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信息新闻 - 正文
 
 

父亲节里说父亲

作者:文化传播网  

时间:2008-6-16  

http://www.ccdy.cn/pubnews/511398/20080615/543195.htm

摘自  
 

      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2008年6月15日是父亲节。父亲节是1910年在美国华盛顿州的士波肯市由杜德太太发起的。父爱如山,一个父亲胜于一百个教师。“可怜天下父母心”,父亲为我们付出,父亲让我们感激。父亲节里说父亲,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

  中国的父亲节起源,要追溯到民国时代。民国三十四年的八月八日,上海闻人所发起了庆祝父亲节的活动,市民立即响应,热烈举行庆祝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各界名流仕绅,联名请上海市政府转呈中央政府,定“爸爸”谐音的八月八日为全国性的父亲节。

  父亲节在各国的日期不尽相同,俄罗斯2月23日,比利时、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3月19日,韩国双亲节5月8日,5月28日,德国耶稣升天节,丹麦6月5日,立陶宛6月第一个星期日,中国和阿根廷等30多个国家是6月第三个星期日。

      父亲节由来。世界上的第一个父亲节,1910 年诞生在美国。美国华盛顿州士波肯市的杜德夫人在 1910 年春天开始推动成立父亲节的运动,不久得到各教会组织的支持;她随即写信向市长与州政府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提议,在杜德夫人的奔走努力下,士波肯市市长与华盛顿州州长公开表示赞成,于是美国华盛顿州便在1910 年6月19日举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亲节聚会。

  1924年,美国总统科立芝支持父亲节成为全美国的节日,1966年,美国总统詹森宣布当年6月第3个星期日,也就是斯马特先生的生日月份为美国父亲节;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森签署正式文件,将每年的六月第三个主日,订为全美国的父亲节,并成为美国永久性的国定纪念日。

      父亲节习俗。在父亲节这天,人们选择特定的鲜花来表示对父亲的敬意。人们佩戴红玫瑰向健在的父亲们表示爱戴,佩戴白玫瑰对故去的父亲表示悼念。后来在温哥华,人们选择了佩戴白丁香,宾夕法尼亚人用蒲公英向父亲表示致意。红色或白色玫瑰是公认的父亲节的节花。在父亲节的那一顿早餐是由子女们做的,父母早上不必早起,可以继续睡,子女们做好早餐很拿到床前给父母亲用。

      父亲节的花。玫瑰,红色或白色玫瑰是公认的父亲节的节花。通常也有以送黄色玫瑰花为主,有的国家把黄色视为男性的颜色。太阳花,有的国家流行父亲节送太阳花,寓意父亲像伟大的太阳。万物生长靠太阳,寓意在父亲的关爱下,子女才得以茁壮成长。此太阳花可以是向日葵,也可以是扶郎花。康乃馨,黄色的,象征慈祥、温馨、真挚,不求代价、永不褪色的爱。

      向日葵配剑叶,花的含义: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您的心胸,您额上的皱纹记载着坎坷,您的一生就是一首瑰丽的诗。各色太阳花,绿叶适量,花的含义:青春是一颗星星眨着真诚的眼睛,青春是一个微笑,传递着流动的快乐,青春是一首歌,唱出了满怀的激情,青春是一首诗,写满了生活的喜怒哀乐。红色康乃馨、粉玫瑰,白百合,白紫罗兰高山羊齿绿叶搭配,花的含义:鲜花,渴望雨露的滋润,漂泊了太久,渴望怀抱,浪迹天涯,仍惦记着那温馨的港湾。

      父亲的影响力。在人生中父亲的影响力的确是很大的,有人认为,父亲影响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首先是父亲的人格。父亲影响力的大小还要看他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如何。父亲的优点是心胸开阔,实践范围相对母亲要广泛一些,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比较理智,看得长远。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在现在的中国还是处于一个过渡时期。中国历史上讲究“男主外女主内”,经济地位决定了父亲的地位比母亲高,再加上“严父慈母”的传统模式,造成了子女惧怕父亲,与父亲有心理距离感。

      有人说,父爱如伞,为我们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我们濯洗心灵;父爱如路,伴我们走完人生。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力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有人说,父爱有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

      中国自古应有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孝为德之本。” “百善孝为先。”因此在构造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学会感恩,崇尚孝道,感激父亲。

      天下的父亲,坚忍不拔和铮铮硬骨是我们的永远榜样,我们从各自的父亲那儿汲取到奋发力量,走过挫折,迈向成功。在一年一度的父亲节里,我们献给天下的父亲无限感激和温馨祝愿,还有那许多回忆和深情思念。因为父亲慈祥无比,难以言表,祝愿所有的父亲,父亲节快乐!

 

 
本文编号:20080616091733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上页 

返回 新闻信息  

 
说明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以上汇编之经典文化教育分享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四方,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知见、观点;
作为公益性传统文化教育推广网站,链接、转载或内容若有侵权,敬请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欢迎您将自己读书的心得与体会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