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文摘分享 - 正文
 
 

庐江学习札记与杂感

作者:网友  

时间:2008-8-6  

摘自  
 

(一) 走进文化中心,感受爱的氛围
      在去庐江文化教育中心之前,早已听随缘大姐说过,中心是一个桃花源似的地方,那里的民风淳朴,中心的老师们身上有一种博爱仁义之气韵,只要去了,就不想离开。
      因为心中已带着这样的期待而去,所以当我们走下的士,在中心大门口接受几个迎宾老师的微笑深鞠躬时,并没有感到什么诧异,然后被引领着来到登记处,随缘大姐拿着我们的证件在办理,我们五个刚坐下,中心服务的老师就双手递过一杯清茶,微笑着鞠躬说:“请喝杯茶,解解渴吧!”感受着这样周到的微笑服务,一股暖流涌遍我全身。
      接着我们被指定的辅导老师阎老师和赵老师带到我们各自的寝室,一股清香的原木气息扑面而来,好洁净雅致的寝室啊,尤其是那本色原木的床和洁白的纱帐,让我感觉特别的温馨亲切,再看看身边两位身着唐装,挽着发髻的清秀文雅的老师,她们正面含春风,用柔美的嗓音给我们讲解着入住后的作息安排,听着她们讲话都是一种享受,如果没有受到深厚的古典文化的熏陶,断然是没有这份从内到外散发出来优雅气韵的。听大姐说过,这里的老师有许多是冲着这里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而来的,很多是义工性质,这更加深了我对她们的崇敬。
      第二天我们开始了正式的学习课程,第一堂是台湾著名教授蔡礼旭的“家和万事兴”讲座,风度翩翩,儒雅博学蔡教授讲课智慧幽默,信手拈来都可以看出他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从蔡老师的讲座中,我明白了,原来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救家庭,救社会,当我们在面对家庭、工作等问题束手无策时,不妨用我们的诚心与爱心,在中国文化中寻求解决的方法,走向幸福人生,构建和谐的社会。
      接下来一连四天,听了八位来自不同地区的教授和老师的讲座,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尤其让我们感到温暖的是中心老师的无私付出,每一餐的饭菜都会变换一点新花样,课间半小时休息,中心还在楼下大厅准备了不同的水果和点心供我们享用,要知道这一切都是中心无偿提供给我们的,我们并没有交一分钱的费用,中心所有的开支都是来自国内外那些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爱心人士的捐赠,而那些给我们讲课的老师也是义务授课,像蔡礼旭教授就是舍弃了台湾那边丰厚的物质生活,来到汤池安家落户,为的就是传播中华文化。
      这里每一个人都彬彬有礼、言语和煦、步履轻盈,人与人之间在无声的鞠躬和微笑的问候中传递着亲情般的温暖。辅导老师在生活上的无微不至照顾我们,每天早晨六点起床音乐响过,来叫我们起床,晚上十点必来道晚安。给我们收拾床铺房间,我一般起床后总是随手把被子一卷,闲书扔在枕边,而每次中午回来,就会发现自己的被子被叠得整整齐齐,书摆放得端端正正了,随意扔的相机也给我放在了枕边,每天晚上晚课回寝室,发现纱帐给放下了,用夹子夹好了(以免蚊子入内)。这些细微处的关怀让你不得不从内心感动。
      更让我们感动的场面还是最后一天的送行。21号五点半结束最后的学习课程,我们全体学员分成男女两队, 依续下到一楼的操场领取一大袋子的学习资料和光碟,接过中心老师微笑鞠躬递过的资料袋后,我向前方看去,中心上百位老师在操场上排成了一个“十里长亭”的送别仪式,每位老师手里举着一块写有传统文化名句的牌子,像“不学礼,无以立”、“上善若水”、“大道不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然后我们每一位学员走过,老师们都微笑鞠躬相送,那送别场面,是我平生第一次经历的,一路走过我都眼含热泪,以深鞠躬还礼于老师们。当我们上六楼的寝室提行李时,我们组的两个辅导老师已为我们准备了路上吃的水果与糕点,一人一袋子递到我们手中,因为我们告诉过她们来不及吃晚饭,这样细微的体恤让我们再次眼含热泪,性情中人甘草,忍不住走过去与阎老师紧紧拥抱,她们俩双眼都噙满感动的泪水。
      挥挥手,我们告别了这五天的学习培训生活,我们带不走这里的一草一木,但带走的是一份感动和仁爱,是一颗知道了感恩的心,感恩则能施爱,而爱又能促爱,让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扬,撒播到各个角落。
(二)《弟子规》让人与人之间更和谐
      说实话,在去庐江学习之前,我并不怎么了解《弟子规》是怎样一部书,只是略略知道它是蒙童学习规范的一部古代书训而已。在庐江听了这些天的讲座,我才真正对其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
      《弟子规》是以孝为本,列出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和规范。圣人们早已说过“百善孝为先”,孝门一开,百善皆开。
       学《弟子规》,背诵容易,做到不容易,它不是用来劝戒人家的,而是需要自己身体力行去做到。当你做到了“兄道友,弟道恭”,你的兄弟就会开始感动了;当你做到了“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你的父母就开始感动了;当你做到“凡是人,皆须爱”,每一个接触你的人都会如沐春风;当你做到了“凡出言,信为先”,你也将收获别人的诚信。当你在与人相处时,做到“言语忍,忿自泯”,你还会轻易发怒么?
      在听周泳杉老师讲授<<传统文化与管理科学>>那堂讲座时,周老师对“怒”与“恕”的拆解让我受益很深。他说:“怒”由心与奴组成,一个人发怒时,心就变成了奴隶,变成了坏脾气的奴隶,你无法主宰自己了,甚至一怒之下做下追悔莫及的憾事。所以怒很恐怖,不能再让自己怒下去,要把它转化为“恕”,一个如一个心,叫如其心, 你假如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你就会原谅他们,所以孔子在论语当中也讲到:“恕”是一个可以终生奉行的字,如果都能以“恕己之心恕人,用责人之心责己”就能“寡过”, 你的过错就会越来越少,修养提升很快。教育孩子时,我们如果能做到“泛爱众,而亲仁”,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生一个孩子不难,难的是教育好一个孩子,做为老师责罚一个学生并不难,难的是怎样教育好他。“只要心中充满爱,哪个孩子不可爱”,这是肖陈颖老师讲课时我记下的一句话,这也是教育的真谛。
      在庐江文化中心,就是把《弟子规》列为学生的课程内容,以开启孩子的善心和孝心。让他们把这美好的传统带回自己的家庭,从而使家庭更和谐,人与人更和谐,如果大家都能自觉去做到这些, 我们的社会也将变得更加和谐。
(三)承传中华传统文化,我们义不容辞
      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承传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不要等到一百年后,外国学者来我们中国,为我们讲授《中国传统文化》。
      在现在的中学,甚至大学里,你随便问一个学生,做人的根本是什么?他们绝对答不出来,他们甚至认为你的问题很无聊,如问当今哪个歌星最走红,哪首歌排行榜第一名,他们绝对感兴趣,至于说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演绎出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他们无法说出来,更别谈在自己的人生中去实践,以它为做人根本,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捧出来的是高智商、高技术、而低道德的学子们。
      古圣贤推崇的仁义道德,早已为现在的许多年轻人所不齿,“利”字当头照,就连有些小学生为父母洗次碗扫次地都索要报酬。我们的小学、中学、大学,又有几所真正推行过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呢?说实话,我作为一名老师,虽然脑中也装了些孔孟文章,《大学》《中庸》里的句子也能顺口背出几句,但在我在走进庐江之前,竟不知道《弟子规》的内容是什么,又谈何传授给学生呢?
      西汉辞赋家扬雄曾说:师哉,师哉!童子之命也。我们的后代将成为怎样的人,老师肩负的使命最大,而当前我们国家推行的传统文化教育,却远远不如与我们一水相隔的韩国和日本。
      韩国与日本在一千多年前向中国借鉴去的传统文化,在他们国家已生根发芽,代代传承下来了,而传统文化在自己的本土,却日益衰微,这于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无不相关。在韩国,孔子的名字家喻户晓,儒教一直是韩国的主导文化,人伦之中,忠孝为本的思想融入了他们的血液,韩国教育界把孔子尊为“万世师表”。在校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接受儒教的道德教育和熏陶,小学的道德伦理科目为《正经的生活之道》,初中开设了《道德》科目,高中有《国民伦理》科目。他们把中国的儒教精髓挖掘出来,渗入到平时的教育之中,融入达到社会生活当中。之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韩国人个个彬彬有礼,谦让恭谨,然而这些素质不可能像黑头发黑眼睛或者黄头发蓝眼睛一样,属于种族遗传特征,而是归属于后天的教化,相信每个中国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他们才真正像礼仪之邦教化出来的子民。
      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国在这点上为什么反而不如人家呢?这是我们的教育需要反思的一大问题,中国现阶段的教育,主要还是以学科知识教育为主,人文的教育,传统道德的教育,几乎没有真正落实下去。
      三字经中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蒙童养正教育是奠定孩子幸福成长,一生为人处世的基础。我们的教育岂能一直这样忽视下去?从我做起,让我们每个教师把中华传统文化带进每个学校,每个课堂。

转自 http://www.zxsyd.com/bbs1/redirect.php?tid=29152&goto=lastpost&sid=l1ZcU1

 
本文编号:20080806090701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上页 

返回 文摘分享  

 
说明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以上汇编之经典文化教育分享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四方,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知见、观点;
作为公益性传统文化教育推广网站,链接、转载或内容若有侵权,敬请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欢迎您将自己读书的心得与体会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