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问答
 
 

与婆婆相处如何能够真正尽到孝道?

钟茂森博士

 
  问:有位同修和婆婆一起生活了六年,自己想尽力孝顺公婆,可婆婆生活上有些不好的习惯,讲道理也不听,为此很困惑。请教老师,顺就是孝吗?面对婆婆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如何做才能够真正尽到孝道?

  答:这个问题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孔老夫子的学生曾子就提过同样的问题,这是在《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夫子请教孔老夫子,说“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说儿女如果一味的顺从父母,甚至不管父母对与不对,还是一样的去顺从,这个算是孝吗?孔老夫子怎么回答的?夫子回答说,过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於令名”。因此儿女如果一味的迁就父母,甚至当父母的决定有错误,或者他要求我们的不合理,我们也顺从的话,夫子说“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这个话怎么能这么讲?夫子讲了,“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就是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可见得儿女要想真正尽到孝道,不是只迁就父母的习气,而应该帮助父母提升。

  人总是有习气,总会有过错,所以《弟子规》上告诉我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是在正常的情形下,父母正知正见,都希望让儿女学好,所以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指令我们应该顺从,这对我们有好处。但是父母也会有过失的时候,《弟子规》也讲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当父母有过失的时候,这个过失可能是他自己有些不好的习惯,或者是他对我们的要求不正当,可能是他有自私自利的心态,而要求我们所做的可能会影响到公众的利益、众生的利益,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顺从。这是什么?不能陷父母於不义。《孝经》当中讲的“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父母有一个争子,什么叫“争子”?能够坚持真理的,有正知正见的儿女就是争子,他可以帮助父母断恶修善、改过自新,不会让父母陷於不义,要是让父母陷於不义,这就是不孝。

  所以这个“顺”该怎么讲法?不是指顺父母的习气,那习气要是不正确,你顺不正确的反而是不孝。这个顺是顺自性、顺性德,具体来讲就是顺著伦理道德,随顺圣贤的教诲。当父母有过失的时候,我们要千方百计帮助父母改过。当然帮助他改过要注意方式,因为父母不是普通人,跟我们最亲近的人,对我们恩德最大的人,这里也包括公公婆婆,公公婆婆跟自己的父母是平等的地位。我们要谏诤的时候,就是劝他改过的时候,一定要“怡吾色,柔吾声”,要用微笑的脸色,要用柔和的语气,慢慢的跟他把道理讲清楚。如果硬梆梆的、说教式的,甚至是命令式的口吻,那不要说自己的父母长辈不能接受,平辈甚至晚辈也未必能接受,所以“怡吾色,柔吾声”,这个形式上不得不注意。

  人的习气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个习气可能是多生多世养成的,你想要帮助他改过,不是一下子就改得过来的。要改过,愈年轻愈容易改,小孩子是最容易改的,所以“童蒙养正”这是非常重要的,古人讲是“圣功也”,圣人的功业。为什么?从小帮他养成好的习惯,正确的人生态度,他这一生受用不尽。所以你要帮他改,很快就改过来了,一发现他有不对马上指出来,马上让他改,改了就好了。可是上了年纪的人就不容易,不要说别人,就问问自己,我们比父母年轻几十年,我们身上的习气能自己觉察到吗?觉察到之后能够一下子改得过来吗?你如果真是一下子能改过来,你就不是普通人了!像孔老夫子的学生颜回“不贰过”,那个真的是圣贤最优秀的弟子。凡人的习气重,总得不断的忏悔,忏悔了之后还会犯,犯了之后再忏悔、再改过,循序渐进慢慢来,有些过失可能要几年才改掉,有的过失可能十几年才改掉,有的可能几十年才改得掉。特别是我们的观念、知见一旦形成之后,要改很不容易,古德讲“舍身容易舍见难”,你把他杀了可以,你让他改知见没那么容易。

  所以古人教我们要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饶人责己,看到别人有过失,要用宽容的态度,慢慢的去点化,不能著急,一次点化一点,一次点化一点,他这个习气很顽固,像坚冰一样,你要把它融化,那得一点点来,一下子办不到。对自己的习气不能留情面,不能姑息,不能纵容。改正过失,以前雷锋叔叔讲过,“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那你真正能做到一切反求诸己,一味的改过忏悔,对人宽容,适当的时候点化一下,我想你身边的人也很容易被你感化。所谓正己而后化人,你自己身正了,你的教化才真正有效果,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wd_150120.asp,欢迎转载,感恩!

 
恭录自老师演讲录52-213-0049
感恩老师! 

发布日期:2015-01-20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