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汉字入门
汉字入门(第三集)
刘克雄教授主讲 2015/8/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教授:还记得我们昨天晚上讲的“月落乌啼霜满天”,记得那个平仄吗?这是说到我们中国的汉字,它特性里面表现在文学上面是那样的优美。昨天我们说的是七绝,“月落乌啼霜满天”,那各位也许要问,那还有律诗?我们举一首很容易记得,白乐天的《湖上春行》,有同学读过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板书: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们习惯都应该是由上而下、由右至左,怎么今天我是横著写?大家一定奇怪,是吧?不奇怪。

  板书:

  1 2 3 2 1 6 53 1 2 3 2 2 5 3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1 2 3 2 1 6 53 3 6 5 3 2 3 1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 4 5 6 5 5 3 1 2 3 5 3 3 21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 3 3 2 1 6 53 3 6 5 3 2 3 1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现在不奇怪了吧!我小时候,我弟弟从学校回来,他说“哥,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些数字我不懂。”我说是什么?他就写给我。533、422、1234555,我就哈哈大笑,我说“蜜蜂做工”的歌,533,“5 3 3”;422,“4 2 2”, “1 2 3 4 5 5 5”,哈哈大笑。这就是1234555。“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1 2 3 2 1 6 53 ,1 2 3 2 2 5 3,1 2 3 2 1 6 53,3 6 5 3 2 3 1,3 4 5 6 5 5 3,1 2 3 5 3 3 21,1 3 3 2 1 6 53,3 6 5 3 2 3 1。”鼓掌。我们一起先哼一次简谱,然后一起学唱这首歌,好不好?

  “1 2 3”开始,“1 2 3 2 1 6 53 ,1 2 3 2 2 5 3,1 2 3 2 1 6 53,3 6 5 3 2 3 1,3 4 5 6 5 5 3,1 2 3 5 3 3 21,1 3 3 2 1 6 53,3 6 5 3 2 3 1。”

  好听吗?好听。容易吧!开始对歌词,对照歌词。“孤山寺”,一起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鼓掌。

  古代音乐在我们中国的文学史上遗失了,害我们现在学堂里面,都不能像以前那样弦歌不辍,这是很大的一块遗憾。孔夫子是了不起的一个教育家,他深懂得音乐的感人,从耳膜进去直接就能使你潜移默化。所以他给他门徒们六种教课书,有一种是什么?《乐》。现在乐有两说:一说乐本无经,就配《诗经》唱的,本来就没有经,没有所谓乐经,经书没有;另一说,说亡於秦火,一把火烧掉了。这是很难考证的事,无从考证。

  再说,古代乐谱没有乐谱。这个1234555是哪来的?阿拉伯数字,古代没有。很多像豆芽菜的五线谱,那是欧洲的,我们中国也没有。那中国的乐谱是什么?文字谱。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可信的,唐代传下来的文字谱。什么是文字谱?因为我们没有乐谱,所以就用文字,我们的汉字来记载。如何记载?有一首古琴的曲子,叫“幽兰”,各位有兴趣可以在电脑里面下载“幽兰”。这个曲子是从唐代传到日本,在国内也遗失了。

  那是大唐盛世的时候,日本仰慕我们的大唐文化,他们派僧人,还有留学生把唐代的文化整个、全盘,包括建筑、书法、作诗、画画,全盘,像现在的什么?复印机一样,把唐代的文化整个复印一份搬到日本。你看,日本现在住的那种木板的榻榻米房子。他们所谓榻榻米,实际上就是我们古代的席地而坐的席。古人没有椅子,也没有桌子,地上一个垫子,席地而坐。你看日本人现在,他们日式房子里面,铺的是现代比较规整的,它那个是一米乘两米,一席,稻草厚一点,它叫榻榻米。然后,它现在那种生活方式,就是唐代我们中国生活的方式。

  你说奇怪,古人书信到末了都要来个什么顿首,某某顿首,或者某某再拜,你说哪那么客气?因为我们不太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你看日本人用的榻榻米,就知道我们唐代的生活方式。古人席地而坐,一个垫子坐在那里。客人从门口进来了,主人原来坐在那里,稍微一挺身就像跪,是吧。稍微一挺身就跪,然后对客人打招呼,比从坐垫站起来,然后跟他握手还要方便,对吧。所以他一挺身就是长跪的跪了。然后,客人也坐下来跟你打招呼,彼此互相打招呼就叩首,也很方便,坐在那里叩首,长跪叩首。所以我们就不奇怪古人书信,文言文里的书信,署名后面往往写某某再拜、某某顿首,是吧!先来理解这个。那是古人生活方式跟我们现在不一样,没有高的桌子,没有高的椅子,更没有沙发。

  刚才我们说,在唐代那种辉煌盛世的时候,日本人过来学习,把我们唐代的文化几乎整个拷贝过去。他们善於模仿,他们崇拜我们中华文化,所以唐代那些文人的文化生活,他们都搬过去,这首“幽兰”曲子就是那个时候传到日本。它是一首古琴的琴谱,它怎么样记载?在座一定有同学可能是学过古琴的。一张琴七根玄,十三个徽位。现在有琴谱是减字谱,不是这个简字谱,琴谱的减字谱。那唐代是怎么弄?用文字记载,譬如他要记载一个音,“1 2 3”的“2”,他怎么记载?他告诉你,左手拇指按三弦十二徽,你就找到第三弦、第十二徽按住。这么多字只写一个动作,左手拇指按第几弦、第几徽,你按住了,右手中指勾,然后就得一个声音“2”。这么多文字记载一个音,这叫文字谱。

  日本人崇尚我们中华文化,古琴谱他也搬过去,他们也很努力的学。学我们中华所有的文化,我们写书法,他们也写书法。去年我还参加在北京他们举办的一个中日第四十几届的书法展览,看他们来了一批人写书法。但是他写的书法,固然非常努力的写,奇怪,我怎么看不太对劲,我看得不太习惯。

  以前我的一位老师弘先生,他是书法家,他写章草。他应邀到日本去参观一个他们日本很大型的书法展览,回来以后跟我们说,他说,他进场,很大一个场面。进场看一幅,皱皱眉头,再看一幅又皱皱眉头,每看一幅都皱皱眉头。再看到这一幅,忽然眼睛一亮,走近一看,中国人写的。这是说什么?民族性不同。这是书法。

  唐代不是喜欢作诗吗?他们也学作诗,他们也很努力,学得还真不错。譬如“月照一江水”,“月照一江水”,你先分析它平仄对不对?你已经会分析平仄了。“月照一江水”,想想看平仄对吗?基本没错,是吧?第三个“一江”的“一”是仄声,可以原谅,一三五不论。“月照一江水”,声调可以,意境也不错,也很美,“月照一江水”,很努力。可是我来作的话,会跟他们有一点点不同。各位想想,如果你作,同样是这个景色,我会作成“月照半江水”,是差一点吧。他们努力学书法,很努力学作诗,但是终隔一层如雾里看花,学不到家。

  大约也是四十多年前,我在台北碰到一位真正研究唐代音乐的专家,日本人。他叫岸边成雄,年纪活得很高,前几年才过世。他的著作叫《唐代之音乐》,研究唐代的音乐,真正是专家,我们中国的专家、音乐史家还绝对不如他,他们死用功,真用功。那时他是一个专题讲座,在很大一个地方,讲座的地方,台北的中山堂,开吉师知道,中山堂,很大一个地方。可是听讲的人,二十几个人,寥寥无几。我在那里听他这个讲座,讲的什么?讲日本人学习音乐的历程。他就说日本人先是崇拜我们中华的音乐,把音乐搬过去努力的学。

  后来欧洲的文化又冲击他们,这是在明治维新的时代。他们一看这小提琴真好,他们就学小提琴;钢琴又很好,学钢琴。中国那个筝,我们叫瑟,他们叫koto,不要了。当时我在台北还买到两张他们带不走的唐代那种古瑟。他们尽量去学西洋的音乐,学得也很好,学交响乐。他们很有名的一个乐团叫NHK,交响乐团,在中山堂演奏,我去听过,真好。演奏是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乐,真好,到雨过天晴,牧童又出来了,音乐里面。银笛在吹,像雨过天晴,牧童又骑在牛背上,吹奏木笛,演奏得很好,日本交响乐团。

  岸边成雄跟我说,他们学中国的音乐也非常努力,学西洋的音乐也非常努力。但是就是弄不懂为什么学中国的诗只到“一江水”,他不会作到“半江水”?学西洋的音乐,怎么样也不如他们欧洲,就差那么一点就上不去,何以故,各位想想?

  我先岔开一下,我说另外一个事。去年北京国家油画院,要我去跟他们的这些油画画家做一个讲座。我心里有点慌张,你想,我对那个东西不懂,我要讲什么?后来我想到,学油画,中国人学油画,我就忽然想到,原来岸边成雄跟我讲的,日本人学中国音乐、日本人学西洋音乐都不对。所以我那次在那边跟那些油画家的朋友们,我把岸边成雄这个事跟他们说了一下。我说我个人认为,我们学油画,我们绝不愿意永远在毕卡索底下。他毕卡索像棵大树,我既有心学油画,我绝不甘心永远在这棵大树下成为一棵小苗,长不大。学油画绝不愿意在西方这些大师,像塞尚是一代大师,他之后像高更,像画“向日葵”的梵高,这些大师。我们做为中国油画家,你如果只光学他们的,你永远超不过,他们都已经登峰造极。

  那你要另觅途径,如何?我的建议,我说我们需要带有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性,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能用技术表现在你油画布上面。你就不会成为毕卡索、塞尚、梵高、高更这些大师,等於像大树底下一棵小苗,你不会,你可能一下异军突起,成为了不起的世界级大家。

  有例子吗?有。在法国有位中国画家——赵无极,他画什么?画象形文字。西洋人问:“这是什么东西?不得了,太好!”画价高得不得了,你们努力学习象形文字。要有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东西,你能够灌注在画面上,你很容易就成为世界级,与他们不一样。你反过来要梵高,反过来要高更、毕卡索、塞尚,要他来学象形字试试看,那太难了对他们来说,对我们来说太容易了。这是题外话。

  说到岸边成雄,他讲到努力学中国的音乐学不好,努力学西洋音乐也学不好。他们就发现,他们很懊悔,一开始学中国的、学西洋的。他做个比喻,就像爬富士山,怎么爬爬不到顶,回头一看,哦,原来发现自己错了,重下山,从头来。现在才知道他们的日本音乐应该有他们日本民族性的代表,这个发人深省,对吗?我们中国人任何艺术都要有我们的特色。

  说得太远不好,我们再回头。讲到哪里了?讲到这首歌,是吧?这个曲子我不知道是谁做的,但是很容易唱,而且同学们很容易看到它的平仄,我们是说七律的平仄,我举这个例子,这首诗很容易背得。分析它的平仄,“孤(平)山(平)寺(仄)北(仄)贾(仄)亭(平)西是(押韵)”;“水(仄)面(仄)初(平)平(平)云(仄)脚(仄)低是(押韵)”,跟昨天讲的一样吗?“月落乌啼”是一样的吧?

  好,现在看麻烦是中间这两对,是一对句,“几处早莺”对“谁家新燕”;“争”,动词,对“啄”,动词;“暖树”、“春泥”,名词对名词;“几处早莺”、“谁家新燕”;“争暖树”、“啄春泥”。下一联:“乱花”对“浅草”,名词;“渐欲”、“才能”;“迷人眼”、“没马蹄”,词性一样,平仄相反。记得这句话:对句是词性一样,平仄相反,数目要对数目,这有点麻烦,不是有点,是相当麻烦,对句。

  谁做得好?唐代诗人里面有一个做得最好的,不是他,不是白香山,诗圣杜甫,他的律诗做得最工整,我们称他为“诗圣”。同学们有意做对句,你先熟读一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所以这是很麻烦的事。所以杜工部杜甫他说:“吟成几个字,捻断几根须。”很麻烦,是吧,慢慢在那苦吟,吟成七个字,捻断几根须。这种苦差事,李白不干。看李白作的诗,天马行空。他偶尔是为赌气,《登凤凰台》,为赌气偶尔也作。但是他觉得很痛苦、很难搞,律诗,因为当中要作对子,很麻烦。

  说到文学创作,才气有两种:一种叫缓才,迟缓的缓,慢的意思;一种是捷才,快的。李白是个捷才人物,杜甫应该属缓才人物。你不能问是捷、是缓,是哪一个好?只要你做出来的东西是好,不管缓、捷。假如你认为,原来杜甫是慢慢的捻断几根须才能好,你说那我也慢慢来捻断几根须,你如果没有那个基础,你怎么捻断也捻不出来。所以不一定是缓才好,也不一定是捷才好,最重要是你的作品。

  文学作品除了作诗,其他也一样。汉代的文学作品是什么?汉赋。赋,汉代的赋,像司马相如、像扬雄,扬雄了不起,他既是文字声韵这一方面的大家,扬雄,他又是文学汉赋四大家之一,扬子云。还有张衡。有一次,我们说到缓、捷的问题,如果我没记错,可能就是扬雄。他为了作一篇赋,在那苦苦的思索。有一次他梦见,他把他的心肝肺吐得满地,苦吧?很痛苦,扬雄,但是他终究是个大家。这是说才华有捷有缓,不论缓捷,只论结果。

  刚才我们说藉这首诗,白香山这首诗,因为它很浅白,当中两段又很漂亮。“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很漂亮,也让同学们容易记,也了解到它的平仄是怎么样?平仄相反,词性相同,作对句。是很麻烦吧?相当麻烦,我也很懒得作它,太讨厌了,我也作不好。

  但有时不得己,你也非作不可。有一个学生跟我来诉苦,他说有人一定要他作一个对子,他说他作不出来,要我帮忙。既是学生要我帮忙,那只能硬著头皮帮忙。是什么一个东西?在桂林漓江,如果有去过的同学们都知道,很漂亮。漓江边的一个楼盘,很高档的别墅,漓江边有些景色,他那个小区里面有些景色,钓鱼矶徵对联,公开徵联。那个学生是被指定,你需要作。他没办法,就来找我。我也没办法,硬著头皮。

  板书:双桨摇来朝露白,一竿钓起夕阳红。

  大家看看,它是江边的一个景点,叫钓鱼矶,向社会大众公开徵联,还有奖的。学生找到我,我不得已作了这个:“双桨摇来朝露白”,一大早,一个渔翁他来钓鱼,“双浆”划著船“摇来”,是一大早的时候,“朝露白”。一直在那钓鱼矶上干嘛?在那垂钓,“一竿钓起夕阳红”。刚才我说对句要怎么样?词性要一样,平仄要相反。检查一下,“双”对“一”,“双桨”对“一竿”,桨是仄声,竿是平声,它是平仄要相反。“摇来”、“钓起”,“摇”,划桨,是动词;“钓”,动词,词性一样;“摇来”对“钓起”,平仄。“朝”对“夕”,“朝露”对“夕阳”;“白”对“红”,颜色对颜色。鼓掌。所以,对子是有些讨厌,但是你经过一番困苦之后,有时也会高兴,终於被我作得不错,对出来了。结果没想到,竟然得了头奖,还有奖品是红包。红包可爱吗?很可爱。他拿了红包还来感谢我,怎么感谢我?去买两饼的普洱茶送给我。这是两句对句,也让同学们看对句的作法,它是相当麻烦。

  律诗有这两联,需要作对子,所以律诗相当的麻烦。李白他是个天马行空的人,他不喜欢受拘束,所以他很少作律诗,他是古歌行作得最好,《将进酒》这些古歌行。还有他的七律也很好,《送孟浩然之广陵》,应该同学们都熟悉。孟浩然是他的好朋友,“故人西辞”哪里?“黄鹤楼”;什么时间?“烟花三月下扬州”;看著孟浩然坐的小船慢慢走了,走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看不见了;只看到什么?“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上写长江,实际上写李白对孟浩然依依不舍的离愁,就像长江,是吗?好,好得无以复加。所以李白这号人物他不太喜欢作律诗,原因跟他个性有关。

  杜工部杜甫,他耐得起在那慢慢捻断几根须,所以他成为诗圣。同学们不可以问到底是诗圣厉害还是诗仙厉害,常常有人问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不可以问的,原因何在?各人的方向、各人的成就不一样,你不能比较。以咏叹社会的民生疾苦,这方面杜甫登峰造极,无人赶得上。以抒发个人性灵,像李白也是登峰造极。你不能把两个不同东西拿来比哪个高哪个下,明白吗?

  正如我们不能够拿西洋的画拿来跟中国的画来比,不同的东西。我们也没有资格来评论西洋的画,因为我没有接触,接触不多,你不深入,你说往往会闹笑话。我们不敢拿西洋的画跟我们中国的画来比,本来就不可以比的东西,是吧?不同的东西。中国画其实为什么在世界上拍卖价钱,怎么永远比不上梵高的一朵向日葵?梵高画一朵向日葵,粗粗拉拉的几笔,几亿美元。为什么中国的画上不了那个高价钱?不要急,等著,等中国愈来愈强大,慢慢的我们的画被世人研究透彻了,就知道不得了,这里面内涵这样高,笔墨是这么难。这些大师,张大千,还有郑文清,我都接触过,他们是真功夫。张大千模仿石涛的作品可以乱真,模仿石涛达到乱真的地步,可见对石涛的功夫下得极深。

  学中国画跟我们写书法一样,你一定需要从摹临古人作品入手。你说我不干,我这么大的天才,我还要摹临什么石涛八大?可以,你可以不要摹临。你努力吧,尽量努力,假如你真正自己努力,到最后你会发现你走了很多冤枉路。因为不管石涛也好,八大山人也好,他们都不是自己在那儿从零开始创的,都是摹过很多的帖、很多个古代的字画。

  写书法也许更容易明白,唐代的欧阳询、柳公权还有颜鲁公,你说我有本事,我不要他们的。你试吧,你可以不要他们的,到最后你也会发现,你走了冤枉路。又譬如我们敬仰的弘一大师,他的书法像仙风道骨,像不食人间烟火,我喜爱,我直接模仿他,拿来临,可不可以?没有人说不可以。但是结果会怎么样?你永远写不到跟他那个程度。这主要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你不知道他原来他那个书法是怎么来的,你以为他从来不临帖自己写的吗?不是的,他下很大功夫,主要是张猛龙碑(魏碑),后来加上他自己的修为,才写出他自己的风貌,像不食人间烟火,那种仙风道骨,我们都非常敬仰。这是说到书法,我举这些例,也许同学比较容易理解。

  画画更是这样。你如果不从古画里边,像元四家,像明四家,你不从里面吸取他们的经验,你自己去创,做一个简单的比喻,书法也好,画画也好,做个简单的比喻,像盖金字塔,从底下很广大,慢慢往上盖。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这是金字塔的基础。你如果不借重前人盖到这高度了,你自以为你才华高,你要从头,顶多是地下的一块石头那么高。你为什么不借重古人的,然后把你那块石头加在,前人金字塔还没有往上,加在这个上面。现在有很新的一个词叫什么?踏在巨人的肩膀。这个话应该很容易理解,书法、绘画都一样。

  回过头说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最最基础就是从文字入手。对一个文字,它的字形、字音、字义彻底弄明白,对一个字真正正确的认识,然后我们再打开经典,我们就不会误解经典。也就是我们说,学习传统文化从哪入手最根本?从文字入手,这是章太炎先生说的话。章太炎先生我们都公认,他是集有清三百年的朴学,集於他一身。古声,字音的声,古声,太炎先生有发现,“娘日归泥”,这话现在各位同学一定不理解,等后来我要讲到,《声韵略说》我会说到,太炎先生在古声方面。

  昨天我们说过一个人,钱大昕,他有两项发现。告诉我,一个是什么?“古无轻唇音”。第二个,简单说古无舌上音,他真正的原话是“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我们简单说是“古无舌上音”。舌上音是什么?就是北方那种卷舌的声音,ㄓ(zhi)、ㄔ(chi)、ㄕ(shi)、ㄖ(ri)这些声音,古代没有。那这些卷舌音古代读什么?平舌,读ㄉ(d)、ㄊ(t)、ㄋ(n)这些,这是古音。古无舌上,舌上就是堵舌头,也就是ㄓ、ㄔ、ㄕ、ㄖ。南方人我是怎么卷卷不好,愈卷愈难听,北方人他很习惯,他很容易,南方人很困难。古代没有卷舌的这种ㄓ、ㄔ、ㄕ、ㄖ,钱大昕他发现的。古声方面,章太炎先生发现“娘日归泥”。

  板书:娘日归泥。

  这是章太炎先生在古声方面的成就。这个一时同学们我相信不容易懂,我现在也暂时不说它,后面我们会说到。“娘日归泥”,娘日是什么?泥又是什么?这是声韵学上,古代的声纽。经过清代学者叫陈澧,他用广韵的反切上字,归纳成反切上字,古声纽有四十声纽。后来季刚先生,黄侃,季刚先生又把古声里面,把“明微”分为两个,所以就变成四十一个声纽,以后我们会再说它。现在只是告诉各位,太炎先生对古声方面有这个发现,“娘日归泥”。古声,有清三百年学者们努力,就是昨天我们说的钱大昕的什么?“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再加上清末民初的太炎先生“娘日归泥”,就这三项。而最后发现最多的,就是我太老师黄季刚先生,古声由四十一只剩十九纽。发现最多的,黄侃,黄季刚先生。

  唱歌很高兴,唱完歌,现在我们再回到课本,十三页最后第四项说的什么?汉字的艺术性。再翻到,翻过来,树师你帮我再读这一段,“在声音上”,十四页:

  学生读诵:在声音上,汉字一字一音,又有平仄不同。所以排比对仗起来,一个字对一个字,一平一仄,可以对得非常整齐。中国骈文,几乎句句对称,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仄递用(即俗称马蹄韵),便是这种文字特性的表现。至於近体诗全部用五言或七言,平仄、对仗、用韵,都有严格性的规格,更非靠这种文字特性莫辩。即使普通散文,作者也每不自觉的掺入一些骈语。这都显示出汉字具有音乐的节奏拍子,可以认为是一种时间艺术。

  教授:好了。现在同学们再看到课本上这些文字,明白了吗?对仗、平仄种种就比较清楚了。再接下去讲之前,我回答昨天晚上下课以后,是刘先生提的一个问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孔子加上去的。孔子儒家是教导我们忠恕做人的基本方法,所以在《论语》里面也看到“子不语”,四个字,“怪力乱神”,他教导我们的是我们如何日常生活里面为人处世,如何以忠恕待人、以忠恕修己。“天行健”,这是天体的运行永恒不息,健,除了永恒不息,还有刚毅勇往。正如曾子说的,一个士不可以怎么样?“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因此“天行健”这个健就是儒家的这个概念,永恒自强不息来修己、来影响传播你旁边左右的人。先修己,用忠恕修养自己,然后不忘随时来能够影响你周遭的人。“天行健”,君子仍要学天体运行永恒不断,修己治人。什么时候可以停止?曾子怎么说?死而后已。君子自强不息要到死而后已。用忠恕修己,用忠恕待人,这样自强不息,一直到死而后已。这是我补充昨天晚上匆匆忙忙没有说清楚。这跟道家思想不一样,道家思想,我们等到后面我们再来介绍一些。

  刚才我们提到关於方言里面哪些地方保存中原古音比较多,我们说到闽南和客家。原则上江南、大江以南的地方多多少少都保有古音,只是这两个地方保留比较多。为什么这两个地区的方言能保留古音比较多?先了解闽南的人和客家的人,他并不是闽南、客家当地土生土长的人,他是从中原迁徙过来,尤其在五胡乱华唐代,等於从中原逃难到闽南、客家。闽南这个地区山多、田地很少、交通不便,相对它比较闭塞,闭塞它就有个好处,它从中原带来的包括语言比较容易保留下来,这是闽南。客家人也不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人,也是从中原迁徙到广东梅县。到了广东梅县,他们的衣著、生活习惯以及语言都与当地不同,当地人看他们是外来的客人,所以称他们为客人。明白吗?是这样来的。

  至於有人说,闽南语是汉代的标准国语,客家话是唐代的标准国语,这个我没有考证。但是保存中原古音,在全国各种方言里面最多,是没有错的。你们要说它是汉代的标准国语,我们必须拿出真正的证据,说它是唐代的标准国语也要拿出真正的证据。什么证据?韵书是最直接的资料。韵书,唐代之前有《切韵》,《切韵》是在隋朝。《切韵》到唐代又增广一些文字,那个人叫孙愐,这书叫《唐韵》,《唐韵》是由《切韵》增广而来。然后到了宋代,就是同学们手上要用的这本《广韵》,《广韵》又是根据唐代孙愐的《唐韵》加以增广,因为到后来文字就愈多,他不得不都收录进去,增广。《切韵》、《唐韵》都已亡佚,幸好《广韵》保存完整。我们从《广韵》可以追溯古韵,古韵当然包括声和韵。这是说,要说某种语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这个需要证据。

  更何况,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它前面的序说到,他作《切韵》这个书的原则,是“南北通塞,古今是非”。它不是一个地方的标准国语,它包括南北,它叫南北通塞;包括古今,古代周秦,一直到他当时的今是指他当时的什么?隋代。所以《切韵》它也不是拿唐代的首都长安为标准,它包括古今、包括南北,这是《切韵》。所以如何能定唐代的标准国语,这个问题我没有深入,我不太知道。但是我了解应该是从这些韵书去真正把证据拿出来,我们做学问求一个真字,要大胆假设提问。同学手上有段玉裁的《说文注》,你翻开“吅”这个部首。

  板书:吅。

  然后你看段注。这个部首后面的一个字。

  板书:哭。

  看“哭”这个字的段注,怎么说段注?你读一下我听,读:

  学生读诵:“哭,哀声也。从吅,狱省声。”

  教授:段注怎么说?

  学生读诵:“按许书言省声,多有可疑者。取一偏旁,不载全字,指为某字之省,若家之为豭省。”

  教授:这里面段注提到“省声”的问题。

  板书:省声。

  教授:他提到哪一个字可疑?

  学生:一个“豕”,一个“叚”,左面“豕”,右面一个“叚”。

  教授:他说“家”是从豭省声,看到段注吗?那个“家”字。

  板书:家。

  教授:家,看到段注《说文》对这个“家”是从“宀”,上面是房子了,“宀”,豭省声。

  板书:从宀,豭省声。

  教授:从宀,家上面是房子,底下是猪。许慎说是从豭省掉这部分“叚”,来当“家”这个字的声符,如果不省的话应该怎么写?(宀+豭)对吧?这是许慎说的。

  段玉裁就大胆提出疑问,他说:凡是许慎说的省声的字都有可疑,是吗?就是刚才我跟同学们说,做学问求真。连许慎的这本经典的《说文》都可以怀疑。段玉裁提出,豭省声,他说太可疑了。然后他解释怎么样?他说,简单的说,他说这个“家”字,本来是猪住的地方,豕住的地方的房子,后来借给人住。我们的家原来是猪住的地方,这是段玉裁说的,后来借给人住。就像这个字(哭),本来是狗在那学叫,在那哭,后来也借给人来用,人哭也用这个,不另外造一个(吅+人),他不另外造一个(吅+人),他就借这个(哭)为人哭,借猪的家为人家。他说,豭省声是很可疑的,明白吗?所以做学问求真,可以打问号,但是你不要乱打问号,要有根据打问号。

  《史记.孔子世家》里面提到,《诗经》孔子删诗的问题,他原话好像是这么说的:“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三百五篇”。这是司马迁在孔子的传记里面(他叫《孔子世家》),关於孔子删诗的问题他的记载。先解释一下《史记》的体例,一般人的传记叫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对诸侯,列传升一等,叫世家,这是诸侯;帝王叫本纪,帝王的传叫本纪。本纪、世家、列传。人,他分成一般人的传记,称它为列传;他是诸侯,称它为世家;它是帝王的传记,称它为本纪。《高祖本纪》,汉高祖他的传记。

  《项羽本纪》,你说奇怪了?项羽没当过帝王,他自刎於乌江,那怎么是本纪?他顶多是“项羽列传”,对吧?《孔子世家》,孔子又不是诸侯,孔子是布衣,普通老百姓,他应该称孔子列传,对吗?司马迁自己搞糊涂了,自己弄的体例自己搞糊涂吗?不是。他为尊崇孔子,把他本来是布衣平民应该放列传,把他升一等《孔子世家》,这个清楚了吗?大家会有个疑问,这个项羽,司马迁真的糊涂,他跟汉高祖怎么样?他打败仗了,汉高祖称本纪。项羽,司马迁你要给他列传的话,应该是“项羽列传”,他为什么称他为本纪?连升两级,孔子只升一级,世家。项羽从平民连升两级,《项羽本纪》,何以故?想一想,这里面很有意思。因为司马迁他气恨刘家的天下,他替他的好朋友李陵辩护。李陵是谁?飞将军李广的孙子,被汉武帝派去,只有五千骑兵,深入匈奴,打到最后应该怎么样?自尽殉国。后来李陵他想,我这样的(自尽),岂不是以后没有机会来报答朝廷吗?所以他假意投降,希望有一朝从后面给匈奴好好给他一下,来报答朝廷对他的厚恩。这边朝廷的人就不饶他了,各种刀笔之吏对他评论非常不好,说他是这样投降匈奴。所以汉武帝一气,听信左右的人,连他们祖先的坟墓都给挖了。这是李陵投降匈奴。

  汉武帝听到左右的人,这时候司马迁是史官,他为他的朋友李陵辩护,说他是假意投降,他不是真投降。可是众口铄金,汉武帝听那些人的话,连带痛恨司马迁,宫刑。这种刑罚又叫腐刑,当时是最耻辱的刑罚,就像太监一样,叫腐刑。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面说得很详细,同学可以拿出来看,《报任少卿书》。所以他的《史记》为什么把项羽放到本纪?《项羽本纪》的赞语,司马迁这样说,“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这什么意思?简单的说,他说我听到一个周先生说的,他不说是自己说的,我听到周先生说,舜大圣人,尧舜的舜,“重瞳子”,一个眼睛里面有两个眼仁,叫重瞳子,尧舜的舜。“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然后又说,“羽”,项羽的羽,“亦重瞳子”,项羽也是有两个眼仁。所以他底下说,“羽岂其苗裔邪”,这样说来项羽岂不是舜的后代吗?如果给汉武帝看到怎么样?干脆宰了他算了,这样发牢骚。懂这意思吗?“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也就是说项羽是大圣人的后代,这个汉代的天下本来就应该给项羽,你这个刘邦是什么狗屎运,竟然你得了天下。所以他是满腔的怨恨,司马迁。所以他《史记》著完了以后不敢发表,发表会怎么样?像刚才这个问题,他会引来杀身之祸。所以他《史记》作完以后说,“藏诸名山,传之其人”,先藏起来再说。这是司马迁《史记》之所以孔子称世家、项羽称本纪,现在明白吗?

  我读《孔子世家》读到后面,说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重复的淘汰掉,“取可施於礼义”的,很纯正的,“三百五篇”,三百零五篇,现在我们看到的《诗经》,三百零五篇,这司马迁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他说古代诗有三千多篇,到孔子,“去其重”,把重复的删汰掉,还有“取其可施於礼义”,那些不可施於礼义,所谓的靡靡之音的也把它淘汰掉。所以《论语》里面我们读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都很纯正。《史记》是这么记载,孔子之前《诗经》有三千多篇,孔子去了百分之九十,剩三百零五篇,对吧?我们读他的书,了解到古代诗有三千多篇。被删汰掉的,称它为佚诗,没有收到三百篇里面的,被孔子删汰掉的,称它为佚诗。

  因为读到《孔子世家》,刚才我念的,孔子对古代的诗删汰了百分之多少?九十左右。这样的话,留下来的佚诗,应该还有很多才对。可是我们读后来的典籍里面,引诗,一段理论,后面说“诗曰”,这叫引诗。读后代典籍的引诗,应该有很多佚诗,应该有很多不在现在这本《诗经》里面的。可是我们读古代典籍,竟然很少发现佚诗,所以我就有个,刚才说怎么样?可以打个问号。司马迁你有没有搞错?三千多篇。古代有三千多篇,孔子就去掉百分之九十,你有没有搞错?不然为什么现在佚诗那么少?这个可以打个问号的。

  因为孔子删的诗是孔子以前流到孔子手上的,司马迁说有三千多,请问你,你怎么知道?你怎么会知道有三千多篇?你是汉代的人,所以可以打个问号。这个问号一打,你就麻烦了,我花了三个月,整整一个暑假才把它搞清楚。怎么搞?各位同学想一想,你如果有了这个疑问,像刚才我说的疑问,要如何来澄清它?第一个,靠近孔子年代的典籍,我们说先秦诸子,对吧?靠近孔子时代的典籍,然后我们读先秦的诸子,看看里面引的诗,诗曰,它引的诗,拿来对照现在的三百篇《诗经》,然后看到它比例,合乎《诗经》的多,还是佚诗多,来澄清我们的问题,是吗?

  接下来碰到一个问题,要从先秦诸子比较靠近孔夫子那个年代的典籍里面来看它引诗。第一个,你要确定先秦诸子是哪几家,哪些算先秦诸子,你要有个根据,把《汉书﹒艺文志》打开,先秦诸子有这么多家。这些家里面,开始要找它的版本,譬如墨家,《墨子》这本书,哪一个版本是好?当然是愈早的、愈近古的愈好。开始有版本的问题,又开始有校雠的问题,种种问题都来了。找到这些你认为是比较合适的版本,开始要翻了。从开始慢慢的翻、翻,要仔细的翻,不能遗漏,碰到“诗曰”,赶快抄下来。这样子,把先秦诸子整个从头看一遍,摘录出来引诗。

  我觉得好像我很用功,很高兴,拿去给我的老师看,希望能得他夸奖一下。结果他一看,他说《庄子》你怎么没有引?吓我一跳,《庄子》我也算熟悉的,可是想偷懒,就没有从头一页一页去翻。我说,我对照过,好像没有引诗。他说怎么没有?“青青之麦,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怎么没有?吓一跳,老师真是火眼金睛,又被他找到问题了。战战兢兢回来,又从头把《庄子》翻一遍,有,“青青之麦,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就引这么一首,一次,整本重翻一次,就有这么一次引诗。

  好,把先秦诸子的引诗统统摘录出来,然后排比对照。如果按照司马迁那个说法,孔子删诗去掉百分之九十,对照先秦诸子引的诗,应该有百分之九十是佚诗,对吗?然后合乎三百篇只有百分之十,这才合乎司马迁的计数。等我做完,排比一个表格出来,不对,佚诗在先秦诸子引诗里面只占百分之二十不到,反过来,百分之将近八十出头的,是跟三百篇一样。这也就是说明一件事情,司马迁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孔子删汰那么多,不对,有证据吗?在这,先秦诸子引诗,最靠近孔子时代,这是铁的证据。所以我的结论是,司马迁说到孔子删诗的问题,“古者诗三千余篇”,孔子去掉多少?我的结论是孔子确曾删诗,他确实删过诗,古代的诗,但是数目不是那么多,应该是“古者诗三百余篇”,不是三千余篇,他只去掉十分之一多一点。这是从先秦诸子引诗里做出的排比,你才敢下这么一个结论。

  明白,对古籍经典如果有怀疑,可以打问号。但是你要很确实的去找证据,才能够来解答你的疑问。我是提出这么一个例子,从先秦诸子引诗论司马迁孔子删诗之说,我只是自己打一个疑问,结果我花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才把这个问题找到答案。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台湾的《孔孟月刊》这期刊里面,因为长,分两期。这是说明给同学们一个例子,做学问是要求真,而可以允许我们提出疑问。我先举出段玉裁对《说文》的疑问,他说这个“家”,许慎说是“从豭省声”,他说很可疑。

  那天好像有个同学,在下课之后提到一个问题,对许慎《说文》有些是不是也有点疑问的?我说当然有,原因我们现在说明一下。许慎用来做根据的是李斯留下来的什么东西?小篆。小篆跟甲骨文我们现在对照一下,有很多笔画变化了。所以许慎他来不及看到甲骨文,他只能根据小篆的笔画来做《说解》,里面就有一些是要更正的,可以更正的,但是你需要有什么资料?甲骨文或者钟鼎金文,而且不光是孤证,要多方面来证明。许慎这个《说解》是只根据小篆,是不正确的。我们这书里面后面就有一些,是允许我们这样去订正它。因为他当时所能看到的山川鼎彝也是极有限的钟鼎文,所谓的古文、籀文。我们《说文》里面有一些古文、籀文,那就是大篆。

  接下来同学们看六书以及举例。前面我们讲的是绪论,如果还有些疑问,同学们多读几遍绪论,如果再发现疑问,你再提出来。树师你帮助我读一下“象形”这一部分:

  学生读诵:象形

  《说文解字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所谓象形,就是按照物体的轮廓,用线条画出物体的形状来,例如“日”、“月”等。象形文字是由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来,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将图画简单化、通俗化,往往就跟原物不大相似了。以万字为例,《说文》:“万,虫也,从厹,象形。”万的甲骨文是“”,画的就是一只蝎子。因其产子极多,每胎百数十只,且小蝎子出生后,自动攀附在母蝎身上,密密麻麻,若不可胜数,古人因假借数目极多,为千万的万字。现在用的万,已经看不出来万的本义。但是推溯到最初造字的时候,一定和原物相像。

  人看物的位置,不外“仰观”、“俯察”、“迎视”、“随视”及“侧视”五种方法。在造字的时候,由於人和物所取角度不同,所以要注意到造字时取象的位置,如“日”、“月”、“云”、“雨”,便是由“仰观”画成的象形字;“田”、“水”、“川”“井”,便是由“俯察”画成的字;“山”、“木”、“口”、“大”,便是由“迎视”画成的象形字;“牛”、“羊”、“矢”、“燕”,便是由“随视”画成的象形字;“人”、“鸟”、“马”、“象”,便是由“侧视”画成的象形字。这些表明象形字画物的不同角度。至於变横为直的象形字,也不出这五种方法之外。例如“车”、“龟”都应横看,车由“随视”画成,“龟”由“侧视”画成。

  上举各例,可说纯粹随看原形画下来的,形体上没有什么增省,我们称之为“纯体象形”,亦称为“正例”,象形除纯体外,还包括变例的象形。变例有二:

  1、增体象形。就是单单象形不能明白表示它是什么东西,必须增加其他不成文的形体来补足。例如“果”字,形为不成文的“田”,“木”是已成文的象形字,两者结合,成为果字。又如“石”字,形为不成文的“〇”,“厂(ㄏㄢˇ)”是已成文的象形字,两者结合,成为石字。表示在形体外有所增加。

  2、省体象形。表示在形体之内有所省减,如“鸟”是已成文的象形字,省去“丶”,变成“乌”,表示全身乌黑,连眼睛也看不到的乌鸦。

  胡朴安统计《说文》中象形文字,得三百六十四;除去不纯粹的,还余二百四十二;再除去重复的,和由一个形体而演化的,只得一百几十个,占现在的文字,不到百分之一。

  教授:好了。这里说到象形,就是按照物体的形状,用线条弯弯曲曲画出来。它与图画的区别不是很大,但它不是图画。图画比较尊重画出来的物体跟原物的比例大小。文字,象形文字,它对这方面就可以不注意。譬如梅花鹿的鹿,如果是图画,四个脚、头上的角,都要整体画得跟鹿相近、相像;至於把它变成文字,只用线条大体上表现出来就可以。这是文字、图画。这里又提到我们看物体不外几种,一个是仰观,一个是俯察,还有迎视,正面看,从后面随视,种种方法,这是象形的方法,还有侧视这些。至於后面提到一个字,提到增体和省体。增体:

  板书:

  告诉我这是什么字?木。树木的根,树木的干,树木的枝叶,是一个已成文的象形字。

  板书:

  什么字?水果的果,树上长的一个果实,现在楷书写成什么?

  板书:果

  树上的这个,写成像个田,树会长田吗?不可以,只可能田会长树。所以这叫增体象形,由原来的木又增加了一体不成文的,它不成文字,我们说它是个符号,这叫增体。还有所谓的省体:

  板书:

  什么字?

  板书:鸟

  鸟,嘴巴、头、羽毛、身体、脚。把这点去掉,这个鸟很奇怪,看不到它的眼睛,全身黑的,乌鸦,乌字。这是把原来有的笔画省去,所谓省体象形。我们今天早上上到这,下课。
 

编号:56-181-0003

 

注:内中部分注音符号由于系统字体缘故可能显示不正确。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