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信息新闻 - 正文
 
 

走进汤池小镇:中国传统教育《弟子规》改变民风

作者:人民网  

时间:2008-7-17  

http://www.022net.com/2008/7-16/47192626286426.html

本站原创  
 

      简要内容:汤池,原本平常的县城小镇,因为开展儒学核心《弟子规》教育,中国传统美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这里蔚然成风,“汤池”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懂礼仪、讲诚信、建和谐的汤池小镇也成了令人向往的地方。

汤池小镇的绿色课堂
汤池小镇的绿色课堂

和平街上的徽式建筑
和平街上的徽式建筑

孩子给父母洗脚成为每天必修课
孩子给父母洗脚成为每天必修课

儿媳照顾婆婆成为小镇一种风尚
儿媳照顾婆婆成为小镇一种风尚

给80岁以上的老人送龙头拐杖
给80岁以上的老人送龙头拐杖

      安徽省庐江县是三国时期周瑜的故乡,城区至今还有他的墓地。距此50华里,就是汤池镇。它位于安徽中部大别山边缘,汉文帝时因温泉而得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

      2005年,汤池镇政府为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城镇,支持成立了“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如今,这座拥有4.8万人口的古镇,成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创建和谐社会的典范。中共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先后几次来汤池调研,她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使汤池小镇人成为“父慈子孝、领导仁德、下属忠诚、夫妇恩爱、兄弟和睦、朋友有信”的好公民,把小镇建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礼仪和谐的“中华传统美德示范区”,成为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

      中央党校的《学习时报》、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等已多次对汤池小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报道。

      世外桃源 汤池小镇

      7月8日下午4点,记者从庐江县委赶往汤池镇。这是由12个村1个街组成的古镇,街区是当地政治文化的中心。

      晚上细雨连绵,记者赶上的是一出话剧表演。水杉林里,至少有200多人撑着雨伞,正在观看庐江文化中心员工将古代《二十四孝》故事编成的话剧表演。虽然演艺水平并不精湛,但观众席上男女老少看得津津有味。这是庐江文化中心开办的“绿色课堂”,每晚都有新的内容。有时连续播放《幸福人生讲座》系列光盘,老师现场解读《弟子规》内容,播放德育电影和黄梅戏,教唱有关伦理道德的歌曲。尤其是文化中心的老师讲儒家典籍时,观众最多达到七百多人。

      当地居民见到记者时,大部分是点头致意,也有的人向记者鞠躬。76岁的老人田世朝告诉记者:“在汤池,见人鞠躬已成为一种习惯。”

      记者问老人为什么到绿色课堂来学习,老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教育人们要学好人、做好事。你看河边的树林,原先在那里自发形成了露天麻将馆,人们天天来打麻将。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后,没人再在河边摆麻将桌了。就拿我来说,3个儿子都在上海做生意,只有我和老伴住在汤池。儿子们一年到头不回家,也不给我们赡养费。他们去年春节回家时,在别人劝说下到镇民学校听课,现在都特别孝敬父母。不仅每月寄来赡养费,还经常打电话来问寒问暖。” 

      75岁的退休干部马贤松说:“人们现在生活富裕了,伦理道德教育却贫乏了。文化教育中心老师讲中国传统文化,讲儒学,其实是为人们补上‘德’字这一课。我退休后没事做,和老伴整天打麻将。后来到镇民学校听老师讲《弟子规》,再也不打麻将了。我们组织了一个诗社,大家在一起搞诗歌创作。”

      从“绿色课堂”沿河边走10分钟路程,拐进一条小马路,就到了庐江文化中心,再往前不远就是镇民学校。第二天清晨,记者途经这里时,遇到的人都会主动停下来,满面微笑着向你鞠躬。记者顺着河边走到绿色课堂,走到跳秧歌的空地,走到摆摊卖菜的地方,走到最繁华的街道,发现道路上没有一根烟蒂、一张纸屑。在汤池采访的日子里,记者经常看到,有人手里拎着个小塑料袋,边走边弯腰将地上的弃物拾起装在袋里。他们当中不仅有普通居民,有文化教育中心的师生,还有镇里的领导干部。不少人穿的背心上,印着这样几个字:和谐社会,从我做起。

     文化教育中心行为示范

      从外观来看,今天的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已经很具规模。去年年底正式启用的新校区,包括一幢办公和教学大楼,两幢宿舍楼,还有一幢综合大楼。而它在镇上还有一处镇民学校,一处子弟学校和一个招待所。在这里上学,学费、教材费、食宿费,一切全免。设在综合大楼二楼的食堂,一天三次,向中心一百多名员工、几十名义工,以及慕名前来参观访问的人免费供应可口的饭菜。

      文化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蔡礼旭先生认为:“社会风气败坏、物欲横流、见利忘义、离婚率节节攀升、青少年犯罪手段令人触目惊心等种种社会悖逆乱象的产生,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近百年来,人类普遍疏忽了伦理道德教育。”他在组织文化中心的教学中,将道德教育摆到了极高的地位,秉承了《礼记》上“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理念,要用传统的道德教育净化汤池。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补充教材,从教授《弟子规》等儒家经典入手,进行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将中国传统美德变成民风,使汤池镇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境界。

       汤池镇党委宣传委员谭焕春介绍说,镇政府从各种制度上保障道德教育的落实。每年由镇政府主办、文化中心承办道德文化活动:譬如,春节前的敬老尊贤茶话会,向全镇2800多位70岁以上老人赠敬老金;年终孝亲祭祖——宣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道理;重阳节开展敬老爱老活动,选出全镇最佳孝子、孝女;“三八”妇女节评选和表彰好媳妇、好婆婆、好母亲;“五一”国际劳动节选出和表彰劳动模范;“五四”青年节评选和表彰模范青年;“六一”儿童节评选好儿童、好爸爸。传统道德逐渐渗透到了居民的心中,人们开始用传统美德规范自己的行为。现在,全镇人际关系非常和谐,出现了“两多两少”现象,也就是家庭和睦的多了,婆媳不和的少了;孝顺好学的孩子多了,邻里吵架的少了。

    《弟子规》改变人生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仅次于《三字经》的儒家经典启蒙读物,是家规、家教、家训,本来是给童蒙指正的书,今天的汤池镇居民们,学习《弟子规》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不少人学习《弟子规》和传统道德观念,规范了人的行为准则,改变了人生轨迹。45岁的张大树是最典型的一个。

      在马槽河畔的小路上,记者看到了张大树。他带着和蔼的微笑,向记者深深地鞠躬,谦和地说了一声:“你好。”看着他那儒雅的举止,谁能想到他以前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常常粗言伤人,拳脚相加,更别提孝敬父母了。

      听老师讲授《弟子规》后,他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感到自己对父母的关心和照顾太少了。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父母洗脚。“我都快50岁的人了,给父母亲洗脚实在有些丢不下面子。”然而,他仍然坚持做了。

      父亲听到儿子要为自己洗脚时,简直是吓了一跳。随后就是受宠若惊,张着嘴不知说啥。父亲为儿子操了几十年的心,中国传统美德使儿子突然变成了孝子。为父母用温泉水洗脚、按摩,成为张大树每晚的必修课。

      张大树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上街捡垃圾是2006年12月25日下午。那天,庐江文化教育中心皮晓琨老师带着他到居民区的路上,将捡起来的垃圾丢进垃圾桶里。“刚开始捡垃圾感觉好丑。”有的居民打趣说,“张大树,你学好啦!”有人说,“你在捡黄金啊!”

      张大树说,“我捡的不是黄金,是汤池人的道德。”

      有一户人家经常在门口丢垃圾,张大树就经常去他家门口捡。“第一趟去,他看我来了就拿话讽刺我,我忍着。第二趟去,他就不好意思说了,后来默默地望着我。再后来,不等我去,他自己主动就把垃圾清理干净了。”张大树一直坚持在军二路上捡垃圾,那里是中巴车停靠点,司机将车上的垃圾直接扫到地上。刚开始每天都要拉好几车垃圾,次数多了,司机也不好意思乱扫乱扔了,他们将垃圾扫进袋里丢进垃圾桶。一个月后,变化出现了,张大树在军二路上转来转去,居然捡不到什么垃圾了。

     传统美德已成民风

      中国的传统美德变成了汤池古镇的纯朴民风。记者在汤池镇连续四天走街串巷,采访各层面的居民。感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谦和,看到的是干净整洁的街道,听到的都是一段段美德故事。

      在最繁华的昌盛街,美佳乐超市老板田世定说,几年前,超市里的小偷太多了,让你防不胜防。现在小偷几乎没有了,超市很少丢东西。佳美超市老板吴振雨,也向记者证实了这一点。便利店老板严从东说,过去每家店铺前都很脏,垃圾乱扔乱倒。现在都各扫门前土,所以整条大街都干净了。百货店老板柏俊告诉记者,大女儿寒假时在镇民学校听了课,回家后平生第一次亲自动手做饭,他和妻子高兴得半宿没睡着觉。

      汤池镇的变化,最主要是人内心世界的变化。居民朱晓华的丈夫在外打工,她与公公、婆婆的关系恶劣,双方几年不说话。春节,丈夫到老人那拜年,她都将丈夫的衣服口袋搜一遍,怕给公公、婆婆带去钱。娘家人带她去镇民学校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她有了180度大转变。她自己主动上门向公婆道歉,第一次将公公、婆婆喊为“爸、妈”。后来,每天都到老人屋里问寒问暖,精心照顾两位老人,成为全镇有名的好儿媳。

      记者在汤池镇凤凰村采访,遇到了庐江文化教育中心下乡活动。老师们分头到田间地头,向农民讲授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村33户人家,从老人到娃娃都会背《弟子规》。以前吃饭时,爷爷、奶奶先给孙子端上,现在是孙子先给老人端上。村里9岁以上的孩子,每天醒来第一件事是扫院子。有一位老太太共有3个儿子,结果3个儿媳一场戏,互相之间闹别扭,打得天翻地覆。老太太成了受气包,整天愁眉苦脸过日子。后来,老太太和3个儿媳都听老师讲课,都从自己身上找缺点,互敬互让和谐相处。老太太成了“香饽饽”,整个家成了和睦的模范。陪同记者采访的莫申伟主任说,汤池镇村民家庭内部、邻里之间的关系大为改善,以至于各个村原有的民事调解员现在没事干了。

      镇志办主编严德胜介绍说,多年前,中国严厉打击犯罪活动时,汤池镇是庐江县严打的重点地区,那时社会上打群架的太多了。这些年,人们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将美德变成了民风,根本就没有人再打架了,现在这里的犯罪率极低。和平街的居民夜不闭户了半年,没有出现任何问题,离婚率也呈每年递减的趋势。

      几周之前,镇民学校为当地中学生讲授中国传统文化。75岁的马贤松说起外孙女来,与记者足足聊了一个小时。外孙女是高中生,爷爷奶奶和父母都住在县城,从小娇生惯养。早晨家里给她5元钱零花,还要喝8元钱一瓶的酸奶3瓶,一个月下来就得900元钱。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合口味的还不吃。父母管教严厉了,她能跑出去一个星期不回家。这次将她接到汤池镇民学校来,几天过来简直变了一个人。那天,她从学校回来,给我和她外婆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喊了声:“姥爷、姥姥好”,晚上,她还要给我们洗脚,我们激动得都要落泪。传统美德教育,融进了孩子的心灵。外孙女回县城的那天晚上,孩子向每位长辈鞠躬问好,还进厨房做饭烧菜。她长这么大,长辈们第一次吃上她做的饭菜,吃上她一碗一碗给大家盛的饭。孩子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孝敬。现在已经放暑假了,她早晨起来擦桌扫地,能安心坐下读书了。

      如今,汤池镇已形成了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借鉴了中国传统社会把道德教育看成是一个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构成的完整体系。

      记者离开汤池古镇的时候,忽然感觉这里人们的关系十分淳朴亲切,到处是一片安乐祥和的气氛,不正像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那种意境吗?(赵宝起)

 
本文编号:20080717083716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上页 

返回 新闻信息  

 
说明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以上汇编之经典文化教育分享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四方,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知见、观点;
作为公益性传统文化教育推广网站,链接、转载或内容若有侵权,敬请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欢迎您将自己读书的心得与体会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