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信息新闻 - 正文
 
 

礼与敬

作者:华语广播网  

时间:2008-9-23  

http://gb.cri.cn/1321/2008/09/19/1766s2250420.htm

摘自  
 

1、毋不敬
  《礼记》一书开篇就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意思是说,任何时候都不要有不敬之心,容貌要矜庄,说话要谨慎,只有如此,才能安定天下民众。《孝经》中还说:“礼,敬而已矣。”所有的礼,它的核心就是表达内心的敬意。
  但这种对人的“敬”需要让人们感受到,应该通过具体的礼仪来表达。为了提示行礼者内心的敬意,几乎所有的礼仪中都安排了“拜”的礼节,包括作揖、稽首、拜、对拜、鞠躬等等,尽管轻重有别,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体现内心的敬意。
  儒家把“敬”的存养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贯通起来。小而言之,衣衫不整、语言粗鄙、容貌不断、散漫怠惰、玩世不恭,都是内心不敬的直接体现。大而言之,要把敬贯彻在事业的无限追求,以及对祖国的无限忠贞之上。
  2、雅言
  《礼记》中写道:“礼者,自卑而敬人。”儒家提倡人际交往时,把对方放在比自己高的位置加以尊敬,而把自己放在次要的位置。
  在人们的人际交往中,语言通常是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最重要的工具。中国人强调,礼以敬为主。为了表达“敬人而自谦”的理念,中国古人创造了一套丰富的语言系统,这就是敬语和谦语。
  敬称是对他人表示尊敬的称呼。古代最常见的敬称就是在他人近亲的称谓之前添加表示美好的字,例如“令”字。“令”是美好的意思,如称对方的家人为“令尊大人”、“令堂大人”等。
  谦称一般用于自己一方。提及对方的时候,语气要恭敬文雅,讲到自己一方,则要谦卑低调。常见的谦称就是在称谓之前加一个“家”字,如家父、家母等等。
  3、尊老
  尊敬长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但在中国儒家看来,这种孝敬仁爱并不只是狭隘的对亲人的关爱,而是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把天下人的父母长辈当作自己的长辈那样去孝敬,由此达到对全社会的博爱。
  公元1722年,清朝康熙皇帝为了庆贺太平盛世,曾邀集了全国七十岁以上的老人2417人,在阳春园举行隆重而盛大的“千叟宴”,以此表示对老人的关怀与尊敬。此后,清朝皇室每隔五十年就要举办一次千叟宴,其中以乾隆皇帝时期的两次“千叟宴”最负盛名。
  乾隆五十年,国泰民安,天下富足。乾隆皇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堪称空前。不仅有御厨精心制作的满汉全席,顶级的皇家贡品酒水一应俱全。被邀请的老人更是多达三千名,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乾隆皇帝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
  据说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141岁的长寿的老人。乾隆知道之后,还和大臣纪晓岚为这位老人做了一个对联:“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上联的意思是,两个甲子年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年,正好141岁。堪称绝对。
  在乾隆60年的时候,乾隆皇帝为了庆祝自己退位于嘉庆皇帝,再次举行了千叟宴,当时与宴老者达3056人。在这盛大的御宴上,老人们喝酒做诗,大快朵颐,据说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数。后人更是写诗称千叟宴是“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如果说人与生俱来的“性情”是礼仪的基础,人内在的“德性”是礼仪的灵魂,那么内心怀着一颗“恭敬”之心就是礼仪能够贯彻到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的一个纲领。中华传统礼仪是贯穿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的精神内核。即使到今天,或许具体的仪礼方式有所变化,但中华礼仪的真谛,对他人心怀敬意,对社会心怀仁爱,不断树立我们自身内心的“德性”,这些应该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被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本文编号:20080923100441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上页 

返回 新闻信息  

 
说明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以上汇编之经典文化教育分享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四方,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知见、观点;
作为公益性传统文化教育推广网站,链接、转载或内容若有侵权,敬请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欢迎您将自己读书的心得与体会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