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
四千五百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的(第十六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10/6/1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大家早上好。

  我们之前跟大家谈到父母慈爱孩子,应该如何把孩子教育好。一开始我们有提到,首先父母他要有正确的思想、正确的价值观。

  其实父母也好,当老师的也好,当领导的,以至于是长辈的身份,面对晚辈、面对学生,都应该有相同的心境:照顾好孩子,教育好下一代。所以这个君、亲、师事实上是相通的。这三个内在的精神,事实上应该是一个领导者要把角色扮演好,要尽他的本分,不止要做到君,还要做到亲,像家人一样爱护下属的存心,也要做到师,能适时的给予下属一些思想上,以至于是生活、家庭、处事上的这些重要的引导。

  所以我们看到之前我们讲到,父母教育子女首先自己要有正确的思想、正确的价值观。那我们从另外的角色,我们假如从事教育工作,那我们自己有没有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不然我们给孩子误导了,那这个就像故事讲的,要掉到十九层地狱去了。

  相同的,我们当领导,我们自己有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因为成年以后在公司工作的时间会很长,所以下属受领导的影响也会很大。所以以前在古代,一般都是官员来领导老百姓,所以官员都叫父母官。假如这一方的人民他的思想出了问题,社会风气不好,这个领导者他是有责任的。就像在应该离我们不远,应该是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发生孩子杀父亲。可能我看清朝就是这一起了,震惊全国。那一个地方的地方官撤职查办,总督巡抚记过处分,都要负连带责任。甚至于是,那一座城墙去掉一个角,让他整个县的人都要记住这一个耻辱:这个县居然出了一个大逆不道的人。

  所以从这一个处理来讲,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当官的人,他是确确实实要做到父母的责任,去教育好老百姓。所以在经典当中有提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我们看,现在社会大众偏离伦理道德了,领导者有责任,官员有责任,没有教好。尤其最直接的教育部门也要负更大的责任,你在教育人民。“上失其道”,所以上梁不正,下梁当然会歪了。

  而这个其实用在家庭里面,“上失其道”,那我们当父母的没有教好,所以现在的孩子情况比较多。在企业里面,假如领导者的思想观念行为偏颇,那也会“上失其道”,底下的人会学歪、学错。所以为什么现在都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谁带头染?那领导者的影响还是比较大哦。所以为什么我们几千年来把君、亲、师摆在这么重要的位置,在一般的祠堂立的这个牌子叫“天、地、君、亲、师”。这三个角色跟天地并列,那代表期许这三个角色要能真正做出天地的无私,去爱人,去尽他的道义、本分。

  所以我们虽然现在是在谈父子关系,事实上它可以延伸到君臣的关系、师生的关系。因为孔老夫子说“举一”要怎么样?你假如学一样就固着在这个角度上,不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那这么学就好像学知识一样,就学呆了。要用心去体会,要提升我们自己的悟性。

  所以我们就观照我们在扮演这个君、亲、师三个角色,我们是不是有正确的思想?还是现在有一些人来问我们一些问题,我们还似是而非还答不出来?假如有答不出来的,那要赶紧去搞清楚。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孩子来问你这些观念,学生来问你这些观念呢?所以人能够很勇猛的,很精进不懈的提升自己,他是真正把这个责任放在心上,他是真正提起了慈悲的心。

  一个人学习提升自己还得要别人催、别人推,根源还是慈悲心不够,我们那个慈悲心叫露水道心。有没有?有,可是时间很短。露水出来多久?很短的时间它就蒸发掉了。为什么会很短?习气一上来,慈悲心就不见了。所以,总得要清楚明白我们自己的不足在哪,不可自欺啊。

  好,第二个,我们提到的,当父母的要有很正确的心态。第一个,要有责任心。这个责任心对家庭,上,要敬老,尊老;中,和家族;下,养育好儿女。这个是我们的责任,所谓恩义、情义、道义的态度,这是责任心。

  而且,孩子他不单是属于家庭的,他也是属于整个社会,甚至于是我们整个民族。所以我们夫妻的结合为什么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这很有道理啊。一拜天地就是代表夫妻的结合,养育好下一代是对社会、对民族的责任。所以这一个心境,我们也要能体会到。孩子是社会的,是民族的,假如您的心境更大一点,是宇宙的。心境不同,教育孩子的格局就不同。

  今天假如是换作是当老师的人,他也要有这样的责任心。这个孩子以后他在家庭当中能不能过着幸福的日子,扮演好他的本分,这是我们当老师要思考的。假如当老师的人的心态只是“他下一次考试考好就好了”,他不会去思考这些问题。

  但是你不能怪这些老师,为什么?这一些思考、这一些心态,他们在师范学院有教吗?有强调吗?所以在这个时代,传统文化断了两、三代了,假如要把责任一直追溯上去,可能没完没了了,是不?这个儿子说:爸,你怎么没教我?爸说:找你爷爷去。去找爷爷:爷爷,你怎么没有教我们?你爷爷说:找曾祖父去。然后就三个人站在坟前。那怎么办?你现在“老师怎么没学好?”老师说,“师范学院没教。”去找师范学院,“师范学院你为什么不教?”“教材没有编。”再上去,“教育部你干什么?”“我从小也没学。”那找他爸爸去啦。是吧?算了,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不要让这个悲剧继续下去才重要了。

  所以这个当老师的心态,有没有想到孩子他未来一生的幸福?我们应该教他什么?有没有想到孩子是社会、是民族未来的栋梁?一般像我们在台湾,小学的老师吃整个国家社会的俸禄,那假如我们没有尽心尽力了,那对不起所有的百姓。为什么?领的是老百姓的捐的税呀,你得为这一个地方的人负责任。所以公务员,要注意啊,不认真的话,欠债欠多少人?在台湾还好一点,两千三百万;在大陆就很惨,十几亿,这个做牛做马都不知道要做多久才还得了。所以人明白因果就不会干这种傻事了。他就不懂,还觉得:哎哟,贪了点钱,我可真聪明。这个叫小人冤枉做小人。所以社会大众信任我们这些公务员,我们就应该要对得起才对啊。这个是一个当老师的心态。

  当领导的,有没有这样的心态:不只是把员工当作帮我生产赚钱的机器,他是个人啊,他是我的亲人啊,我要给他幸福啊。哇,那心态完全不同了。资本主义它就不知不觉那个思考就是赚到钱,然后就是生产模式。那个思维模式就把人当作你生产当中的一个东西,这个东西不能了,换一个再来,继续生产。但人是不是东西呀?不是这个逻辑啦。

  按照整个古圣先贤的教诲,人,他是透过工作来提升他的灵性的,来服务大众的。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助人为快乐之本。所以我们看到古代这些读书人,他去当官,他是要立身行道,不断提升自己的。愈老愈有智慧,对社会的贡献愈大。可是在这个资本系统的思考里面就是:这个人五十五岁、六十岁不行了,退下来了。这些概念不是很妥当。所以有一句话叫:你要把人当人看啊,你不能把人当物品去使用。所以今天假如把人就当作生产的一个工具的时候,能不有劳资冲突吗?能不有劳资对立吗?根源上,还得要回到君、亲、师的三种角色的这种心态上,才能解决问题。调那些制度,次要的,人的修养、人的存心才是根本点。

  所以,我们人生福气愈大,往往对社会的责任也是跟着大。我们不能享那个福,不尽那个本分、义务、道义。所谓名符其实,这么多人信任我们,这么多人在我们的公司里面工作,我们好好照顾他,是对他们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所以,我印象当中有一位企业家,他的话让我非常的感动。他说到,他说难道我们做企业的人,缴了那些税就是对国家的贡献吗?假如这些年轻的员工到我们公司里来,变得会赌博了,变得会纵欲了,变得会拿回扣了,变得都不关心家里、不孝顺了,变得乱搞男女关系了,变成一个废人了,那我们叫做对国家有贡献吗?哇,那这个就是有没有把社会、国家放在心上,还是只有想着,我能赚多少钱,至于这些人变成怎么样,反正还有人来工作,我管他干什么?那这些心态都不对了。

  这企业家更难得在哪里?他说,国家现在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一大堆,这是国家很大很大的担忧啊。他企业家发动,“我来办传统文化讲座,让这些大学生首先先建立正确的思想、正确的心态。”他思想心态好了,他的福气就来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可是这些大学生一毕业,他又没有很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又找不到工作,就开始就怨天尤人,甚至于犯法什么的,哇,社会就动乱。

  他们这么一带动,好多企业家都免费给这些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然后,给他们好的教育,还教他们技能。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他这样无私的去照顾这些大学生,大学生感觉到他的这一份无私的爱,好几个就留在他的公司做事,不到两三年都成为他重要的骨干。他本来没有想说要把这些人留下来,只是为了不要让他们人生整个迷茫掉。反而他用道义面对这些孩子,这些年轻人也是深深记得他的恩德,记得他公司给他的帮助。

  所以我们从君、亲、师这三个角色来体会这些道理,都能给我们得到很多的启示。

  刚刚这一句说,“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就是我们现在孩子出状况了,学生出状况了,员工出状况了,我们一了解,都是没有人教的关系,缺乏爱的问题呀!“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哪有说找到他们的毛病了,反而觉得自己很厉害,甚至是拿他们来批判了,去骂了,没有这个行为,一点意义都没有。反而是很怜悯这些人。

  除了父母在教育孩子当中有责任心,还要常常有反省的心。为什么要反省呢?父母就像大树的根,孩子就像果实一样。这个果实酸了,那一定是根出了问题了,不能说果实不好,它总有源头啊。所以当父母的人,孩子一出状况了,都能这样去反思,那很多家庭出现的一些状况就能够很好的去化解,不会愈来愈严重。所谓化危机为转机,这个根源还在父母的心态。反省,“各自责,天清地宁”。

  可是假如不反省了,是指责了,那就麻烦了。可能孩子出了点状况,夫妻就吵个没完,都是责怪对方的问题,甚至还怪孩子,甚至于说不认他这个孩子了,那就麻烦了,就都没有反省的态度了。所以果子酸了,一定要反省是根本出了问题,是我们当父母的人首先要负责。

  而父母有这种深刻反省的心,反省、惭愧是性德,才能感人啊。

  有一个父亲,他明白这些做人的道理、传统文化,他就对他两个儿子说到:以前爸爸哪里不对,做得不好,没有把你们教育好是爸爸的错。非常真诚的给他的孩子讲,他的孩子那个时候行为都已经比较偏颇了,都二十几岁了。讲完了,他说:爸爸重新来学,重新来改。结果后来他爸爸确实是学得很认真,自己转变得也很大。一家人血浓于水,就感觉到了,后来他两个儿子的行为也转过来了。

  其实说实在的,人都不愿意活得没意义,人也不想糟蹋自己,只要这个家庭氛围,父母长辈带动了,这个风气就能转了。所以这一个父亲,我是亲自见到他,他在跟我谈这个事的时候,他两个二十几岁的儿子统统在这一个幸福人生讲座里面在当义工。我们吃的那些有机的馒头,那个色拉,都是他儿子做的。他儿子心境转变出来,就去学这些技能。

  所以反省自己,第一个,我们在心性上有没有什么不妥当。第二,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方法有没有不恰当。这都要去反省。第三,当父母的,教儿教女先教己,正己才能化人。都要有这些正确的心态。而且懂得正己,谨慎的态度就出来了,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给孩子做好榜样,这个是心态。

  再来,我们就谈到了整个教育的部分了,家庭最重要的,“至要莫如教子”。

  刚刚这个反省、正己,其实当老师、当领导的亦如此。我们教书,今天孩子不能教好,马上就骂,骂他、骂他的父母,这个都不妥当的,都是指责别人了。我们自己的心性对不对?我们的方法对不对?其实一个老师有爱心,那个一般人觉得无可救药的孩子,往住到他面前就像绵羊一样。为什么?那个孩子也渴望人家的信任,渴望人家的爱,终于有一个人真的能相信他了,他的那个善就会在这个人的面前显露出来。当然我们当领导、当老师,时时提醒自己正己化人。

  教育方面我们有提到,第一个,信心。当然,对自己要有信心,也要信任所有的孩子、学生、员工,“人之初,性本善”。而且我们要很有耐心。而人有信心之后,就不偏心,相信每一人都可以。偏心的话,就是只对哪些人好,另外的都不信任他们,排斥他们。一偏心了,这个家庭败相就露了。心一偏,人心就不平,所以可能兄弟姐妹、孩子之间,就有对立、就有隔阂了。都比较疼弟弟,妈妈一不在了,这个哥哥马上报仇,是吧?

  告诉大家,我两个姐姐从来没有偷捏我,我感觉那个兄弟姐妹那种情感,真的是太可贵了。我随时一想都会想到一幕,就是我基本上从小就这么瘦,然后小时候又长不高,我是高中的时候才算长上去了。念初中的时候,我们那些女同学动不动就走过来跟我比身高。不能怪她们,她们不知道这对我是很大的压力,信心的打击。所以小时候长得又矮又瘦,那些年龄比我长的男生,有时候就要欺负我,围过来。当我姐姐发现的时候,不管是大姐还是二姐,就冲过来。不管他有三个人还是五个人,她一个人就单枪匹马,像赵子龙救阿斗,怒发冲冠,真的,过来之后,那些男的都被她吓跑了。你说她那个时候哪想说打不打得过人家,就是那种没有其它的念头,就只是:不能欺负我弟弟!

  所以我的父母没有偏心,所以我们兄弟姐妹之间情感非常好。红包都一样,这些都一样,所以父母、爷爷奶奶都是这种公平,才不会造成这个被宠爱的人人格就有问题了。不只被宠的人有问题,被冷落的人心里也会有问题。所以为什么说要修身齐家,首先要诚意正心,这心不能不平。

  不只是父母是这样,当老师的也是这样啊。心不平了,不公平了,孩子马上很难受的,学生很难受的。包含领导,你也要公平啊,公平才能让人家佩服、服气。这是第一个。

  有信心,而这个信心还伴随着耐心,不疲不厌帮助孩子,帮助学生、晚辈、员工。再来,不偏心。有一些老板讲了:我这么尽心尽力教他了,之后他又离开了,那我多吃亏啊。是不?人生首先第一课要学吃亏啦。福气不是握在你手中叫福气,福气不是说他都定在你的公司不走叫福气,福气是来自于你的爱心,来自于“福田心耕”。你念念为他好,你的福气就愈来愈大了,这个不关他以后留不留在你的公司。而且说实在的,人都想得太短浅了。为什么?自我太重了嘛。私心放不下,人哪可能会有多大的福啊。

  所以刘总她尽心尽力照顾很多人,她的员工也有离开的哦。可是她说,好奇怪,最近这一年左右,她也是太辛苦了,到处奔波,给人家讲这个女德的课,她说,很奇怪,怎么最近进来公司的都很优秀的一些孩子,进来做她的助手。

  这一点都不奇怪。我们每天念《大学》,“有德此有人”,有没有说“有钱此有人”?没有啊。所以整个企业界的思维,他没抓到这个自然轨迹,他觉得:我高薪可以找到好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高薪都找到什么人?都找到要钱的人嘛。

  很多企业界的老板都说,奇怪了,这个……好像是松下幸之助,他有一次好像是想要静一静,就到佛寺去。结果他发现,到佛寺里的人,工作又没领薪水,干得比有领薪水的还努力,他就觉得很纳闷。所以,什么是他努力的动力?这个要找到啊。他是义工,可是他觉得他做的那件事有意义,他在这个佛寺尽心尽力了,让每一个人闻正法,都能真正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他觉得在这里服务、付出有价值,快乐,哪怕没钱他都高兴。所以松下幸之助得到这个启发,他回去之后就规画了一个他公司的愿景,好像是两百五十年还是多久的愿景,他的员工是为了让人类得到生活的便利、幸福而努力。这个目标很远大,都是为了人民。你看,他的员工都想着为人民,他的企业做得怎么样?愈做愈好。来的人跟他是磁场相应,都是为了这个理念而来的。

  所以人不要怕吃亏,吃亏是福。施比受更有福,不只心里高兴,福报更大。财布施当然得财富嘛。其实整个宇宙它就像一个圆一样,你今天付出,不管你对哪一个员工付出,他也是宇宙的一部分,他会像一个圆一样又回到我们自身。“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你们的表情好像没有听过这一句,上次好像有解释。“出尔反尔”的意思,事实上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大学》里面也都是讲到这个,“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你用不法的手段,迟早要吐出来的,那不是你的。

  所以有一句俗话:打人就是打自己,骂人就是骂自己。这个是很符合逻辑的。你今天揍他一拳,“他没打我,他不敢打我。”可是还有下一句话等着我们,“君子报仇,三年不晚”。他三年以后打你,保证加利息。然后假如我们还不了解,又去愤怒又打他,那叫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所以你打人,看起来这一拳不见了,那个影响,你造的业,随时在等待机会再回到自己身上,叫“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打一拳是这样,给人家一个鼓励也是这样,给人家爱心,给人家帮忙,终究会回到自己的身上。

  以前的徽商都明白这个道理,当别人很落难的时候,他们不会落井下石,帮人。“援人以手,必得他人相援助”,这个都是商道里面讲的。所以其实人生假如明白这些道理,就变得思想很单纯,不复杂了,不耍小聪明了。“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为什么能活得自在?他明白道理,他明白因果,他明白种瓜得瓜了,他对人生不会患得患失,不会忧虑以后了,他就很自在了。这个是我们讲到信心、耐心。

  再来,我们讲到的恩威并济。第三,悲智双运。用智慧来教育孩子。

  而我们这个恩威并济,恩,是无私的付出、无条件的付出。一个人很会跟人计较,往往是他的父母、兄弟的相处就是功利。假如一个人,他的家里的人相处统统是没有条件的关爱付出,这个人他的人格非常重道义,跟人相处,从来不利害关系,不谈条件的。你叫他谈条件,他浑身不自在。真的,那个人格特质就从小的那个家庭环境形成的。大家可以从你们自己身边的朋友去观察。你觉得这个朋友真是太讲义气了,你可以改天到他们家去做客,他的父母一定也是这样的态度。

  所以我是很感激父母给我的人格影响。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完全是没有条件的,以至于我们三个孩子赚钱了,父母都说:我们有退休金,你们不一定要给。给不给?给还是要给啦,但是父母这一份心,这个是我们怎么报都报答不了。为什么?它不是有量的,它是无量的,它是无条件的,就不是世间的东西能够跟它去衡量的。所以我很感激形成这种人格,很欢喜呀。跟人相处,从来没想到要从人家身上拿什么,哪有什么烦恼?烦恼不就来自“求不得”。与人无争,与世无求了,那哪来的烦恼?好,这个“恩”我们要体会到付出、无私。

  “威”,道德的这种威信,以身作则的威信。还有这个“威”还是要讲究原则,不能放纵孩子,都包含在这个“威”字里面。这个字,我们也提到“君子务本”,教育孩子的这个“务本”,是“长善”。其实我们要很冷静了,父母教育孩子要长他的善,请问我们现在当老师的、当领导的,有没有顾及到孩子他这一颗善心的发展?不容易。老板可能只盯着他每一个月的报表,“我要看到成绩”。而引导员工是不是正确的心态,那这个都要负因果责任的。

  我听说有那个应征会计人员,好像出的题目,就是一加一等于多少,是吧?那他学会计的,几亿什么的他都做过了,一加一等于多少?听说那个没写答案的说:老板,你要我写多少我就写多少。这样的人可能会录取哦。那你看,他有没有在长善?他不是毁了这个孩子的人格吗?染缸啊!各个行业的领导人也有责任啊!

  当老师的假如很重视:哎呀,那个成绩不好,我多丢脸,影响我的收入。小朋友考试考到一半,上去上厕所,老师还跑过去给他讲答案,那你说这个孩子的心会怎么样?有时候还告诉他:你同学前面坐谁。还交代那个同学:给后面的人看一下。那不是都毁了吗?包含我们这些老师,上面要来检查东西了,统统赶紧临时抱佛脚全部赶出来。然后那个教学的时候,要上一堂课,学生都要套招,套半天。都是在应付啊。那我们的学生,他的心感受到什么?他学到什么?学到真诚吗?学到真实吗?所以我们都说,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会应付?孩子会应付是结果,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大人的行为都在应付啊,他怎么会不应付呢?所以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

  而大家想,拿着不义之财来养自己的孩子,孩子会成气候吗?成不了气候啊。今天公务员没有尽心尽力,拿来的钱都是不义之财。是不是?对啊,不义啊,你没尽到忠义啊,你还混水摸鱼,那是不义之财啊。甚至于还拿公家的这些物品回来,不廉洁。难怪现在的下一代愈来愈糟糕。

  这个还包含,在公司上班,不可以拿公司的电话来办自己的私事,那个叫偷盗哦。哪有说你偷盗了,你的孩子还会好啊?

  再来还逃税,那是欠全国人民啊!以前的人都是能为国家多做些什么事,代代出贤人。现在这个时代,这一些心境、这些观念都没有了,甚至于觉得能偷税的是厉害,真聪明!颠倒是非。“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嘛!所以整个那个下一代垮得非常严重。

  现在很多人在做传销,有没有?请问他什么时间在做传销?假如他上班时间还拿着公司电话做传销,这个都是偷盗。

  所以这个观念也要告诉社会大众,不然他们再怎么努力,统统都是肮脏的钱,不义之财。那不可能有好结果。努力有结果,不会有好结果。

  我们看,确实君、亲、师的心境都是相通的。所以,以前的当官的对这一点非常清楚,他知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老百姓的人心才是福祸的根源,叫“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我们现在面对灾难那么多,明理的人都清楚,赶紧教化最重要。

  所以在春秋时代,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宓子贱,他去治理单父县。结果有一次齐国军队入侵鲁国,刚好那个时候麦子熟了,所以底下的人就通报:是不是赶紧通知老百姓去割麦?割完了,才不会被齐军给拿走。通报了几次。宓子贱那个时候是县长,他都没有做。结果后来齐军入侵,真的把麦子都割掉,割回去了。

  这个消息就传到季大夫那里,结果这个季大夫就很生气,就来找他:底下都通报了,你还不割麦,你看损失了,还让齐军给拿走了。结果宓子贱就跟季大夫讲:这个时候,我们想一想,麦子被割走了,再种就有了。可是在这种兵荒马乱之际,假如通知人民去割,一定会很混乱,一定有人会趁这个机会去割别人的麦子,贪这个便宜,这个叫趁火打劫,一定会造成这个现象。而让老百姓贪图便宜,这一个风气一起来,就不见得是一代人能够把它改善的了,可能要几代的人才能再把这个人心、风气转过来。

  哇,你看,读书人看得深不深远?很深远哦。现在当父母、当老师的、当领导的,有没有这样的见地?人们都想:我管那么多,现在可以就好了。大家应该读过外国历史,路易十六上了断头台,他的父亲路易十五就干了很多荒唐事。人家说,那你以后你的那个王权就完蛋了,他说,我管以后什么洪水滔天,不关我的事了。你看,有这样的爸爸,就有上了断头台的儿子。

  结果宓子贱一这么从老百姓的人心的角度分析给季大夫听,可贵在哪?以前的人懂,他纵使做不到,你一讲,他觉得,哎哟哟,对对对,有见地!所以这个季大夫说:哎呀,假如现在可以挖一个洞,我真的想跳进去,我实在愧对宓子贱大夫。

  所以这个也是启发我们,这个“长善”重要。

  第二,我们上一次也提到的慎于始。

  再来,防微杜渐。我们有一些俚语,像我们有一句闽南话,跟大家分享一下。因为闽南话应该是唐朝的国语,唐诗用闽南话可以念出来,用北京话念不出来,因为它有押韵,“平、上、去、入”。所以现在可以念唐诗的,客家话、闽南话,可以念唐诗的最起码都是几千年了。这句俚语叫:小的时候偷葫芦瓜,大的时候偷牵牛。翻作一般讲的叫:小时偷针,大时偷金。闽南话:小时候去摘人家的那个葫芦瓜,你长大了就是偷牵人家的牛了。这个都是防微杜渐的态度了。

  所以有一个孩子有一天偷摘人家的水果,结果刚好被他爸爸看到了。父亲可能看孩子年龄也不小了,马上给他教训,旁边还有人,他很难堪,就没当场指责他。回到家,拿了一本书,《华盛顿传》,就把华盛顿砍断父亲的樱桃树,那一页翻出来,放在孩子的床边,希望孩子自己看,自己来认错。结果当天吃完晚饭,他儿子没有任何动静。这个父亲一看,他好像不承认他的错,又写了一张纸条:孩子,你今天有做什么错事吗?放在床头边。还是没动静。

  隔天,看他没反应,当然,教育孩子还要抓住时机,这个父亲就过来跟这个大男孩谈话了。“儿子,今天啊”(因为他的父亲也是当老师的),他说,“今天有一个老师跟我讲,说他看到有孩子爬墙过去摘人家的水果吃。”

  然后他的儿子就很紧张,他说:“那那个老师有没有看清楚是谁?”他说:“好像看得不是很清楚。”然后他看他儿子就松了一口气。结果他接着说:“该不会是你吧?”他儿子就矢口否认:“不是我。”结果他父亲接了一句话说:“他们都说是你,我就说不是你嘛,我看我的看法没有错。”先不给他难堪。

  然后接着父亲讲了,他说:“儿子啊,这个爬上去偷人家果子的孩子的父亲,假如知道了这一件事情,这个父亲会非常非常的担忧跟后悔。”孩子就问了:“他担忧什么?”“因为他爬墙不小心摔下来了,身体会受严重的伤害,他父亲会很担忧。而且他的父亲会担忧,小时候就偷拿人家的水果了,以后怎么办?他以后又犯更大的错就麻烦了。所以这个父亲会既担忧又后悔,后悔没有买苹果给孩子吃。假如我是那个孩子的父亲,我会买一箱苹果给孩子,让他不要去偷人家的东西。”结果这父亲一讲完,就去把他准备好的那一箱苹果拿来,就放在儿子的前面,他就出去了。

  这个是属于年龄大的孩子,他要面子,你给他难堪了,反而形成情绪的对立了,反效果。你跟他分析清楚,让孩子能够去体会他父亲的心。这个才能达到什么?父子之间有真正交心啊,不是指责,不是情绪冲突了。

  结果后来这个儿子还很有出息,很有成就。然后他在他那一天的日记就写到,他说本来他还瞧不起他爸爸,因为他爸爸是个教书的,又赚不了多少钱,可是经过这件事,他爸爸是这么样的用心良苦去引导他,他很感激他爸爸。人佩服父母,他就有一个动力:我不能给我父母丢脸。

  所以这个父亲他抓住了慎于始、防微杜渐来引导他的孩子。他有没有用教训的?有没有用道理压下去?没有。“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这个用《礼记·学记》来讲,他父亲教的方法,“当其可之谓时”,刚好发生这一件事,及时教育他的孩子。而且他父亲是循循善诱,“导而弗牵”,引导他,并不是填压他,然后就能让孩子比较容易接受。

  而这个防微杜渐,其实我们在《弟子规》当中就可以深刻体会到。“斗闹场,绝勿近”,“非圣书,屏勿视”。包含其实每一句都是防微杜渐。“父母呼,应勿缓”,他不可以长傲慢、不可以长不耐烦;“置冠服,有定位”,不长他随便、散漫,要整洁,甚至于对物品要恭敬。这个你不教他好的,他就学坏的,叫“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天“已有能,勿自私”,你不教他,他就不帮别人,是吧?甚至于他还觉得:我考得高,我比他厉害。长傲慢,长冷漠。我们有没有防微杜渐到他的心性的发展?

  有一个故事大家不知道熟不熟悉。有两个姐妹,那个姐姐今天在学校有同学问她问题,结果回来之后,她就跟她妹讲:今天我同学问我一题数学,我不告诉她。可能这个姐姐还觉得好像这么做了,心里怪怪的,问问她妹妹的意见。结果她妹妹说:姐姐,假如是我,我会告诉她,我会把错的告诉她。现在孩子真的心胸狭窄会这么干哦。我以前读高中的时候,这种情况就发生了。我们班那个前几名的人,到学校都“哎呀,我都没念书”,然后就一直玩,然后我们就跟着他玩。结果一考出来,他成绩都比我们好很多。不过告诉大家,这样的同学,那个相貌都很没有福报,脸都是凹下去的。

  所以,“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微邪”(这个是《管子》治国的一段教诲),此是劝民之道,“治之本也”。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段,治理家庭、治理社会,跟中医一样,不治已病治未病,要禁于未发,防微杜渐,深谋远虑。

  所以我们看,“小礼”,任何一个小的动作它不符合恭敬的态度,父母马上要导正。哪怕只是跟长辈打一个招呼,都不能够是随随便便。你说现在那个家长都讲,连起来都没起来,就是头“嗯”这样转过去,笑一下,又回来。大人觉得很好玩,他慢慢的那个恭敬就不见了。我们这个时代,长辈来了,都不起来打招呼了,只是转个头笑一笑,请问下一代是什么?再下一代会怎么样?再下一代就是长辈要过来:“小朋友好,吃饱没有?”就倒过来了。

  “行小义”。人的这种道义就是什么,从这很多细微之处,他有没有一种本分?有没有一种承担?你说为什么那个长子都特别有担当?小时候在很多细节处,爸爸妈妈就“你当大哥的人要怎样怎样,当大姐的人要怎样怎样”,他就从这很多的生活细节,他就提起一种道义了。

  甚至包含我们对自己的小区有没有道义?小区脏乱了,我们有没有责任?你说一个人在自己住的小区里面,底下的垃圾从来视而不见,你说这个人会有道义啊?打死我我都不相信。“行小义”,甚至于带着孩子坐公交车,让座给老人,这不是一件很大的事,生活的细节,都在长孩子的义。今天坐在车上,就让这六、七十岁的老人站在孩子前面,你说他有道义?他怎么培养?

  “饰小廉”。这个“饰”其实就是懂得在很多细节之处避嫌。你哪怕是一张纸,公家的东西都不可以拿。

  所以师长曾经讲到,好像是周邦道老先生,非常廉洁,公家的电话都不用,私事不用公家电话,自己出去公共电话打。然后只要是公家的车,自己私人的事情,不坐,搭公交车。我们光听这个故事就非常感动,我们今天真正遇到了周老,那真的他那种德风就感染我们了。

  包含,俭以养廉,所以要让孩子以后是廉洁的,首先他一定要是很知足,很俭朴。

  甚至于我们没有贪污,没有这种行为,可是这个动作还会造成人家误会,都要避嫌,这个就是“饰小廉”。就好像陶侃,他当一个渔业的官员,他哪怕是自己买的那个鱼罐头寄回家里去,他妈妈可能都会叫他不要这么做。是不是?避嫌啊。这个不知道李老师讲《常礼举要》有没有讲到“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这个都是很多细节处就懂得去避嫌。

  最后,“谨小耻”。一个动作不妥当了,都会觉得耻辱,这样人他就不会放纵了,很注重自己的形象,很注重自己的德行。就好像《德育故事》里面,比方说女子,于妇德、妇言、妇功、妇容,是吧,做得不妥了,都觉得是耻辱;不孝不悌不忠不信,无礼无义无廉,都觉得是耻辱。甚至于做出来的动作都觉得会给父母丢脸,哇,这个人就“谨小耻”了。

  你比方说这个孩子到国际机场,在那里吵吵闹闹的,那个多丢脸,把华人的脸都丢光了。我们出来就是代表父母,代表单位,甚至代表学习传统文化,所以这个举止都要妥当。你比方说打呵欠的时候,这个手要捂一下,不然我们那个打呵欠、挖鼻孔,都如入无人之境。

  真的,我们这个学,学到最后,这些细节都关注不到,全部都是记问之学,真的。为什么?读书贵在变化气质。假如学了老半天,几年了,这些细节统统根本就观照不到了,那全部都是纸上谈兵的东西了。变化气质,心性一转,言行自自然然就变了。

  “禁微邪”。这些一开始的、很细微的,都懂得要去调整、去对治,去引导孩子改过来。这是劝民之道,治理家庭,治理国家、社会,应该从这些地方下手,防微杜渐,从人心不要起邪念下手。

  再来,一切时都是教育,有智慧就有这个敏感度。其实,父母、老师、领导给下属的影响,往往都是他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反而给他深远的影响。为什么?那个很自然的流露。

  我自己就回想到很多成长过程的情境。比方有一次我跟母亲回外婆家,结果那一次是坐出租车,刚好那个出租车不小心开到水沟里面去了,那个排气管坏了。结果到了我外婆家,我母亲把车费给了他,额外又给了他五百块钱台币。那个应该是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那个时候五百块也不少了。而那个时候我母亲根本她没有注意到说我在身边看到什么,她就是很自然的,她觉得这个开出租车的是劳工阶级,赚钱也不容易,他还有孩子,还柴米油盐,还有整个学费,种种这些,他假如还要修这个,可能那一个月负担就会很大。我母亲都不知道我在看,可是我刚刚分析的这一段话,就是在我母亲很自然拿给他这五百块的时候,我的脑海里自然浮现的想法。所以我那个时候就很佩服我母亲很仁慈。

  结果这个印象,是后来我来跟大家交流《弟子规》,觉得父母对孩子影响很大,我才又想起这件事情来。结果回去问我妈,我妈说,有这个事吗?根本不记得了。

  一切时都是给孩子很深的影响,尤其是我们很真诚的流露。这是好的了。不好的,那个脾气啦、计较啦、怨恨啦,也会印得很深。所以为什么找太太要先看丈母娘?丈母娘假如脾气大,大嗓门,就像昨天仉老师说的,“女人嘴大舌长,男人败家身亡。”还有押韵。

  我的父亲,他是学管理的,他在银行上班。所以我的印象当中,我爸常常坐着就“唰唰唰”,算钱,但都不是自己的,很熟练;然后整理东西特别整齐。所以那个印象就印得很深。真的是随时随地都在教育孩子。

  包含我爸开车,旁边开得很快,我爸就说,哎呀,快也没快那五分钟。常常听我爸这么讲。等我十八岁了,握着那个方向盘,看人家开过去了,我脑子里不知不觉就冒出这一句话:哎呀,快也不快那五分钟。其实,十次车祸,九次快呀。然后,很奇怪,我爸爸从来不按喇叭的,所以我开车以后也不会按喇叭。有时候你一按喇叭会觉得,哎呀,怎么这么吵?不习惯。

  再来还有一次,刚好我跟我父母出去,小时候去一个风景区,结果那时候闹脾气。我爸很有原则,闹脾气,好,回家。那没办法了,爸爸一声令下,就没有转圜的余地,哪有说跟爸爸讲条件的?恼怒父亲了,摸着鼻子,低着头,回家了。结果就上车了。开没多久,刚好遇到一个桥,路很窄,可能两排车要会车,很不容易。结果我爸爸马上,其实应该是我爸爸可以先开上去,我父亲开得比较近了,可是他却先让对方,很早的就停在旁边,等对方慢慢开过来。那个对方很欢喜,应该是你先的,还让我,给他招招手。我爸给他招招手。

  给我印象深在哪呢?我爸才给我凶过而已,对人还是很有礼貌,不会迁怒于人。所以那个当下我就觉得,哦,我爸修养挺好的。

  所以这些一幕一幕都印在脑海里。现在讲起来就很多了。帮奶奶在那里按摩的那些情境,半夜奶奶身体不舒服,在那张罗,这些影像就浮现在我们脑海里了。

  好的会影响,不好的也会影响到。

  所以应该大家比较熟悉的,我在课程当中都跟大众有交流到,一个七岁的孩子,看古装戏,看到那个夫妻相处,那个孩子说:妈,他们不是夫妻。你们没听过吗?你们真是最好的配合者,听过几十次的,看起来都像第一次一样新鲜,真是日行一善。所以你看,那个孩子他对于夫妻,他对于人生的一种认知,什么时候在建立?就在这个随时随地当中在建立。所以这个敏感度我们要有。

  最后,就是高瞻远瞩的一种思维。思考建立什么样做人做事的态度,能成就孩子幸福的一生,要有这种着眼,为孩子的一生着想的远见。那这个就从每一个人的人生经验,以至于看整个几千年历史,能成功的人,他具备了哪些做人的心态、做事的态度?之前有跟大家分享过“青年十二守则”,这个就是很好的,抓根本教育孩子。

  “服从为负责之本”。一个人连对父母的交代都不服从,他以后还能够当领导?他连当下属都当不好了,怎么当领导?

  “助人为快乐之本”。他假如在各个行业都不以助人为快乐之本,他每天就想着那个薪水而已,他对人不会有真诚,他也不会乐在工作。所以现在有一个逻辑就是“休闲”。工作五天、工作五天半太累了,去休息吧。休闲的概念是西方传过来的。好,请问,那五天半觉得很痛苦,很累,每一次要礼拜一的时候是怎么样?礼拜一症候群,真痛苦,又要上班了。但是假如我们觉得,这份工作我是乐在其中,展现我人生的价值,我对社会的一个付出、贡献,他就乐在工作了。“助人为快乐之本”。人生以服务为目的。

  这里还有我自己写了一些,包含树立他正确的里程碑,他做人做事的里程碑。其实这个跟父母很有关系。父母很勤劳,勤俭,这个勤俭,我们这个礼拜的古文课会好好的透过文章来分析。勤俭就不会懒惰,不会奢侈;仁孝就不自私了,人都是道义,他就不会利欲熏心了;他有定力,他就不会放纵;他有恭敬,他就不会傲慢(其实这个还是回归到格物,不贪、不瞋、不痴、不慢);他好学,他就不放逸了。

  其实每一个道理,我们要把它实际落实,就是《弟子规》的经句了。所以《弟子规》是行经,力行的一本经典。这个是跟大家讲到的整个悲智双运,要用智慧来教育孩子,要这么去思考事情。

  最后第四点,教育是合力。第四个大点。家里人的合力,父母、亲师的配合,父母、老师配合。所以要让孩子能扎下德行的根,还得跟家长沟通、交流这个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的观念,教育是合力。甚至于社会大众都要配合,整个小区慢慢要形成这个共识,都是教育的合力。

  最后,教育是言教、身教、境教三位一体,很好的配合。

  而且这一些观念,不只是父母教育孩子,我们当领导的其实都是一样,要掌握这些原理原则。你不能只有董事长在做,你得要底下的主要的高级领导都要配合,教育是合力。不然他们都不做了,底下的人一定不服气的。甚至于你这个教育合力还能推演到跟你合作的这一些企业,就更好了。上游下游、相关企业,大家形成一个共识磁场。

  最后这个言教、身教、境教。言教就是及时的引导,机会点;身教,我们随时做榜样;境教呢,把每一句《弟子规》变成家庭的生活,变成家庭的情境,孩子在这个环境就潜移默化。看起来好像没有直接学,他每天这样看,就学会了。所以以前的人他没有读过《弟子规》,他懂啊。因为他的家庭、他的长辈就是这么做的。所以待会儿,我们请这位熊学长给我们分享,他们就是《弟子规》、传统文化这些道理,怎么落在企业、工厂的管理的细目上,这个就是境教。他每天就是这么做的,就学会了。

  好,那早上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