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文摘分享 - 正文
 
 

读书会分享(十九)

作者:网络学院  

时间:2007-11-2  

摘自  
 
说明:研讨内容,蔡礼旭老师主讲的「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九集(蔡礼旭老师2004.11讲于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听完讲课后,请诸位老师将自己的心得、经验、感言等以文章方式分享于下,此书面的读书会希望有助于个人修学、亲子互动,有利于培养自己和下一代正确的幸福人生观。

研讨内容重点如下

1.求学问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方法莫过于要好学,要勇于改过,要不断力行,夫子在「中庸」里面提到「好学近乎知」,「智、仁、勇」是「三达德」。

2.「力行近乎仁」,惟有你真正去做了之后,去用圣贤的教诲去对待你的家人,去对待你的亲友,你才会发觉到别人的需要在哪里。

3.中国文化的三宝,「君、亲、师」

4.孩子从小就有孝顺、尊敬长辈的态度,从小对父母就有孝敬之心,哪来的逆反效应?哪来的逆反现象?

5.学问学什么?学道德,学五伦大道。学习的顺序,「学之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6.「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段话提供我们很重要的修学态度。

分享文章   07.10.23
------------------------------------------------------------

中国古圣先贤教育 字字是无量意

     通过这集的学习,蔡老师讲解中了解到中国文化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到现在已经是近5千年的历史,就是因为这些圣贤人流传下来的经典字字都具有无量意义,而且古代人最注重的是孝道和身教,处处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真正做到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处处卑己尊人,自己体现谦虚,尊重和恭敬他人,所以中国才有世界上文明礼仪之帮的美称。

一.中国文化伦常之宝。

     中国儒家最注重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朋友有信,长幼有序。蔡老师讲到“君,亲,师”是中国文化传家之宝。在这五伦关系中可以通用。其实君的真正含义是领导人要做到以身作则,亲是指领导人要关心和爱护下属和对自己的亲人一样,师是引导和教诲。通过蔡老师的讲解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因为这些不仅是做为领导人可以做君亲师,而在父子关系,夫妇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中都可以做到君亲师。只要我们真诚的和对方交流,处处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处处以关心爱护他人的心去关心他人,处处以无私的心为他人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做任何事情,那我们的言行自然就会得到我们周边人的喜欢和认可。而做为家长或是教师,必须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则,不能言行不一,要求他人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先做到。这样才会在学生和孩子眼里真正的起到好的榜样作用,当孩子信任时我们说的话,孩子和学生才会心服口服,才会肯听我们的话,并照我们指点的方向去做。孩子之所以不听话,其实关键是我们做家长和教师的本身自己没有做好。就如蔡老师举例中提到,孩子管自己父母不要打麻将,而父母则对孩子加以训斥,这样孩子长大的时候就容易产生逆反。

      回想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提高,工作相对清闲,再加上现在中国大陆每周都有两天周日,现在很多家长以及朋友聚会的时候都喜欢打麻将,甚至玩其他各种纸牌来消遣时光,还把这些当成是一种享受。而由于家长的贪玩,有时候甚至是忘记给孩子做饭,有的给孩子钱去街上买点吃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孩子长大贪玩的时候家长再管教孩子,孩子怎么可能会服管教。而且蔡老师还提到他的父母在他们很小的时候从来都是利用时间来学习,看书。而他们家的几个孩子从来不敢晚上看电视,一般在用完饭都各自回到自己的房间去看书和学习,而蔡老师说他的父母从来没有让他们学习过,而是他们这几个孩子都是自己主动的去学习,这说明了身教的影响力非常大。

      今天我的一个朋友在和我们言谈的时候提到他的孩子现在是2周岁了,很可爱,同时他夸自己的孩子如何的聪明,而这个聪明是指,他的女儿在做坏事的时候都是眼看着大人,继续往下做,而我这个时候问我的朋友,那他们做家长的表情是什么,而他却说觉得很好玩,而且他们从不加以制止。而我说你觉得现在很好玩那是孩子小,如果孩子大了你还觉得好玩吗?而我的朋友则强调说,如果他们生气的时候孩子就会听话。紧接着他又叙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问他的女儿是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是喜欢爷爷还是喜欢奶奶。而这孩子无论谁问她都回答是喜欢妈妈。当时我们聊天的时候有一羣老师在场,其他老师说,现在你女儿小,会这样说,等孩子大一点后,就会在谁面前,谁问就会说谁好,而且大家还都说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而他们认识到的这些聪明一般都是孩子在用心眼和大人作对,甚至是淘气。而大家居然认为这样的孩子很怪,很聪明。现在家长的教育观点真的是很无知,真的是自己给孩子种下了不诚实,虚伪,骗人才是好的因。孩子小,不懂事,家长教育什么是什么。“少儿天性,习惯成自然”,养成不好的习惯再想改正则是难以。

      而古时候教育出孩子之所以懂事听话,那是因为过去的父母都处处做到了好的榜样,有孝顺的根基,知道父母的艰辛和不容易,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知道对父母存感恩心,而这些现在在年轻父母的身上很难看到了,因为现在好多家长都是早餐是让孩子去外买着吃,而自己却在家里睡懒觉。家长本身没起到好的带头作用,孩子怎么可能会有好的习惯呢?要想让我们的孩子懂事,看来必须要重新回到古时候的圣贤教育,扎孩子德行的根基,扎良好习惯的根基,扎孝顺的根基,扎老实的根基,扎做人的根基,扎为人要厚道,宽容大度的根基。总之,只有对别人好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欢。

二.言行一致。

      如果我们学习学问和做事情的时候只要本着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而关键要落实笃行上。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做到脚踏实地,本分厚道。弟子规里提到“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几见,昧理真”。如果学习到文化知识后,如果不在生活中落实,那只能是增加自己的傲慢心,骄傲心。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处处碰壁,不知道尊重别人的人自然就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和讨厌。而在生活中落实,但是不知道学习和继续深造。就会一意孤行,这样的人也不会得到大家的喜欢。而学问我们要做到学习一点就在生活中落实一点,这样谦虚谨慎的学习,自己的学问和才华就会不断增长。

     总之通过这集的学习,让我知道了,圣贤教育的最主要关键是,身教重于言教,孝顺父母,长养孩子的孝心,长养孩子的感恩心,长养孩子的爱心,长养孩子的关心他人心,长养孩子尊重别人心。逐渐引导孩子关心他人则是关心自己,爱护别人也是爱己,教育孩子学会尊敬,学会谦虚,学会礼让,学会节俭,学会感恩。如果这些孩子都能做到了那我们,家长将来肯定会幸福心安,孩子也会事业有成。古语说的好,忠良贤人出于孝子之家,那我们家长要想让孩子得到这些好成绩和幸福源泉,那我们家长教师那就以身作则,需要自己的孩子将来如何就种什么因,要想自己的孩子优秀,那就从现在开始种对好善的因。中国有句古话“我为人人,则人人为我”。只有为他人想尊重理解他人的人才会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我们就从现在的点滴开始做起,真正给孩子做个好的榜样吧,我相信只要我们真诚付出,我们的孩子都会在现有的情况下肯定都会有新的改变,新的人生,新的幸福人生观。

pc00072 敬上

 分享文章   07.10.24
------------------------------------------------------------

第十九次读书心得报告

尊敬的读书会老师及各位学长:

    您们好!本集中,后学印象最深的是蔡老师继十八集说的“学问的境界”及“君亲师"。

    1)学问的境界──蔡老师说《论语》曾谈到道德学问的四个层次,包括:“共学、适道、立、权"。求学问,就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我们要时时检察自己的层次,依次提升自己的品德。

    求学第一个境界是“可以共学,未可与适道"。即是说,我们开始接受圣贤教诲,肯了解道理说什么,但是未力行,到在生活上出现状况的时候,圣贤教诲未能在自己身上发生效用,依然故我,没能力改变自己。这是一个“听到、未做到”的阶段。蔡老师说“道”是“道理”,“听到未做到”,就是仍未能够把圣贤的教诲当“道理”来学,只是当作“知识”来读。惭愧得很,后学就是在这一个阶段徘徊,很吃力的上上落落。

    第二个境界是“可与适道,未可以立”。“立”是屹立不摇的意思,即是说,无论在什么处境,也可以力行所学到的道理,不会因环境或条件的好坏而受影响。蔡老师举了“六亲不合,有孝慈”及“国家昏乱,有忠臣"(许远、张巡)的例子。第三个境界是“可以立,未可与权"。“权"是通权达变,这个能力是能够衡量处境的本质而进入原则背后的更深义理,予以配合,游刃于不同原则与义理之间,而不是死守于个别原则的表面上。蔡老师用了孔夫子不守被威胁下而应许的诺言来说明。

    那么,我们应向什么方向、用什么方法来提升境界?《中庸》记述了孔夫子的话:“好学近乎知(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当中的“智、仁、勇"是“三达德”,就是“好学、力行及改过"。老师说如果我们能够依循“三达德"去求学问,就可以提升境界;而贯穿不同境界的,依然是个“学”字──时时好学,观察别人的优点来提升自己。学什么呢?学做好“君亲师"的角色。

    2)君亲师──蔡老师用“君亲师"来总结五伦关系,并称之为“中国文化三宝”。“君"是领导人,它的本质是表率,以身作则,为人立榜样;“亲"是为人父母,本质是关怀与爱护;“师”是老师,本质是引导与教诲,是言教的角色。每个人在任何场合,任何关系之下,其实也须要同时扮演“君亲师”的角色,这样处事待人接物才完满。换言之,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我们可以反省自己,究竟是否在这三角色上有所欠缺?

    蔡老师举了孩子的逆反现象来说明。逆反的根本原因是孩子缺乏了孝道的教育,因而对父母缺乏敬畏之心。没有了“敬心",就会忘记父母的恩德与辛劳,也不会想到报恩的事;失去了“畏心",就接受不到父母的教诲,随心所欲做自己的事,忘记自己的日常职责,也不在乎父母的期许,越走越远。可是,“人之初,性本善",为什么孩子越大,行为越恶?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出了问题,其中家庭教育是关键的部份;而家教的成败,又跟父母有没有做好“君亲师"的职责有关。

    至于为人师,“师"的部份就更重要。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读书会的讨论版中,后学看到一位学长谈及师德的问题,言谈中对现在的师德感到失望。其实,如果我们退后一步看,就明白为什么现在的老师会有这样的表现,因为他们也是失教的一群。过去两年,后学在教学上用了蔡老师的讲座做研讨会的读物,基本上学生是在自学的情况下阅读蔡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然后反省自己,大部学生也能重新认识自己、传统文化、孝道及自己作为老师的职责。

    虽然,离开学校之后,我们不知道这批学生有什么改变,会不会继续学习圣贤教诲?有一点可以肯定的,这批老师在看蔡老师的讲座文稿时,是实在地在心灵上有所增益,而看到自己的问题。老实说,如果后学没有机会读到《弟子规》,读到《弟子规》而没有遇上蔡老师,又跟他们有什么分别,不也是一丘之貉吗?

    每次后学想到为什么会有如此机缘遇上蔡老师、读到《弟子规》时,就很不期然的想到是祖先的余荫,否则,以自己过去对父母及做人做事的方式,是没有这个福德能遇到圣教的。后学福薄,没有机会跟爷爷奶奶相处,对于他们的印象很模糊,但只要一想到自己正受着他们的余荫,就自自然然产生一种感恩之心,觉得跟他们很接近。每一次看到夫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以及看到司马迁对孔子的仰慕之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时,后学心里就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感受到古圣哲对后世的关怀与期许。

    很可惜的是,后学现在只在记问的层面了解圣贤教育,力行的步伐仍落后很远。无论是在家庭或在工作上,后学现在只是向着“君亲师”的方向,很缓慢的前进。愿与各学长互勉。敬祝

秋安!

                  学生 pc 00024 敬呈

分享文章   07.10.25
------------------------------------------------------------

    整个五伦关系可以用“君、亲、师”做总结,只要我们处处能够用这三个字来观照自己的言语行为、起心动念,那么五伦关系就能做圆满。

    “君、亲、师”——“君”代表领导,代表以身作则,“亲”是关怀、爱护,“师”是言教,是教导。

    做领导的懂得用以身作则去领导带动员工,才叫“作之君” ;懂得把员工下属当亲人一样关怀照顾,是“作之亲”;抓住机会点,帮助指导下属进步,是“作之师”。

    关怀爱护懂得用理智,能深谋远虑,懂得创造机会让孩子磨练,这是为人父母者“作之亲”,身教——为人父母“作之君”,而后言教“作之师”,记住“身教者从,言教者讼”。

    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蔡老师说传真正正确的做人之道,解孩子人生的疑惑,是真正为人师,为人师者也要以身作则“作之君”,也要处处把学生当自己的亲人、小孩一样看待——“作之亲。


   “君、亲、师”这是我们学圣贤教诲的人一生中应该演好的三个角色,五伦关系,无论在哪一种关系中都要用这三个标准来要求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自己或身边,人与人的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也要做这样的反省:我有没有做到君亲师?


    想自己有进步,想提升自己求学问的境界,就要按照蔡老师指给我们的方法去做,这就是好学+改过+力行,所谓“好学近乎智”、“知耻近乎勇”、“力行近乎仁”,智、仁、勇是“三达德”,只要能遵守这“三达德”去求学问,一定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一定能使自己从“共学”到“适道”、再到“屹立不摇”、再到“通权达变”。

    好学是关键,是核心,喜欢听到圣贤教诲是好学,喜欢读圣贤书是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处处观察别人的优点是好学。


    除了好学,还要勇于改过。蔡老师打比方说,你一味学,也不改过,就好象拿一个破洞的水桶装水永远也装不满。


    还要不断力行。愈做到,就愈能体会蔡老师说的愈能看到自己的责任在哪里,愈能体会到圣贤学问对自己和对他人有多重要。所以要知道听的多,记的多、做不到不叫有学问,蔡老师说不只没有学问,还有害处——长自己的傲慢,《弟子规》里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就是这个意思。

    学了、懂得道理之后,就要去落实做到——这也符合蔡老师在后面讲到的学习的次序,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弄清道理,然后就是“笃行”,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学习的次序,前四个是“知”,第五个是“行”,学问最重要的就是知行合一。

    学了五伦大道,懂得了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应尽的本分,就要要求自己把这个本分的角色争取圆满的演好。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有这样的决心恒心,一定能先踏上“适道”的台阶。

    学生Pc00100顶礼敬上

 

分享文章   07.10.26
------------------------------------------------------------

诸位老师,大家好!

    蔡老师曾讲:“求学问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方法莫过于要好学,要勇於改过,要不断力行,夫子在「中庸」里面提到「好学近乎知」,「智、仁、勇」是「三达德」”。蔡老师又讲“「力行近乎仁」,惟有你真正去做了之后,去用圣贤的教誨去对待你的家人,去对待你的亲友,你才会发觉到別人的需要在哪里。”

    「好学」指观察别人的优点,提升自己的境界。「勇于改过」指知耻近乎勇,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力行近乎仁」指用圣贤人的教诲真正去做、帮助人。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母亲经常教导我们:“要行好,行好得好报”。虽然我对这句话似懂非懂,但凭我直觉是劝我们要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这样才能得好报。一次,我在街上玩耍,看见一位老奶奶背了许多木条吃力地行走,我想到了妈妈的话,马上跑到她后面将木条往上拖,减少老奶奶沉重的压力。老奶奶看到很高兴,不住地夸到:“真是个好孩子,你会得好报的”。跟母亲讲得差不多呀。从老奶奶那里,我学到了做人要勇于吃苦耐劳。

    当我上小学的时候,石校长对我印象很深。他经常身穿一套军装——军帽、军衣、军裤、军鞋,很威武的样子。听说他父母就是军人。他不但外表给人以朴素、威严,他的行为、为人处事也很令人敬畏。他说话总是咬字清晰、不紧不慢、有条有理(我在这些方面做得欠佳,说话总偏快。),走起路来潇洒自然、目不斜视,说话、待人接物和蔼可亲,从没见他跟谁发火过,但人人都敬畏他。他称得上弟子规里讲的「行高者,明自高。人所重,非貌高」这句话了。校长的一切言行都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上中学时,教我们语文的 安老师属学校里文学水平最高的了,他教学生很独特,他很善于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潜力,他说:“人的潜能是无限度的,只要用心、专一、心诚就能发挥出自己无穷的潜力,以背古文诗为例,一首诗应该念三遍就能背下来”。我当时听后深吸一口气,心想:怎么能?后不久,我做了试验,没想到竟真能读三遍背下一首诗。(遗憾的是再后来没再坚持。)安老师给我的启迪是:只要置心一处,没有办不成的事。因为人的潜能是无穷尽的。

    当我参加了工作时,一位郭店长给我印象最深。她没有当头儿的架子,总跟店员们打成一片。每天她一定是第一个到店,并马上投入工作,下班总是最后一个走,节假日没休息过,我们很敬佩她,同时也很为她担心,担心她哪天累倒下。每当我店获得嘉奖时,她总把功劳归功于大家,从没计较过个人得失。店长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当我正式接受圣贤教育后,对古人无比敬佩和感恩。更为我是炎黄子孙而自豪,同时也深为自己在各方面都没做好而羞愧,弟子规里的这句「纵去远,以渐跻」给我一些安慰和鼓励。我决心放下包袱,努力朝圣贤们所指的路去走。《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领。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只有自身品德提高了,家族才能安顿好,境界才能再往上提升。因此,我现在的任务是:在提升自己品德的同时,努力与家人、亲朋、及单位同事等和睦相处,了解他们的需要,相互取长补短、互帮互学。

    非常感恩古圣先贤的教诲,非常感恩诸如蔡老师一样的大善知识,非常感恩弟子规读书会老师给予我们的辛勤栽培。

     pc00087 敬上

 

分享文章   07.10.26
------------------------------------------------------------

各位老师、各位学长好!

    学生无比感恩读书会接受学生参加网上对谈!很是惭愧自己业障深重,无缘参加第一次对谈,学生发愿下周一定准时参加,请各位老师、各位学长帮助学生。


   一、「智、仁、勇」是「三达德」

   「好学近乎知」。好学的人离智慧就近了。只要肯好学就可以提升境界达到「适道」;继续好学,就又可以从适道提升到屹立不摇的境界;继续好学,又可以从屹立不摇提升到通权达变。一个人只要时时处处保持一个学习的心,时时处处观察别人的优点,提升自己,那他的学问一定可以不断提升境界,所以好学是一个人学问成败的关键。这与“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的道理是相通的。

   「知耻近乎勇」,要勇於改过。要在好学的同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才能够让道德提升。否则如有漏洞的桶,永远装不满。这是当今学人最容易忽视的问题。了凡四训中说:若人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改过须发耻心、畏心、勇心。改过之法最上等是从根本改,“治心。第二等是用明理,道理清楚了,道理明白了,自然把恶念、邪思离开了。第三等是“随事以禁之”,那就只好在事相上,在枝枝叶叶上下功夫。

    「力行近乎仁」,惟有真正去做了之后,去用圣贤的教诲去对待家人,去对待亲友,才会发觉到别人的需要在哪里。蔡老师被八十岁的仁慈的老者跪过,感受到别人对圣贤教诲的迫切需要,「士不可以不弘义,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二、五伦关系可以用「君、亲、师」三个字来总结,只要处处能够用这三个字来观照自己的言语行为、起心动念,很快就能把这五伦关系做圆满。「君」代表领导,代表以身作则。「亲」是父母,本质是关怀,爱护。「师」代表处处引导他,教诲他,就是言教的角色。

    为人领导者,为人父母者,为人老师者,只要把「君亲师」都做到了,那一定可以把孩子教好,把学生带好,把员工培养好。

    为人领导者,要做到「君亲师」。要明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要做到以身作则,用道理,用自己的好榜样去感化、去带动员工,这才是君的角色。要把员工当做自己的亲人看待,整个公司气氛就会互相关怀,互相照顾。要能够做到师,透过点点滴滴指导部属,部属就会觉得自己有很多的进步跟成长,他也会时时念着领导教导他的这分恩德。一位领导者做好君、做好亲、又做好师,那绝对会赢得部属的爱戴。

   为人父母者,要做到「君亲师」。要学习爱护孩子,要学为人父,学为人母,没有正确的观念,很难在这个社会当中把孩子教好,真正爱护孩子的人应该懂得创造很多机会让孩子磨练,历练。为人父母者要做君,也就是要以身作则给孩子看,「身教者从,言教者讼」,当父母没有以身作则的时候,就会发生逆反现象。几千年的老祖宗很重视教育,而教育当中首重的是孝道,为人父母的都把孝演给孩子看,所以他的孩子从小就有孝顺、尊敬长辈的态度,从小对父母就有孝敬之心,就不会逆反。为人父母者如果在该教诲孩子的时候视若无睹,就没做到教诲孩子的责任。

    为人老师者,教学生要教对,不能随波逐流。如果只抓分数,不教孩子做人,孩子就不会尊敬老师,当孩子对老师没有恭敬之心的时候,就把孩子一生的学问、道业都砍断了。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真正正确的做人之道,要能解孩子人生的疑惑,这才是真正的老师。为人老师者,要以身作则,当一个老师好学,学生自然好学。为人老师者,要处处把自己的学生当自己小孩一样看待,这样孩子对老师的信任就会很深,所讲的教诲他也会吸收得很认真、很用心。

    孩子对父亲也可以做君亲师。要以身作则,用德行去感动父母,道德学问要比父母还好,才能让父母也能够得到圣贤教诲,让他的晚年身心能够轻安。要时时处处关怀父母。对於很多道理要能融通,懂得抓住时机来引导父母。

    部属对领导可以做君亲师。部属很有德行,领导会向部属学习。部属处处为领导着想,把他当一家人一样看,就会惺惺相惜。部属要抓住时机劝导领导。

    夫妇、兄弟、朋友甚至於同事,都可以做君亲师。「君亲师」这三个态度,我们要时时拿起来观照自己有没有做到,道德学问才会提升得很快。

    学生通过这几个月和太太关系得改善,深刻认识到身教重于言教。以前希望通过不厌其烦的说教,让太太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结果适得其反,造成逆反心理,以致激烈反对后学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近几个月来,后学悉心照顾太太,不敢说教,以免触动太太的情绪。结果虽然自己几乎不谈论任何中国传统文化,但太太在自己长期的点滴力行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感受到了学生的变化,消除了一些空谈家的看法,也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感化,言行逐渐稳重收敛。学生真正体会到,在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埋头力行,对他人切忌好为人师,一味说教,只能以德行感化,而且要长期坚持,直到对方生气惭愧心、感恩心,跟着学习、效仿。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德未修,感未至。

    三、学习的次序。「学之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要把道理搞清楚,「笃行」是要把搞清楚的道理做到,落实。

    学问最重要的就是要「知行合一」。「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笃行」落实在三个方面。第一个立身,修身方面,这是自己修养的提升。第二个方面要落实在处理事情当中,处事上。第三个方面要落实在接物,就是与人相处当中。所以学问要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去真正做到,甚至于会修学的人还在自己的存心、自己的起心动念当中去观察自己、去要求自己。

    学贵立志,读书志在圣贤。「君子立常志,小人常立志」,君子一下定决心一定要成就学问,他就终身不改,很有恒心的、很有决心的坚持到底。学生以前曾经迷于成功学。经常花几千块上各种教育训练机构办的课程,希望通过接受这些课程而改变一生。结果几年下来,人生一直往名利方向走,变得更糟糕,极端痛苦。在这个过程也确实看到演讲的人说一套做一套,非常迷惑。当学生跌入人生低谷的时候,得到圣贤教诲,人生才真正改变,现在立志「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发心要让圣贤的教诲利益更多的人,找到真正人生一生值得追求的目标。

    学习圣贤学问要「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弱必强。」学生信受奉行之,以各位学长为榜样,努力前行。

    四、汤池幸福家庭之一

    二姐常常说她是一个苦命的人,家里许多人也都这么认为,可是从小到大她的爽朗笑声从未断过。由于家里穷、孩子多,她和大姐很小就帮家里干活,照顾后面的一个妹妹、四个弟弟,由此耽误了上学,一直没有找到好工作。二姐夫是位司机,工作一直不稳定。二姐先后生育了一女一子,现在都已成人也都没有稳定工作。由于没钱,二姐有病时很少去医院,也从不告诉我们,就在家忍着,但她的身体却是我们家最好的。一直以来,其他家人经常接济二姐一家,两个孩子从小到大上学、吃穿等费用基本是大姐和三姐供养的。

    母亲生前最喜欢二姐,因为二姐心直口快,干活利落。二姐痛爱自己的两个孩子,痛爱我和弟弟,小时候有点钱就会给我们买吃的。二姐是我们家的义工,屡屡放弃工作回到家中服务。父亲病了她经常照顾;大姐两次癌症,她两次都在身边陪护1-2年,经常忍受大姐情绪波动时的责骂,像照顾婴儿一样帮助生活不能自理的大姐把屎把尿,无怨无悔,直到大姐去世;兄长的儿子到外地寄宿上高中,她心甘情愿地去陪读,帮忙给做饭洗衣。二姐常说她欠我们这些亲人的太多太多,几年来每天诵经念佛,将功德回向给我们。

    今年7月份,二姐跟着弟弟和女儿到了汤池,8月份两家人7口人在汤池租房住了下来。两个月了,二姐全家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和当地乡民相处的非常融洽;不听话的儿子变好了,主动把烟酒给戒了,还每天跟着二姐和弟弟在小院里锄地种菜;三岁多的外孙女以前天天哭闹,现在安静多了,每天晚上由母亲带着到中心儿童读经班听课。中秋节,弟弟一家回了河南帮助岳父农忙,二姐的女儿带着孩子回江西与丈夫团圆过节,二姐带着儿子没走。春节二姐夫还会从江西到汤池来过年。二姐说汤池的乡亲真好,中心真好,她爱上了汤池,舍不得离开汤池,在汤池开始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学生真诚礼敬各位老师、各位学长!

分享文章   07.10.26
------------------------------------------------------------

   求学问提升境界的方法是三达德:智、仁、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力行近乎仁,唯有真正去做了之后,用圣贤教诲对待家人亲友,才会发觉别人的需要在那里。才会处处替人着想,处处帮助别人的需要。读蔡老师的这段话,深深感到自己的巨大缺陷,力行的严重不足,坐阳奉阴违之病,仁爱不能焕发,同时也不能勇于改过。这样学习长浮华成何人。尤其是过节期间,反而懈怠了,对亲友的关心比较淡薄。观学长们的仁心所至,真是惭愧。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克己复礼。

学生顶礼敬上

 

分享文章   07.10.28
------------------------------------------------------------

尊敬的诸位老师及诸位学长:

    大家好!

    通过本集学习,蔡老师讲解中提到求学问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的方法莫过于要好学,要勇于改过,要能够不断力行。所以夫子在《中庸》里提到“好学近乎知”。蔡老师告诉我们“智,仁,勇”是三达德,只要能够遵守这三达德去求学问,就离智能越来越近了。

    我们从蔡老师讲解中也深深体会到五论大道是拯救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救世之道。我们身为人父人母的首先要以身作则,把蔡老师讲的五论关系所提到的这些态度,观念,方法,学会了之后要去落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无论学多与少最重要的是要体会到学贵力行。所以《论语》有句教诲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这句话主要告诉我们道德学问它是有层次的,我们必须透过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的过程,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也可以用它观照一下我们的道德学问在哪,所谓:“人贵自知”我们知道自己的水准到那里,进而懂得继续勉励自己,往更高的层次去发展.

    中国文化的根本是伦常,儒家教育是以伦常为主,也是教育的宗旨。蔡老师告诉我们五论关系用我们中国文化三宝“君亲师”来总结,而我们只要处处能够用这三个字来观照自己的言语行为,起心动念,那我们很快就能把五论关系做圆满。“君亲师”与天地并列五尊,万物最尊贵的就是“天地君亲师”而“君亲师”就是把天地之德演出来,这样的“君亲师”才能真正让人尊敬。君真正的含义是领导人以身作则;亲是父母用一分关怀,爱护;师代表处处引导我们,教诲我们,就是言教的角色。所以这三个角色对我们一生特别重要。

    通过蔡老师的讲解我们认识到现在当今现象,就是家长都觉得孩子不好带;员工不听领导的话;老师觉得学生不受教,不好教。难道是孩子,员工,学生有问题吗?我们应该要记住圣贤教诲有句心法“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父母跟老师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父母在孩子内心只有畏敬而已,这样孩子才心服口服。古人说:“身教者从,言教者讼”。我们大人只是用嘴巴上要求,自己没有做到,孩子不可能服从我们指导,有些教诲他的时候也是视若无睹,也没有做到教诲孩子的责任。我们做为父母的没有正确的观念,很难在这个社会当中把孩子教好。这次回老家探亲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家长怎样把孩子考出去,实际是用他们的汗血钱买到毕业证。给孩子思想观念上贯穿很深的名利。很多中小学天天补课,孩子每天就跟跑步似的学习,而把最基本做人的道理丢弃一边,有个刚毕业高中生不知道五论是什么。现在无论家长,老师,整个大环境就要孩子们的学习的成绩。有的家长去学校一起去学习回到家再教孩子一遍,到最后学习不但没上进相反下降许多。我们做人父人母要慎思慎思!正向蔡老师说的:现在人要的成功到底是不是真的成就孩子的人生!现在大多数对人生的追求向是偏颇的,我们不能随波逐流。要引导孩子正确思想观念。

    此次回老家没有提前告诉我女儿,那天我到女儿学校门口接她,当我看到我女儿很让我吃惊,一向很听话的女儿竟然把头发剪成碎发。她看到我把车子放在一边高兴的把我抱住了,我没有说话,眼睛一直在看着她头发,这时她也意识到了。马上就对我说她到理发店说把头发剪成短发,然后那位阿姨就剪成这样。这时我没有说话而是自己内心很自责,不能怪别人。到了我姑妈家吃完饭就带着女儿去理发店把改成学生试的头发,然后把利害关系告诉她,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把责任推给别人,要自我反省,才是好孩子。最后女儿向我说她错了,以后无论什么事都要跟大人商量不再自作主张了。第二天女儿上学了,我就带着礼品去看看婆婆,另外谈谈孩子的事。一进屋婆婆就寒喧问暖的,非常热情。我很恭敬的向婆婆说声您辛苦了。后来我和言爱语的对婆婆说,以后看到孩子有错误要及时纠正,这样孩子就不会再次出现错误。最后我们婆媳在欢笑中达成一致,在离开时婆婆还告诉我一个人在外要保重,此时的心情很激动也很感恩。

    我们学习学问跟做事的时候要依“学之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就是把道理搞清楚,进而去落实笃行,知行合一。《弟子规》里提到:“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几见,昧理真。”当我们知道很多,但是没有去落实,不但没有学问会带来害处,会增长我们的傲慢心。而我们把学到的落实在修身,处理事情,待人接物当中去做到我们就不会妒忌别人,抱怨别人。会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同时会不断增长我们的学问和才华。

    蔡老师在最后提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告诉我们要有决心求学问,虽然我们愚笨也会开智能。最重要我们要有以上的修学心态。现在社会风气败坏,伦理道德没有了,我们更要以身作则做出好样子给社会看。古人求学问的态度如何,是值得我们的.古人说:“君子立常志,小人常立志”。君子下定决心成就学问,终身不改,很有恒心坚持到底。这段教诲对我真正是最好的对治方法,因为我最缺乏的就是恒心,而恒心就是求学问成败的一个重要关键。

感恩老师
感恩学长

分享文章   07.10.30
------------------------------------------------------------

各位老师、各位学长好!

    一、「智、仁、勇」是「三达德」

    「好学近乎知」。好学的人离智慧就近了。只要肯好学就可以提升境界达到「适道」;继续好学,就又可以从适道提升到屹立不摇的境界;继续好学,又可以从屹立不摇提升到通权达变。一个人只要时时处处保持一个学习的心,时时处处观察别人的优点,提升自己,那他的学问一定可以不断提升境界,所以好学是一个人学问成败的关键。这与“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的道理是相通的。

    「知耻近乎勇」,要勇於改过。要在好学的同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才能够让道德提升。否则如有漏洞的桶,永远装不满。了凡四训中说:若人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改过须发耻心、畏心、勇心。改过之法最上等是从根本改,“治心”。第二等是用明理,道理清楚了,道理明白了,自然把恶念、邪思离开了。第三等是“随事以禁之”,那就只好在事相上,在枝枝叶叶上下功夫。

    「力行近乎仁」,惟有真正去做了之后,去用圣贤的教诲去对待家人,去对待亲友,才会发觉到别人的需要在哪里。蔡老师被八十岁的仁慈的老者跪过,感受到别人对圣贤教诲的迫切需要,「士不可以不弘义,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二、五伦关系可以用「君、亲、师」三个字来总结,只要处处能够用这三个字来观照自己的言语行为、起心动念,很快就能把这五伦关系做圆满。「君」代表领导,代表以身作则。「亲」是父母,本质是关怀,爱护。「师」代表处处引导他,教诲他,就是言教的角色。

    为人领导者,为人父母者,为人老师者,只要把「君亲师」都做到了,那一定可以把孩子教好,把学生带好,把员工培养好。

    为人领导者,要做到「君亲师」。要明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要做到以身作则,用道理,用自己的好榜样去感化、去带动员工,这才是君的角色。要把员工当做自己的亲人看待,整个公司气氛就会互相关怀,互相照顾。要能够做到师,透过点点滴滴指导部属,部属就会觉得自己有很多的进步跟成长,他也会时时念着领导教导他的这分恩德。一位领导者做好君、做好亲、又做好师,那绝对会赢得部属的爱戴。

    为人父母者,要做到「君亲师」。要学习爱护孩子,要学为人父,学为人母,没有正确的观念,很难在这个社会当中把孩子教好,真正爱护孩子的人应该懂得创造很多机会让孩子磨练,历练。为人父母者要做君,也就是要以身作则给孩子看,「身教者从,言教者讼」,当父母没有以身作则的时候,就会发生逆反现象。几千年的老祖宗很重视教育,而教育当中首重的是孝道,为人父母的都把孝演给孩子看,所以他的孩子从小就有孝顺、尊敬长辈的态度,从小对父母就有孝敬之心,就不会逆反。为人父母者如果在该教诲孩子的时候视若无睹,就没做到教诲孩子的责任。

    二姐由于很小帮家里干活,照顾后面的一个妹妹、四个弟弟,由此耽误了上学。二姐先后生育了一女一子,虽然家庭困难,但她却十分溺爱孩子,孩子犯错了,我们有时候管教,她还帮助掩饰。两个孩子从小到大上学、吃穿等费用基本是大姐和三姐供养,却没有感恩心和责任感。现在都已长大成人,却还是在家依靠父母。今年7月份,二姐跟着弟弟和女儿到了汤池,8月份两家人7口人在汤池租房住了下来。两个月了,二姐全家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和当地乡民相处的非常融洽;不听话的儿子变好了,主动把烟酒给戒了,还每天跟着二姐和弟弟在小院里锄地种菜;女儿在汤池自己努力学习,立志以后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溺爱中成长到三岁多的外孙女以前天天哭闹,现在安静多了,每天晚上由母亲带着到中心儿童读经班听课。

    为人老师者,教学生要教对,不能随波逐流。如果只抓分数,不教孩子做人,孩子就不会尊敬老师,当孩子对老师没有恭敬之心的时候,就把孩子一生的学问、道业都砍断了。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真正正确的做人之道,要能解孩子人生的疑惑,这才是真正的老师。为人老师者,要以身作则,当一个老师好学,学生自然好学。为人老师者,要处处把自己的学生当自己小孩一样看待,这样孩子对老师的信任就会很深,所讲的教诲他也会吸收得很认真、很用心。

    孩子对父亲也可以做君亲师。要以身作则,用德行去感动父母,道德学问要比父母还好,才能让父母也能够得到圣贤教诲,让他的晚年身心能够轻安。要时时处处关怀父母。对於很多道理要能融通,懂得抓住时机来引导父母。

    部属对领导可以做君亲师。部属很有德行,领导会向部属学习。部属处处为领导着想,把他当一家人一样看,就会惺惺相惜。部属要抓住时机劝导领导。

    夫妇、兄弟、朋友甚至於同事,都可以做君亲师。「君亲师」这三个态度,我们要时时拿起来观照自己有没有做到,道德学问才会提升得很快。

    学生通过这几个月和太太关系得改善,深刻认识到身教重于言教。以前希望通过不厌其烦的说教,让太太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结果适得其反,造成逆反心理,以致激烈反对后学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近几个月来,后学悉心照顾太太,不敢说教,以免触动太太的情绪。结果虽然自己几乎不谈论任何中国传统文化,但太太在自己长期的点滴力行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感受到了学生的变化,消除了一些空谈家的看法,也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感化,言行逐渐稳重收敛。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一定要埋头力行,对他人切忌好为人师,一味说教,只能以德行感化,而且要长期坚持,直到对方生气惭愧心、感恩心,跟着学习、效仿。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德未修,感未至。

    三、学习的次序。「学之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要把道理搞清楚,「笃行」是要把搞清楚的道理做到,落实。

    学问最重要的就是要「知行合一」。「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笃行」落实在三个方面。第一个立身,修身方面,这是自己修养的提升。第二个方面要落实在处理事情当中,处事上。第三个方面要落实在接物,就是与人相处当中。所以学问要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去真正做到,甚至于会修学的人还在自己的存心、自己的起心动念当中去观察自己、去要求自己。

    学贵立志,读书志在圣贤。「君子立常志,小人常立志」,君子一下定决心一定要成就学问,他就终身不改,很有恒心的、很有决心的坚持到底。学生以前曾经迷于成功学。经常花几千块上各种教育训练机构办的课程,希望通过接受这些课程而改变一生。结果几年下来,人生一直往名利方向走,变得更糟糕,极端痛苦。在这个过程也确实看到演讲的人说一套做一套,非常迷惑。当学生跌入人生低谷的时候,得到圣贤教诲,人生才真正改变,现在立志「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发心要让圣贤的教诲利益更多的人,找到真正人生一生值得追求的目标。

    学习圣贤学问要「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弱必强。」学生信受奉行之,以各位学长为榜样,努力前行。

学生真诚礼敬各位老师、各位学长!

感谢诸位老师、同学的心得分享!

 
 
本文编号:20071102094201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上页 

返回 文摘分享  

 
说明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以上汇编之经典文化教育分享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四方,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知见、观点;
作为公益性传统文化教育推广网站,链接、转载或内容若有侵权,敬请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欢迎您将自己读书的心得与体会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