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信息新闻 - 正文
 
 

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作者:泉州晚报  

时间:2008-10-8  

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08-10/06/content_2943350.htm

摘自  
 

      明天是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敬老节。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终有一天都将老去;而提起老年人,人们往往会谈及孝道与长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泉州,“尊老孝亲”美德蔚然成风,孝顺自己的父母,也关爱别家的老人,在老人节即将到来之际,本报今日推出报道,关注我国古代以及泉州的孝道传说,而明日推出的《晚晴》版则将为您解开泉州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

  已有四千年历史的孝文化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中,孝文化最受推崇。孝文化萌芽于尧舜的宗法、农经时代,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舜帝“孝感动天”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二十岁以孝闻名”,中国二十四孝“感天动地篇”记述,“舜的父亲是个昧盲人,后母顽固,同父异母弟弟象,为人桀骜不驯。他们都想杀掉舜,舜却恭顺地行事,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尧帝“举孝廉,得知舜仁孝,以女嫁之”。“舜接尧帝位后,以德、孝治国,社会歌舞升平,万民丰衣足食”。

  孝悌为“仁”之根本

  孔子也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

  汉代“以孝治天下”,孝悌则成为人们做人的准则和行为的规范。惠帝表彰“孝悌”,吕后“举孝授官”,文帝“置《孝经》博士”。汉代孝子黄香为父暖被、董永卖身葬父以及三国时期孝子孟宗哭竹等事迹,都是因“孝行感天”而得名。

  选官制度中有“孝廉”

  孝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在选官制度上,也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就是“孝廉”,孝廉就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始于董仲舒贤良对策时的奏请,由各郡国在所属吏民中荐举孝、廉各一人。后合称为“孝廉”。如果乡里有人以孝出了名,地方长官是有责任向上推荐的,而且还可以直接任用。如果有人不想做官了,亲养父母是最好的托词。因为最高统治者标榜孝道,不得不予以准许。譬如汉代的李密不愿为官,写《陈情表》上书曰:“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臣无祖母,无以至今;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说自己是老祖母抚养长大的,现在老祖母老了,需要自己在身边孝顺、赡养。

  唐之孝文化

  到唐朝,孝文化有了更大的发展和进步,依照唐律的规定,凡是侍奉父母不“善”的,以不孝罪而给予处罚,譬如违反教令、闻父母丧而不举哀等违反“善事父母”的行为都属于此例。为了让子孙尽心尽力地照顾好长辈,父母在世时,如果子孙攒私房钱或者要求分家的,也要处以三年徒刑。

  而且,侍丁养老之制在唐朝得到进一步完善。“男子七十五以上,妇人七十以上,中男一人为侍。八十以上令式从事(依有关法令办理)”,“诸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一人;九十,二人;百岁,五人。”若子孙人数不够,“听取近亲”,“无近亲,外取白丁”。以非亲属之白丁,免役以养孤老,这种“侍丁”就是国家雇请的了。对孤寡老疾的经常性济养,唐令还规定:“诸鳏寡孤独贫穷老疾不能自存者,令近亲收养。若无近亲,付乡里安恤。”

  唐朝不仅在物质生活方面充分体现了孝文化的深刻内涵,而且把孝文化上升到了精神层面,那就是“色养”。何谓“色养”?《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朱熹集注:“色难,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一说,谓承顺父母颜色。何晏集解引包咸曰“色难者,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也。”后因称人子和颜悦色奉养父母或承顺父母颜色为“色养”,说的是子孙要给予父母精神上的慰藉。

  “色养”典范房玄龄

  唐初名相房玄龄在对父母“色养”方面堪称典范,《贞观政要》卷五有言:司空房玄龄事继母,能以色养,恭谨过人。其母病,请医人至门,必迎拜垂泣。及居丧,尤甚柴毁。太宗命散骑常侍刘洎就加宽譬,遗寝床、粥食、盐菜。

  “孝”在古代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才能忠于国君。修身,才会齐家,也才有国治天下平。(法晚)

  “尊老孝亲”应由己及人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进程,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崛起,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进步的同时,也给中国敬老孝亲传统美德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敬老孝老严重不足、爱幼宠儿绰绰有余”的现象。

  化解当今社会的“孝道危机”,首先应该倡导感恩教育,弘扬宗亲文化。在培养青少年的感恩意识方面,学习古典家训、把握发肤血脉、体会认祖归宗等。同时,要把培养感恩意识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并贯穿于学校道德教育的始终。其次,需要健全国家支持家庭功能健康发展的社会政策体系,要逐步建立完善“个人孝心+社会保障”的现代孝道模式。“尊老孝亲”是当代中国建设家庭美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它具有普世价值。“家和万事兴”既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实现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

  “尊老孝亲”的家庭美德推广于社会,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公德。今天,我们提倡“尊老孝亲”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一个温馨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家园。“尊老孝亲”的现代价值和普世意义也在于此。

  当前,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以平均每年百万以上的速度增长。当今老人的基本需求是经济上赡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特别要看到,当代老年人更注重生活和生命质量的提高,他们要求晚辈回报的不完全是物质上的照顾,更看重的倒是精神上的体贴。敬老孝亲的核心应当是情,情真则孝实。

  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我们提倡敬老爱老,应该是吸取了传统敬老文化中能够与现代文明相适合的部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和增加现代社会的道德内涵,建立一种含有超越

  宗法、反映人性人情的普世

  性因素的新敬老爱老文化。传统的敬老主要是针对父母,“养亲”“尊亲”,而我们提倡的敬老爱老,涉及一切老人,体现了更普遍、更宽广的社会人道主义,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历史的信仰,是一种人道的意识和情感。

  敬老爱老的核心还在于“尊重”。在日常工作的调查中发现,老人们普遍感到社会及周围的人对他们不够尊重,他们希望自

  己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得到相应的尊重,而不是被看做“无用之人”。因此,照顾父母长辈的心意不仅仅是“养”,而应是以“尊重”为出发点。也就是说,要维护老人的生命尊严、人格尊严,注重老年人心理、情感的需求,给他们独立、自由的权利,让他们活得快乐、充实、心态平衡

  泉州古有敬老之风

  在中国古代,有关孝道的故事以“二十四孝”最为著名。在泉州,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孝道的传说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们有的放弃成仙机会回家侍奉高堂,有的用自己的寿命延长父亲的寿数,有的为寻找父母百折不挠……口口相传的泉州孝道传说,让这里的人们耳濡目染、身体力行,形成泉州敬老尊老的社会风气。

  “孝子钉”令一家团聚

  清朝道光年间,在福建泉州南安,有一个出名的孝子姓萧。在萧孝子小时候,因家境清贫,他的父亲只身到台湾谋生,数年里毫无音信。于是,年纪尚小的萧孝子随着母亲渡海到台湾寻父。

  当时清廷在北港设置水陆讯兵防止偷渡,萧孝子母子在外海沙汀下船涉水登陆,突然遭遇急流,母子被海水卷散,萧孝子幸运地被当地一个渔夫救回家。一日,萧孝子随渔夫上北港寻找失散父母的下落,因为听说当地朝天宫天上圣母十分灵验,于是就到朝天宫里奉香跪拜,虔诚祷告说:“圣母如肯庇佑寻得父母,铁钉则能贯入石中。”祷告完毕,就拿起一枚铁钉朝殿前石阶上钉按了下去,没想到易弯曲的铁钉,竟轻易没入坚硬青石之中,旁边的人们个个称奇,“孝子钉”的叫法就被大家传开了。

  当地一个花生油行主人,听说萧孝子的故事,特地资助他寻亲。皇天不负苦心人,不久,麦寮一商人来购油时,谈到数月前在一艘小船上救起过一名妇人。萧孝子随该商人往麦寮探询,果然母子重逢,即迎回北港同聚。偶然,彰化一商人到北港进香,闻知“孝子钉”之事,由于好奇,于是就去往探访萧氏母子。没想到谈话间,居然发现彼此是表亲关系,而这位商人表亲知道萧孝子父亲的住所。商人带着母子二人前往相见,三人重逢,恍然如梦,悲喜交集,终于达成数十年来子思亲、亲思子之心愿,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现在如果到北港朝天宫,在观音佛祖殿前之石阶上仍可看到“孝子钉”,可见这一故事并非虚传。

  董伯华弃仙侍母

  过去泉州城内郭姓的族人,收藏着由他们祖上流传下来的几幅宝画和一块叫“雷公石”的石头。

  宝画的作者叫董伯华,人称董仙,明朝正统年间的人,平时素有孝行,他的母亲嗜吃猪肝,于是董伯华每天早晨都去市场上买猪肝。那时东街也有一个郭姓孝子,父亲嗜吃猪腰,于是天天早晨也必去购买。董郭两人常在猪肉店里相遇,就此结成知交。

  有一天,伯华忽然来和郭孝子告别,说他昨夜梦见一位仙人,约他某日在新桥头(泉州城刚出南门外的桥)守候,要引导他去登仙。最后又将他的老母托付给郭孝子照料。

  却说伯华依照仙人的指引,经过重重惊险,果然登仙。面对玉宇琼楼的仙境,伯华想到母亲萧萧白发,自己却无法侍奉,心中有点后悔。

  于是,仙人便向伯华正色道:“你尘心未了,回去吧。”于是,那琼楼玉宇忽地不见了。伯华再定睛看时,他身子已在万山之中。徘徊无路时,那仙人又来了,手上拿了一块石头给伯华道:“这里离你的家乡已有数千里远,你要回去,只需往东而行,这块石头给你作盘缠。要是没有钱的时候,你可逢人喊声‘卖雷’,人家如向你买时,就把石头在他们掌中一画,嘱他们握着,任凭他们喜欢在什么地方放下,便能殷殷作雷响。这么一来,就够你回家的盘费了。”仙人说罢,立刻不见了。

  伯华带着仙人的雷公石,早行夜宿,经过不少的通都大邑,每当没钱用的时候,便依了仙人的吩咐“卖雷”,大家觉得有趣,买的人不少。长途的旅费,居然由这块石头解决了。经过几个月,伯华又回到泉州,母子重聚,好不欢喜。为感激郭孝子的恩义,后来,伯华便将宝画与雷公石赠予了郭孝子。

  黄道贤减寿延父命

  黄道贤是元代的孝子。他自幼丧母,全赖父亲把他教养成人。他深深地感觉到亲恩如海,因此侍奉父亲,竭尽心力,每天早晨及晚上,都要诚诚恳恳地向父亲嘘寒问暖,从来没有一天懈怠。

  有一年,他父亲患了很重的病,遍请名医治疗,哪知非但不见痊愈,反而病得更重,甚至不省人事,群医束手。黄道贤看到父亲危笃的病状,急得日夜忧虑,手足无措。他想起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就在观音菩萨圣像前焚香点烛顶礼祈祷,愿意减少自己的寿命一纪(12年),以增添父亲的寿命。俗语说:“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当他祈祷完毕以后,父亲就清醒过来,全身病痛爽然若失,许多名医看到他父亲不药而愈,都叹为奇迹。到了元统一年,他的父亲才老病去世,果然符合增添一纪之数。道贤虽自愿减寿,却反而得享高寿,并且生活富足,儿孙满堂。

  孝感巷的来历

  这条泉州人熟知的小巷,东起新华路培元中学边,中间拐了一个弯,朝南直达西街。关于“孝感动天”的故事,民间有动人的传说,但传说中的那块刻有“孝感动天”四个大字的牌坊,已消失在岁月中,无从找寻。

  那是在明朝时期,泉州西街的一条小巷里,住着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母亲为了让儿子朱鉴读书求学,每天帮人缝缝补补,省吃俭用。朱鉴没有辜负母亲的苦心,十年寒窗,终于在18岁那年考取了泉州府秀才。邻居有一位美丽贤惠的姑娘,爱上了朱鉴,并与其结为连理,一起侍奉老母亲。

  天有不测风云,朱老太太不幸得了一场大病,双目失明。朱鉴夫妇为了给母亲看病,把家里的东西能卖的卖,能当的当,最终竟一贫如洗,只能靠借钱度日。为了不让母亲担心,夫妇二人瞒着母亲,借米来煮饭给她吃,而自己只喝稀饭,每次母亲问起是否还有米,儿媳妇就把装米的碗倒过来,盛了一碗米让老太太摸,老太太信以为真。

  有一日老太太与邻居坐在一起聊天,邻居直夸其儿媳妇孝顺,将儿媳妇的做法告诉了老太太,老太太听完后伤心欲绝,认为自己是个累赘,竟绝食求死。儿媳妇很着急,到庙里去烧香,路过的天神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就送了一块金锭给朱家,帮他们渡过难关。朱鉴最终也考取了进士,夫妇二人的孝顺美德,从此传开。后人将这段故事称为“孝感动天”,他们居住的巷子,就命名为孝感巷。

 
本文编号:20081008080541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上页 

返回 新闻信息  

 
说明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以上汇编之经典文化教育分享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四方,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知见、观点;
作为公益性传统文化教育推广网站,链接、转载或内容若有侵权,敬请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欢迎您将自己读书的心得与体会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