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摘分享
 
 

《诫子书》之“非淡泊无以明志”

蔡礼旭老师主讲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非淡泊无以明志。】

    其实这个“淡泊”,指的就是寡欲,不要把追求物质的享乐,变成他人生的目标去了。所以“淡泊”里面,寡欲,包含“格物”的功夫。我们今天想要为家庭、为社会民族做些事,假如每天都被这些欲望给控制住了,那那些愿望都是空的了。我们不要说得很远,比方我们以前在读书的时候,立定志向:下一次我成绩一定要好,考好成绩给父母争光。虽然志气立完了,该怎么逛街还怎么逛街,该怎么看电视还怎么看电视,那就不能淡泊,还是这些欲求很重。所以“君子立常志”,立了志就坚定不移的去努力了,百折不挠;“小人常立志”,常常立志都不能贯彻,都被自己的欲望给转掉了。所以这里就提出来了,一定要淡泊、寡欲,才能有很好的人生目标。

    而且这个“明志”,“明”是明白。人慢慢欲望愈来愈淡了,心智愈来愈清净,慢慢的明白,我这一生来,应该为家做些什么事情,应该为社会民族做些什么事情,他会去思考,他会去体会。但是假如都是在享乐当中,他不会有这些思考的。所以有一句话讲,“欲令智迷,利令智昏”,有了利欲的追求了,他就不可能“明志”了,他就不可能有高远的志向,来实践他人生的价值。所以看到这个“明志”,这个志向,其实就是我们怎么来经营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目标在哪里。

    孔子在《论语》里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人知道这一生,“知命”,应该成就自己的慧命、成就自己的道德。一个人有这样的对人生的追求、目标,这个人不简单。我们在求学的过程当中,您有哪一个同学,你问他,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他说,成就自己的智慧。诸位学长,你们有遇过这样的小学同学没有?高中同学?大学同学?我们都差不多,大学也没遇过这样的人。可是以前古圣先贤教诲非常普遍的时候,人人都有这样的志向,人明白这个道理。成就自己的智慧,“好学近乎知”,是他的目标。有智慧了,能成就自己,也才能够利益到家庭、利益到社会、利益到国家民族。我们自己都没有智慧了,怎么去利益他人?所以这个“明志”里面,就明白了自己对家、对社会、对民族国家的责任在哪里,他“明志”了。

    可是他有这样的目标,那他要有智慧,所以后面就特别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你学好了才能够去利益家庭、利益社会啊。所以之前也跟大家提过“青年十二守则”。其中有一条,“学问为济世之本”,我们有了真实的学问才能够济世,才能够利人啊。我们自己都没有智慧了,那说出来的话都给人家误导了,还利人。

    今天父母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他再爱他的孩子,还是害了他。因为他不懂、不明理,他会用错的方式去爱孩子。我们这一代人就很明显了,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们这一代是花最多时间在孩子身上的,可是却教出最头痛的一代。那这个不成比例啊。努力应该跟收获成正比,这比较正常。所以努力有结果,不一定会有好结果,你得要用对智慧才行,用对方法。所以接下来我们谈的都是父母怎么教孩子的智慧在其中,从这一些文章当中我们来体会。

    所以“非淡泊无以明志”,人的智慧就是被利欲所障碍住的,能淡泊了,能放下这些利欲了,智慧慢慢就透出来了。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21210g.asp,欢迎转载,感恩!
 
恭摘自蔡礼旭老师演讲录 55-028-0008    
感恩老师!  

发布日期:2012-12-10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