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文摘分享
- 正文 |
|
|
|
|
教导儿童读经心得
|
作者:禅城区机关二幼 何月燕
|
时间:2008-9-19
|
|
摘自
|
|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待其长大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和优秀品性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和定力,更晓以因果道德,敦伦尽分之理;若幼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气已成,难以修正,悔之晚矣。儿童所读的经并不是指佛经或宗教的经典。凡是圣贤的典藉,可以历久弥新的,可以规范我们立身行事的,皆称为经典。
古人言:幼无学,老何为?幼儿的学习就是扎根教育。人要有底子,最好的底子莫过于圣贤的智能经验,这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础。通过对大班孩子进行《弟子规》的教育,以下谈谈自己的心得:教导儿童读经本身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老师,首先必须要熟读经文,而且不可以读错。至于速度应该如何,我们要视孩子的年龄而定。学龄前的,速度不宜过快。因为读经时,最主要是让他们的心定下来,读快读急反而会导致他们内心的急躁。教学经验表明,读经应该不急不徐。我们在带读之前,内心的准备也是很重要的,最好能把情绪缓和稳定下来,声调不宜急促、不宜过高。对所要教读的内容在上课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老师有自信,孩子自然有信心。老师如果能把经文读熟,甚至可以背下来,孩子听到老师流畅的读诵和抑扬顿挫的音声,学习的兴致自然就很高。所以作为一个导读的老师在课前应该调节好自己的心理,并做好充裕的课程准备,上课才能收放自如,孩子自然会随之欢喜地学习。老师应有的课堂表现:
1.首先声音要洪亮,要有精神,孩子自然能精神奕奕,不会懒散。
2.千万不要有断句错误,否则会误导孩子。所以要注重自我进修。
3.读经可以有抑扬顿挫的表现,随着声韵的高低起伏而自然晃动,不知不觉地,就会陶醉在读经的乐趣中。
4.语速不宜过快。读得慢,让学生吐字分明清晰,有助于心定,再透过抑扬顿挫的经典诵读,还可以慢慢地体会个中的道理。我们读得很慢的时候就很容易随文入观。是指随着文章文词的意境,我们能契入了解字义。所以读慢有它的好处,尤其是3至7岁的小朋友更需要慢读教导。《弟子规》讲道:“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因此教导小孩读经,自幼应当教他读得清楚明白,同时也奠定他言语清晰的基础。至于验收学生背诵时,速度可以快一点。
用此种方法教学,有许多家长反映:孩子透过读经之后,在幼儿园和在家的表现特别的优秀。比如,过去孩子没有胆识,胆量特小,当老师要他起来读书时,不但没有自信,加上颤抖的声音,语音就更不清楚了;透过读经的训练,孩子上课被叫起朗诵时,就非常地有自信,每一个字都读得铿锵有力。故经典诵读确实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训练孩子的胆识,尤其是胆小的小朋友,他的自信心也会相对提高。
总之,语速的快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接受情况,才能拿捏准确,掌握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方法。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其实是最大的收获者,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尤其是体会个中的道理后,会深切向往圣人的大智大德,很多的句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诚如朱子所言:我们读圣贤书,展开典籍,就要能察觉到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与圣贤的教诲是否有所不同,如有不同,就要即刻改正。故当一个好的导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个人修养的提升是成效显著的。
|
本文编号:20080919083348
|
|
|
|
|
|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上页
|
|
|
|
返回 文摘分享
|
|
说明 |
|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
Ⅰ |
以上汇编之经典文化教育分享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四方,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知见、观点; |
Ⅱ |
作为公益性传统文化教育推广网站,链接、转载或内容若有侵权,敬请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
Ⅲ |
欢迎您将自己读书的心得与体会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
|
|
|
|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