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方法
 
 

行坐用餐请长辈在先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蔡礼旭老师讲述

 

  现在都讲平等,要跟孩子平等,这句话对不对?那就看你如何理解!在人格上是应该平等,我们尊重孩子的人格,而不是附属在我们身上。但孩子还小,他的人生经验、人生智慧与我们不平等,我们要引导、教导他,所以要有长幼尊卑,孩子对长者才能生得起恭敬心;假如都平起平坐,他如何对我们恭敬?所以,我们要正确的理解这个平等。

  “饮食、坐走”都是生活当中的必须,当孩子有长幼尊卑的观念,他才知道“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当有好的食物,一定是让长者先吃。在几十年前,吃饭一定要等爷爷奶奶、等父亲回来,为什么?家庭的生计都是父亲辛劳工作的成果,做子女的要尊敬、感恩父亲的付出,当然要请父亲先吃。假如父亲上班还没回来,儿子就大摇大摆,筷子也不拿就在那里吃起来。这是做长辈的没有抓住机会教育孩子。长期下来他就会我行我素,“苟不教,性乃迁”,所以现代孩子很难教。我们要细细研究,为什么以前几百个人都可以这么循规蹈矩,他的方法到底在哪?在《弟子规》!要真做,你才会得到利益。所以在这个礼仪中,都是时时提升人的孝心与恭敬心。

  受过经典教育的小孩,就懂得食物要先让长辈来吃。我们还教导孩子吃饭之时位子应怎么坐。主位一定是对着入门的方位,因为坐在主位那里,坐者就能掌控整个餐厅或这个空间的情况,所以主位要让给长者坐。晚辈尽可能坐在门口旁边,常常有什么事要处理,或端菜,就可以帮忙。老师还教导他们,假如桌子有条纹,那个条纹一条一条不能指着主位的人,这样没有礼貌。小孩子学了马上就做,刚好我有一次跟这些孩子一起吃饭,我坐下来,孩子立刻就在那里调桌子,他们说这一条一条的痕不能对着蔡老师。这么细微之处,孩子都提得起恭敬,他在办大事的时候就能沈稳,从这些小地方去增长孩子的善根相当重要。

  “或饮食”,我们也要学得通权达变。大家在一起吃饭的时候,都互相夹菜,还有夹给对面的,你一夹过去,所有的人都很紧张,还要帮你看衣服有没有被菜弄脏了。其实如果太远不方便,只要心意到了就好。通权达变就是我们有这个心意,夹一点,之后每个人想吃什么就自己夹,这样就不会出现你拼命给旁边的人夹菜,结果这个菜他又不喜欢吃,你夹了他又不得不吃的尴尬情况。假如您是跟师长或是长辈坐,而这个长辈在吃饭时还要忙着跟很多的朋友做沟通,这时我们就可以主动服务,帮长者把菜夹好,因为他可能夹菜的时间都比较少。所以任何时候都要伺机而动,观察时机。

  有一个小朋友,学了《弟子规》以后,一天他跟妈妈到朋友家里,他母亲站着在接听一个电话,他就对母亲说:“妈,您坐下来听电话。”他妈妈说:“你赶快坐。”他接着又说:“妈,您坐吧。”他妈妈说:“叫你坐就坐,你怎么都讲不听?”他说:“妈,您没坐,我不能坐。”学圣贤学问首先要老实,所以孩子这样老实,很容易有成就,我们当长辈的要成就他这种心。所以当孩子让你坐、给你夹菜,你都要欢欢喜喜的接受。

  在海口、深圳,我们教的这些孩子,在坐电梯的时候,都会按着门请老师先走。但我们会跟他说:“坐电梯还是你们先走。”为什么?孩子小,怕他们控制不好电梯门会造成危险。所以,这虽是原则,但也要会变通才行。有个孩子跟着我们一群老师去深圳讲课,这个孩子很不简单,已经读经好几年了。他的面相圆圆的,耳朵很大,一看就觉得他是很有福气的人。什么是最大的福气?能闻到圣贤的教诲,那是人生第一大福。我们这些老师去讲课,有人送我们一盒饼,里面有十块饼,确实很好吃,每人一块,都吃下去了。这个孩子从房间里就跑出来说:“这个饼很好吃,还有没有?”结果因为吃掉九块还剩一块。这个孩子走过来拿起这一块饼,然后就走到我面前说:“这一块应该给蔡老师吃。”他不只先让长者吃,他还会判断应再给谁先吃。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个习惯启发孩子的恭敬心,这个习惯也会帮助孩子往后事业的发展。我们曾经跟一个幼儿园的园长交谈,他跟我说,他请了一些二十出头的老师教幼儿园。有一次他接待广东的客户,也带了几位老师一起去吃饭。这些老师好几位是湖南人,湖南人喜欢吃辣,广东人不吃辣。请广东的客户,点广东菜。点好,开始吃了,这些老师在那里说,这个菜难吃,那个菜不好吃!带他们来是照顾客人的,结果他们是来搅局的。好不容易上了一道辣的,园长就把菜转到客户面前,客户夹了一口,这些老师马上转到他们面前吃起来;园长又把它转回来,他们又把它转回去。这样的员工你敢不敢用?成事不足,败事都有余!当孩子处处都有进退之礼,你教他办事,你会很放心。所以主管带下属去赴宴,都是带那些夹菜夹得好,倒水倒得好的人去。这都是从小养成的好习惯,长大了就有大用处。所以做家长的也要有这个态度,为下一代的未来铺好路。这个礼仪虽然是生活里的一个小细节,它最重要的是要长养孩子的恭敬心。所以真正的学问就在他的存心,处处为人着想,这才叫第一等学问。

  范仲淹给自己的大儿子取名范纯仁,为人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无微不至,连取名字都是在教育小孩。中国人取名字代表父母对孩子的期待,让他能时时提醒自己。所以范仲淹给他儿子的名字叫纯仁,期待他的孩子要能时时存着一颗仁慈之心。“仁”是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哪两个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孩子从小知道这是父亲对他的期待,自然而然他就会常常鼓舞自己,督促自己往这个方向走。  范纯仁也确实没有辜负他父亲的期望。有一次,范仲淹跟他讲:“我这里有五百斗的麦子,你帮父亲把它运回江苏老家。”在途中,范纯仁遇到了父亲故友的父母去世了,没钱安葬,生活状况窘困。范纯仁马上把五百斗的麦子卖掉,结果钱还不够,他又把运麦子的船也卖掉,才凑够钱送给这位长辈。

    范纯仁处理完事之后,就回京城向父亲汇报在途中遇到的情况,当他说到把五百斗麦子卖了,但是钱还不够的时候,范仲淹就抬起头来跟他儿子说:“那你就把船也卖了!”范纯仁说:“爸爸,我已把它卖了。”所以父子同心,家道可以长久不衰。范家有仁厚之心,所以有大福。

  能长养学问的就是这颗存心、这颗仁心、这颗恭敬心。为什么说读书可以变化气质?从哪里变?从心!比如说孩子在读《弟子规》所教诲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这些经文当中,他慢慢会去实践。当孩子在实践的时候,就会从外慢慢内化成他的存心,孩子这分恭敬心就会愈来愈扎实。恭敬心扎实,自然就变化了气质。所以,当孩子读经文而不去做的时候,能否变化气质?效果就会相当有限,所以学贵力行。

  假如你现在拿到一颗很好吃的巧克力,你第一个会想到要给谁吃?我在一次课程里,刚好有三个答案。坐在前排有一位三十来岁的年轻人说:“赶快吃下去”,他很老实。后面两排有一位女士,四十几岁,她说:“留给孩子吃”。再后面一点,有一位六、七十岁的长者说“先给父母吃”。这三个人中,哪一个人有文化涵养?六十几岁的人有涵养。

  我时常跟小朋友说,我说大学毕业有没有文化?他们马上说有。我说不孝父母,有没有文化?他们说没有。我说大学毕业不孝父母有没有文化?他们答不出来,人的认知错误了。真正的文化、道德涵养在你的一念之间就见分晓。三十几岁,第一个念头想自己,这是自私。四十几岁,想孩子,现在的人肯定会慷慨激昂的说:对!您假如回到两百年前,你可不要这样讲,人家会觉得你没有智慧。因为当你拿到好吃的东西是先给孩子,你已给孩子做了错误的示范,他会觉得我最重要,你已在长养孩子的自私。但是你这块巧克力假如是拿给爷爷奶奶,这孩子在旁边看爷爷奶奶笑得这么灿烂,他会很感动,这就是你给孩子种了为人子的孝道。

    教孩子从哪里开始?从夹菜开始。小事情大学问,每个动作做出来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今天你一夹起菜来,马上给你父亲:“爸,多吃一点。”你的孩子看到自己的父亲在行孝道,他内心会很感动,因为每个人都有本善的心。《大学》云:“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做任何事,先后顺序对了,道才能建立起来。所以,你菜夹对了,就教给孩子正确的为人子之道。

  我们打开冰箱,水果拿出来,应给谁先吃?因为我的父亲水果给对了,我现在能站在这里给诸位讲课,假如我父亲在我小时候水果给错了,现在我就不能站在这里讲课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给个水果就能有这么严重的影响吗?小时候我们看父母从冰箱里拿出水果都先给爷爷奶奶吃,我们很自然就效法学习。我在家里是独子,又是长孙,又是长曾孙,我记得小时候去给曾祖母扫墓,那时候三、四岁,跪下去头抬起来,突然看到自己的名字刻在墓碑的第一位,眼睛一亮,突然抬头挺胸,有使命感,以后这个家族的兴衰,我要尽心尽力。中国人重视长子、长孙,这不是没有道理!因为这个时代的每个子孙,就要有人当榜样把他带好,这样家族才能兴旺。假如我的父母宠爱我,爷爷奶奶又宠爱我,那我今天就不可能学习圣贤文化,早就不知挥霍到哪里去了,所以教育孩子很重要。

  当孩子知道要先尊重长辈,他的恭敬心就会落实在生活的点滴之中。比如当孩子一看到菜,是先给长辈吃,他的德行就在这夹菜中提升了。我们有个学生才七岁,以前都是爷爷奶奶给他夹菜,他读经典虽然只读了一个礼拜,但回到家后,他就主动给爷爷奶奶和自己的家人夹菜,家里人一看马上心生欢喜,就对中国文化有很好的认同感。所以我们要把孩子教好,孩子也会带动家长。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