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方法
 
 

从小养成对父母恭敬的态度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蔡礼旭老师讲述

 

    “父母呼,应勿缓”,这是长养孩子对父母讲话必有的恭敬态度。从一个人的言行,可以看出他的道德、学问,因此父母讲话的态度对孩子影响很深远。当孩子形成孝心、恭敬心,他的学问就奠定好根基。反之,生起的可能是傲慢心,这就毁了他一生的道业。《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孩子要诚意、正心,才能修身、齐家。如何诚意、正心?必须格物、致知。格物就是革除物欲和坏习性。不耐烦、傲慢就是坏习性,从小能转变坏习性,就是格物、致知;而培养孩子的孝与敬就是正他的心,如此才能诚意正心。所以,大学问皆从小地方开始扎根。

  当父母叫唤我们时,我们为人父母、做长辈的也要恭恭敬敬的过去,身体力行给孩子看。要引导孩子赶紧走过去回答:“爸爸、妈妈,请问有什么事吗?”即使当时做不出来也要去做,当孝心与恭敬态度形成之后,这种气氛就会熏染孩子,在家庭中自然形成风气。

  “父母呼,应勿缓”,这种恭敬心除了对父母之外,还应遍及师长、长辈、上司。心是根本,所有的行为都从心延伸出来。《礼记》云:“曲礼曰,毋不敬。”真正有恭敬心的人,他的恭敬会遍及一切人事物。对父母、长者、兄弟都恭敬的人,对父母所交代的事情就会尽心尽力做到,对事物也会生恭敬心。所以,父母辛苦赚钱买的食物,他不会糟蹋!

  对孩子要不要“儿子呼,应勿缓”?如果你也马上跑过去,那你就学呆了。对孩子而言,我们是长辈,他是晚辈,我们要长养成全他的恭敬心。要循循善诱教导他,不要训斥他,并和他一起学习,孩子自然会在圣哲的故事中,心生效法。所以,我们面对不同角色时,要懂得如何运用学问。

  当一个人能深刻体会到父母的恩德时,他的心境自然柔软恭敬。记得我姐姐出嫁的时候,有很多迎娶的礼仪,其实这些迎娶的礼仪都有其意义存在。我在一旁观礼,最后一个礼仪让我印象最深刻,就是姐夫带着姐姐拜别父母。当姐姐与姐夫跪下之时,我父亲的眼泪瞬间就迸发出来,见此情景我的眼泪也忍不住掉了下来,我感受到为人父亲的心境。父亲照顾女儿二十多年,不知道操心、牵挂了多少,念念都希望孩子好,书念得好,有个好归宿。如今看到女儿找到好归宿,父亲得到这么一点安慰,所以流下的那一滴眼泪,是欣慰感动的眼泪。

  父母对于儿女是一辈子的爱护,所谓“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母亲纵使活了一百岁,八十岁的儿子在她眼里还是小孩。当我的内心感受到一位为人父亲的辛劳之时,我告诫自己,这一辈子都报答不尽父母的恩德,绝对不能再对父母讲一句忤逆、不恭敬的话。因为有这分体会,看到父母自然就生恭敬欢喜心。念念把父母的恩德放在心上,“诚于中,形于外”,恭敬的言行就会表现出来。

  “父母命,行勿懒”,我们答应帮父母做的事不可懒惰,答应了要赶快去做,这样我们要求孩子时,他就会很听话。我们都遵守孔夫子的教诲,与孩子有共通语言,就能和孩子有良好的沟通。所以,我们要反思,我们长这么大了,对父母的命令、交代的事,我们有没有行勿懒?对我们人生最重要、最有恩德的人,甚至于最亲的先生、太太,我们反而很容易不守信,什么原因?因为对客户不守信就没钱赚,对亲人不守信还可以找借口说我最近很忙。因此,我们要省思,对父母更应守信用,对一切人都要守信用,才是正确的态度。

  古代很多孝子不等父母命令,就能感受到父母的需要而主动去做。大家可能都听过“孟宗哭竹”的故事,三国时代的孝子孟宗,他的母亲长期胃口不好,脾胃都衰弱,已经很长一段时间吃不下东西,突然很想吃竹笋煮的羹汤。他感受到母亲假如吃不到这一样东西,一定会很痛苦。但那时候是冬天,根本不会长竹笋,所以他不知道怎么办,就走到竹园里哭泣,他的眼泪滴下去之后长出了竹笋。为什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的这分孝心、真诚心,感动了竹子!我们的眼泪去滴滴看,能否感动竹子?

  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已研究出:人的意念可以影响矿物,可以影响水。当人有善念的时候,水结晶很漂亮,连很肮脏的湖水都会变得清净。所以,大自然与人心是呈现一个互动的状态。古代的孝子们,为什么能感动竹子、感动很多的动物?甚至于感动最凶猛的老虎?凭的都是孝心!这样的好戏,我们的老祖宗上演了几千年,我们应不应该继续演下去?应该!只要我们能够学到他们的孝心,一定可以在我们的人生上演一出又一出催人泪下的好戏。

  孟宗的母亲吃了这个竹笋煮的羹汤,病就好了,真正的孝子能让父母宽慰,身体健康。所以“父母命,行勿懒”。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