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影音讲座 - 家和万事兴(第三集)
 
 

家和万事兴

第三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07/8/4 马来西亚绿野国际会展中心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长辈,诸位教育界的同仁,诸位同胞、朋友们,大家早上好。每次在向着我们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行礼,都会有一句夫子的教诲在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来。昨天我们说到夫子的志向,希望「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希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人家可以安享晚年,夫妇、亲戚朋友能诚信对待,小孩子能受到最好的教育。所以,夫子的理想是世界的大同。其实世界大同是可以达得到的,夫子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他初任当官短短一年的时间,就把那个地方治理得非常的好。我们真正对圣贤教诲有信心,就能够做到身修、家齐,进一步可以让整个社会安定下来,这是绝对做得到。最重要的是人要有伦理道德的思想,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而这些正确的思想价值观都必须靠父母老师来传承给学生、给下一代。所以刚刚在向夫子行礼我们就想到,夫子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教诲学生不疲不厌,而这分耐心、这分爱心深深印在他学生的心中。

  昨天在吃饭的时候,有位长者我们看他整个气宇非凡,应该也是很成功的企业家,他有提到他的小学老师就好像他的父母一样。你看一个老师在学生心目当中如父母一般,可见老师的教诲对他人生一定会产生很大的作用,影响他的一辈子。而我们接触很多教育界的同仁,有很大的比例都是因为他在小学、他在求学的过程遇到很好的老师,他觉得做老师非常有意义,所以他继续承传老师的志向,也去当老师。这在古籍里面提到视师志如己志。我们中心有位老师他任教非常用心,而他就回想到他在读小学的时候比较没有信心,刚好换了一位新的老师,那天上课突然叫到他回答问题,他站起来非常紧张,脚都发抖。结果一回答问题答错了,他习惯性的正准备接受批评,很难受。突然老师对他说:你能站起来回答就很不容易、很有勇气了,老师相信你下一次会答得更好。突然这个孩子感觉到内心有一股暖流在他的全身流动起来,所以跟老师就建立起很好的信任关系。

  后来这位老师还带他们到一些孤寡老人的家里去照顾这些老人,把他们的家里打扫乾净,还给他们送一些生活的必需品。这个老师回想起来,并不是老师在课堂当中讲了哪个生字,讲了哪个数学题,而是老师的不言之教,老师那种对学生的爱护,以及对社会、对老人的那种关怀,传承给了他的学生。老师们还回想读小学的时候,老师怕很多同学学习赶不上,所以利用礼拜六、礼拜天的时间,愿意到老师家学习的都可以。结果后来还去了很多的同学,去得太多,桌子坐不下,还拿了一个暂时不用的房门,底下摆几个椅子架起来,然后同学们围在一圈一起吃饭。诸位朋友们,这个饭香不香?你们都吃到了吧,这个饭很香。你看那同学之间就跟兄弟姊妹一样,老师就像他的父母一样,相信他们的同学都是一辈子的好朋友、好兄弟。我们从事教育,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我们什麽样的影像,这是我们给予孩子人生最大的价值。

  我记得我念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到四年级比较贪玩,成绩不好。刚好五年级换老师,高年级编班我是编到五年七班,我的老师姚老师跟我母亲有交谈,说这个孩子学习怎麽样?我母亲说这个孩子不喜欢念书,不过很爱面子。我老师点点头,好。那天编班所有的学生在操场中间,一唱到自己的名字,一班,这同学就跑到一班去,二班,就这样子一个一个归队,我就到了七班。结果带上班级,我的老师就说:蔡礼旭,你跟几个同学去搬书。小学生最兴奋的事就是被老师叫到名字,被老师委以重任,这是最开心的事情。所以马上雄纠纠、气昂昂,你看本来学习就不好,也没当过什麽股长,突然被老师叫到,很高兴,赶快去办好事情。一件事情办完了,坐下来,老师又说:蔡礼旭,跟几个同学去拿扫地工具。我就这样忙得不亦乐乎。

  结果该处理的事都处理完了,接下来老师说,现在我们来选班长,我提名蔡礼旭,其他的你们提名。诸位朋友们,大家知不知道谁选上了?我就这样选上了班长。班长在小学生的心目当中等於品学兼优,所以老师不费吃灰之力就把我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一下子就推上,成绩从此就没有掉到三名之后。所以夫子讲的因材施教,那很重要的是老师有这分爱心可以因材施教,又有这分智慧可以洞察出来孩子的内心状况。所以韩愈先生说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西汉的杨雄先生是个大儒,他也说到,「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老师啊!老师啊!您影响下一代的命运太深远了,孩子的思想观念、孩子的智慧是受到老师的教诲。

  有个研究生,也是很知名的一个大学,他念到了研究生,念得很苦,他就想到孔老夫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奇怪了,怎麽我读书是愈读愈苦?所以他提起勇气去请教他的导师。结果他的导师听他说:老师,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我怎麽这麽苦?老师听完之后皱着眉头对着他说:老师跟你一样。他听完以后,心里还是觉得不踏实,他找到学校里面很受欢迎的一位老师,又去请教他这个问题,为什麽学习应该是悦乎,为什麽变成苦?结果这位老师斩钉截铁的告诉他,人生本来就是这麽苦。好,诸位长辈、朋友们,这个学生听完老师这段话,他走回自己的寝室这段路好不好走?这段路会走得非常的沉重。假如人生怎麽样都是苦,那他怎麽去追求幸福快乐的人生?

  所以孟夫子有说到,古代的这些读书人是以他的明白来引导学生、引导孩子来明白,那现代我们没有明白道理,就不可能带着我们孩子走上明白光明的人生。所以我们昨天有提到,一个人一定是自己有了修养才能够齐家,才能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而要修身,最重要的是自己不做坏习惯的奴隶,自己去掉了这些自私自利,去掉了坏的脾气,慢慢的我们自己的明德才能够张显开来。我们本有本善、本有智慧,这是我们要非常坚信的一点,这些圣贤人绝对不会欺骗我们。而也要去掉自己的愚昧,要有智慧才行。智慧在哪里看出来?在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我们做任何事情,根本要抓到,先后顺序不可以颠倒,先后颠倒了,这个道就颠倒了,伦常之道就颠倒了。

  大家很冷静的来感受一下,三十年前,晚上吃饭是孙子叫爷爷吃饭,这个先后顺序对了;三十年后,谁叫谁吃饭?变成爷爷、奶奶叫孙子吃饭,而且叫回去之后还得要跟他跑马拉松赛跑,先吃一口,然后要陪他跑半圈,然后再吃下一口。你看先后倒了,教出来的孩子是小皇帝、是皇太后。这些生活细节都不可以颠倒,以至於整个学习的次第不可颠倒。《弟子规》当中告诉我们,「不力行,但学文」,今天学了不去做,只是堆积知识,慢慢的言行就不一致,会说不会做,「长浮华,成何人」。诸位老师们,这几句话对我们的一生,以至对我们的家庭、家族影响太深!长浮华,他有了傲慢,他这辈子什麽都做不好,这个我们不能有任何怀疑。

  在历史当中,中国有本非常有名的历史书,《史记》,从黄帝时代记录到汉朝,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本《史记》当中。而《史记》里面有个篇幅是专门讲历代的帝王,叫本纪,专门叙述每个帝王他的好风范,或者是他的过失在哪里。其中有一篇是项羽本纪,项羽是汉朝还没建立以前,楚汉相争的项羽。奇怪了,他没有当皇帝,但是他却在本纪里面?这是司马迁在警诫我们后世的这些子孙们。是因为项羽跟刘邦在争天下,而项羽有绝对的优势可以取得天下,因为项羽百战百胜,刘邦几乎都打败仗,但是他们很不同的一点是项羽居功自傲,非常傲慢;刘邦很谦虚,懂得把功劳让给别人。满招损,自满、傲慢一定会吃大亏;但谦受益,谦虚的人受很大的利益。

  项羽他傲慢到从历史上的几个情况我们可以推断出来。当时候刘邦被项羽的军队团团围住,逃不出来。结果刘邦底下有个忠臣叫纪信,就对着刘邦建言:这个情况几乎逃不出去了,所以君上,我穿着你的衣服,坐着你的车子,从东门冲出去,这样你就可以从西门逃走。你看忠臣面临这麽大的危难,生死关头,都是毫无畏惧,杀身成仁。后来就因为忠臣的牺牲,刘邦才幸免於难。

  诸位长辈、朋友们,假如你是项羽,你会怎麽处置这个忠臣?看大家的表情,都没做过皇帝。面对这样的忠臣,连命都不要了,结果项羽居然是很傲慢,勃然大怒,当场就把他给烧死。你看他本来有这麽大的军队,这麽大的势力,这个动作做下去,他失去多少人心。孟夫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假如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自私,脾气又大、又很傲慢,他这一生哪里来的人和?而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就是团结互助的精神,才能把一件事情办好。我们的孩子、学生现在具备了人和的心态没有?所以我们父母、老师都应该以孩子的一生来着眼,甚至更有格局的是以孩子的生生世世后代子孙来着眼,这是更有远见。

  项羽做出这样子的行为,他自己都不知道问题很大,其实人心一点一滴都退丧掉了。后来还抓到了刘邦另外一个大臣的母亲,把他母亲带来,是为了要让这个大臣从刘邦那里来投靠他。诸位老师们,这个方法好不好?不好,这不够道德的风范。结果这个母亲她居然自己自杀,她不愿自己的孩子背叛自己的领导,你看这些女子都是深明大义。这个母亲自己自杀了,结果项羽居然又很傲慢、又很生气,把他母亲煮来吃。

  司马迁先生就是举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人有再大的福分,只要他傲慢,他也会败得很惨。历史是一面镜子,启发我们的人生。后来项羽兵败到了乌江,大家应该比较熟悉,项羽到了乌江讲了一句话叫「无颜见江东父老」。其实在《史记》当中还有另外一句话,就是项羽要自刎以前说到,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的错,不是我不会打仗。你看他在临死以前毫无反省,还把责任推给老天爷。所以我们很冷静的来观察,我们的学生犯错的时候,他第一个念头是什麽?是反省自己吗?当我们的学生面临任何的错误都是推卸责任,纵使他现在的成绩名列前茅,他以后也不可能有大作为。

  我之前在教学的时候,学生发生冲突,我把他找过来:你为什麽打人?孩子下一个念头:老师,他也有。你看都不先正视自己的问题,顾左右而言他。孩子这不肯认错的态度从哪里学来的?很有可能是他在家里,他一犯错,爸爸要教训他,马上妈妈就过来了:没事,没事;或者爷爷奶奶就过来了:没关系,没关系。让孩子在犯错的当下,他的聪明是用到我只要找谁,我就不用负责任;我只要躲在谁的后面,就不会受处罚。所以他那种直下承认错误的心态没有建立起来。

  我们从事教育,愈深入了解教育,愈感恩自己的父母对我们的教诲。小的时候犯错,父亲教训我的时候,我的母亲从来不插手,我只能默默的听父亲的教诲。结果我父母常常跟我谈话的时候说到,奇怪了,我们两个都这麽沉默寡言,怎麽生你这个儿子这麽会吹牛?我就跟我父亲讲:爸爸,你有所不知,我每次犯错,你教训我的时候都是辩才无碍,都是左右逢源,骂我都骂得很顺。而且我们不单是看到爸爸骂我们骂得很顺,更感受到的是父亲那一分恨铁不成钢的心境,让我们觉得很惭愧,不能再让父亲这样生气。所以我自己后来从事教育,我有几次的情况是骂学生骂到我自己太感动了,眼泪都掉下来。所以父亲那些教诲都印在我们心上。我母亲都不会插手,甚至於我的爷爷奶奶也不会插手,每次我要被教训的时候,我的爷爷就对我讲:谁叫你要犯错,活该。然后还把我奶奶一起带上楼上去,因为我爷爷怕我奶奶撑不住,会过来袒护我,把我的后援全部都斩断,援军都砍掉了,我只能老老实实接受教诲。

  所以历史上这些故事对我们教育孩子都很有启发。刚刚跟诸位长辈、朋友们讲到这个先后顺序,一定要先有德行,后有才华、技能,不然这些才华、技能、知识只会长他的傲慢。我们冷静去观察,失业率最高的往往是学历高的,离婚率最高的也可能是学历高的。因为增长了知识,但是他们的道德学问并没有跟着长,这时候反而他的学历会变成他人生的障碍,因为学历会变得傲慢。前不久在台湾有个企业家写了一封信给台大的校长,台大校长看了以后,发给全校的教职员工还有大学生看。这封信里面提到什麽?提到这些很好的大学出来的学生很不受教,企业觉得很难提拔。

  这个讯息给我们教育界一个启示,我们所教育出来的孩子,现在很可能被企业界退货,他们觉得不好用。那是不是我们整个教育界应该要调整的时候到了?内容里面提到,大学生出来有些不好的习惯、心态,其中好几点都提到不够谦虚,然后都以高学历的光环不肯从基层学起,然后腰也很硬。你看这些心态,难道是他读大学形成的吗?这样的人生态度绝对不是在大学的时候形成,往往是在他甚至是小学的时候慢慢形成这些傲慢的态度。所以我们教导孩子、学生,不只看到他外在的表现,更重要的要从根本,这个本很重要,教育的本是他那一颗心地。你看我们都一直在强调希望孩子有素质,素质从哪里看?从他的心地看,绝对不是从他的外在的一些行为、才艺来看。

  曾经有学校强调素质教育,然后就让小孩学烹饪,炒青菜、炒土豆丝,大陆的土豆丝就是马铃薯丝。这个初中生,这是回家作业,他炒好之后,刚好有位老师到他们家,他就端给这个老师品嚐一下。这个老师吃了一口,嗯,炒得还不错。结果这个学生马上从他的口袋里面掏出一张纸来,对着这个老师:你给我打个分!要给他评分。这个老师就对他说:今天你学这个家务事,学炒菜,很重要的一点是去体会母亲对家里的辛劳,进而去分担母亲的工作,你用这样的心态去炒这个土豆丝,你纵使炒得不是很好吃,老师都给你一百分;但是假如你只是为了要打这个分,你并没有这样的孝心、没有这样的感恩心去炒这个菜,那你炒得再好吃,你也不及格。结果这个学生听了点点头,老师你讲得很有道理,不过你还是帮我打个分吧。

  我们自己在推展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发现了一个现象,一般中学生,当我们在跟他讲孝道,讲这些圣贤人仁爱存心的故事的时候,发现成绩中等、甚至忠厚的孩子,听的时候眼神发亮,觉得闻所未闻,很感动;反而是名列前茅的孩子听这些做人的道理,眼神呆滞,甚至於讲了五分钟之后,他会举起手来:老师,你为什麽还不上课,你讲这个考试又不会考?我们假如不启发孩子的善心、孩子的道德,我们很可能栽培出的一个孩子是考试的机器。这样的机器能够把家庭经营好吗?能够做成功的事业吗?进一步他能教出好的下一代吗?都有待商榷。

  所以今天我们不单是看到学生的分数,而是他的智慧、他的善心有没有在启发,还是在退步。所以老祖宗讲教育是长善救失,长他的善心,救他的过失,改正他的坏习惯,这是教育的大根大本。这个老师看他还是不懂,接着又问他:你炒完菜,你有没有把锅子洗一洗?他说:奶奶现在在洗。又问他:那你炒土豆丝是不是你自己切的?他说:妈妈帮我切好的。你看这妈妈跟奶奶懂不懂教育?全部都帮他准备好了,就让他放下去表演一下,然后去得个分,这样能提高他的素质吗?提高他的责任心、提高他的孝心吗?所以素质从心地来看。

  最近很多知名大学生跳楼自杀,这个心地都早出问题了。我曾经遇到一个朋友,他现在在大学教书,他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成绩都是数一数二的。但是这样的人他的内心世界可能连父母、老师都不知道。他后来考上很好的研究所,结果因为高手云集,当第一次考试,他的成绩是中后,他一下子不能接受这个结果,他说那段时间,他走到走廊上都有一种要跳下楼去的冲动。你看,在我们的眼里他好像很健康,可是其实他输不起,他忍受挫折的能力很低,我们都没有察觉到。所以患得患失的心如何能够调整,这就很重要。而这些重要的处世态度,往往都是老师跟学生生活相处的每个情境,都可以把这些正确健康的人生态度传递过去。但是我们老师要有这样的觉悟、觉照才有可能教得出去。

  我也是个患得患失很严重的人,我记得初一有次考英文,我考了九十八分,结果我哭了一下午,因为差两分一百分。诸位长辈、朋友们,您看到一个初一的学生为了两分哭了一个下午,请问您觉得他的人生会幸福吗?他幸福不了。我记得初三的时候,我的同学给我写毕业纪念,有个同学跟我三年都是同班,他在这毕业纪念册的最后面画了一张图,就是一个学生看着一张考卷掉着眼泪,你看我那个同学都还记忆深刻。结果我这个患得患失幸好有我父母的引导,才把它慢慢的改掉。我记得那时候我很伤心,打电话给我爸爸,我爸爸一听,两分的事情有什麽大不了,下一次再加油就好了。爸爸根本就不会计较这些分数,都是很平常心来看学习、看成绩,反而我们都觉得继续哭下去好像是大惊小怪,慢慢性格就转化过来。所以父母、老师是孩子人格健全最重要的老师、最重要的保护伞。我们明白这些道理之后,就会关注到孩子心灵的成长。

  我记得我们在发考卷的时候,你看拿着考卷走进教室里来,正准备发下去的时候,其实当下全班的气氛非常紧张,我们都可以看到孩子当下他那个心脏跳动很快速。其实这时候是最好的机会教育。诸位长辈、朋友们,人生什麽时候是考试?随时都在考试。诸位朋友们,我们现在坐在底下有没有考试?有,考我们的仁爱心,你看这时候蔡老师讲得不好,实在很想打瞌睡,但是又怕他难过,伤害他幼小的心灵,所以这时候还是仁慈一点,还是不能打瞌睡,这时候考试就过关了。而且打瞌睡还会起连锁反应,这脑波会影响。因为我有次跟一位同仁,我们开了八个小时的车要去讲课,结果在路上我实在是有点困就睡了一下,才十几分钟,我突然醒过来。他好像开悟了,他说:刚刚我几乎快睡着了,结果你一醒过来,我精神就来了,原来你打瞌睡都会影响我。

  所以当老师拿着全班的考卷就对着学生说:同学们,考试刚刚要开始,今天这个考试卷发下去,你是第一名,你马上觉得很了不起、很骄傲,你失败了。你都想不起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导,甚至很多人的帮助,所以你考一百分,你考第一名,都是失败,不是成功。今天你考了第一名,你还肯把你懂的这些方法、这些经验去告诉同学,那你更成功。你看「己有能,勿自私」,你把你懂的东西再去告诉别人,你的聪明智慧会愈来愈高。你看这给孩子很重要,他今天成绩很好,他是长了傲慢,还是长了谦卑、长了仁爱心?这个心境影响他的一辈子。老师有了这个明白,就能真正把孩子引到更宽广的人生大道上面去。

  我曾经听过一个真实的例子,有对姐妹,这姐姐从学校回来,姐姐就对妹妹讲到:今天有个同学问我数学题,我不告诉他。结果妹妹就对姐姐说:假如是我,我会告诉他。姐姐这麽一听,有点惭愧,喔,你会告诉他。接着妹妹说到:我会把错的告诉他。你说孩子假如都是这种竞争的心态,那不得了!我听到这些故事,内心都很惭愧,因为这些事以前都干过。所以你看人家有福报的人,脸都是圆的,像我们这个就是没福报的脸。但是大家不能看现在,要看我十年以后的长相,这是现在在种好的因。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我们这辈子最大的福分就是遇到好的老师,师长的教诲,告诉我们把聪明智慧无私的告诉别人,你的聪明智慧就会愈来愈提升。

  以前会的东西不告诉别人,小鼻子、小眼睛,人的悟性都被阻塞住。后来听到师长的这些教诲,心境转变了。那时候我到补习班去学习,其实离那些课程都已经有七、八年的时间没有读过了,我在准备考师范院校,在台湾叫做师资班,要考十三个科目,那时候我们只剩下四个多月的时间就考试了。但是虽然时间很短,我们也把自己会的东西去告诉同学,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因为考试的女同学比较多,她们对这些理科的理解力起得比较晚,而不是理解力不好。所以学生有差异性,我们不能操之过急,有时候他是大器晚成型的,这时候你要鼓励他。所以老师坚信「人之初,性本善」,非常重要。

  我那时候念到小学四年级成绩都不好,都是我老师的鼓励,另外还有一位自然科老师叶老师,他现在是一个学校的校长。我记得那时候我成绩不是很优秀,但是他对我很鼓励。后来我上高中的时候,他还去到我们学校,我赶快兴高采烈去找老师。刚好我的叶老师跟我的导师姚老师他们在一起,两个老师在那里谈话的过程,我在那里恭敬的听着。结果叶老师就说,这个礼旭是属於大器晚成型的。他是用闽南话讲的,他说这个礼旭是大鸡晚啼。那个鸡很大只,所以牠叫得比较晚,因为那个鸡很大,牠要吸一口气要吸很久,咕咕咕。老师这句话鼓舞我们一辈子,每次觉得比较丧气的时候,一想到老师说我是大鸡晚啼,怎麽可以丢脸。你看那是源源不绝的动力。

  我在补习班的时候,有体会到这一点。我们有个同学,他大我七岁,他的物理、化学、数学程度很差。那时候我觉得他非常善良,人生走得很坎坷,但是对任何人都没有责怪。这样的人我们觉得要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就带着他学物理化学,逼得很紧,逼到他对我是又恨、又尊敬。结果后来这个同学,物理、化学、数学学到可以回到补习班当老师。真的,我们要相信每个人有本善,每个人有潜能,只要我们有至诚的爱心跟耐心,都可以把每个人的潜能激发起来。所以老师这分爱护、关怀他人的心境,会影响整个班级的班风。这「己有能,勿自私」,我们会的能力要无私的教导给我们的同学。只要老师非常照顾这些成绩不好的同学,这个风气自然就带起来了。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心,他说:老师,这两个同学我来教,你这样太累了。你看《弟子规》的每句都可以变成我们的家风,变成我们的班风。

  杨老师在庐江汤池有教弟子规、教学生书法,其中有个孩子,初一来学习,他初一的成绩总分考了十七分,成绩算很差的。其实当我们看到十七分的时候,不能只看到分数,要感受到的是一个孩子放弃了学习。我们看一个孩子放弃学习,我们产生的是一种怜惜的心,因为他只要不好学,这人生就毁掉了。结果后来上了老师的《弟子规》,上了老师的书法,孝心启发了,对老师的恭敬心启发了,成绩就开始提升。而孩子放弃学习是结果,原因在哪里?所以我们觉悟就是时时不在结果打转,把原因找出来,这个结果就会改善了。

  经过这麽一了解,因为这孩子读五年级的时候,老师把成绩好的统统调到前面坐,照顾前二十名的孩子,二十名以后的忽略掉他们。这个动作做出来,不平等的心,这不是爱心,这是好恶的心。人用好恶的心,任何人可能都被我们误导、都被我们害了。当我们只注重成绩前二十名的孩子,他们会觉得很骄傲,很了不起,结果这前二十名也被我们给毁了,他人格偏颇了;后二十名的孩子,他可能就没自信,这还好一点,更严重的,个性比较强的人对老师就有对立、有不满。

  其实当一个孩子对老师不能产生恭敬,他的人生很可怜!谁愿意跟自己的父母有隔阂?父子有亲是天性,你看那个孩子一岁、二岁的时候,犯错误了,父母打他,他愈往父母的怀里抱,天性。而这样的天性为什麽最后十三、四岁的时候,变得这麽的叛逆、这麽逆反?他那个天性没有被保护好。而尊重老师也是一种天性,居然这个天性最后是变成跟老师有隔阂,甚至是不满,这对他的人格的影响太大!一个人对老师都不尊敬,他很可能形成对社会的一种不满。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孩子放火烧一些公共场所,烧人家的摩托车,他的行为确实是错误的。但是我们要了解到一个孩子的内心为什麽有这麽多的怨恨在,这都值得我们家庭、学校,甚至整个社会来思考。

  当老师是平等的心、爱心,传递给孩子的都是这一分善心。后来这个孩子心境转变了,孝亲尊师提起来。初二的考试考了五百八十六分,你看成绩马上一下子就拉上来。他的母亲非常高兴,跑到我们中心来说救了我的孩子,我要到中心做义工,不给我薪水都没有关系。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母亲,孩子学好,她内心的喜悦跟安慰,进一步她要把这一分得到的利益希望让更多人去分享。我们这样的例子很多。有位母亲他的孩子学习之后孝心提起来了,转变了,她把家里超过一半的存款都捐出来。所以人这颗本善的心,只要有好的榜样出现,这个善心就起连锁反应。

  所以学生对老师信任很重要。我记得我第一年教书的时候,其实教导孩子不只是自己在教,我们整个同仁之间的关系孩子都看在眼里。我那时候带班,那个班也算是比较调皮的,所以我也是紧迫盯人,时时在关注他们,我都不敢离开教室。结果同仁们有提到,这班的学生这几个月变得有礼貌。我们自己没有察觉,因为老师走前面,学生走后面,而我们看到每个同仁,都主动的跟他问好、跟他鞠躬。孩子这样潜移默化,我们这一分对他人的礼敬就传递给他们,自己没发现,但孩子已经在变。所以同仁之间的和谐都是给孩子最好的影响。

  我到了这所学校,看到有些同仁他家里小孩还很小,刚好那个礼拜他又得站导护,在校门口迎接学生们进校门,还要过马路,所以他必须起得很早,很匆忙。这时候我们看了也觉得不忍心,自己同仁就像家人一样。其实家和万事兴,整个学校就是一个家,整个公司也是一个家。当我们的学校、公司都像家一样温暖,工作都不累,彼此都会互相帮忙、互相切磋、互相成长。所以我就主动跟这位老师说:我看这几天我帮你站导护好了,你就别这麽赶,好好照顾你的小孩。所以同仁也很欢喜,反正我住在学校里面,早上就起早一点就好。

  不只是希望多去帮帮我们的同仁,更重要的还有一点,我刚到这个学校,也要跟这些孩子们、跟这些家长建立信任。所以站在校门口,这些家长带着孩子来了,我记忆很深刻,有个孩子他母亲骑着摩托车载他来,他的母亲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好像人家欠她满多钱的。结果更让我惊讶的,我往后一看,她儿子的脸跟她一模一样,这个潜移默化太厉害了。当下这个孩子下了摩托车,母亲正要从前座篮子里面把书包拿出来,我马上快步向前帮她把书包拿起来,亲自帮孩子把书包背上去。第一天面无表情,第二天我照样早上好,然后又帮她的孩子背,第三天、第四天笑容出来了。接下来,不是我先说,是这位母亲先跟我问好。所以人的善心确实是能够互相感染,敬人者人恒敬之。

  很多孩子就这样我们在真诚的问候跟协助他们之下,慢慢的建立了信任。当家长愈信任老师,他就愈安心把孩子交给我们,他就愈尊敬老师;家长愈尊敬老师,孩子就愈受教。所以老师教孩子孝顺父母,父母教孩子尊敬老师,就把孩子德行的根紮得非常的稳固。其中还有个孩子跑过来跟我说:老师,我跟你讲一件事,你不要生气。我说:没事,你说。他说:老师,我妈妈说你笑起来就好像要选议员、选立法委员一样。我们笑得很灿烂,好像去拉票一样。好,结果这个孩子本来都不笑,现在会笑了。

  后来考试,三个同学不及格,我就很好奇,这题目不难,他就是其中一个学生。我就把三个学生找过来,然后给他补考,结果一补考,才知道这些孩子不是不会做题目,是他语文程度比较差,有些题目字看不懂就写错了。所以我就一个字、一个字他不懂的就告诉他,后来一考,三个都及格了。所以教语文很重要,它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而我们也唯有静下心来关怀孩子,才能够看到他的一些状况。

  后来这个孩子有一天走到我的书桌前,他就突然单膝,一个膝盖就跪下去,他说:参见师父。这个学生跟老师真是心与心交流,他态度很认真,一跪下去我没有笑,我反而感觉到很严肃。然后我就很慎重的告诉他,我说拜师可是很严肃的事情,你可要考虑清楚。我就把他扶起来。这个孩子在那里若有所思,想了几秒钟,突然又很慎重的跪下去:参见师父。这个孩子后来学习,上我的课很认真,对我们有信任,他感觉到我们对他有爱心,所以在他的内心起了化学反应,他觉得老师这麽爱护我,我不能让老师伤心。第二次月考他考了九十几分,本来不及格。

  孩子有好的表现,我们就要多肯定,给他送礼物。所以颁奖的时候,九十分以上的我都给他们颁奖,最后我就留一个奖,我说:最后这个奖叫最佳进步奖,同学们,你知道进步最多的是几分?同学在那里猜十几分、二十几分。我说:都不对,三十几分。然后他们就,哇!然后我就念出这个同学的名字,突然就看到一个同学矮矮胖胖的很可爱,走出来的时候走路有风,就接过了这个礼物。这孩子从此到我离开这个学校,他这一科的成绩都没有掉到九十分以下。所以你看只要把孩子的孝心、恭敬心提起来,这个孩子的成绩你不用担心。但是我们现在假如不启发他的孝心、恭敬心,只是盯着他的成绩,老师累,家长也累。

  我们再冷静观察一下,请问家长能盯多久,他去读大学,你能盯吗?多少大学生离开家之后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他没有孝心、善心。大一还可以,在大陆流行一句话叫,一年土,还土里土气、还老实;二年洋,大二的时候就有一点崇洋,好虚荣;三年不认爹和娘,四年不愿回家乡。你看,为什麽不回家乡?他没有感恩的心。所以我们很冷静去观察一个现象,不管在大陆、在台湾,最好的学校,家庭社会付出最多的精神栽培的学校,出国留学不回来的比例最高。我们要这样的结果吗?你最照顾的人居然是最不念恩的人。

  在烟台有个孩子他在小学,他的母亲得了尿毒症,后来他的父亲因为太太病重,他自己就觉得承受不了,就跑掉了,离开了妻儿。他的母亲病重,又遇到先生的背离,一下子禁不起打击,就自杀了。结果这个孩子很孝顺,母子连心,很快的发现母亲的状况,送医,把母亲给救回来了。这个孩子跪在母亲的病床前,对着她说:母亲,你不能死,我以后要当医生,我一定会把你的病治好,所以母亲你要答应我,你要等我。这个母亲当下被孩子至诚的孝心感动了,对着孩子讲,母亲绝对不再轻生。

  这个孩子从此必须扛起照顾母亲、照顾家庭的责任。但是这个孩子并不觉得苦,因为他孝心起来,只要母亲能欢喜,母亲能活着,就是他生命最大的安慰、最大的幸福。后来这个孩子,你看他除了照顾家庭,还得要学习好,所以这样的孩子他在课堂当中他是告诉自己,我没有其他的时间再复习了,我回去就得要照顾母亲,老师讲的我当下要全神贯注学会。你看现在很多孩子,家里有钱,都把他送到补习班、安亲班去,这个孩子坐在教室里面,心里还在想反正今天老师教的补习班还会教,晚上再听好了。这个孩子可能就不专心了。而当他在学校不专心,养成习惯,他在补习班能专心吗?

  其实我们这个时代有个非常严重的思想错误,就是觉得钱可以解决事情。其实学习好,不见得是因为有钱学习好,而是有孝敬心、有责任心才学习好。我们再来看发展一个事业,难道是钱决定胜负吗?不是。一个年轻人因为有钱而没有德,他会自视甚高,最后把事业给搞垮了,甚至连家里面的人都被他拖累了。我们曾经都遇过年轻人好高骛远创业了,把父母的退休金统统都给卡进去。父母退休金没了,七十几岁还得走上法院的阶梯,那样的人生晚年不胜唏嘘!

  所以老祖宗告诉我们祸福相倚,今天我们有了福分、有了钱财,而我们自己、我们的孩子没有德行,这个福会变成祸。有一句话说到,「成家犹如针挑土」,一个家族经过二代、三代努力才能够有所成,都是像拿着针,几粒土这样慢慢积累起来才成为一个沙堆,成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败家子就好像那海浪拍过来,一下子就把土全部卷掉了。很可能几代人的努力就因为孩子无德,一下子就败光了。所以我们看到这些现象,「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个本末不能倒置。

  这个孩子在学校非常认真学习,一有听不懂的赶快跑去问老师、问同学,他马上吸收,回到家就可以全心全意照顾母亲、照顾家庭。后来这个孩子成绩都名列前茅,然后上了初中都还代表学校去参加全国性的比赛,成绩都优越。所以我们要从根本的善心抓起,德行好了,成绩一定会好。我们能时时用心去跟孩子的心交流,孩子绝对能感觉得到,教育绝对不是淘汰人,教育是成就人。所以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缺乏爱的孩子,没有坏孩子,没有人喜欢自甘堕落,没有人喜欢自暴自弃。

  我们马来西亚有位老师,刚好有天遇到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全校是出了名,常常出状况,都被叫去训导处去给他一些警惕。而这个老师,那天刚好遇到他,也不是他班上的,遇到的时候,这个学生的行为也不是很妥,所以这个老师当下就要引导他一下,要教训他一下。结果看到这孩子的表情,一副就是被你看到了,要骂就骂吧!就是那一副左耳进、右耳出的表情。当我们看到孩子是这样的态度还要不要骂?这时候骂没什麽效果。我们用任何方法一定是对孩子有所帮助启发,我们绝对不是好像是情绪伏不住了发泄一下。所以要教孩子绝对不能发脾气,发脾气了,就赶快先离开一下,不然留在孩子心中的不是我们讲的道理,而是他觉得爸爸妈妈、老师脾气很大。一发脾气了就不可能有理智的交流、理智的引导,所以我们说掌握情绪才能掌握未来,掌握了自己的未来,也掌握我们孩子的未来。

  当下这个老师很有警觉性,看孩子这样的态度,他话就稍微伏住了。接着又看到这个孩子全身脏兮兮的,老师心里想,我也是人家的父母,假如我的孩子是这样我也很不忍心。这种感同身受提起来了。接着就问这个孩子:你吃早饭了没有?这个学生本来是准备给老师骂一顿,突然关怀的言语出来,让他愣了一下,他没想到,愣了一下之后,突然这个孩子头低下去就开始掉眼泪了。后来了解到,他家庭情况不理想,父母几乎不关怀他,所以他听到这种关怀的话语,觉得离他生命很遥远,突然这个话听到了很感动。这位老师看他流泪,就带着他去吃早餐,也没有说什麽话,其实当下无声胜有声。后来这个孩子跟老师建立很好的信任,老师给他交代什麽,给他引导什麽,这个孩子都非常欢喜接受,后来成绩就提升得很快。所以真正我们时时观照自己的心,也观照学生的心。

  刚刚跟大家提到,发考卷很有学问。你看,可以让成绩好的孩子不傲慢,还有心照顾别人。今天你考最后一名,你是什麽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个成绩?假如这个时候你自怨自艾,你就失败了。假如这个时候你能够提得起来,「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这个孩子提起的是见贤思齐,我成绩不好,我要主动的去请教好的人,他就不是在情绪当中了。我们在成长过程当中,假如有老师这样的引导,我们人生可以省掉多少耗在消极情绪当中的时光,不得了!不知道有多少都是面对一些情况的时候,我们就在那里唉声叹气,没有积极向上、自我反省、见贤思齐的态度,忽略掉了。

  这个孩子他懂得去请教成绩好的,进一步检讨自己,我成绩不好是结果,原因在哪?因为我上课不够专心,因为我作题的时候太粗心,所以这些孩子在他的考卷背后都是反省自己的心态,而不只是执着在分数的高低上面。当他每次遇到这些情况,都能把结果找出来,他是理智的,他是能时时记取教训,积累经验,叫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面的事情引以为戒,都将成为我们往后生命的经验、老师!考最后一名我们要用这样的心态去面对。

  再来,你面对第一名的同学,你应该是什麽心态?不是去谄媚、不是去巴结,而是去向他学习他的优点。你面对最后一名的同学你是什麽心态?你应该是去照顾他、去帮助他,而不是去嫌弃他、去瞧不起他。都是《弟子规》,「勿谄富,勿骄贫」。不能谄媚有钱人,不能欺负没钱的人;不能谄媚成绩好的人,也不能欺负成绩不好的人;不能谄媚漂亮的人,也不能瞧不起长得比较有特色的人。你看都不以貌取人,对人都是一分尊重。这都是靠老师的引导,建立他们健康的人生态度。甚至於是你隔壁的同学,两个人坐一起,他考得比你高,你应该要肯定别人,成人之美;他考得比你差,你应该敦伦尽分,尽我们一分好朋友的心境,去把我会的分享给他。

  诸位老师们,我们再冷静下来从整个企业来看,现在企业家最缺具有哪些做人做事态度的人才?企业家现在最缺的人才是懂得付出的人、懂得承担的人。而当成绩好的人被引导的是「己有能,勿自私」,他就具备了付出以至於去成全他人的存心。有这样一个员工,抵得过十个人,他还可以团结整个团队。假如这个孩子是傲慢,加上又是嫉妒心,纵使他学历再高,他在团体里面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你看从一个发考卷所引导出来的人生态度,足以成为一个杰出的企业人才。一个人在从事事业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是他是一蹶不振,还是马上检讨自己的问题,还是马上主动去请教别人?天差地别的结果。所以做人做事都能从这生活的点滴当中教给孩子,只要我们父母、老师有这样的觉照,有这样的智慧。

  所以一开始跟大家提到,智慧就在知所先后,了解本末次序,不本末倒置。有句话讲到,欲知人者先自知,欲教人者,自己要先教好自己;欲爱人者,诸位长辈朋友要配合一下,欲爱人者怎麽样?先自爱。我们把自己搞得乱七八糟,我们自己都是坏习性的奴隶,我们又怎麽引导我们的孩子成为他自己的主人?成为他生命的主人?不可能。所以欲觉人者要先自觉,欲悟人者自己要先自悟。我们在学习《弟子规》,学习传统文化,这不是孩子先学,是我们父母、老师要先学。俗话说,教儿教女先教自己。我们谈到素质教育就想到祖宗有一句话,读书人要先有肚量,「士先器识」,这个器就是肚量,识就是有见识、有智慧。所以一个读书人要先有宽广的心量,有智慧,后面才来发展他的才华、文艺的能力,「士先器识,而后文艺」,你看这个次第就很重要。

  大家去翻翻历史,很多祸国殃民,书都读得很好,但是他的心量狭窄,没有智慧,害了自己、害了大众。唐朝出了四个人叫唐初四杰,写的文章非常好,当时候的社会很推崇。但是有个很有修养的人就说到,这四个人太年轻就出名,德行的根基不够,少年得志大不幸,这几个人可能不会很长寿。结果真的王勃,唐初这四杰都很短命。你看,都看得到他未来命运。我们从历史上来看,你看范仲淹先生他很有肚量,甚至於在他念书的时候,他都是想着我以后要当宰相好好爱护人民。他这种肚量来看书,跟是为了自己的功名读书所体会到的这些圣贤人的智慧,一定是有很大的差别。范公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他的家道传了一千年不衰。

  诸位长辈、朋友们,您曾经想到过家道要传多久的举手?大家都很客气、很谦虚。假如我们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那就好比带着孩子走在后面,走了一段路孩子说:爸,我们要去哪里?这个爸爸回头说:你问我,我问谁?我们都不知道要把人生的格局,把子孙的未来带到哪里,我们从没有想过。范仲淹先生他读圣贤书,他对圣贤书非常有信心,所以他只要身体力行,他的家族一定可以兴旺。他在他的家前面种了两棵松树,松树旁写到清荫大庇,我这个树荫可以庇荫我们子孙千年之后不衰,他有这个信心。诸位长辈、朋友们,我们现在的行为风范有没有把握我们家道承传百年、千年不衰?我们有这样的信心,就能把这一分精神传递给我们的后代。

  刚好我有一次在桃园讲课,底下来了一位长者,他看起来很有福报相,一看就是做大官的。他一进来,很认真在那里听课,时不时还在抄笔记。我被这个长者的态度感动了,我们做他的儿子都绰绰有余,他的年纪都是我们父亲的年纪,还这麽谦恭。所以我们战战兢兢在那里分享,刚好后半段半个小时我们讲到范仲淹先生很多的风范。后来我下台来,果不其然这位长者是桃园县的副县长,我们就请父母官上来给我们致辞。这位长者的第一句话让我们非常感动,他说:我是范文正公的后代。诸位老师们,千年之后的子孙称呼自己的祖宗如此的恭敬,范文正公。在历史上,封为文正公的读书人屈指可数,当他的子孙念到自己祖宗的封号,那对他的生命都是一种洗礼,我要以祖宗为风范,不能让祖宗丢脸。这个副县长第二句话说,我这辈子惭愧,还不能达到我祖宗的德行,但是我这辈子没有让我的祖宗丢脸。这位长者造桥铺路一辈子,做了三十多年的公务员,台北捷运也是他做下来的,他是重要的主管。所以连范仲淹的后代一千年之后,选择职业他们都考虑再三,一定是利益社会国家的。

  我们冷静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留在我们孩子、留在我们孙子心目当中的是什麽样的影像?这个就非常重要了。这都是范公给我们的启发。范仲淹先生的家族可以承传一千年,他的经验都记录在《范仲淹全集》里面,我们要有志气把他的经验承传过来,我们也能够再开创一个千年不衰的家道,这才是知耻,有羞耻心。我们有这样的定位,那范仲淹先生也很欣慰,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同胞们都能够对国家社会有一种责任、有一种承担。你看范仲淹先生的家道传了一千年的子孙,人家一个败家子都没有,我们这麽一不小心就生了一个出来,差那麽多,差在心地的肚量。范公的后代有次到我们中心去学习,当他站上台去,他说我很惭愧,我是范文正公的后代。底下的学员们听到以后自自然然响起一片掌声,还有人忍不住激动站起来鼓掌。

  诸位长辈、朋友们,这个麦克风告诉我们接下来讲的是重点,希不希望一、二百年之后,有个年轻人站上台去说我是某某人的后代,底下响起一片掌声?希不希望你的子孙走到哪都是受到人的欢迎、受到人的爱戴?我相信在我们马来西亚只要这个年轻人站上去说我是沈慕羽老先生的后代,底下一定响起一片掌声。我们只要把圣贤人的精神承传下来,我们就是圣贤人实质的子孙,我们也是范公的子孙,我们也是沈老的子孙。因为这些老人家他觉得文化的承传比他的家庭更重要,他格局很大,所以面对我们这些年轻人有这分志向要承传文化,疼我们就跟自己的子孙一样。

  那天我们一起去看沈老,老人家九十五岁了,看到我们去,高兴,居然一连唱了十几首歌曲,爱国歌曲,而且还自己弹琴。这股精神已经跟我们的生命融成一体。老人家说到教书是没有钱途的行业(这个钱是金钱的钱),但是民族的利益比钱更重要。民族的利益只要丧失掉了,很可能再也没有回来的机会。确实世界有这麽多的古文明,之后都灭亡了,再也找不回来了,就是因为没有承传下来。所以我们整个民族能够绵延五千年不衰,都是有这些圣哲人的浩然正气,这一分对民族的道义、孝心,才能让文化不断,才能让后面的子孙都能得到这些智慧的庇荫、加持。

  我相信绝对没有人会站上来说,诸位朋友,我是秦桧的后代。他假如这麽说,还得带一支雨伞,不然会被东西给砸到。但是诸位朋友们,绝对没有秦桧的后代,因为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做出不好的行为会断子绝孙。所以真正爱护后代子孙,最重要的是积阴德给子孙,积最好的德行风范让后代子孙效法,这是真正的慈爱、真正的智慧。范公有高度的智慧,他的这一分爱心,他那时候义田,捐了很多的田地供大众来过生活是一千亩;到了清朝,他的子孙是发扬光大到了四千亩。现在范公的后代,听说估计已经超过一百万人,而且我们遇到的大部分都是公务员、老师居多,都有承传读书人的这分风范传下去。

  刚刚讲到先有肚量、先有智慧非常重要。你看曹操肚量太小,曹操有一次逃亡的时候,遇到他父亲的一个朋友,保护他、照顾他,他很有怀疑心,以为这个长者会出卖他,后来他就把他们给杀害了。了解到自己误杀了这个长辈,曹操不只没有惭愧,他居然是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以天下人负我」,心胸狭隘。曹操能当宰相,绝对是祖上最起码要有好几代的积德,他才能当宰相。但是假如这个福现前,子孙没有德就麻烦了。曹操后来年老的时候头痛,结果华佗来给他看病。曹操为什麽头很痛?时时都是算计别人,怎麽可能不头痛,是不是?常常看人都很顺眼,心广体胖不会头痛。华佗看完之后说,我能帮你治,但是要把你的脑袋剖开来。这个曹操一听,说你是要我的命吗?他不信任神医,还把华佗打个半死,结果华佗就因为病重死在监狱里面。

  所以曹操不是伤害了华佗的命而已,他把很可能让华佗救活的成百上千人的命运都给毁掉了。他种了这个恶因结恶果,他自己的孩子后来得了重病,华佗已经不在了,他自己感叹,假如华佗还在,我的儿子就不会死了,我就不会白发人送黑发人。曹操死后,你看上行下效,你肚量太小了,他第一代就发生什麽?兄弟相残,大家一定都听过七步诗,曹操的儿子曹丕跟曹植。你看哥哥要置弟弟於死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所以你上面一代做不好的榜样,下面一代马上就变成这个样子。所以我们要留与儿孙做好样子看。曹操到了孙子第三代就被司马家族给篡位,而且还诛了他三族的人,所以曹操的后代已经绝后了。

  所以我们应该是开后代千年好的家风,是这样的定位。有位老师他听到这些过程,他就非常感动,他说到,小的时候看到他的爷爷,爷爷是村里面的干部,非常爱护邻里乡党,人民没饭吃了,都是把自己的先拿出去,自己吃一些比较粗糙的东西。印在孩子的心田里面,也很佩服爷爷。这个老师有天,因为念中学必须住校,礼拜六、礼拜天回自己的家里,那天他坐着摩托车,然后到了家门口。这个摩托车司机看到他们家,突然问了一句话,某某人是你的什麽人?他马上说:那是我爷爷。这个摩托车司机听了很感动说:你爷爷人很好,以前我们都接受过他的帮忙。然后说着说着他就坐上摩托车要离开。这位老师说:我还没给你钱。他说:不用了,不用了。你看他的后代走到哪,都受到爷爷的庇荫。诸位长辈朋友们,希不希望孩子坐摩托车不用钱?不是,不是。

  这件事情对我很有启发,我小时候成长的过程,求学的过程,走到哪都有亲戚很照顾我,到台中、到新竹都有长辈照顾我。我以前以为可能是我长得很可爱,后来深入文化、深入教育、深入圣贤教诲,明白了,不是我很可爱,是父母对待这些亲朋好友都非常真诚,亲朋好友一有困难,能帮的一定尽全力去帮。在我的脑海里,非常深刻的印象,亲戚的孩子没有钱读书了,我父亲二话不说一定把这个学费就送过去。而且我那时候年龄这麽小,父亲对我们也没有说,朋友有难、亲戚有难,你要去帮助。整个成长过程,父亲从没有跟我们讲过这样子的话,也从没有告诉我们要孝顺爷爷、要孝顺奶奶、做人要孝顺,没有用言语说过,都是做给我们看,而身教对人心的感动远远超过言语。

  所以当父亲把钱拿给亲戚的时候,我们的内心都有感受到父亲根本没有想要把这个钱要回来。你看没有言语的沟通,心灵都可以感受到。由於父亲这样的风范,我们自然对朋友都有这分的道义,所以三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人缘都还不错。其实人际关系都是父母教给我们的,因为父母真诚的付出,所以这些亲戚朋友都记住了这分道义、这分情义,一有机会,他的孩子来了,都是尽力的来呵护他们。真的我们这一生不知道得到父母、爷爷、奶奶,甚至我们的祖宗,多少的庇荫。明白这些道理,人就常存一个感恩的心,希望透过自己这一生的努力,能够让所有爱护我们的人,甚至於我们的祖宗,觉得光荣、觉得安慰,这就是我们人生的价值。

  所以一定是先有肚量、先有智慧再发展才华、知识、技能,这都是智慧的关键。而智慧就是时时看到根本,一切言语行为的根本就是这颗心地。而福田也靠心耕,我们在经典当中看到一段话,对我们教育孩子、从事教职工作很有提醒。这句话提到,「得乎道而喜」,一个人是因为力行道德而喜悦,他这个喜悦可以延续很久:「得乎欲而喜」,他是因为欲望的满足而高兴,那他这个高兴的背后,他人生的悲哀已经接近了,「悲可立俟」。这句话是让我们看到,到底我们引导孩子所谓的幸福人生是循着道义幸福,还是满足欲望的路?这个差异很大,孩子是欲望长了,还是德行长了?

  在深圳的报纸报导到,有个六岁的女孩跟母亲出去买东西,想买的东西还没买够,她母亲的钱花光了,妈妈跟她说:这些东西家里有了,别再买了。她当下脾气很大就打她妈妈,把母亲打得鼻青脸肿。结果旁边的路人看不下去,就对她母亲讲:这孩子太嚣张了,你要教训教训她。那个妈妈说:我舍不得打。她六岁会打母亲是结果,原因在哪里?你看我们把她的人生倒带,倒到她一、二岁的时候,同样的情景,她给妈妈要东西,妈妈说:这些已经有了,别买了。她马上在地上大哭大闹,这时候妈妈说:好啦,买给你。你看她从流眼泪马上变成什麽?破涕为笑。当她在笑的时候,母亲知不知道她人生的方向错了?欲是深渊,欲望不容易满足,所以不要不断增长孩子的欲望。

  说到这里,我就很感谢我的母亲,你看我以前也是给我妈妈要过东西,然后还在那里打滚。因为我跟我妈妈用讲的,我妈妈还是如如不动在那里看书,之后我想,好,使出浑身解数,就在那里打滚。打了十五分钟,结果我妈妈还是一动不动,你无理取闹,不理你。突然我就站起来,我开悟了,开悟什麽?第一冬天的地很冷,第二其实打滚也满累的,休息一下。你看父母很有原则,老师很有原则,孩子就不敢撒野,不敢无理取闹,他就会顺着正确的做人态度来走,循规蹈矩。所以愈明白教育,愈感父母老师的恩德。

  我们看到这个女孩她自己的人生有悲哀,六岁就变成这样,也是她父母的悲哀,甚至於是她往后嫁给谁,那个家就悲哀。所以诸位长辈、朋友们,你看,假如我们的女孩脾气不好,我们能不能想说,气死我了,赶快把她嫁出去吧。这样没有道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要教育好自己的女孩是成就别人的家庭、家族。

  但是得乎道而喜,他是力行道德而喜悦,他那个喜悦是一辈子都快乐。我记得我小时候很吝啬,很难把我荷包里的钱掏出来,但是我出外校外教学,看到我奶奶喜欢吃的东西我就会把它买起来。比方我买了豆腐乳,我把它抱在怀里,从买就开始高兴,因为我的脑海里都想到,我奶奶接了这一罐豆腐乳不知道会高兴成什麽样子。你看一路高兴,接着不只我高兴,奶奶也高兴,我看到大家的笑容,大家都高兴。奶奶接完以后,真的一辈子都高兴,每次都说到,我的孙子很孝顺,尤其拿到豆腐乳那个礼拜,逢人就说,而且还会拿出来,来来,请你吃一块。

  一个人力行孝道、力行仁爱心,不只接受的人欢喜,所有感受到的人都欢喜,甚至於所有感受到的人他那一分善心也会产生共鸣。所以我们提到,我们修身,去掉自私自利,去掉坏脾气,还要去掉愚昧,有真实的智慧,去掉傲慢,去掉怀疑,相信每个人、每个孩子都是人之初、性本善,都能透过我们行为的风范把他们的善心给唤醒。这样我们真能身修而后就能家齐、而后治国,为这个社会国家做出真正的贡献。好,今天早上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

 

 
 
家和万事兴  第一集  第二集  第三集  第四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07/8/3-4 马来西亚绿野国际会展中心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