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信息新闻 - 正文
 
 

深入开展中华文化经典文化教育 为建设和谐漯河提供文化支撑

作者:漯河网  

时间:2007-12-27  

http://www.luohe.com.cn/html/lhsd/zlll/sxll/20071225163391.htm

摘自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召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芒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障、良好的文化条件。我们—定要立足我市实际,开展经典文化教育,大力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于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诣社会。不仅内在地需要而且必将催生出与这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经典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经典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无穷的力量.散发着诱人的魅力。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和”的观念在经典中多次出现。《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而为和。”这是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和”,用“和”来概括万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论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虽然是从做人的角度解释释“和”,但“和而不同”也可以视为一种维系社会的准则。《礼记.中庸》以“和”为“天下之达道”,能“和”则能四通八达,无往不利。《礼记.中庸》又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天地才得以正.万物才得以育,这就将“和”的意义提高到很高的地位。

    在中华经典文化中,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个体的人自身的和谐。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既强调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的需要,也强调调整人的生活方式,以适应自然规律,此所谓“天人合一”也。关于人与人的和谐,强调既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既考虑局部的利益,更顾全整体的利益,以达到整体的协调发展。个体的人自身的和谐,包括身心两方面的协调。重点在于通过实践和自省以提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经典文化中和谐的观念。对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漯河市广泛开展中华经典文化教育,充分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使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社会文明祥和,受到省委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新华社、香港《大公报》、新浪网等50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漯河开展中华经典文化教育的经验。漯河市被授予“全国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示范市”称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紧紧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开展中华经典文化教育发,并把它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开展中华经典文化教育,要从未成年人抓起。儿童时期是人一生良好的道德意识、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一个人成年以后的很多行为习惯都是幼年形成的。我们传统文化中许多经典篇章都是对幼童思想道德行为的启蒙。如《弟子规》中的“首孝悌、次谨信”,就是要求人们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要谨慎,讲信用。《三字经》中的“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就是要求亲近良师、结交益友,好好学习待人处事、应对进退的礼仪;《论语》中的“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就是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入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利益。心理学家认定,人的记忆只在13岁前发展,儿童时期是培养记忆力的最佳时期。优秀传统经典文化都是美文佳作,琅琅上口,好读易记,非常适合儿童识记。在未成年人中开展经典文化教育。能够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能,培养记亿能力,提高文化素质,增强人文修养,陶冶道德情操,从而达到“以文载德”、“文德并重”的效果。

    二、开展中华经典文化教育,党员干部要带好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同时,十七大报告在原有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个人品德建设。突出了个人品德建设的要求。加强个人品德建设,有利于奠定全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石。良好的个人品德形成又从根本上夯实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基础。党员干部是党的政策的执行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影响着党的形象和社会风气。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保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经典文化中有许多教导人们重德行、讲操守的重要观点,如崇德尚节,慎行正己,知耻守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言必信,行必果”等,至今对我们的党员干部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三、开展中华经典文化教育,要注重发挥家庭、社区的作用。新形势下,加强家庭和社区教育已成为提升公民素质、培育文明新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我们要坚持把中华经典文化教育融入和谐社区创建,开展“经典文化进社区、进家庭”、“经典文化家庭擂台赛”、“经典文化报告会”、“亲子共诵经典”等活动,鼓励和吸引更多学生家长学习经典文化;每年节假日。组织经典文化文艺节目深入社区、村镇巡回演出,引导广大市民尚学、重礼、崇信、守义。通过在家庭、社区开展经典文化教育,使广大市民不仅加深了对传统经典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提升道德修养水平,而且使家庭更加和睦、邻里更加和谐、社会更加安定、城市文化品位更高。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力量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公民恩想道德建设的探索.中华经典文化教育符合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符合省委提出的“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要求,符合全市人民追求真善美的要求,必将提升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漯河市委常委  宣传部部长谢安顺)

 
本文编号:20071227091756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上页 

返回 新闻信息  

 
说明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以上汇编之经典文化教育分享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四方,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知见、观点;
作为公益性传统文化教育推广网站,链接、转载或内容若有侵权,敬请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欢迎您将自己读书的心得与体会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