第几名,还是已经感觉到孩子这一句话背后他的心情?孔子说“听思聪”,听人家讲话,能不能感觉到对方的状态、心情?这个父亲感觉到了。孩子什么心情?什么心情?紧张嘛,患得患失嘛。

  我从小特别容易紧张,大家看得出来吗?要去考大学联考,紧张到睡不着觉,我姑姑还拿了两颗镇定剂给我。真是“凡事豫则立”,一颗不够还两颗,都准备得很周全。结果十一点多吃第一颗,翻来覆去翻到快一点了还是没睡着,再吃第二颗,还是没睡着。一大早就准备去考试了,全家人怕我心情会起伏,全体总动员给我支持,一台车坐得满满的,五个人就去考试了。

  到考场之前,遇到我同学的妈妈,她一看到我说,“哇,礼旭啊,这么好,两个妹妹都来陪你考试。”我还没考试就受到重大的打击,两个姐姐变妹妹。那个时候我又不知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吧。为什么会变妹妹?因为我看起来很老嘛。大家要了解,“忧能使人老”,一看就是愁眉苦脸。所以我一进考场开始作答没多久,突然感觉到其实这个镇定剂蛮有效的(昏昏欲睡)。所以人不积德修善,往往在遇到关键时候你就落马了。

  那大家去想一想,真的让我考到好的大学,我就幸福了吗?不是这个逻辑啊,人幸不幸福是看那个心地。能够乐观进取,能够时时感恩,能够以助人为乐,这样的人,他干哪一行都是幸福的人生啊!可是假如患得患失,不知知足,那干哪一行都不可能会尝到人生的快乐。快乐幸福的根源,是这一个心的素质、正确的人生态度,他才会幸福。

  而大家想一想,我已经紧张成这个样子,假如我的父母还是很强迫式的,甚至于我考不好马上就痛骂我一顿,我会怎么样?大家想一想,我可以紧张到两颗镇静剂都没效,假如我父母,我考不好,马上说,“你去死啦”,那我会怎么样?我真的会bye-bye(再见),就下去了。所以愈明理,对父母那种恩德,体会得愈深!所以我父母看到我这一点,都是鼓励我,不敢打击我。

  不过有一次我爸,我刚好在家,那个大学成绩来了,考得不好,我一下忍不住了,痛哭起来了。今天讲完就算了,别传出去,别把我老底都掀掉了。我真的就忍不住,得失心太重了,一直哭一直哭。结果我爸知道了这个情况就上来看我,看一下,“哎哟,有什么大不了,考不好,再一次就好了嘛,不要哭了,不要哭了”,我爸就笑着就走了。我爸愈不在乎,我一想,人家都没什么反应,我还哭成这样,好奇怪,害我就哭不出来了。所以父母那个平常心愈强,慢慢的就镇住自己的孩子。所以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大。

  这个校长,当他的孩子问他“爸爸,你觉得我应该考第几名”,他可以感觉到孩子那一颗得失心。结果他跟他孩子讲:爸爸觉得你应该考最后一名。孩子很惊讶,没想到爸爸说这个答案,很惊讶问:为什么?他父亲说道:你刚转到这个学校来,对同学、对老师,种种都还不是很适应,所以你考最后一名是最正常不过的了。

  爸爸传递给孩子的是什么?是爱啊,是体恤啊,而不是要求啊!要求传过去了,孩子撑啊撑啊撑啊,最后心灵崩溃的,有。可是是爱、是关怀、是体恤,那会变成他生命当中内在的动力。一个家庭温暖了,孩子无形当中都勇于面对很多的挑战。

  当下这个孩子感觉到父亲很体谅他。后来一考,没有最后一名,不过算是中后程度。而他父亲抓到了一个根本,就是“以身作则”。

  孟子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道在迩而求诸远”,其实大道离我们近在咫尺,并不是很遥远,但是人往往会想得,往外去求,往枝末去求,然后想得很复杂,“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所以道理就在我们当下,不需外求的,可是我们往往想得太复杂;事情其实是容易的,可是我们也把它想得非常困难;所以孟子后面讲的,每一个人都孝顺他的父母亲,都恭敬友爱他的兄长,兄弟姐妹,这个家就安定了,这个天下就安定了。家庭是整个社会的细胞,每个细胞都健康了,怎么可能这个器官会不好呢?

  我们面对任何事情,都思考“君子务本”,根本在哪里?而这个父亲他就说道,这个校长他说道,因为他是学数学的、学科学的,他说,“今天我把一颗蛋放在咸水里面,它会变成什么?”它铁定变成咸蛋嘛。那我们站在这个“盒子”旁边,每天在那里担心:他变不变啊?他变不变啊?那不叫自寻烦恼嘛!只要给他这样的环境了,他自自然然就变了嘛。这个就是身教,这个就是他整个家庭的境教,他有没有做出来。做出来了,他不需要担忧那些事情。所以老祖宗讲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该做的都做了,自然水到渠成。我们花太多时间在无谓的担忧、烦恼当中了。

  这个父亲,他很用心学习。而且他是校长,读书备课都比他儿子还晚,有时候他儿子去睡觉了,半夜起来上厕所,还看到他父亲在那里很用心的准备功课教学,这一幕都会震撼他儿子的心灵,所以他孩子的读书习惯就养成了,而且他那个习惯不是被逼出来的。后来他的儿子就在那一班是第一名,保持下去了。

  而且有一次,孩子的老师要求班上的同学能够穿中山装来,教学需要。结果因为当地这个东西真的是太难找了,给好几个班级讲,所有的学生都没有去找到,只有这个校长陪着他的孩子一定要找到这个中山装。后来实在没办法了,去请一个裁缝师现做,把它赶出来,而且赶到凌晨才赶出来,他隔天一大早去拿。结果把这个衣服拿到学校去,只有他这一套,老师讲解。

  结果那个老师还给他父亲讲,“哎呀抱歉,给你添麻烦了。”大家看,从这个老师说“抱歉,给你们家长添麻烦了”,我们可以感觉到,现在在学校当老师轻不轻松?这很不容易哦。常常家长不明理还得看家长脸色,不容易哦。连老师想要教育孩子,都还怕父母不能理解。

  当下这个校长讲:老师啊,您可别这么说,这一件事对我们家的意义太大了,太感谢你了。我跟孩子不管有多难,我们都尽心尽力的去解决这个事情,最后解决了,孩子很高兴。而当拿去学校,只有他拿去了,他也觉得很光荣,而且对父亲宁为成功找方法的态度,非常佩服。所以他给这位老师讲:这一套衣服将成为我们家的传家宝。就一代一代把它传下去。所以父亲把做人做事的态度完全展现在孩子的面前,孩子怎么可能学不会呢。所以身教是根本,并不是很复杂的事情。

  所以刚刚一开始跟大家谈的,心要细,我们所有做人做事的态度方法,有没有跟经典是相应的,要细到这样的程度,有没有从根本开始做起。

  再来,气要和。为什么?现在成就一件事情,“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人常常很有脾气的时候,很难达到人和,人家一看到我们都觉得很有距离感,看到我们还得猜一猜我们现在是晴天还是雨天。那你看,这么多同仁跟我们相处,我们的态度耗了人家多少能量。所以一个团体再怎么辛苦,只要大家同心协力,都不觉得辛苦,甚至觉得痛快!怕就怕事还没怎么做,内部就已经搞分裂了,意见都不统一了,然后每天就要在那里劝啊、在那里引导啊、在那里安慰啊,在那里内耗,那就很累人了。

  所以这个人和,所谓“六和敬”很重要。而这个“和”当中,很重要的一点,“见和同解”,思想见解要能够统一。尤其带头的人,核心人物,这个“见和同解”一定要掌握。当然要达到见和同解,也要常常熏习。有一个态度,都是依圣贤的教诲为标准,而不是自己的想法、看法,慢慢的就能达到“见和同解”的目标了。

  昨天我们谈到“师志为己志”。孔老夫子一生的行谊,都是我们效法的目标,所谓“慕贤当慕其心”。孔子以什么心境来面对他当时候的整个社会状况?他们那时候是“礼崩乐坏”。那我们现在的是什么情境?“礼崩乐坏”,还有“礼”、还有“乐”啊,我们现在是可能“礼”、“乐”都不知道在哪了。李老师(李越老师)坐在这儿是吧。

  而孔子面对当时候的社会状况,他说道:“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丘之罪也。”我们不只以孔子的志向为自己的志向,而且我们还要效法他立身处世的这些态度,慕贤当慕他的存心,效法他的心境。孔子也讲道:“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曾经担任过大司寇,判了很多案子。当然判案要秉公处理,也是都依据法律来判案。但是虽然在判案当中,孔子的内心是希望天下没有争讼的,没有人犯罪的。

  其实我们想一想,当原告跟被告站上法庭的时候,事实上原告可能他自己,甚至于他的家庭都已经受到很大的伤害了。而被告我们可能觉得他罪有应得,可是问题是,他可能也是人家的父亲,他可能是人家的孩子,他可能背后就是一场悲剧的延续,才会呈现这个结果。所以真正当人都站上法院去的时候,那都是很多人生的遗憾在其中了。真正这个被告被人家判罪了,关五年、关十年,问题解决了没有?那个被害人受的伤害还能回来吗?都不容易。孔子希望能够让伦理道德教化整个人心,不要再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冲突跟争讼了。而且孔子是用“必”,“必”就是:我这一生的目标,希望能够好好教化人心,不要再产生这些状况。

  曾子曾经说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我们有没有时时把忠恕二字放在我们自己的心上?面对我们的家人、面对我们身边的人,我们都尽忠、尽心尽力,无愧于亲人、朋友的因缘,这是忠。恕呢?时时能够感同身受。我们看这个恕字,“如”其“心”,感同身受。孔子为什么希望没有争讼?因为这一些在法院上的人,他都能感觉到他们的痛苦。

  好,所以我们要学到孔子的忠恕,学到孔子觉得天下的不好、这些圣贤的教育没有彰显,都是因为我的责任没有尽到,这样的胸怀。圣人都是时时这样鞭策自己、要求自己的,那我们更要效法学习了。

  而我的师长释净空老教授,他一生也是致力于整个圣贤,儒道释教育的复兴,做了已经五十多年的岁月了,真的是无怨无悔的在做。而且他也告诉我们这些学生:这个世界这么乱,我们不好好的研究走出一条活路出来,那我们就不慈悲了,就对不起世间的人了。所以才在二千零五年的年底,刚好有缘分在安徽庐江,成立了庐江文化教育中心,这个因缘。

  而这个因缘怎么来的呢?因为师长老人家他参加了十次左右的世界和平会议,把我们古圣先贤这些好的教诲,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告诉了与会的来自各国的有志之士。结果后来下台来,他们都非常赞叹:哇,讲得真好!可是后面都补一句话:是理想,做不到。

  这个也提醒我们,世间人现在最缺的是信心,信心是做一件事情最重要的基础。而谁来给这个世间人信心呢?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来给世间人信心。我们每一个人把我们自己每一个角色都做好了,就给世间人信心了。这个不需要说我要三年、我要五年、我要怎么样了才能怎么样。当下做好了,当下就能够给世间人信心。

  胡小林董事长,他把他的企业经营好了,给了多少人信心?可能我们在座很多企业家来,都跟听了胡小林董事长的心得汇报有关。那他在齐家哦,他的企业是一个大家庭。他有没有治国?他有没有在平天下?台湾、香港很多企业请他去讲课哦。所以我们感觉,“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那个“而后”是自自然然发展的,但是它的基础在齐家,把自己的本分做好。

  吉林松花江王琦老师跟吕杰校长,他们把他的班级跟学校做好了,我们马来西亚校长职工会邀请他们来演讲,而且参与课程的人是整个马来西亚的校长跟老师,两千五百多人,那他造成好的影响跟带动了。所以教育界有一个榜样出来了,大家见贤思齐,都有希求美好的目标嘛。

  企业界的有企业界的榜样了,好太太有好太太的榜样了,好媳妇、好公公婆婆都要有榜样哦,是吧?就像我们“芳子美容”的总裁,刘芳总裁,她常常分享“生为女人”的话题,大家一听,变得温柔多了。像这种主题,我就没办法讲,我一讲,底下的女众要抗议了:你以为这么轻松,你来做做看!那我就没辄了。所以这一生大家所扮演的每个角色,这都是天命啊!扮演好了,都会放光芒照这个世间。利益他人,绝对离不开敦伦尽分,当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给人信心。

  那个时候师长老人家听到了这些从事于和平工作的人,都对这些圣贤的教诲没有信心,都觉得是理想,做不到。我们佩服老人家就是:任何的困难,只想着如何去解决它,从不退缩。老人家在台湾弘扬正法,弘扬到连住的地方都没有,还继续坚持下去。请问大家,你们有没有做到没房子住的情况?没有吧?所以我们一想到这些长者、圣贤人都比我们困难,我们现在这些境界算小case而已了,是吧?大家有没有七天没吃过饭?孔子陈蔡绝粮,七天都没吃饭。而且没吃饭的时候,还在那里弹古琴,还很优美。这就是定力,不被这些境界所转。我们七天没饭吃会怎么样?还弘不弘传统文化?弘,先饿七天再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样会比较客观一点。

  好,所以人有善愿,天必佑之,天必从之,过不了多久,就遇到了一个因缘,老人家在自己的故乡,当地的政府也支持,就成立了这个中心。而这个中心两三年的办学,让接触到的人认识了传统文化,不然他不是很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所以有一个榜样,人家来了就能产生信心。而榜样应该在所有华人的地方、祖国大地,都能够呈现出来,那护念一方啊。

  大家想一想,就以大陆来讲,应该有几个教育中心才够十三亿人民的教化?所以师长老人家三年下来,因缘告一段落,因为师长在一开始做庐江的时候,就已经告诉我们,三年之后交给政府来做。而我们看到,现在各地的传统文化,办课程,都是很多地方的宣传部,各地的政府来主办,确实是到这样的局面。因为本来几千年来,整个伦理道德的教育都是以政府为主导。而确实政府这几年的国策,都是往这个方向在发展。

  我当初两千零三年九月份到海口,没有国家的护法,我也做不下去。没有当时候整个政策是“改善青少年道德教育”,这样的一个政策,可能我到学校去说我要讲《弟子规》,人家也不让我讲,是吧?所以为什么要感激国家的恩德,就在这里了。后来“和谐社会”、“八荣八耻”,我那时候到大学去讲“八荣八耻”,都是有这些因缘在的。最后还有十七大整个方向的确立,“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所以现在由政府来带头,我们相信能够在各地都树立起弘扬传统文化的中心、旗帜,给大众信心。

  有慈悲,有爱心,还要有智慧,才能够化解现在很多的危难。我们跟随着师父学习,佩服的地方也在师父洞察很多问题的根本。而这一些道理,老人家也是从经教当中体悟到的。《礼记·学记》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整个中心都是以办班教学为主要的工作。

  而教学的内容很重要的,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教伦理道德教育,人耻于作恶,这些理念都非常重要,我们很清楚了,就会做得非常的坚定。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人懂了伦理道德的做人标准,坏事他觉得很羞耻,把人的羞耻心唤醒,耻于作恶。懂得因果报应的真相,就像《书经》里面告诉我们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就像《大学》里面讲的,“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这个都是因果教育。我们看很多的贪官最后被发现了,财产都充公掉,甚至于是他的后代子孙都会被他殃及。在历史当中很多的贪官,最后孩子被腰斩的都有,这个叫“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以前的人都懂这个道理,现在不讲了,人没有因果,没有恐惧心了,什么都敢干,就很麻烦。

  在财物方面,金钱方面,一个人拿取的是横财,在经典里面讲的,就好像吃腐败的肉来解决肚子饿的问题,肉已经有毒了,吃下去命就完了。“鸩酒止渴”,有毒的酒还拿来解渴,喝下去自己的命也没有了。因为我们这一段时间历史读得太少,所以对这一些真相,体会都不是很深。《德育古鉴》里面就有很多都呈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真相。

  有一个县令,定远县的县令,姓狄,刚好在他的县里面有一个人去世了,留下了不少财产。结果这个人的弟弟就想要谋取财产,然后就来找他,说:你把我的大嫂抓起来,把她的财产充公,到时候我分你一半。这个县令一想,这么多钱,他就铤而走险,贪赃枉法,结果那个女子就冤死了。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故乡,过了不久,他就长了疮,疮上面还有蛆,没多久他就死了。而且,他有五个儿子、七个孙子,到最后,五个儿子跟六个孙子跟他生同样的病,全都死光了,最后那个孙子连立锥之地都没有。

  这样的故事在历史当中,每个朝代都记在史册里面都有。这个因果教育,才能让人不敢作恶,有畏惧的心。大家想一想,一个人羞耻心要建立起来,要花多少时间?少说也要几年。可是这种因果报应的教育,他可能听一个故事,他就会警惕自己。所以这个因果教育,事实上是让社会安定、人心祥和,一个很重要的基础。

  但是大家现在好像你们假如去跟人家讲“因果报应”这四个字,底下人会不会说“你看,这个都是封建迷信”,会不会这样?会,有可能。那讲不讲?讲!用人家能接受的方式讲。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自己转。有一次,有一个人拿了一把刀,剃刀,跪在师父面前:你今天一定要帮我剃度,不然我跪在这里都不走了。师父老人家说:你不走,好,我走。当然了,不要去强迫别人,这攀缘。这个就已经不是为人弟子之道了,自己都没有观照到自己的心态不对了。

  所以我们可以告诉他,善有善报,孔子的德行庇荫了他后代,范仲淹的德行庇荫后代,这个都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真实例子。所以大家这几句一定要背起来,讲出来,《易经》讲的话,《书经》讲的话。“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们看秦桧的后代。刚刚讲的这些故事,都可以彰显这些道理。

  这四十五天,跟课程有关的这些故事,也会再跟大家分享,大家别着急,一定会装得够汽油了,我们再回去。这一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里面很重要的元素,我们学习东西要掌握纲领,纲举,目就张了。

  而我们再从这三个来看。伦理,它有一个精神的象征,就是我们宗祠。道德,孔孟学说教道德。宗祠延续家庭伦理,尤其是孝道,所以宗祠都是我们列祖列宗的牌位。因果教育,靠城隍庙。我们古圣先贤很会教化,他透过这些硬件设施,把这些软件很善巧的给每一个后代社会大众教育了。

  而我们看到,这个伦理孝道延续了五千年了,而当时候在文革时代,整个宗祠被大量的破坏,师长在台湾非常的担忧。因为师长他们从小接受私塾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对这一些伦理道德的教育,体会得非常深刻,知道这可能是把我们文化的根都有可能砍断了。所以老人家就在台湾发表了一篇文章,就是建“万姓宗祠”的理念。师长在几十年前,文革时候就提出来。被破坏了,我们怎么再把它重建起来?

  师长那时候的构想,就是一个姓氏就一个宗祠,这个构想很好。比方您姓“陈”,进了这个宗祠之后,最上面到大舜,然后历代所有姓陈的圣贤都列在那里。我们一走进去,惭愧心起来了,我的列祖列宗都有这么高的成就,人的那种使命感、向上的心就出来了,很好。

  现在大陆很多地方,万姓祖先纪念堂都建起来了,我们马来西亚也建了不少。所以老人家都是看得很深远,尽力来推动这些文化复兴的工作。

  而且老人家也洞察到,家庭的力量对我们整个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前是大家庭,一个人在家庭当中成长,家道好,他从小做人处事的根基就非常好,而且对家庭都很有责任、使命感。结果现在大家庭还在不在?大家庭愈来愈少,都变小家庭了,小家庭还生一个,那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人都照顾他。以前的大家庭是生下来就为整个家庭着想,他不自私自利;现在小家庭是所有的人都要照顾他。你看,一个小孩住在医院里面,外公拿着吊瓶,外婆喂他吃东西,爸爸在那里还要唱歌给他听,可能六个大人全体总动员就要照顾他,那他从小怎么形成一种责任跟念念为人着想?就很困难了。

  所以师长看到这个情况,都变小家庭了,怎么延续家族的力量、家道的力量?我们好像都不会去想这些问题,所以忧国忧民,都会去想这些根本的问题。师长讲的,让企业、团体变成一个大家庭。以前是血缘承传了这个家道,现在我们用仁义、道义、责任心,来承传这个家道。整个企业、整个团体,甚至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就可以延续整个伦理的关系。

  道德,靠孔庙。因果教育,靠城隍庙。而且这个都有很多艺术的教学。以前在庙的前面,常常都会演很多忠孝节义的历史剧,都能达到很好教化人心的目的。包含城隍庙画出来那个十殿阎罗,让人看了印象都很深。大家去城隍庙看过吗?没看过?这次有机会来马来西亚,我再带大家去看一下。然后我们看一看,假如不继续好好的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我们一起讨论讨论我们可能会到哪儿去,这个要有自知之明。

  好,这一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